丰镐遗子/书文 ;话百里秦川,讲陕西故事,请关注“睁眼看西安”
在西安市地面上历史记载古长安有五个“曲”,现在还存在的有韦曲、杜曲、王曲、章曲四个地方。均隶属长安区管辖。其中宣曲已经不复存在。杜曲是古长安五曲之一,今隶属长安区,《辞海》杜曲条:“杜曲,古地名,因唐贵族杜氏世居于此,故名杜曲。” 杜氏居于此地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成王八年。杜氏由山西唐地迁与今雁塔区杜城一带。汉宣帝时许多杜姓人身居要职,迁与潏水岸边定居。
【杜曲镇】
在盛唐时期,韦姓家族居于“韦曲”,杜姓家族居于“杜曲”。为两大望族,两大家族毗邻相望,早在汉朝时期韦、杜二族就在朝堂上各领风骚,史称“城南韦杜”。唐朝时期,韦氏出了18位宰相,杜氏出了8位宰相,两大家族多出王侯将相,与皇权结亲交集,人称“离天尺五”。明朝时期设杜曲镇。2007年升为杜曲街道办。
【江坡村碑】
江坡村位于杜曲镇以东南,分为东西二村,据村碑记载:该村建于西晋初期,三国时期曹魏篡汉,建都洛阳。因连年征战,中原人口急剧减少,财政锐减,农业废弛,因此曹魏推出了“移民实边”政策,把北方边塞以外的胡人迁入内地。胡人放在洛阳有些不合适,为了便于监控这些胡人,曹魏政权将胡人安置在离洛阳不远的长安周边,后来司马家篡夺曹魏,建都洛阳,建立西晋。西晋王朝继续移民政策,导致羌族胡人移居中原的数字已达晋王朝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当时游牧民族大量内迁长安周边,形成了许多羌村。如现在长安区的戎店村,姜(羌)村、北强(羌)村;鄠邑区的宁(羌)强村、青羊(羌)寨都是羌村的转音。江坡村原名羌堡,为羌族人聚集的村落。羌字通姜、江,也写作姜堡,江堡。比如今天长安区五星街道的“十堡江(羌)村”就是这个意思。宋朝张礼《游城南记》就有本村记载:“越姜堡至兴教寺”,可见本村在宋朝依然叫“姜堡村”。后逐异音为姜堡、江堡,村子后方就是少陵塬大坡,所以称“江坡”。并在清朝初期分为东西二江坡,《咸宁县志》有载:居东为:东江坡村、居西为西江坡村。
【村碑简介】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咸宁县南乡置十仓,江坡村隶属杜曲仓。杜曲仓 在城南四十里,有镇。编为十一牌,统八十七村:仓在杜曲镇。全仓谷口最多,地势颇宽。皂河西北流至杜曲镇西、杨万坡南入潏水,由此合流至碌碡堰。其杜曲以下至长安塔坡之故道今湮塞。本村已记做“西江坡,东江坡”。
【东江坡】
江坡村背依少陵,南面樊川,远眺终南,为风水佳胜之地。西江坡村有8个村民小组两千余人,村民祖上多为山西大槐树移民,本村的豆腐坊名震四邻八乡,村中原有药王庙,今已不存。东江坡村有4个村民小组村民也不足两千人,村中也有药王庙,被毁后近年已经重修。若论名气胜者当属后山少陵原畔的护国兴教寺。
【兴教寺】
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是唐代著名翻译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玄奘法师在铜川玉华宫圆寂后葬于白鹿原云经寺,唐朝时期改葬樊川少陵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今寺庙有玄奘及徒弟测师、基师三座灵骨塔。到民国初年,兴教寺基本庙毁僧无,只剩三座古塔。日寇侵华,国府欲迁都西安,寓意“护国振兴之意”以提升军民抗战之士气,取护国之意,国民政府高官显贵踊跃捐款大修兴教寺,今兴教寺是“世界文化遗产”。(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2013年5月20日修改于2018年)
西安兴教寺碑文解析:记载2个总统、9个战区司令、18个省主席!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刨根百里秦川,问底周秦汉唐,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750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