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贻焮先生
在我的记忆中,叶嘉莹先生在1979年第一次回国讲学以后,与北大中文系的陈贻焮先生交往比较多。当时,叶先生还不为国内学界所知,但陈先生对叶先生既尊重又欣赏。陈先生淡泊名利,待人真诚热情,家原住北大校园内的镜春园82号,后搬至朗润园12公寓102室。因患有眼疾不太出门,可是每当得知叶先生回到北京时,都会邀请她到家里做客。
陈先生指导的第一个研究生是葛晓音,现在也是北大教授。她在怀念陈先生的文章《难忘师恩 永记师训》中记述:“从1980年起,陈先生就开始了《杜甫评传》的写作。那时他的左眼视力已经很差,我几次看到他倒茶时打碎杯子,因为看不清桌子的边沿……”葛晓音当时写了《八代诗史》,而且陈先生又特别喜欢她的儿子,所以每次叶先生到陈先生家做客,陈先生经常会把葛晓音叫来一起见面。有时还会请袁行霈先生也过来,因为他们三人是“老鼠同盟”,陈先生与叶先生二人同庚,都是1924甲子年的“老鼠”,袁行霈先生也属老鼠,是1936丙子年的,比他俩小一轮。
叶先生得知我在写此文时涉及到了陈先生,特地打来电话,嘱咐我一定要将此事写上。叶先生当年在台湾时曾写过有关温飞卿的文章,参考了一本有关《花间集》的书——《栩庄漫记》,但叶先生一直都不知道著者为何人。有一次,叶先生向陈先生请教是否知道这本书和著者时,陈夫人在一旁告诉她说“那是我父亲写的”。
我只记得陈先生的夫人姓李,陈先生一直在别人面前称呼她为“李大夫”。我于是拜托叶先生的学生曾庆雨帮忙查找,因为她现在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曾老师给我回信写道:
叶老师,我先是查了陈贻焮先生的夫人,知其姓李。然后查叶先生论温庭筠的文章,里面多次提到《栩庄漫记》。最后查得该书作者为民国学者李冰若,其生平如下:李冰若(1899—1939),原名锡炯,自号栩庄主人,飞仙桥杨柳冲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幼聪颖好学,母陈氏亲授唐诗。12岁随表兄刘敦桢(著名建筑学家)赴长沙楚怡小学就读,1920年,毕业于长沙明德初中。1923年,李冰若从湖滨高中毕业后,考入江苏苏州东吴大学中文系,师承词曲泰斗吴梅、著名学者陈中凡,攻读古典文学,学业日进。1925年,陈中凡教授任教广州中山大学,李随去学习。在中山大学,李先后任该校两湖同乡会会长、新社会研究会理事,并积极参加进步活动,与共产党人毕磊交往甚密。北伐战争期间,加入国民革命军,任总政治部教训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同家人回县,任教县乡村师范。1938年冬,经友人袁芸雪介绍,去中央军校武冈第二分校任上校教官。1939年7月,奉调赴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途经宜昌乘船,船翻落水旋即得病,8月下旬抵重庆,终因病重不治,于9月5日在重庆逝世,年仅40岁,安葬于重庆浮图关刘姓宅旁。李冰若一生研究古典文学,著作甚多,遗稿大多散失。出版的有《花间集评注》《长楚轩贻》《闲庐余事》《栩庄诗集》《绿梦庵词》等。
《栩庄漫记》一书为李冰若对《花间集》所作的笺注、汇评。虽为简注,但极为精当。其中,作者以《栩庄漫记》的名义,作196条评语,对《花间集》中十八家词人和170多首词作了精辟分析和评点,多为后世论词者引用,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唐圭璋、叶嘉莹等著名词学研究者都甚为重视《栩庄漫记》的评语。本书1935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本社此次出版以开明书店本为底本,重新标点整理。并于民国期刊中辑录李冰若词十五首,附于书后,以便文学爱好者及研究者阅读。
根据曾老师提供的线索,我又通过北大张少康教授向葛晓音教授求证,得知李冰若先生是陈先生的岳父。后查到北大教授杜晓勤先生的《诗人型学者 性灵派诗人——论陈贻焮先生的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创作》一文(《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1期),得知李冰若先生是陈先生的表叔。杜晓勤先生原是陈先生和葛晓音老师指导的博士生。
再查又得知,李冰若先生的夫人翟涤尘女士原有“新宁才女”之称,1889年端午节出生于湖南湘西新宁县的翟公馆,父亲曾任广东水师提督,是民国时期新宁县第一个赴省城学习的女学生,就读于长沙稻田女子师范,1928年在新宁创办女子职业学校,自任校长,38岁结婚,长李先生十岁。李先生去世后,51岁的她、一个小脚女人独自抚养三个子女,其中两个儿子考入北京大学,女儿考入长沙医科学校。她1968年逝世。1997年,因李冰若先生被追认为中共党员,夫妇得以合葬南京雨花台陵园,有《碧琅玕词集》传世,且被收录于《中国当代才女代表作》。她与李冰若先生所生之女李庆粤女士便是陈先生的夫人。陈先生曾有一首叹岳母之诗作:
清明时节杏花天,路畔山家卖吊钱。
买得几枝插坟上,相看无语泪如泉。
冯其庸先生
冯其庸先生也是出生于1924年的“老鼠”,但日期是2月3日,为农历癸亥猪年腊月廿九,江苏无锡人,幼年因家贫失学,在家种地,小学、中学均未能毕业。冯先生1943年毕业于私立无锡前洲青城中学,1943年下半年考上了省立无锡工业专科学校。其间,曾得无锡著名画家褚健秋赏识。1944年7月因贫失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考入苏州美专,两个月后又因贫失学。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专。
冯先生虽未上过正式大学,但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以红学、史学、书法、绘画等多种成就著称于世,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2005年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2015年2月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古稀以后,冯先生不顾高龄,仍然经常去新疆考察丝绸之路。年近九十的时候,还行走了一遍两千多年前项羽的逃亡路线,证明太史公在《史记》中所记载的“乌江自刎”地点有误。
每次见到叶先生,他都会兴致勃勃地讲述新的见闻与心得。比如2001年左右,我和姑母到冯先生家时,他刚从新疆回来不久,兴冲冲地拿出一摞刚刚洗印好的彩色照片,说:“这些都是我在新疆拍的。”又指着其中几张说,“有一只汉代的绣花鞋,上边还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几个汉字,说明那时汉字和汉文化就已经传到那里了。”我和姑母拿起照片观看,果然见到绣花鞋左右两侧鞋帮上,分别绣有“五星出东方”和“利中国”几个字。冯先生还允许我拍了照。冯先生晚年搬家至通州,他总是动员叶先生也搬过去为邻。
叶先生对于冯先生的学问与识见非常敬重。2017年1月22日,冯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叶先生为冯先生撰写了挽联,上联是“瓜饭记前尘中道行宽写梦红楼人共仰”,下联是“天山连瀚海西游乐极植莲净土世同钦”,落款为“叶嘉莹敬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叶言材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777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史记,学习笔记 -2
下一篇:猪年结尾再说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