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历史悠久,
每个村庄不论大小、历史长短,
背后都隐藏着自己的历史、文化
今天大铜要带大家走进黄集故事
他地处故黄河北边缘的黄泛冲积平原地带,
历史上宋、元时期战乱频繁、河患不断,
至明初已是荒芜一片,
现有的村庄多属明、清时代移民,
虽然成村历史相对较短
但是背后的故事却栩栩如生,
述说着黄集的过去
黄集镇
地处铜山区西北部,东与郑集毗邻,西与何桥相连,北倚沛县张庄,西南接壤萧县。镇政府驻地黄西村。
黄集镇现行政村的区划调整于2001年,共下辖黄西、黄东、耿传楼、运城、谢庄、左庄、圣范、聂楼、金楼、高楼、三座楼、朱楼、王岗集、吕楼、陈楼、杨庄、神洼、平楼18个村民委员会,93个自然村。2013年,因国家建军用机场,黄集镇有10个自然村被拆迁至黄集村另建新居。
黄东行政村
辖黄集自然村的东半部,以及大沟、闫口2个自然村。
黄集:明中,黄姓在寨东北角奶奶庙前设集,得名黄家集,曾用名“维新寨”。明初,沿徐丰官道两侧渐有移民安家落户集聚成村,清朝前即有古寨形成,至解放初期,原老寨东门券顶上尚存嵌有“维新寨”三字的匾额。
大沟:位于黄集镇村后、徐丰公路北侧,其村名来源于庄后那条古老的北支河。郑集河,古名容沟,自闫口溯上沟分南北两支,称前大沟、后大沟。
闫口:位于黄集东部,隶属黄东村。闫口成村历史可远溯至元代,据沛县闫姓族谱记载:闫姓,祖居小沛,农渔为业。元大德三年夏,黄河决口,迁于东山之麓。水半落,泛舟西游至口,四年冬,水涸,运土筑台以茅庵起灶不返。渔人呼为闫家口。
黄西行政村
下辖黄集自然村的西半部,亦为镇政府所在地。其村名来历、故事传说、历史古迹,同于黄东行政村的黄集自然村。
耿氏迁铜四世祖信公碑记
耿攒楼行政村
位于黄集镇东北1.5千米处。下辖耿攒楼、城里庄、松林、侯楼4个自然村。
耿攒楼:原名白茂村,明朝初年,原居萧县古城的官宦大户耿姓一支迁来落户,后经数世发展,盖起了近百座高楼。远看,则像一大片刚收过捆起的一堆堆秫秸攒立在田间。此后,村名改称为耿家攒楼,后简称耿攒楼,近年更被很多部门简化为传楼。
城里庄:传说古时曾经在此建过一座“舞阳城”,后因风水之因迁往徐州,而后得名城里庄。
松林:清初耿姓人在庄后建墓并广植松树成林,其后得名松林。现有古迹耿林石刻。
侯楼:清代村中侯姓人在此定居并建楼得名。
运城行政村
位于镇东北部,距镇政府约5千米。下辖运城、城北、义井、朱庄、元庙、耿新庄6个自然村。
运城:古称云城,据传从前有一僧由此去南山修行,庙内主持问:“尔从何来?”答曰“从云城来”。而后讹称运城。村中名人:袁兴华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司令员
城北:因位于旧舞阳城之北而名城北
义井:传说从前有一年大旱,村中无水,一武将马渴扒土露出一石板,石板下盖一古井,将军领兵清挖井中淤泥,泉水涌出,因此井得之较易故取名易井,又称义井。村中古迹:雍正丙午科武举人耿讷墓。
朱庄:明末,朱姓在此居住成村取名朱庄。
袁庙:明末,袁姓庄主在村东建三官庙而得名。
三官庙传为袁姓建于明末。至解放初,尚有庙宇三间,庙内供奉三官神,故名三官庙。三官用生铁铸成,三官两边分列“站班”小神,每年二月二十七有庙会。1951年庙被拆除,神像砸碎卖铁
耿新庄: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耿姓一支分居在此建庄得名。
谢庄行政村
座落于黄集镇东北10千米处,东邻郑集镇魏楼、曲市,西接沛县张楼、前抵郑集支河、后靠左庄新集。下辖谢庄、杜小庄、土楼、孟楼、耿小楼5个自然村。
谢庄:清中期谢姓建庄定居取名。
杜小庄:明末仅杜姓几家居此,故取名杜小庄。
土楼:元末村中孙姓建土楼一座得名。
孟楼:元末因孟姓建楼而得名。
耿小楼:清初耿姓建小楼得名。
泰山寺奶奶庙
左庄行政村
位于黄集镇东北12.7千米处,是黄集镇离乡政府最远的“边境”村。下辖左庄、前新集、后新集、韩庄4个自然村。
左庄:明末,左姓人在此定居成庄取名左庄。
前、后新集:清初曾在此地新设集市,集市分别在前、后两庄轮换开集,集放前庄者为前新集,集在后庄则为后
韩庄:明末有韩姓人居住成庄得名。
圣范行政村
位于黄集镇西北2公里处,徐丰公路在村前而过。下辖圣范、胡板、郭楼、彭新庄4个自然村。
圣范:其村名来历传说有三:
(1)、明代有村人卞姓者在韩楼教私塾,庄主感其教子有功,特送良田百亩,并送“圣贤之范”匾额为谢,此后,庄名称作圣范。
(2)、圣范村原村名曰关帝庙,因村西有关帝庙一座而名。清朝乾隆年间,徐州一徐姓大户,请来丹徒一卞姓教书先生来徐家大院教学。经多年努力,卞先生所教十一位门生先后有九人考中进士、举人。为感谢老师,徐家即把关帝庙村房产与土地赠于卞先生安居乐业,并取“读圣书的模范”中“圣范”二字作为村名传用至今。
(3)、传说早年圣范有一大户,生活骄奢,做的饭经常吃不了,后越积越多,终至无法食用,最后派人端到村后胡乱扔掉。乡人口顺,传称此庄为剩饭庄,抛饭处被称为胡板(方言:板,意为扔掉),意即胡乱扔喽,此后渐演变为“圣范”、“胡板”二村名。
胡板:1.见圣范村来历之三。2、清末,胡姓居此有木板铺得名。
小郭楼:明末郭姓有楼得名。庄后原有一庙宇,有遗迹。
彭辛庄:清末叫许辛庄,后彭姓为多,改名彭辛庄。
聂楼行政村
位于黄集镇北2.5千米处。下辖聂楼、毛庄、朱塘、东侯阁、孙庄、夏庄、王庄7个自然村。
聂楼:清初聂姓迁此建楼而得名。
毛庄:清初,此庄建在一片茅草地上而取名茅庄,后讹称毛庄。
朱塘:明末,村中以朱姓祠堂得名朱堂,后讹称朱塘。
孙庄:清初,因孙姓迁来最早且人多得名。
夏庄:清初,因夏姓最早迁来居住得名。
王庄:清初,村中因王姓建庄得名。
东侯阁:清初侯姓建有阁楼且位于西侯阁(隶属沛县敬安镇)之东而得名。
金楼行政村
位于镇政府西北2.5千米处,东邻韩庄,西接富庄,前横公路、北依候楼。村委会驻地在候楼村。下辖金楼、前芦上、后芦上、付庄、侯楼、宗楼、闫王庙、杜楼8个自然村。
金楼:明末,村中金姓大户建楼成庄,遂名金楼。清咸丰年间,金家被攻打徐州的捻军烧抢,遂把家产卖与黄集大户卜家后举家外迁,至此,村中再无金姓人居住。
芦上(又名炉上、芦尚):芦上,分前芦上、后芦上。其庄名源于明末褚姓人支炉打铁而得名炉上,后逐渐讹音为芦上。
村西原有一座显庆寺,传说始建于西晋,唐麟德年间重修,曾称徐州七十二庵八大寺之一。清康熙五十五年遗碑上记载,徐州西北六十里,朱村有显庆寺等文字。后因大殿屡屡失火,如来、观音、关公三尊铁佛只得放在院中供奉。民国后期政局不稳、战乱不止,寺庙失修渐次坍塌,1958年,寺内铁铸神像被运至利国炼钢。庙内记事碑一块现展存于张伯英艺术馆内。
付庄:明末付姓居此成庄得名。
侯楼:传说明末李姓建楼请玩猴者祝贺而得名。
宗楼:清初宗姓人建有楼房得名。
闫王庙:唐时村中有一阎王庙,以庙取名。
杜楼:原杜姓寄庄子,清末杜姓在此建楼两座居住得名。古迹:村中杜姓存有杜氏外甥状元李蟠为杜家所写题词一幅,及先人画像数幅。
高楼行政村
位于镇西1千米处,东邻黄西,西接金楼,北靠徐丰公路,南与神洼村隔河相望。下辖高楼、刘庄、韩庄3个自然村。
高楼:明末村中建有高楼一座得名高楼,因在黄集以西亦称西高楼。此村有一风俗:因高楼高、神洼洼两村人互不作亲。高楼油炸散子和腊皮,在徐州西北享有盛誉。
刘庄:明末因刘姓定居得名。
韩庄:明末以韩姓迁此得名。
三座楼行政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2千米处。下辖三座楼、孟楼、陈湾、陈新庄4个自然村。
三座楼:古名大堌村,清末民初,村中大户杜姓建有楼房三座,此后村名改称三座楼。
孟楼:又称黄香楼,元末,孟姓居庄建楼得名。
陈湾:早年陈姓人居于河湾而得名。
陈新庄:民国时,陈湾陈姓两兄弟在村东盖房另居得名。
朱楼行政村
位于镇东南部,距镇政府约6.7公里,东邻郑集镇土楼、西接王岗集,南抵刘集镇官地,北靠三座楼。下辖朱楼、郭庄、许庄、马楼、韩庄、王庄、南高楼7个自然村。
朱楼:清初,因村中朱姓建有楼房而得名。
王庄(同郭庄连为一庄):明初,王姓自山西移民山东,明中再迁此地取名。为建军用机场,于2013年9月全村被拆迁至黄集镇上另建新居,此村消逝。
郭庄:明朝中叶,以郭姓定居成村而得名。为建军用机场,2013年9月全村被拆迁至黄集镇上另建新居,此村消逝。
马楼:清初马姓人建一楼定居,故名。
韩庄:清朝中叶,韩姓居住成庄得名。为建军用机场,2013年9月全村被拆迁至黄集镇上另建新居,此村消逝。
许庄:明朝中叶,许姓迁来定居而得名。
南高楼:清初,因村中有座高楼而得名,因在西高楼之东南亦称南高楼以示区别。为建军用机场,于2013年9月全村被拆迁至黄集镇上另建新居,此村消逝。
王岗集行政村
位于镇政府往南约4公里处,前抵故黄河大堤与吕楼接壤,背靠桃园河与神洼相依,东邻朱楼、西接李巴圩子。下辖王岗集、范楼、兰井河、小赵庄、梁楼5个自然村。
王岗集:古名矼村,清末王姓在矼村设集而取名王家集,又名王矼集,后讹称王岗集。为建军用机场,2013年9月,此村被拆迁至黄集镇上另建新居,此村消逝。
范楼: 清初,原系李姓一寄庄子,村中有一个贩子靠倒卖粮食发财建楼得名贩楼,后演变称范楼。
梁楼:清初,原梁庄梁姓的寄庄子,故名。为建军用机场,2013年9月,此村被拆迁至黄集镇上另建新居,此村消逝。
兰井河:古时,桃园河发大水,在村后冲出一河沟,把村后水井与村庄分隔两岸,此后庄名称拦井河,现简称兰井河。村东相连有数十户人家原名付楼,因与兰井河已融为一体,现对外统称兰井河。为建军用机场,2013年9月,此村被拆迁至黄集镇上另建新居,此村消逝。
小赵庄:清末有居民从大赵庄迁出居此得名。
吕楼行政村
位于黄集镇最南部,距镇政府约6.5千米,东邻刘集镇杨庄、西连萧县耿楼、南抵刘集新黄、北倚陈楼、王岗集。下辖吕楼、新庄、杜楼三3个自然村。
吕楼:清朝中期,吕姓在此建楼而得名。村中姓氏为杂姓庄。庄不大而姓氏多,其中不少为当地不多见的“怪姓”,如:劳、封、寇、辛、胥、琚等姓。
新庄:清末徐姓从刘集新黄村迁来,取名新庄。
杜楼:原系三座楼杜姓寄庄子,因有楼故取此名。
陈楼行政村
位于黄集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4千米。东南毗邻吕楼,西接何桥镇宗庄,南抵肖县管粥集,北靠黄河古道北大堤。下辖西陈楼、前陈楼、后陈楼、刁钱楼、王庄5个自然村。
陈楼:清朝中叶,陈姓自丰县梁寨迁来建楼得名。由前、后、西三片相隔不远的村庄分割为前陈楼、后陈楼、西陈楼。
此村前建有民国人物陈志坚墓园。(陈志坚,民国时期曾任叶挺部24师政治部主任,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后入杨虎城部任政治部处长;先后任镇平、长安县县长;以国民党第38军副军长参加固守中条山抗击日军的战役)。
刁钱楼:清末刁姓、钱姓均在此居住建楼得名。
王庄:因系王姓地主的寄庄子而得名。
杨庄行政村
下辖杨庄、王月铺、前王庙、中王庙、后王庙、前刁集、后刁集、刁新楼9个自然村。位于黄集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4.5千米。东邻神洼,西接小合子,南达陈楼,北靠南支河。王药铺、刁集村后有兴建于1977年的平原水库一座,为镇上旅游景点之一。
杨庄:清初杨姓迁此得名。
王月铺:明末有王姓开药铺得名,原名王药铺,后讹称王月铺。
王庙(含前王庙、中王庙、后王庙):清初王姓建庙一座得名,因一庄分成前、中、后三段,取名前王庙、中王庙、后王庙。
村中古遗迹:清初王姓人建庙,庙宇主殿三间,内供神佛不明,主神西侧立华佗塑像一尊。院内东西各有廊庑三间,前有山门三间,正门塑关公,左侧东间北门通院。此庙民国中期大修。上世纪五十年代神像被抬出作学校,九十年代拆除建厂,现存民国十九年修庙功德碑一块。
前刁集、后刁集:清初,村中大户刁姓在此设集得名,庄前部称前刁集,庄后部称后刁集,1977年,建王月铺水库时迁至库南大堤上建村,而村之名沿用。
刁后楼:解放初,由刁集分出,因在村后而得名。
刁新楼:1965年从刁后楼分出。为建军用机场,2013年9月,此村被拆迁至黄集镇上另建新居,此村消逝。
神洼行政村
位于镇南部1.7千米处。下辖神洼、大赵庄、黄桥、闵窑、李巴圩子、丁庄六6个自然村。
神洼:清初,山东藤县神洼一支神姓人迁此落户,因庄前有大片洼地而得名。
过去,在黄集西南一带曾流传着“七个神洼、八个王庙、十二个小合子”的故事。这一说法中的神洼,就是在解放前由祖庄、胡楼、张庄、郝庄、王西头等七个连在神洼周围的小庄合并而成的一个大庄,现另外几个小庄之名没人再叫,而统称神洼了。
李巴圩子:清初,村中李姓在村外挖河筑坝称作李坝圩子,后人简写,称李巴圩子。因建军用机场,2013年9月此村被拆迁至黄集镇上另建新居,此村消逝。
丁庄:清末丁姓迁此而得名。
黄桥:清末村前有河,黄姓在此修桥得名。村后原有三官庙一座,现遗迹无存。
闵窑:清时闵姓在此烧窑得名。为建军用机场,2013年9月,此村被拆迁至黄集镇上另建新居,此村消逝。
大赵庄:清初赵姓居此得名。
平楼行政村
位于镇政府西3.5千米处,东邻杨庄,北倚郑集南支河,前抵废黄河旧堤,西邻何桥何庄。辖平楼、小合子、张庄、胡庄、前韩楼、后韩楼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小合子。
平楼:清初李姓建平顶楼一座而得名李平楼,现简称平楼。
小合子:桃园河源头,古时当地河埝众多,多积水洼,为挡水归拢,多筑土埝,从埝上流到埝下的地方叫小河子,后李姓迁来定居故留庄名小合子,因河沟众多把村庄相互隔离,故民间传有:七个神洼、八个王庙、十二个小合子之说。李姓人因称三教堂李氏,故有人称小河子作三教堂。村中名人:刺杀汪精卫的英雄孙凤鸣。
张庄:清初张姓来此居住得名。
胡庄:清初胡姓迁此得名。
韩楼:(含前、后韩楼)清初韩姓迁此建楼得名,前庄为前韩楼,后庄为后韩楼。
内容出自:《村庄的故事——江苏铜山村名、地名趣谈》
材料提供:耿建
编辑:张茜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780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历史百科】家族堂号知多少?
下一篇:肖马人起名不宜用之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