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山东宁阳县董姓家族《洸河涯》

洸河涯是洸河畔的一个村庄。提起洸河涯,不得不提洸河。《晋书•荀羡传》,“慕容兰以数万众屯卞城,甚为边害。羡自洸水引汶通渠,至于东阿以征之,临阵斩兰。”可见汶水通洸由来甚久,洸河承载着许多历史的记忆。据《重修洸河记》(元朝刘承)记载:“洸河,乃今汶水支流也。”“其源则出于泰山郡莱芜县原山之阳,折而之南,达于会通,漕运南北,其利无穷。”洸水逝波滔滔,永济、会通之流使漕事无虞,固民兴邦。《洸河》(赵弼•元人)“岱宗何岩岩,万古奠坤元。有泉出其下,实为洸水源。东流几百折,经我疏篱门。”明清县志注解,“玩此诗‘经我疏篱门’一语,似是宁阳人。”据此推理,洸河自引汶始,途径宁阳的堽城、伏山、八仙桥和泗店的40余个村落,注入兖州,与府河汇一为洸府河,总的趋势流向是由东北向西南。然而,只有在洸河涯村畔,呈东西向,才可能出现“东流几百折,经我疏篱门。”的意境。既然能以此推出似是宁阳人,还可进一步得出是洸河涯人的结论。故称“会通之源,洸也。洸之源,汶也。”如今洸河古航道的作用,已经消失殆尽,望着这干涸的河道,心里无比惆怅,也很无奈。可明代许彬著《洸滨垂钓》明代薛瑄描述的《洸河晚涨》仍能引起人们的遐想。洸河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提起洸河涯,不得不提蔡家庄。洸河涯的原名是蔡家庄,按村名推论应是蔡姓最早迁居建村,元代以前即有先人居住。明万历四十七年(1620年)祖人宣为公立碑时称为伏山蔡家庄人士,村中还住着闫姓、董姓、赵姓、王姓、蒋姓等其他姓氏。后蔡姓人丁不旺,或许其它原因,已没有蔡姓人居住。老人们传说,闫(盐)克蔡(菜),且不能克董,这本身没有什么道理,但董姓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形成董氏家族人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多姓氏杂居的村落。既然蔡家庄无姓蔡者,再叫蔡家庄也不妥当,叫董家庄也有点高调,那叫什么好呢?先人从来不缺少智慧,古人临洸河而居,何不以洸河而定,权且叫洸河涯更为适当。洸河涯这个名字起的有内涵。据明清《宁阳县志汇释》记载:“洸河,即阐水,鲁之名川也。汶、洸分流处在古堽城稍东石濑之上。”洸河是有故事的河,借助洸河起村名,增加了村名的文化底蕴。洸河流经了两县60多个村庄竟然也没有重名的或类似的名字,独一无二更是特色。据推论起名时,洸河两岸均有人烟,既没有洸河阳洸河阴之说,也没有河南河北之说,直接用前洸河涯、后洸河涯和西场定名。常常也统称洸河涯,或者称三洸河涯。有需要进一步区别时,再说是后洸河涯、前洸河涯或西场。有人还不以为然,认为洸河涯是一个行政村哩,哪来的这么多洸河涯。提起洸河涯,不得不提董氏祠堂。嘉庆贰拾肆年(1819年),《董氏家祠族谱碑记》,“族人风有感於兹,议开族茔边地耕种之,以建家祠。并有克禄、淑程大动等协赞之数年,工竣而立谱碑卒未果。”据廪善生董世傑(丙子举人)撰文,祠堂已于此年前完工,据今有200余年的历史。建起家祠,弘扬祖德,不忘初心,展示董氏族人的敬祖孝德传承的美德,为后人做出榜样。“盖闻创业於前者述於后,作於始者贵成於终也。吾族家祠建成于嘉庆贰拾肆年,日久失修不舞荒凉之虞族人世泽、毓瀛、乾元等不忍坐视,竟欲增修惜无项,至光绪壬寅春因与合族酌议,将南老林柏树变价得钱肆佰余仟,遂即鸠工庀材为之揭宗祠。”重修的家祠焕然一新,尊崇祖训,昭示后人,不忘木本水源之情。该祠堂坐北朝南,为三开间,外砖内胚墙,阴阳瓦,硬山顶建筑正脊,饰吻曾蹲雷。面阔10.64米,进深6.77米,通高5.6米,墙厚0.56米。原有前廊1.17米。前置一门两窗,窗为圆形砖劵,木灵窗直径1.62米。门为半圆形砖劵,门框镶在砖墙内,宽1.23米,高2.56米。祠堂开有后门。堂内立有董氏谱碑,西侧谱碑立于清光绪十八年(1829年)9月,东侧谱碑立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1月,均记述修谱及谱系内容。还有族谱碑6通,其中清嘉庆二十四年的2通,清光绪十八年的4通。据《宁阳历史文化大观》记载,在2012年除前廊只存廊基石外,祠堂主体结构完整,保存较好。整栋建筑鼎覆灰瓦,挑脊上饰有飞禽走兽,圆形砖劵门窗,光滑的前廊平铺的石面,处处显示他的浪漫与庄严的气质。1965年改建为学校,把堂内的8通碑镶嵌在墙内。“草色凝陈榻,书声出董帷。”把董氏祠堂改为学校不失一种良好选择,既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场所,又很好地保护了族碑的完整统一,为当今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提起洸河涯,不得不提董氏族人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在全国按人口排29位,人口约700万人。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己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其儿子董父养龙,封之于今山东定陶县。另一支是在周朝出现的,春秋时,周大夫辛有两个儿子到晋国,主管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称为董氏。据《泰西董氏族谱》记载,始祖为董仲舒的后代。从河北枣强明洪武年间迁入肥城,四世分为三支,其中长支的后裔传承广泛。“官(实为洸)河涯一支功名富贵长久迁去。”可我族人何时来宁阳现没有更准确的记载。祖茔在洸河南岸之坤地,内有雍正二年(1680年)谱碑就各支分列之;世祖为宗齐、宗鲁、宗时、如珉、永安。三世祖祖讳宣为二世祖讳思武立碑,岁在万历四十七年清明(1620年)。祖讳世傑撰文祖人来宁溯至隆庆年间(1567年)。最新资料考证,宁阳人王贤官至京兆尹,许彬任吏部侍郎入值文阁大学士(《明清宁阳县志》)。明景泰9年(1451年)农历九月九日,聛后洸河涯董姓名厨为师,俩人把从皇宫带回的“手搓面制作工艺谱”交于董师傅潜心研究,终于成功。由此推论,董氏族人应该在明初期就在洸河涯居住生存。翻开董氏祖人的历史画卷,聆听数不清的感人故事,从《明清宁阳县志汇释》中娓娓道来,摘选其三。四世祖讳董其成,字钦邻。深沉刚毅有勇略,崇祯末年携子静修、潜修督练地方武装,多次抵御击退乡间盗贼。面对歹徒不退却,持大刀临敌,威风凛凛,有效地保障了乡邻的生活生命安全。1640年,泰安州的匪徒窜过汶河,烧杀抢劫掠夺汶河南岸。祖讳董其成与朱克配联合在石梁口防御,斩杀魔首,众余匪皆逃命而去,社会秩序安定。总督大人见其勇敢有谋,想给以职衔,祖讳董其成推辞不接受,仍居家安心耕田,表现出荣辱不惊的情怀。其二是祖讳董世僖,字乐亭。少时禀性纯厚,接受父母教诲,敏而好学。麦收季节,父命赴田看视,乃坐地陇默诵书籍,别人取走麦子也不知道。初应童科,郡试第一,旋补诸生。才华横溢,法则更是熟记于心。嘉庆丙子(1816年)乡试举人,道光己丑(1829年)考中进士,以知县即用。任河南汝阳县令,公正廉明爱民,政绩卓著,后又任河南洛宁县令。因父丧礼回家守孝三年。孝满赴江苏上任,又以母丧礼守孝,后因病命卒,未能再创佳绩。孝字当头,忠孝两全。其三是祖讳董世傑,字汉三。嘉庆中岁贡。励志笃学,无“三余”空间,勤奋学习,博览经史,满腹珠玑。文采飞扬,深受学使李公振赏识,尤奇其经文,善诵读书写,优美的句子,赏心悦目。叙事说理,入木三分。祖人秉承“爱国守法,团结互助,明礼诚信,勤奋进步”的家训,过上了富足平安的幸福生活,在先祖的佑护下,我祖各世代都有不少精英名仕在各行各业取得显著成就,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785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