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游子劳碌奔波回到故土,双亲举首戴目终盼儿归,忙碌了一整年,所有的艰辛和等待,只有这一年一度的团圆。所以,相比平日是里喧闹的城市,乡村里的年味更浓人气更旺。作为旅行摄影师,我一直喜欢拍摄各地的人文,体验不同地方的民俗风情。临近春节,来到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的一个古老海滨小城--平海。
平海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城平山东南面,距惠东县城53公里,地处惠东县最南端,面临南海,东靠红海湾,西倚大亚湾,历来是海防重镇和惠州南部海运进出口的咽喉。没想到在碧波无垠的大海边,还有一个如厚重史书般的明朝古城,不仅收获不少意外之喜,更让惠东这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县城变得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临近年关,在那里我也邂逅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年味儿,更觉不虚此行。
据志书记载,元末明初,大亚湾、红海湾一带倭患连年,盗寇猖獗,民不聊生。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派花都司到惠州府归善县平海建造城池以抵御外侮。杨氏第80世祖杨勋于大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奉旨随同花都司从湖北汉陌府阳汉县御香小杨村来平海建城,设立“千户所”。1394年起,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滩成了边防要塞,“南蛮重地”变成了百业兴旺、移民云集的大镇。这就是平海古城的前身。
由于当时平海的居民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军人和移民,他们以当时(明初)南方流行的“通语”--南方官话作为交际用语,同时吸收融入了当地三大方言,形成平海军声,据闻已被列入国家濒危语言。它是一种以北方语音为基础,融进了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的集合语言,对多种方言能运用自如,对答如流,600多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因而,粤东一带流传着“晓得平海话,走遍通天下”之说。
古城门、十字街、七星井、城隍庙...迎着冬日暖暖的阳光,闲逛于惠东平海古城,踏着满是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边走边拍,用相机寻找古城角落里的人文印记。虽此处离故乡尚有千里,但在漫步其中我却感受到了家乡的影子,唤起浓浓的乡愁。这个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活化石”在我面前的显现好比一幅亦古亦今的气息鲜活、年味浓郁的生活民俗风情画。
古城内有七口古井,称为“七星井”。七星井水质随气候变化,雨季水淡,冬旱水咸。据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乘风东渡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现位于平海村天后宫。
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十字古街和部分古民居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在城内,还可以看到不少质朴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来这里观光,可欣赏到众多极具地域色彩的名胜古迹,古城于1991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在平海古城的古风中穿梭,在巷中的客家围屋斑驳的木门前,依然可以看到老人们身穿大襟衫、黑土布鞋的古朴打扮,而那些房屋门口贴着的大红对联,挂着的大红纸灯笼,均是一派清末民风,感觉在穿越。行走其中,不远处矗立的现代建筑与生活设施有点碍眼,却使人不禁感叹时光飞逝,一段岁月已远去…
在猪年到来之际,古城里的人们都在为过年而忙碌地准备着。他们买年货、做年味、贴春联、挂灯笼、剪头烫发…忙得不亦乐乎,小巷里的居民大都行色匆匆、神采奕奕,忙忙碌碌,年味颇浓。孙子爬上简易铁梯粘贴门口的对联横幅,奶奶则在下面轻言指导,一派祥和之象令人动容,这样平实的生活画面最能触动人。
两个阿姨正在家里做鱼丸,准备过年吃。我提出要进去拍一张照片,阿姨开门略带羞涩地笑着说:拍鱼丸可以但不要拍我,我老了不好看。我说:没事,您漂亮着呢,拍了再给您看看。结果两人一看照片便笑得东倒西歪,快乐有时其实很简单,当然,简单的快乐也会更感人。
在一间破旧狭窄的房子里,放着密密麻麻的生活物品,看了让人有点喘不过气。屋里一位大爷正在切薯,而在门口一位大姨正在席地煎薯饼。大姨说:他们是老乡,都是湖南益阳人,在平海打工,房子是租的,为了省钱,所以才租古城里的这间小房子。今年春节不回家,所以空余时间赶紧煎点薯饼留到春节期间吃。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802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男的雪纳瑞取什么名字好?
下一篇:小村美丽“借”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