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合肥“店”字地名:始于庐州古地 源自商贾贸易

合肥“店”字地名:始于庐州古地 源自商贾贸易

○杨店乡被誉为“岭上江南” 玉笛书剑 摄

合肥最古老集镇之一“店埠镇”,被盛赞“岭上江南”的“杨店乡”,有着美丽传说的“严店乡”,千百年来流传着巾帼美谈的“吕婆店”, 始于颜值、陷于内涵、留住乡愁的“鲍店村”……在合肥,像这样以“店”相称的地名不在少数,其由来多是从最初的店铺、驿站而逐渐发展成为村镇的,地名以店铺和驿站的名称而得。

店埠镇:“店铺”之地讲述千百年传奇

肥东县有个店埠镇,一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误以为是“店铺”镇。其实,它的确与店铺有关。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即称“店铺”。随着人口增多,商业发展,逐渐形成商埠,后改“铺”为“埠”。

如今,随便走进店埠镇的一个公园,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亭台楼榭齐全,绿水红花映衬……这与印象中勾勒出的店埠镇截然不同,时代发展为店埠镇换上了“新衣”,也给这座古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据记载,远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刘宋初年,店埠为慎县边域,设置界碑。东周列国时期即有“唐、杨”两姓定居,名唐杨村。以后因有住户开设商店,三国时期即称“店铺”,随后又改“铺”为“埠”。

南宋时,店埠已成军家争夺之地,宋金曾大战于店埠,宋将杨沂中等曾在店埠击败金兀术,连接城区东西的店埠河上的通济桥,为明嘉靖年间所建。清《续修庐州府志》载重修店埠石桥碑文云:“庐州府之东四十里有市曰店埠。”

古店埠街区有“三庵”(华严庵、地藏庵、白衣庵)、“七庙”(东岳庙、南岳庙、龙王庙、娘娘庙、关帝庙、百神庙、胡公庙)、“一寺”(包城寺)以及宋家花园、李家花园等。明清时期,店埠为合肥东乡商业重镇,尤以米市著称。民国初期市面仍较兴盛。抗日战争时期,受战火蹂躏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渐趋衰落。

如今历经千百年沧桑,店埠镇已经蜕变为肥东的一颗“璀璨明珠”,随着城镇一体化发展,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店埠镇又将迎来新的“繁华”。

每个地方都会有传说,即使它不一定真实,却总是能勾起很多人的兴趣,店埠镇也不例外,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一次东吴进攻合肥,曹操率军驰援,马不停蹄,人不卸甲,到了店埠个个累得口干力乏。曹操命令就地休息,找水解渴。可是这地方没有一口井,曹操带几个谋士,察看地形,看中南北两处,叫士兵挖井,约一丈多深,泉水涌流。兵士喝着清甜井水,深赞曹丞相智力过人。

随军史官顺便问老百姓此处何名?都说:“这地方还没有名字。”曹操听了后,笑着说:“我们在这里歇歇脚,就叫垫步吧!”后来曹操儿子曹植,看看这地方虽小,倒有几家开店,就改成“店埠”二字。

还有一个关于挖井的传说。据说曹操部队驻扎在店埠镇,当地一个农民力大无比,可以用一只胳膊夹着一头牛去田里干活,此事传到了曹操耳中,曹操立即派人去调查,发现这个农民以前常饮用附近一口古井里的水,不过这口古井后来被填掉了。曹操心想如果让士兵们都吃上这口井的水,军力一定能大增,于是乎,他下令士兵前去挖井,却怎么挖也挖不到了……

据当地老人介绍,店埠历史悠久,镇上曾有三座闸门,1839年,林则徐南下广州禁烟时,曾经来过这里。“当时北闸门叫做福泉门,林则徐从这里进入店埠,并在这里用了午膳后,从西闸门出镇继续南下。”虽然只是路过此地,却也让店埠镇的名字开始广为人知。

“解放前的店埠,面积很小,常住人口不过五千人。”店埠于1949年1月21日解放,解放初,这里只有T字形小街两条,总长不到1公里,房屋破旧,街道狭窄,青石路面坎坷不平,市面萧条,仅有40多家小手工业、作坊和店铺。

自1949年肥东县治设于店埠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从此日趋繁荣昌盛。“1985年,有了六条街道,城区面积也是解放初的13倍,幢幢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街面宽阔整齐,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据当地老人回忆,上世纪80年代街道两侧,机关、学校、工厂、居民宅院及空隙地,开始种植法梧、香樟、雪松、冬青、黄杨及其他观赏花木,整个店埠镇面貌一新。随着面貌日新月异,店埠镇也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杨店乡:宜居宜游的“岭上江南”

杨店乡位于肥东县北部,地处江淮分水岭岭脊,是省级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之一。西与白龙镇接壤,北、东与八斗镇交界,西南与牌坊回族满族乡毗连,东南与梁园镇相邻,距肥东县城32公里。如今的杨店乡被称为美丽的“岭上江南”,春可赏花、秋可摘果,宜居宜游。

杨店乡系花张至梁园古道上的必经之地,一杨姓住户看中商机,做起出售草鞋等日用品的生意,因诚信而日渐红火,得名杨家店,简称杨店。乡邻效仿,纷纷做起营生,逐步形成规模,当地有影响的绅士聚集商定,搭台唱戏,鸣锣开集,形成杨店乡。

杨店乡一位村民曾在给河塘清淤时发现了古墓遗迹。后经县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在现场初步判断,这是一座东汉末年前后富豪的古墓。现场还出土了一些具备较高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物,包括青瓷罐、铜镜、五铢钱币等等。

如今,杨店乡利用森林长城工程稳步推进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工作,以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为发展机遇,全力打造岭上绿色长廊。大力调整林业种植结构,倡导由彩叶林向经果林、外来树种向乡土树种的转变。

“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成片造林1.92万亩,其中以黄桃、薄壳山核桃、软籽石榴等为代表的经果林种植面积达7334亩,占全乡林业种植面积的40%。荣获2013、2015年度“合肥市植树造林20佳乡镇(街道)”。

三月桃花朵朵开,踏春赏花杨店来。怒放的桃花宛如无边的绯云,绽放在美丽的杨店乡村,会令慕名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满眼的桃花过后,春末成熟的蜜桃、夏季的黄桃、秋天的映霜红桃足以满足老饕们的味蕾。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千亩桃园的别样魅力,品尝到黄桃的鲜甜可口。

跃进社区作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让人感受到改革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发展巨变,600多幢经过精心规划的乡村建筑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街道,碧波荡漾的景观湖,良好的田园生态环境,令人情不自禁地想拍下这美丽乡村的一景。

辖区内的高洼生态观光园建有休闲垂钓、果蔬采摘和乡村度假等农家乐项目,远处亭廊辉映,矗立在水中的朝凤桥连接着湖中美丽的“柳屏秀景”,是一处观光、休闲、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好去处。

严店乡:美丽传说蕴含宝贵文化财富

肥西县严店乡位于美丽的巢湖之滨,一直以来似乎“养在深闺人未识”。但其实,严店乡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历史厚重,地名的美丽传说、历史悠久的传统小吃,还有那棵曾被作为骆岗机场飞机起起落落航标的古树,都是严店乡宝贵的财富。

“一余,二刘,三丁,四马”,单从这简单明了的八个字看,便可知,现如今,严店的“大户”,非余姓莫属,其他三个姓氏紧随其后。但在这之前,却并非如此。其实,一说到严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地名和严姓有关吗?的确有关。但严姓人与严店到底有何渊源呢?

据当地老人介绍,很久以前,庐江汤池一户严姓人家,因饥荒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流落到外县(今肥西县),当这户人家行到一条小道上时,看到来往行人不断,这户人家的主人当即决定要将新家安居于此。安定下来的这户人家,在小道边开了一家集卖杂货与茶水为一体的小店,供过往的行人落脚吃茶、购物歇息。这条行人众多的小道,是当时中派与刘河去向三河与丰乐的必经之路。过往的行人,在口口相传这家小店所在之处时,都以“一店”相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小店的主人姓严,一店便慢慢变为严店,这个地名称谓,沿用至今。

开小店的这户严姓人家,勤劳憨厚,在闲暇之时,从远在十几公里外的巢湖运回鹅卵石,并将这些石头铺在门前的小道上。月久经年,这户人家小店所在的小道变成了长达几百米的鹅卵石街,即后来的严店老街。因这条老街为交通要道,据史料载非常繁荣,有饭店、鱼虾店、渔具店、旅店……每天人头攒动,市声喧闹。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不长的街道上,遍布米行、鱼行、牛行、马行、草行,仅茶馆就有上十家,商家从合肥、庐江、舒城、潜山、太湖而来,偏居一隅的严店成了鱼、米、茶、山货、桐油的集散地,加之水路、陆路的通畅,又和古三河毗邻,一时市场繁荣。

严店之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而在严店,还有一道远近闻名的点心米面粑粑,也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陷巢州长庐州”,当巢州陷落后,湖边的另一座城庐州开始崛起。据当地人告诉我们,当时有一个无名小国在巢州的陷落中受损严重,国民因此而受到灭顶之灾,幸存下的国王两个表兄弟,为发掘陷入泥土中的宝贝发生了争执,大打出手,其中一个被打伤,另一个亡命天涯。打伤者颠沛流离,几经周折到了巢湖边上的小村庄,也就是今天的严店。

他们被居于此地的严姓私塾先生收留。先生心善,师母更是善良,不仅为受伤者疗伤治病,还一日三餐悉心服侍。为了给伤者恢复元气,师母总在稀粥里捞米粒盛在碗里,一口口地喂伤者。有一天,师母突发奇想,将捞出的米粒揉成团,中间包进撒了盐粒、油花的菜蔬,再上锅蒸煮,伤者凭着这样的美味恢复了元气,离开了严家,一路传播严先生夫妇的美名。

传说虽无从考证,但这个食物后来就成了一道远近闻名的点心——米面粑粑,至今还是严店一带有名的小吃。

虽然现在严店除了严姓之外,还有了余、刘、丁、马等姓氏人员,但古往今来,严姓人在严店这片鱼肥水美的土地上安心繁衍生息,且人才辈出,富甲一方。并且这个家训严厉的家族,要求子孙后代要与人为善,博爱众生。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严少九老先生。

因学识渊博,上世纪40年代,严少九老先生在严店老街开办私塾,每年每馆收学生三十余人,从开办私塾起,严老先生坐馆教学期间,除了严姓人可以入馆求学外,周边其他姓氏适龄学生,都可入馆接受启蒙教育。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私塾所在地被改建为学校。

时至今日,学校也不复存在了,但在学校的遗址上,一棵150余年的黄连古树,却记录着这段光荣的历史。因为在这里曾建立起了当地第一所革命小学。

作为北上合肥、西达肥西、南抵三河、东进巢湖的交通要衢,这棵生长茂盛的黄连古树,成为早先商人过客南来北往的重要交通标识。民国时期,欧洲来的传教士看中了这棵古树,在树下建立了巢湖西岸第一所教堂。民国末期,特务和反动分子长期寄居在该教堂,此地成为当时藏污纳垢之所,古树也渐渐枯萎。

解放前夕,因这里的建筑设施是附近保存最好的一处,当地党委和政府于是将这里改为严店乡第一所革命小学,并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命名为“树人小学”。而当地老百姓怀念古树,常来浇水、施肥,渐渐地,百年古树又重新发出了新芽。今天我们看到,古树依旧枝繁叶茂,绿意盎然。

当然,最让人惊奇的还是,这棵古树有一段时间还曾做过骆岗机场飞机起起落落的航标,原因就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它曾是这一带最高大的地标,而严店离合肥曾经的老飞机场骆岗机场只有23公里。南来北往的人们,远行而归的乡人,只要看见这棵参天大树,一种稳稳的安全感归宿感会油然而生。

吕婆店:巾帼美谈扬名千古

巢湖市城南,距巢城七八公里,裕溪河与巢无公路相交处的岱山脚下,有个叫吕婆店的小集镇,这里原是岱山乡,现为银屏镇,一度还是银屏区政府所在地,集镇上办过农机厂、农业加工厂,建有中小学,还设有医院、粮站、食品站、供销社和茶舍饭店。吕婆店离城约7公里,常年均有公交车通达市中心。但这自然成集的小镇住有几百户人家,却少有吕姓后裔,更难见有吕婆家族开办的“店”,人们不禁要问,一地之名何以要冠以“吕婆”?

话说三国时,东吴有个谋士叫吕范,颇得孙权信任。据传,他曾与孙权、周瑜一起谋划,用孙权的妹妹施“美人计”,欲夺取荆州。岂料此计被诸葛亮识破,荆州未收回,还白送给刘备一个美人为妾。事后,人们讥讽周瑜说:“周郎妙计定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同时也送了吕范一句话:“吕范做媒夺荆州,赔了夫人无脸皮”。但是,吕范没有因此受罚,还升了官。这是何故呢?

原来,吕范早期是袁绍帐前的谋士,为人聪明正直,曾屡谏袁绍,袁不听而屡败。吕范心想,袁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刚愎自用,成不了大器。于是,便和妻子商量,悄悄地离开袁绍而投奔心仪已久的孙权。

吕范带着妻子,行至巢湖南岸的岱山脚下时,不料妻子染病,只得停下来,请医治病。数十天下来,妻子的病虽有减轻,但一时难以康复。吕范担心,久住山村,若袁绍追上来如何?若立马动身,妻子大病未愈又怎么办?正在他心急如焚、左右为难之际,贤惠的吕妻劝他说:“夫君,我这病不知何时见好,就是好了,一时也难以上路,若袁绍追来,如何得了。你还是先走吧,我留在这里养病,将来再团圆吧。”吕范不听,吕妻以死相逼。吕范只得留下些银两,安排好妻子,独自投奔东吴而去。

吕范到了东吴,很受孙权的信赖,因忙于国事,就把接妻的事拋在了脑后。这时又遇到刘备招亲之事,他感到很窝囊,虽然升了官,心里也很难受。孙权见此,特地登门看望,见吕范孤身一人,遂问:“爱卿,你的妻子呢?”吕范这才想起留在岱山的病妻,不知近况如何,就如实向孙权作了禀告。孙权听后很是惊讶,忙叫吕范修书,并派人去接。

再说吕妻自吕范走后,不再担惊受怕,心宽了,病也就渐渐好了。吕妻是个有见识的人,她清楚夫妻一别,不是一两年能够重逢的事,自己不能坐吃山空。于是,她在过往道口摆了个茶水摊子,顺带卖一些锅巴、炒米和烧饼之类“打尖”的食物。由于她待人诚恳、热情、谦和,生意逐渐兴隆,门面也就渐渐扩大,待孙权使者来时,她已经是一个拥有三间门面的饭店女老板了。

吕妻向来人详细询问了吕范在东吴的起居情况,特别是听来使说吕范做媒一事,心里一寒,暗思能为人家做媒,不思自己的妻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问:“吕大人深受吴主宠爱,为什么到今天才来接我呢?”使者随口笑道:“吕大人以国事为重,先国家,后浑家。”吕妻听了,强装笑脸道:“那好!那好!”便款待了使者。然后修书一封,对使者说:“请转告吕大人,吕婆开店一时抽不出身远行。”任凭使者如何苦劝,说啥也不愿走。使者无奈,只得拿了信回了东吴。孙权、吕范接信一看,原来是一首诗:千里做官为报国,夫妻分居又何妨?但能为国多效力,白发相见不为迟。孙权看了信,夸吕妻是个难得的贤惠人。吕范也感动地说:“吴主,我了解我的浑家,性子烈哩!她看我这阵子没有立功,反而恩遇殊甚,她不好受。看来,我对吴主若不做出贡献,她是不会来的。”

又过了几年,孙权在合肥一战被魏将张辽打得大败,只好连夜逃回东吴。在逃至巢湖岱山时,孙权已是兵无粮,马无草,将士又饥又渴,疲惫不堪。孙权授命吕范去筹借粮草。吕范也犯愁,因为孙权残部尚有五六百人,在这偏僻的小山村,谁能供得起啊!于是便去打听,一村民指点说:“这里的百姓穷得屁股打板凳响,一枚铜钱在手心里捏出汗都舍不得花出去,哪有余粮剩草,这只有看吕婆店了!”吕范听了怦然心动,顿觉这里似曾来过,心想那吕婆店会不会就是自己妻子开的呢?于是按照这个村民的指引,找到了这家饭店。只见店门两边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曰:“官人做媒不思妻国事为先”,下联是:“妇道开店收薄利便民至上”。吕范大喜,进门求见,真是妻子。当年分别时满头青丝,如今相见已是发白如霜。两人相见,悲喜交集。吕范急告:“娘子!吴主有难,困在岱山,五六百士卒急需吃喝。”吕妻爽答:“官人,小店广有粮草,这五六百将士还可对付,请吴主放心。”

于是,吕范带着妻子去见孙权,把孙权请到店里,安排了食宿。孙权高兴地说:“夫人,真是感谢你,你帮了吴国大忙,现在你和吕爱卿该团聚了。真是‘白发相见不为迟’啊!”

吕婆离开小集镇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巾帼,就把这小集镇叫做“吕婆店”。有诗赞云:历尽劫难,恩爱夫妻终团圆;青史留名,巾帼美谈吕婆店。

鲍店村:“高颜值”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庐江县罗河镇有个鲍店村,天空写蓝,青山描黛,民居耀白,鲜花点艳……走进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一步一景,乡韵萦绕,一幅村美民富、宜居宜游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这里有座黄山寨,海拔406米,像一道隔离天日的巨大屏障,又似一把摊开的大扇子。整个山峰突兀劲拔,壁立千仞。曾经,黄山寨是一座“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宝山。

黄山寨历史源远流长,其地理条件优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奇峰峻岭的黄山寨窄处像浮出水面的“鲫鱼背”,高处像莲花绽放的“莲花峰”,奇处像一镰新月悬挂在陡峭山崖上的“老鹰洞”,还有富有神奇传说“山神化身”的大石猪。环顾四周,有远近闻名的状如石笋的乌金山和白云缭绕的白云崖,以及数不清的大小山头,如黑山、仙台山、扇面山等,高高低低的岭,如西岭、马茅岭、蜈蚣岭……在千山万岭中,黄山寨独领风骚。

黄山寨名不在高,名不在秀,它以其雄奇险峻倾倒远近游人。登临绝顶,好久才能心静气闲。俯身四顾,或壁立千仞,或断层千尺,或孤峰突兀,或数峰并立,犬牙交错。偶见山花点缀其间,或许让人觉得它是一位柔情侠女。抬眼远望,蓝天白云下边的长江犹如一条白链滔滔东去;壮阔无边的青山湖,浪花嬉戏,仿佛在唱一首优雅的田园牧歌。

黄山寨,不止有独特的风光,它更有深邃的内涵。在嶙峋的岩缝里,有难寻的石耳、猴头菇、石头燕窝,还有珍稀动物山壁虎、蜥蜴等,更有野生核桃、山楂、枸杞子、龙爪兰等几十种珍贵中药材。很多年来,黄山寨不乏采集中药材的民间医生和药师,他们不顾险阻、不畏艰难,络绎不绝、风餐露宿来寻找自己的所需。

出了黄山寨,驱车10余分钟,便是青山湖。周边群山凝翠,湖面波澜不惊,湖岸柳丝婆娑,一幅悠然恬静的画卷,不知道又承载着多少现代人田园牧歌式的梦想。青山湖原名张院水库,离合铜黄高速浮山站出口处不到两公里。在水库大坝的北坡上,“张院水库”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她见证了一个时代人工兴修水利的创举和奇迹,见证了50年来这座中型水库的风雨和辉煌。

清澈池塘倒映出砖石垒出的层叠花坛,匠心墙绘装饰成古色古香的龙门巷道,传统图腾、陶罐、磨盘等元素错落而成的村民活动广场……这里的乡村景致,有诗意,有记忆,更有故事。

当你走进罗河镇鲍店村,你会惊讶地发现,曾经多是柴草堆及旱厕的道路两旁,如今绿树葱茏;曾经垃圾随处可见的河道塘沟,如今碧水清澈;曾经杂物乱堆的房前屋后,如今变得干净整洁;曾经碍眼、大煞风景的残垣断壁、废弃畜禽圈舍,如今消失绝迹。村容村貌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如诗如画。

如今的鲍店村以青山湖、黄山寨景区为依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周边2平方公里的村庄进行了整治,重点对村庄环境进行改造,实行道路硬化、治脏治乱等,逐步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民宿旅游等发展。如今水泥路宽阔整洁,房屋外墙粉刷一新,绿化树木郁郁葱葱,“文化墙”遍布全村,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公厕、游园等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民生活更加幸福。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秦鸣 通讯员 罗祥勇 郑锦凤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852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