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6月,我有幸参加了寻踪“营造学社”古建行摄之路,开启了为期15天的四川-云南古建筑拍摄之旅。
接上一站“昭通古城”的行摄之后,今天古建筑行摄目的地是云南昭通的龙氏家祠。
寻踪“营造学社”之路,线路图。
龙氏家祠位于云南昭通城南10公里簸箕湾村,系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祭祖修建的家祠。始建于1930年,竣工于1942年,城墙内占地26亩,主体包括祠堂和宅院两大建筑群,并有门楼、粮仓、月牙池、花园、碉楼、网球场、城墙、护城河等附属设施。
龙氏家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要了解龙氏家祠,就要知道一个人,这个人叫龙云,人称“云南王”。
龙云(1884年~1962年),原名登云,字志舟(或治舟,子舟),云南昭通人,彝族。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曾任滇军唐继尧部第十四团团长,靖国第一军前敌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
1928年,任云南省政府主席。1945年10月,蒋介石发动“昆明事件”,免去龙云云南省主席的职位,当了17年“云南王”的龙云黯然下台,而蒋即远走台湾。
(云南王龙云,网络图)
(云南王龙云,网络图)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用六个字概括了龙云的一生:反蒋,抗日,联共。
说“云南王”龙云乃“抗日英雄”也毫不夸张,就凭他干的两件事,足以担纲此誉。一件事是龙云组织20余万滇军奔赴抗日前线;还有一件事是亲自组织领导,开辟了滇缅公路,打通了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华通道。
当我们今天重新来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不敢想象,如果龙云不下达筑路命令,如果中国没有这条被誉为“抗日输血管”的滇缅路,中国的抗日还要继续多少年,中国还有多少人将遭受生灵涂炭,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还要经受多少波折。
呵呵,不好意思,有点扯远了。
龙氏家祠是龙云家族祭祀和举行重大活动的专用场所。由三进院落构成四合六天井,包括照壁、卷门、过厅、两厢、正殿。过厅前雕有“五龙捧圣”石刻,正中悬挂陈荣昌书“龙氏家祠”;正殿单檐歇山式,覆琉璃瓦,屋脊饰二龙戏宝,殿前石砌月台,饰栏板望柱,置有蒋中正书“封鲊丸熊”等匾额和章太炎等人题写的楹联,殿内供龙云祖先牌位。
龙氏家祠精美的木雕结构挂落上是精美的双层镂空木雕,雕刻非常娴熟,错落有致,图案多为“松鹤长青、延年益寿”之意。松为百木之长,长青不老;鹤称“百羽之宗”;几十扇雕龙的格子门上,龙在五湖四海中畅游,龙目狰狞,口吐火舌,龙不停翻腾,团团紫气东升,可以说龙氏家祠内龙无处不在,有龙则有灵气。正因为有这样浓重的历史内涵,龙氏家祠才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龙氏家祠的宅院,为传统的四合五天井建筑,包括正房、倒座、两厢及东、西两角碉楼。整个建筑气势恢宏,构件中柱、础、槅扇、雀替、挂落等或镂雕人物故事、瑞兽芝草、博古图案,或彩绘云龙、珍禽、小景,反映了当时云南在木作、石雕、绘画等方面精湛的艺术水平。
龙云作为昭通人,在昭通建家祠的目的是告慰养育自己母亲的在天之灵,家祠从设计到建成长达9年。建筑保留中轴对称,两侧排列整齐的结构,院落排列有序,各建筑之间有天井相隔,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又有民族元素。
主体建筑为砖、石、木结构,廊顶为抬梁穿斗式结构,装木板卷顶棚。清水墙壁勾白灰古朴庄重,整个家祠梁枋交错,屋脊纵横,既典雅华丽,又能相互包容,博采众长,将中西文化,民族的精髓与孝文化有机的结合,多元文化中在龙氏家祠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龙云是彝族人,其祖籍地没有建家祠的习惯,龙云任省主席后,采用了汉族家祠的规制,在昆明请了风水先生选址于昭通回龙湾,利用南边有烟堆山作屏障,将家祠置身于此千亩良田边,特别是有一股天然的龙泉水,四季长涌,恩泽周围的百姓。
由于北边的低洼处会蓄积混沌死水,流不出去,涝灾年年泛滥,龙云命胞妹龙志桢在田中筑了一道六、七公里长的坝埂,种了上百棵的梨树、柳树,起名“汶埂”,至此龙氏家祠周围的水也就有了流向,不再泛滥成灾。
龙氏家祠的建筑除土建外,石础、木作、油饰、彩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石础的造型各异,御阶台前的“五龙”石雕,龙头气宇轩昂,吞云吐雾,灵动的身躯虽潜伏于波涛之中蓄势待发,四只龙爪彰显搏击长空的力量,唯我独尊的霸气在傲然中透着精气神,反映了当时云南在石雕、绘画等方面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下一站,行摄昆明圆通寺、筇竹寺)
大家好,我是天狼之道的射天狼,喜欢边走边拍,无时无刻,行行摄摄!
喜欢我,可以关注我,谢谢!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8677.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吴世万公出生年之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