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齐河县仁里集镇各村庄“村名来历”及历史传说

齐河县仁里集镇村庄与村名来历具体如下:

仁东、仁西、仁南 明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此地虽人烟稀少,但水草丰茂,榆树、白杨树多而高大,野鹊成群,遂在此聚集而居,取名野鹊窝,清末改名仁里。因仁里设有集市,遂称仁里集。因村庄较大,分为东西南北四街。1958年9月,南北街合并,形成仁东、仁西、仁南3个生产大队;1984年社改乡、大队改村,更名为仁东、仁西、仁南3个行政村,仁东村姓氏宋、周、候、王、张、龚6姓,仁西村姓氏李、龚、刘、侯、张、宋、田、赵8姓,仁南村姓氏朱、王、龚、徐、尹、谢、刘7姓。

郭庄 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郭滨、郭城、郭燕、郭洪、郭美五兄弟,取名郭(家老)庄。本村姓氏郭姓。

柴庄 明永乐年间,柴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一个在东,一个在西, 西面的取名西柴。本村姓氏柴、郭、狄3姓。

姚庄 明末,姚烈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取名姚庄。本村姓氏姚、张、邱、刘、潘5姓。

大柴村 明永乐二年, 柴氏从山西迁来建村,取名柴庄。后因附近有一小柴庄,改名大柴村。本村姓氏柴、徐、刘、曹、张、路6姓。

前刘村、后刘村 明末, 刘氏、王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刘庄,因人丁兴旺,随增修房屋,逐渐形成南北两个自然村。南边的村称前刘,北边的村称后刘。前刘村姓氏刘、王2姓,后刘村姓氏姚、傅、刘、张、杨5姓。

健子张村 明末, 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张庄。后因喂犍子牛出名,改名健子张庄。本村姓氏张、王、牛、孙、潘5姓。

史庄 明洪武年间,史姓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来建村,取名史庄。本村姓氏刘、张、 龚、侯、高、官、杨7姓。

李庄 明初,有王、郑、周、孙姓氏合立村,取名新风庄。明末李氏从滨州铺台迁此,人丁兴旺,在新风庄旁形成李庄。新中国成立前后,两村融为一体,称李庄。2006年, 仁里集乡、大张乡合并为仁里集镇后,东西有两个李庄,为便于区别.改名东李庄。本村姓氏李、周、郑、王4姓。

梁庄 明初,梁氏迁此,取名梁庄至今。本村姓氏周、高、左、郭、徐5姓。

国庄 明正统年间,国氏从汶上县迁此,取名国庄,后改为长清县第八区仁保南排第六第十七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庄。本村姓氏国、王2姓。

马庄 清初,马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起名马庄。本村姓氏马、郑2姓。

后屯、前屯 元朝时, 位于现址以北0.5公里处,原名南庄。由于黄河泛滥,无法久居,向北迁移,改名后屯,村住张姓;向南迁的改名前屯。后屯村姓氏张、左、 韩3姓,前屯村姓氏柴、刘、胡、宋、周5姓。

律墓赵 明洪武三十年, 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赵庄。始祖去世,儿子赵邦颜、赵邦卿在坟墓旁搭棚守孝3年,并定律条:每天添坟3筐土,背3个土坯。3年后,屹立起高大的坟墓,改名律墓赵。大墓位于村西北300米处,高8——10米, 占地1亩有余,“文革” 初坟头被铲平。抗日战争时,日军为便于统治,将位于律墓赵西北的小徐庄强行拆除,归于律墓赵村,村内徐姓人家皆为小徐庄人。本村姓氏赵、徐2姓。

牛集 明末,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合保李庄,到清康熙初年,改名野保牛家集。嘉靖二十年又改仁保牛家集。新中国成立后定名牛集。本村姓氏牛、冯、李、柴、谷、王、黄、娄8姓。

客王 又名客小王。明末,客尚义、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取名客王村。本村姓氏客、杨、宋3姓。

左庄 明嘉靖年间,左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名左庄。本村姓氏郭、肖、石、王、左、李、张7姓。

边庄 明万历十七年,边福、边禄、边祯、边祥从本县姬韩店荆庄迁来,因吃水无井,兄弟四人用石沙打了两眼井,取名双井边庄。到清康熙年间,改名边庄。本村姓氏边、刘、柴、李、孙、阮6姓。

柴家洼 清初,村西有“永宁店”,故取名永宁店村,乾隆年间,黄河泛滥,积水成灾,改名柴家洼。本村姓氏关、王、张、孙、李、孟、武、傅、刘、任、姚、肖、汪、徐、胡、韩16姓。

后燕、前燕 明初, 燕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以烧窑为业,起名燕窑。因靠黄河,洪水把村冲成两部分,分成前燕(窑)和后燕(窑)。后燕村姓氏刘、荆、王、陶4姓,前燕村姓氏孔、林、耿、宋、路、姚、窦、徐、王9姓。

辛店屯 宋末, 有小赵庄、耿西屯、小耿庄3个小村,后连在一起。民国初由辛氏开设了一个传辛店,生意兴隆,远近闻名,故名辛店屯。因村庄较大,分为东西南北4街,民国时短期分出过辛店屯中街。1958年,划分为辛东、辛西、辛南、辛北、辛中5个生产大队; 1984年,改为辛东、辛西、辛南、辛北、辛中5个行政村。今有辛店屯、小辛店屯两个自然村。辛东村姓氏张、王、李、滕、刘、赵、靳、韩、吴、崔10姓,辛西村姓氏王、辛、傅、宋、董、胡、赵、李8姓,辛南村姓氏辛、肖、王、刘、朱、滕、董7姓,辛北本村姓氏王、辛、白、李、赵、柴、芦7姓,辛中本村姓氏王、辛、路、高、李5姓。

辛铺 建于明初,聊城通往济南的必经之地,辛姓在此开店,取名辛家店。后来又以长清县城向西十里为铺, 改名辛(店)铺。本村姓氏任、曹、徐、赵、傅5姓。

宋家庄 明永乐年间,黄河时常泛滥,有次决口时从西南冲来一佛像和一棵银杏树,由于洪水上涨,银杏树被冲走,石佛像落于此地,故名来佛寺。后因宋氏迁来,人丁兴旺,改名宋家庄。新中国成立前,形成南北两个自然村,南边的村称“前宋”,北边的村称“后宋”。前宋村姓氏宋、张、阮、刘、赵、周6姓,后宋村姓氏庄、肖、宋、阮、刘5姓。

周庄 明洪武二十三年,有金、白、余、王4姓和睦相处,取名太平庄。后来与周庄合并改名(太平)周庄。本村姓氏张、王、赵3姓。

官庄 清初,原名丰家洼,地势较洼,每年雨季都捞。县官视察时说:“丰家洼不丰收, 不如更名西官庄。”后称官庄。本村姓氏孟、马2姓。

大王庄 明建文元年, 王进由河南开封城迁此,取名大王家庄。到清咸丰十一年,修王氏祠堂,改名大王庄。因村庄较大,自然分为东西南北4街;人民公社时期为4个生产大队。1984 年队改村,为4个行政村,即王西、王东、王南、王北。王西村姓氏王、李、郭3姓,王东村姓氏王、董、韩3姓,王南村姓氏王、杨、万、刘4姓,王北村姓氏王、时2姓。

田楼 明永乐二年,田氏始祖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外迁,先迁至平邑县北五十里许水寨乡张家庄,后田真次、田真善兄弟俩迁至此地。此村原称孟井子,主要有孟、田两姓,其他姓不多。后孟姓人家日渐减少,田姓人家日趋兴旺。至清末,田姓人家中出了个大地主田庆真,其家业很大,盖了一座三层楼。以其楼作为标志,将孟井改为田家楼,后简称田楼。1941 年6月,以田氏祠堂为界田楼分为田东、田西两街。1958 年为田东、田西两个生产大队,1984 年改称田东、田西两个村。田东村姓氏田、张、娄、范、程、胡、商、徐、王、于10姓,田西村姓氏田、李、刘、潘、安、张、赵、娄8姓。

靳庄 明永乐年间,靳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靳庄。本村姓氏靳、张、贾、王4姓。

曼庄 明嘉靖年间,靳氏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因地势低洼,易于被水淹没,取名曼庄。本村姓氏马、张、李、刘4姓。

菜园 村址原为大王村王姓人家的菜园。因离村较远,明嘉靖年间,部分人家搬到菜园定居,取村名菜园。本村姓氏王、刘、孙3姓。

刘庄 明末,刘氏从北京迁来,取名刘庄,本村姓氏刘、许、马3姓。

荣庄 荣尚宏于明嘉靖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荣庄。本村姓氏王、荣2姓。

蒋庄 明永乐年间,蒋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蒋庄。本村姓氏蒋、杨、许、张4姓。

张铺 明成化年间,张文斌从山西洪洞迁此,起名张庄。后在村东南大道旁修建一店,改称张(家)铺。本村姓氏郭、王、孙3姓。

段庄 明永乐年间,段显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段庄。本村姓氏段姓。

郑庄 明永乐年间,郑忠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取名郑庄。本村姓氏郑、鲁2姓。

靖池 明成化年间,靖奎、靖元、靖德、靖贤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因村东有一古迹“峙古顶”,故名靖峙,后演变为靖池。本村姓氏靖、赵、石、闫、张5姓。

孙庄 明成化年间,孙木荣、孙攀荣、孙华荣由齐河县潘店孙庄迁此,取名孙庄。本村姓氏孙姓。

李庄 明永乐年间,李化从齐河县马集乡李岿迁此,此处乃盐碱地,故名碱场李,后改名李庄,村住李姓。2000年6月 15日,仁里集乡、大张乡合并仁里集镇后称西李村。本村姓氏李、邢2姓。

牛庄 明成化年间,牛学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当时此地有一片松林,起名(松林)牛庄。本村姓氏邢、牛、张、王、郑5姓。

董集 明永乐年间,董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村有集市,建村董集。本村姓氏董、赵、崔、辛4姓。

松林赵 明成化年间,赵周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靠近大松林, 建村起名松林赵。本村姓氏赵、王、谢、胡、霍5姓。

三合 明洪武年间,高庄、苏楼、宰庄原是3个自然村。1936年划为一个村, 取名三合。本村姓氏高、宰、郑、苏、翟、杨、刘、贾、赵、史、马11姓。

石围子 明成化年间,石佩从今长清县石庄迁来,沿用原村名石庄。抗日战争时为防日伪军三支队骚扰,村庄周围修筑了土围子,改名石围子。本村姓氏石、张、叶3姓。

张塘子 清康熙年间,张永贵从长清县许寺红庙迁来。因地势低洼,有大片积水,建村张塘子。本村姓氏张、宋、刘3姓。

苏塘子 明景泰年间,苏祥由山东诸城县迁来,因地势低洼、积水,取名苏塘子。本村姓氏苏、韩、王、赵4姓。

索庄 明永乐年间,索猛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索庄。本村姓氏索、郑、李3姓。

曹庄 明正德年间, 曹玉年、曹玉夏从今茌平县杜郎口镇迁此,取名曹庄。本村姓氏史、焦、路、索、杨、魏、方7姓。

翟寺 明景泰年间,翟仲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当时村西有永安寺,取名翟寺。本村姓氏翟姓。

魏官 明永乐十三年,官府将又楼魏庄迁此。因大洼村庄稀少,而且给该村安了官碾、官磨,取名魏(家)官(庄)。本村姓氏魏、赵、张、郭、韩5姓。

花赵 明洪武二年,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赵庄。清朝年间,百姓为防身护院,以赵斌为首人人习武练枪,称花(枪)赵(庄)。本村姓氏赵姓。

东王 明永乐年间,潘明堂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王庄。附近有几个王庄,因其位于大张公社驻地以东,1965年更名为东王。本村姓氏赵、高、王3姓。

北潘 明永乐年间,潘明堂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潘庄。1958年更名北潘。本村姓氏潘姓。

石桥张 明永乐年间, 张强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张庄。后因村东北修建一座石桥, 改名石桥张庄。本村姓氏张姓。

肖姚 明永乐年间,肖廷真由山西洪洞县迁到今仁里集乡柴洼西头肖家井,因土地瘠薄,又迁此取名肖庄。到明嘉靖年间,姚氏由仁里集乡姚庄迁来,建村姚庄。1958年两村合并,改名肖姚。本村姓氏肖、姚、尚、赵、徐5姓。

大张 明正德年间,张全由今平原县王大卦乡迁此,起名张庄。新中国成立后,因与村东张庄区别,更名大张。本村姓氏张、窦、李、索、尚、杨6姓。

前王营子、后王营子 明成化年间,王氏从山东青州迁来,取名王庄。因村西南有一处屯兵的营寨,故改名王营子。后人口繁衍,形成前王营子和后王营子两个自然村。前王营子村姓氏王、赵、李3姓,后王营子村姓氏王、张2姓。

郑营子 明成化年间,郑盛从山东青州府迁来,取名郑家庄, 因村西南有处屯兵的营察, 改名郑营子。本村姓氏郑姓。

董营子 明洪武年间,董朴从贵州府棋盘街迁来、取名小董庄,因村西南有一屯兵的营寨,更名董营子。周围五村相连又有过驻军的营寨,故合称为五营子。清末、田家营子人口逐渐灭绝,土地并入董营子。新中国成立后称四营子,本村姓氏董、 刘、王、杜4姓。

东张 明成化年间,张党从今茌平县杜郎口镇迁来,起名张庄。1947年更名小张,1965年又改名东张。本村姓氏李、 张2姓。

大田 明永乐年间, 田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附近有前张,后朱、乐田、西田4个小村,后逐渐连成一村,又因田姓居多,村东有一较大的土疙瘩,村统称“疙瘩田”。本村姓氏田、朱、张、胡、钱、孟、高、杨8姓。

汝庄 明永乐年间,汝文平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汝庄。本村姓氏郭、解、李、娄、尚、蒋、胡7姓。

王堂 明永乐年间,医生王堂从山西洪洞迁来,因医道高明,后求医者往往说成去王堂求医,故名王堂。本村姓氏页、张、王、方、赵、周6姓。

枣杨 明洪武年二年,杨大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杨庄。到清朝年间,因村周围枣树有两万余棵,改名枣杨。本村姓氏杨、郭、赵、邓、王、李6姓。

韩胡 明洪武年间,韩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韩庄。明洪武二年, 胡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往赵官镇大胡庄,后又迁此,取村名胡庄。明清、民国为胡庄、韩庄两个村。后两村融合,新中国成立后改名韩胡。本村姓氏胡、王、贾、柴、刘、韩、周、汤8姓。

武庄 明永乐十年,武天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武庄。本村姓氏潘、武、刘、郑、孙、赵6姓。

宋集 明永乐十年,宋达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种梨树,取名梨行店。后因立“二七”集市,改名宋集。到1940年集市取消,仍称宋集。本村姓氏宋、焦、赵、杨、柴、韩、王、国、闫、黄10姓。

西刘 明永乐年间, 刘大常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小刘庄。1958年因附近刘庄多,又位于公社驻地以西,故得名西刘。本村姓氏李、牛、龚、苏4姓。

大高 明万历年间,高复礼由山西大明府迁来,取名大高村。本村姓氏高、傅2姓。

西高 明万历年间,高复礼从山西大明府直隶开州迁至大高村。到清顺治年间,后代高大胜为种地方便,从大高迁此,取名小高庄。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仁里集公社有几个高庄,故更名西高至今。本村姓氏高、赵、李3姓。

魏庄 明永乐年间,魏学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魏庄。本村姓氏魏、龚、谢、汝、姚5姓。

桑海子 明永乐年间, 桑玉柱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当时村南有一大坑,坑边有一水泉,称为海眼,故名桑海子。本村姓氏方、邢、石、宋、王、闫、魏7姓。

高赵 明永乐年间,高强、赵壮志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取名高赵。本村姓氏赵、高、李、刘4姓。

李集 明永乐年间,郝家友从山西洪洞迁来,在房前挖了一眼土井,来往人皆用此井水,得名郝家井。后李家成了大户,改名李家集。本村姓氏郭、刘、李、王、马、杨、司、邢8姓。

郑坊 明永乐年间,郑登科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由于郑家家法严,故名郑家法村。新中国成立后更名郑坊。本村姓氏郑、张、隋、王4姓。

南潘 明洪武二年,潘成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起名潘庄。人民公社后,因有两个潘庄,该村在公社南,故改名南潘。本村姓氏潘、张、田、李、娄、高6姓。

黄楼 明永乐年间,黄玉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起名黄庄。后黄家建土楼一座,改名黄楼。本村姓氏黄、娄、张、刘、王5姓。

南张 明永乐年间,张明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名张庄。1965年因有几个张庄,改名南张。本村姓氏张、高2姓。

尚庄 明景泰五年,尚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尚庄。本村姓氏赵、郭、朱、李、郑5姓。

朱庄 明洪武年间,朱清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朱庄。本村姓氏王、朱、杨3姓。

黄庄 明永乐年间,黄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定名黄庄。本村姓氏黄、田2姓。

北王 清初,王雄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因王姓多,又喂牛得村名(牦牛)王庄。1965 年,因位于大张公社驻地以北,故称北王庄。本村姓氏王姓。

​来源:走遍齐河

声明:转载或引用图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删除,谢谢!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875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