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郁震宏
1吴,桐乡老派土话,与“鱼”的发音一样,江苏的吴江,老辈人叫“鱼缸”,桐乡有不少因吴姓形成的地名,比如吴家漾、吴家埭,发音都同“鱼”,这是吴的古音!
吴姓,一般认为是吴泰伯的后代,以国为氏。泰伯,就是周文王的伯伯,被孔子称为“至德”,名列《论语》。
泰伯的后代,有一位季札的,是春秋时代的国际道德模范。他的封地在延陵(今江苏常州),人称“延陵季子”,后世的吴姓,大多奉他为先祖,所以老底子的吴姓人家,老物件上只要写“延陵”就够了,延陵,就是吴的代名词,不必说破,大家都懂!
2桐乡吴姓,分布广泛,就人口数量而言,目前排名第十位。但就历史文化的影响而言,吴姓至少可以排进前三位,我统计了一下《石门黉案》,整个清朝,吴姓出的秀才达363人之多,排名石门县(今属桐乡)第一位,几乎占了整个石门县秀才总数的十分之一!
附带说一下,清朝一代,石门县的秀才,超过100人的姓氏,分别为吴姓363人,沈姓362人,陈姓199人,徐姓193人,朱姓130人,张姓122人,钟姓120人,胡姓114,劳姓110人,蔡姓100人。接下来就是范姓,99人,可惜范厂长没有生在清朝,否则范姓的秀才应该能达到100人!
吴姓定居桐乡,始于何时,很难考证,但相对比较确定的定居年代最早的,是崇福镇的吴姓。据前几年出土的《唐故渤海郡吴府君墓志铭》记载,吴府君名叫吴延(788—868),本是渤海郡人,他的父亲吴光禄迁居到了“南津乡嘉福里官村”,从此成为桐乡人,吴延去世后,就葬在官村。由此可见,这支吴姓定居桐乡,应该是在唐朝中晚期,年代相对比较确定!
南津乡嘉福里官村,在老底子的崇德县城西面二里,从《吴府君墓志铭》可证,官村这个地名,唐朝已有,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名。而《河东吕氏族谱》说吕留良的先祖吕继祖,南宋末年来崇德县做县尉,后来定居于此,因为吕继祖是个县官,所以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官村”,原文是这样说的:继祖官于斯邑,而以官名村。这完全是家谱作者的伪造之词。因此说,家谱有风险,引用要谨慎!
3崇福镇的吴姓,元朝时候出了一位吴英,富而好仁,以一己之力,创办了延陵义塾,堪称桐乡历史上第一所民办小学!这个学校的名字,取名叫“延陵”,我们知道,延陵,就是吴姓的代名词。吴英还出资建造了义济桥,义济桥,也就是老崇福人说的“中桥”。
桐乡吴姓,各镇都产生过世家大族、科举名人。梧桐吴应旻,炉头吴志章,都是明朝末年的举人;濮院吴襄,乾隆举人。乌镇的吴家骐,康熙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深受雍正皇帝信任,乾隆初年,担任《雍正实录》的副总裁,不过这个家族已经迁居吴江的北麻村了。
屠甸一带,元朝时出过一个大官——吴琪,举人第一名,后来又考中进士,官做到侍书学士。因他形成的地名,有吴宅村、大吴村、小吴村、吴琪坟等。光绪《桐乡县志》说吴琪:子孙蕃庶,散处村落。现在屠甸及其附近一带的吴姓,大概与他有关。
从吴琪再往前推,南宋时,屠甸一带还出过一个孝子,他叫吴三五,从这个名字看,他大概跟我差不多,出自贫下中农,家庭成分很好。我们因此可见,屠甸及其附近一带,早已有吴姓定居了。
4桐乡吴姓,以洲泉最出名,乌镇、崇福等地都有他的分支,比如吴肖桐、吴之振、吴伯滔等人,都系出洲泉。明朝时期,洲泉已经有“八百祇园,千年吴氏”的说法,可见吴姓定居洲泉的历史非常悠久,可惜年代含混,不好确定,但应该比吴延家族早。
洲泉千年吴氏,历史上名人辈出,被县志、府志列传的人,数量庞大,吴尔埙更了不起,被列在《明史》的《史可法传》后。他的儿子吴震方,也是进士出身,他写的《读书正音》、《晚树楼诗稿》都被《四库全书》存目,可见这父子两人,都具有国家层面的影响力。吴尔埙的堂叔吴之振,文化上的影响更大,我与潘诗雨写过《吴之振传》,这里就不多说了。
除了洲泉的吴姓,石门镇的吴姓也非常了不起,这个家族是明朝中期从杭州半山迁来,清朝康熙年间,出了一个吴涵,考中进士第二名,也就是常说的“榜眼”,后来官至左都御史,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颜李学派”,这个学派的幕后推动者,就是吴涵;吴涵的儿子吴关杰,进士考试的成绩也不得了,全国第16名!附带说一句,洲泉清河村的顾朱,崇祯年间进士,他就是吴涵的姐夫!
明朝末年,桐乡吴姓还出过一个奇人,我个人比较偏爱,他叫吴重光,在县衙门里工作,底层公务员,有一次,单位发钱,当他得知这是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时,便说:此孽钱也,何处不得一碗饭,乃从地狱中觅衣食耶!第二天,他就辞职不干,从此开电瓶车玩去了。
--END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878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劳姓真是徐姓改姓而来的吗?劳姓真是秦朝方士徐福的直系后裔吗?
下一篇:来给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