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村庄和一个人一样,不能仅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更应有独特鲜明的内涵,它以历史为基,以遗存为柱,以文化为魂。在曹县大地上遗留下来的这些文化遗存,希望多年以后还有人记得和传承。
1999年12月楼庄镇地图
2018年楼庄镇地图
对于楼庄镇我不陌生,楼庄村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小时候我住的地方在楼庄小学南200米,大家都叫“十家庄”,位于暖房庄和赵庄(赵千一)之间,文革时期曹县地图还有,解放初有十户人家陆续迁此建村。分别是孙、李、张、王、臧、谢六姓。其中谢姓来自本镇琉璃阁。如今庄名早已不在。王、臧、李(大队人都喊他老党,是建国前党员,一直受村民爱戴)三姓已绝。我家兄弟姐妹五人蒙党的恩泽,爷爷和父母教诲,刻苦学习,都考入大学,在我们村及周边名声不小,是同龄人学习的榜样。许多看风水的先生路过我家门前总是驻足,离开时必说的一句话“这家一定出大学生”。1988-1990年我大学毕业在楼庄中学教书二年,以讲课全县第一名进入曹县第三中学至今。如今家父也仙逝三年多,老宅也已给了我老表。每每回老家到爷爷坟上烧纸,总要拐到老宅前看看,给我的儿子和侄子说,这就是我们的根。如今我也快做爷爷了,儿媳正在北大读博士。
我对楼庄镇谢姓感情颇深,我的爷爷曾给谢姓做过佃户,为人很好,一辈子行善,解放前救过好多人,解放后也没少帮人,周围人都很尊敬他。自今我们还与“东家”后代关系不错。爷爷说楼庄的地主四傻吊四十多还吃人奶,我还不信,但县志上确实有记载。还说,地主家的六娃子参加了八路军。我的姥爷是谢滩的谢家大户,姥爷家人多势众,五服内有300多人。1958年修水库时姥爷家族一部分迁到楼庄,还和我们是一个队。我的一些老师、同学和学生也是谢姓的,曾有一位教过的学生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有好多位。
楼庄的谢氏始迁祖公,讳刚忠,明洪武郡马,御前指挥使。谢氏二世祖公讳福原,字宏基,袭父职,大明西征宣威将军,寓居板城(今老谢集)。山东曹县楼庄镇谢氏是明朝年间从南京迁至桃园谢寨的,始迁祖讳刚忠字谢达,官任御前指挥使,尚皇十五女汝阳公主是为驸马都尉,其长子讳福原字宏基官任西征宣威将军。子四人,长子士安为南四门长门祖;次士琰后代尊为二老为南四门二门祖。谢集为二老长子谢恭信后裔;谢滩人为二老次子恭让后裔;三门士能迁徐州;四门士贤回迁谢寨。其墓碑有存;始祖刚忠墓地为八十余亩,现有八亩多。南四门二世祖讳福原墓地现为县级保护单位。
《明实录.太祖实录》中 载洪武二十五年谢彦曾去山西籍民丁。庆阳县志记载在洪武二年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并统率明军大举征西。在庆阳与元军守将张良臣恶战两个月有余,最后朱元璋调派多路大军围攻庆阳城。这其中包括谢彦以及金朝兴率领的龙骧卫,这一仗龙 骧卫大显身手,力克张良臣,为夺取庆阳立下大功。正巧的是光绪三十二谱中有清末翰林徐继孺为桃源谢氏撰写的《先祠记》中记有表述始迁祖先刚忠公和二世祖福原公的功绩的一幅对联:上联,指挥定勋龙骧北上;下联,宣威奏凯虎贲西征。咸丰二年谱载刚忠公明洪武郡马,我桃源谢氏祖传刚忠公为郡马。晋太傅安公之苗裔也,安公之三十二传也。康熙五十五年兖州府曹县志和光绪九年曹县志均记载为明洪武郡马。另据光绪三十二年炜公所撰谱序载传到光绪三十二年我桃源谢氏至二十余世,由此也可以推出刚忠公大约生于元至正十年左右(1350年)。在光绪三十二年以前家谱为手抄本,每门仅存一卷。桃源始迁祖刚忠公,名忠,讳刚忠,约生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洪武朝郡马,累任龙骧卫指挥,兴武卫指挥同知,参与了大明的建立,为大明的开国立下汗马功劳。
正中的墓主为明世袭指挥使谢公士安之墓,石碑为民国二十五年所立,碑楼为明嘉靖年间所立,该墓地为研究当地的墓葬形式,提供了古时候的珍贵资料。根据当地人谢周鹏讲述:福原祖生於洪武壬子岁(纪元一三七二年)薨於正统戊辰岁(纪元一四四八年)享寿七十有六。由于明朝墓碑毁于文乱,原置祭田四十亩,种柏树杨树数百棵。由於共和土地变更,成为麦田。现存明朝香炉一尊。神道碑一方。由于离住家太远,明朝所立望柱也被偷走。於公元二零一五年续修族谱之时,经族人佥议,补阙修残。将我祖茔维修一新。於纪元二零一九年中秋节后,由我族中儒商謝广锁宗亲,独自一人将我古板城谢氏祖茔申报文保单位。於纪元二零二零年清明节前终成此事。
琉璃阁村
位于曹县城西25.6公里,楼庄镇政府北3公里。村东西500米,南北3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3条,均宽4米。全村500余人,汉族,耕地680亩,以农为主;有谢、李、王、高4姓,谢姓最多。该村共有两部分,老村和新村。老村约有100人,新村约有四百人。老村在北,新村在南,相距有1.5公里左右。村名之所以叫琉璃阁村,村碑记载,唐贞观间(公元627-649年),项氏于此建村,因建黄砖琉璃瓦楼阁1座,遂名琉璃阁。清道光间(1821-1850年),谢氏十七世祖讳琚,从本县桃源大谢寨迁此。后有李、王、高姓相继迁入,村名依旧。老琉璃阁曾是县城到兰考许河必经此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地方武庄多次伏击过此的日伪军。据县志记载,八路军两个连一次消灭100多日伪军。
楼庄
位于曹县城西25.6公里,许单公路南侧。东西350米,南北400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南北大街各2条,交又于村中。全村1304人,汉族,耕地901亩,以农为主,兼有服务、装卸、修理、商品批发和零售等业。有李、冯、谢3姓,李姓较多。逢古历三、八成集。据(谢氏家谱》载:民国元年(1912年),谢氏十八世祖讳惠方、動方兄弟二人,自本乡琉璃阁迁此,因盖楼五座,故得名楼庄。
南谢庄
位于曹县城西26公里,楼庄镇政府西北0.5公里,许单公路北0.5公里(楼庄小学北)。东西200米,南北250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街1条,南北街1条。全村412人汉族,耕地414亩,以农为主,兼有桐木加工业;画虎等也较出名,有谢、刘2姓,谢姓最多。据《谢氏家谱)载:清末,谢氏十九世祖讳源(太学生)、浦(九品官),从今本乡琉璃阁迁此,以姓命村谢庄。
暖房庄
位于曹县城西26.2公里,楼庄镇政府西南0.5公里。东西250米,南北2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南北街各1条。全村623人,汉族,耕地713亩,以农为主;有谢、赵、陈、李、黄、韩、武、吴、姬、常、王、张、刘、高、戴15姓,谢姓居多。据《谢氏家谱》载:民国元年(1912年),谢氏二十世祖讳基,从本乡琉璃阁迁此,因孵化维鸡出名,故名暖房庄。
谢集
位于曹县城西27、4公里,楼庄镇政府西北2.5公里。东西700米,南北5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大街2条,均宽7米。全村1100人,汉族,耕地1380亩,以农为主;全村谢姓。据《谢氏家谱》载:1958年兴修水库,谢氏由本乡老谢集迁此,袭名谢集。
老谢集
位于曹县城西26,9公里,楼庄镇政府北3.5公里。东西、南北均600米,聚落呈方块状;东西街2条,均宽7米,南北街1条,宽8米。全村504人,汉族,耕地690亩,以农为主;全村谢姓。据《谢氏家谱》载:清末,谢氏十九世祖自本乡琉璃阁迁此建村,因起集面名谢集。1958年兴修水库时迁出,1960年库废返迁原址,改称老谢集。
王楼
位于曹县城西26.8公里,楼庄镇政府北2.5公里。东西、南北均500米,聚落呈方块状;东西街2条,均宽7米。全村585人,汉族,耕地768亩,以农为主;有谢、回、李3姓,谢姓最多。清乾隆间(1736-1795年),王氏佃种于此,因建楼故名王楼。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有谢、回、李等姓迁入,王氏绝,村名依旧。
忠义寨
位于曹县城西26.4公里,楼庄乡政府西北1公里。东西300米,南北550米,聚落呈南北长块状;东西街3条,分别宽为4、5、6米。全村658人,汉族,耕地1102亩,以农为主;有谢、刘、黄、李、任、回6姓,谢姓最多为忠义寨村民委员会驻地。据《谢氏族谱》载:清顺治间(1644-1661年),十一世祖讳涛(清太学生)从琉璃阁迁此定居并筑村寨,因其平生秉倡忠义,故名村忠义寨。
北谢庄
位于曹县城西北25.5公里,楼庄镇政府北6公里。东西180米,南北200米,聚落南北长块状;东西、南北大街各1条,均宽8米。全村213人,汉族,耕地392亩,以农为主;有谢、王2姓,谢姓最多。据《谢氏家谱》载:明末,谢氏自本乡琉璃阁迁此建村,以姓名村谢庄。1963年改为今名。该村目前种桃树较多。
忠信寨
位于曹县城27.3公里,楼庄镇政府西北3.1公里,聚落呈块状。居民302人,汉族,耕地320亩,以农为主。有高、李、谢、赵、马、黄、回等姓。1941年9月23日,本境琉璃阁村高、谢、赵、马、黄、回等十户村民迁此建村,取十宝之邑必有忠信之意,命村忠信寨。
忠和寨
位于曹县城西25.6公里,楼庄镇政府北1.5公里。东西700米,南北5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2条,均宽7米。全村685人,汉族,耕地1201亩,以农为主;有谢、李2姓,谢姓为多。据《谢氏家谱》载:1940年,谢氏祖讳清海,李氏祖讳孟周等自本乡琉璃阁迁此建村并筑寨墙,取忠孝和美之意,命村忠和寨。
四合村
位于曹县城西25.6公里,楼庄镇政府北1.8公里。东西、南北均200米,聚落呈方块形;东西、南北街各1条。全村183人,汉族,耕地181亩,以农为主;有李、谢、吕、张4姓,李姓居多。1945年,李、谢2姓自本乡琉璃阁迁此,吕、张2姓自本乡忠和寨迁此。因四姓联合建村,故名。村北大堤下有龙王庙一座,年代久远,每年都有庙会,香火不断。
五合村
位于曹县城西25.8公里,楼庄镇政府北2.5公里。东西200米,南北15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2条,一宽5米,一宽7米。全村130人,汉族,耕地200亩,以农为主;有谢、李2姓,谢姓居多。1980年,有谢西山和李同岭等户,从本乡四合村迁此,依序取名五合村。该村曾有一名谢姓学生考入清华。
谢滩
位于曹县城西26,4公里,楼庄镇政府北5.6公里、东鱼河南支东0.5公里。东西940米,南北400米,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街1条,南北街2条,小学1处。全村1921人,汉族,耕地1806亩,以农为主,兼有零售、建材等业。有谢、刘2姓,谢姓最多。据《谢氏家谱》载:明朝时,谢氏自今桃源大谢寨分支于此,因建村于黄河滩处,故名谢滩。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02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