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在太原,那些不得不知得地名由来,你知道几个?

免费算命 宝宝起名 2022-04-13 3 0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所代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还存在地名本身以外很多方面的内容。

从地名中了解太原历史,今天带你了解太原部分地名来源!

在太原,那些不得不知得地名由来,你知道几个?

太原市区街巷地名图(高清)

迎泽

明万历〈太原府志〉里有当时的太原城平面图,太原两个南门分别名为迎泽,承恩(合称是承迎天子恩泽之意),大约就是现在的迎泽公园一带,南门是正门,是迎接皇帝的诏书,钦差之类的门。

太原的两座南城们迎泽、承恩之名来自于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相传是舜帝时代歌颂南风造福于运城盐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承迎南风的恩泽。于是,两座南门分别被命名为迎泽门和承恩门。

小店

小店原是太原古镇之一。处宋太原府南官道与平晋城西官道交叉处,因集市繁荣,商贾设店,故得名。

杏花岭

杏花岭原先是明朝太原城内晋王王府的私家花园,载有大量杏树且地势较高,故得名杏花岭。日军占领太原后,砍伐所有杏树,开辟成空地作为操场练兵,解放后,利用原先操场修建成杏花岭体育场,现在已成为住宅区。所以杏花岭以杏花为名,却无杏花杏树。

尖草坪

此处原来是太原城北面的荒地,多生野草,据说叫菅草,即草菅人命的的那个菅草,由于是生僻字,人们误传成尖草,所以就管这一带为尖草坪,太钢70年前开发此地建设工厂,宿舍,渐渐繁荣起来。

万柏林

万柏林得名于阎锡山的坟墓,他在太原时就想死后埋在那里,他小名万喜子,所以有个万字,他字柏川,所以有柏字。因为帝王坟墓叫陵,圣人的叫林,官员的叫墓,百姓的叫坟,而他自认为是山西在关公之后的又一个圣人,所以有个林字,合起来就是万柏林。基本跟柏树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坟地肯定有松柏的。因为他1949年后去了台湾,实际坟地就没有建。

另一说法,有人对阎锡山说:太原汾河西畔的西北隅,属阴阳八卦中的“乾”方。此处,背负吕梁山脉的云中山系,后土广袤;面临滚滚北去的汾河之水,财源不竭,是一块极好的阴宅宝地。惟感不足的是地表林木稀疏,不过用人工去种植也绝非难事。这一席话说得阎氏神感心受,于是便决定在这里广植柏树,必达万棵,以备将来辟建陵园,并先取其名曰“万柏陵”。后阎氏败亡,而居住在这一带地区的父老乡亲们,遂将万柏陵中的“陵”字,以其谐音的“林”字换而代之,更其名为“万柏林”。

晋源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灭北汉后,太宗认为晋阳有王气,火焚晋阳,移并州治于榆次,废晋阳、太原二县,于晋阳故城东10公里处筑平晋县城。明洪武八年(1375年)平晋县改为太原县。日伪统治时期,太原县改名晋泉县,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旧名太原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经国民政府批准,正式设立太原市,同时为避免市县重名,改太原县为晋源县。因地处晋水源头,故名晋源。 1951年3月16日,晋源县并入太原市。6月17日,撤销晋源县建置,并入太原市郊区。1997年5月8日,设立太原市晋源区。

清徐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晋阳和榆次的部分地区,置清源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析平晋、榆次、清源三县地置徐沟县。1952年6月13日,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首字,称为清徐县。

娄烦

楼烦原是一个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演变为地域概念。西周至春秋时的娄烦部落所建的楼烦国相当于今天北起呼和浩特市,南至雁北朔州一带,后扩展壮大,其范围大致包括北至现在的内蒙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之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平乐县,东南边缘太原市区。历史上曾有过楼烦国、楼烦郡、楼烦监、楼烦县等行政建置,但治所大都不在今境内。其作为今娄烦特定的地名称谓,当始于唐代。唐龙纪元年(889年)置楼烦县。之后,时废时置。明初废县为镇,并入静乐县。1971年4月6日,析静乐县8个人民公社重置娄烦县,属吕梁地区。1972年3月9日,娄烦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阳曲

西汉置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据《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补志》载:“应劭曰:河(滹沱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名阳曲也”。清道光《阳曲县志》载:“阳曲乃汾曲之阳。”汉末,建安二十年(215年),原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荒废,曹操迁阳曲县民于今太原市北郊区阳曲镇一带新置阳曲县。

在太原,那些不得不知得地名由来,你知道几个?

道光二十三年太原街巷图

柳巷

柳巷的故事知道的人应该是比较多的。

明朝皇基的开创者朱元璋,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挥戈直指元军的军事要塞——太原。驻扎太原的元军,凭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守敌详情,遂亲自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城卧底。不料,事不机密,常遇春的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 。当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桥头街 ,混进朝曦门时,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将军急迫之中,杀开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

这所残颓的小院里,只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妇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杀,儿子又被元军抓夫,一去不归。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她见这位樵夫被元兵追杀,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将他们哄走。

常大将军获救后,深谢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保护。”

不过几日,明军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由于常遇春深清了城中敌情,安排了内应坐探,明军里应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

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发芽、吐翠。插入街头巷尾的柳枝,随着时光的推移,长成了小柳树、大柳树、老柳树。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绿柳成荫,枝条烟娜,凉爽惬意。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来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义井

据清《太原县志》记载:元朝有个女孩叫武管婴,十七岁,至正年间躲避兵荒,她的父亲被抓了,她便去相救,愿意用自己代替父亲,等父亲释放后,女孩说:我有金子藏在井边。众士兵掘井果然得到金子,争相夺取,女孩便趁乱投井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义女,就把此井叫义女井,简称义井,后来成为了村名,街道名。

另一说法,义井街因义井村而名。义井--据清《太原县志》记载,今义井村南有“三角城”又名“徒入城”,亦称“提胡城”,“春秋时为赵子拘禁罪犯之所”。传说在“徒入城”内有一眼八角琉璃井,象似玉色。古称玉井,后人因“玉”,“义”,两字尾音相同,呼名义井。

开化寺

开化寺的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宋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6年)重修,名汉封寺。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6年)改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朱棡孙子朱美坚重修。寺院坐北向南,正面迎着现在的开化寺街。门前建一牌坊,上写“敕赐开化禅林”六字,所以叫“开化寺”。民国初年废除寺庙,改为市场,所以又叫开化市。

南华门和南肖墙

大街小巷的南肖墙丸子头,不陌生吧。

明代晋王府邸在太原明城的东北角,建有一座方形的宫城。在现在的精营街一带,设置了四座门,东边的门叫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为南华门、北为后宰门。晋王府宫城外围筑有萧墙,萧是萧条的萧,含有肃静之意。后简称肖墙,肖像的肖。按方位分为:“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和上肖墙”。

大营盘

大营盘是因为民国初年阎锡山修建兵营在此(旧址在今**总队),故名大营盘。

二营盘是日军占领太原期间修建的军营,后来阎锡山在此驻扎骑兵部队, 三营盘的原因同二营盘,只是按顺序称呼。

老军营

是原先驻守在太原南门外的守城士兵的军营,因为后来有了新的军营(大营盘), 所以称原来的为老军营。

赛马场

此地原是道场沟,剪子湾,大东关等村的耕地,1937年日军占领太原后,在此地养军马,在北面赛马娱乐,所以称赛马场。

五龙口

俗称五岔口,相传这里原本是一片洼地,天长日久形成一潭积水,并与东山的五条沟(即殷家沟、郝家沟、大枣沟、小枣沟、耙儿沟)相通,每逢雨季,东山这五条沟的雨水便向洼地水潭流灌,远处眺望酷似五条龙在张口倾吐,所以俗称之为五龙口。后陆续迁入居民形成小村落,亦以“五龙口”为村名。

白龙庙

由于东山的洪水经常给太原城造成威胁,后人在五龙口北建了白龙庙,祈求龙王爷保佑,这就是今天的白龙庙街的来历。(白龙庙街以明建白龙庙而名。太原解放后形成居民住宅区。习称街为白龙庙,有派生街巷3条。)

菜园街 菜园村

顾名思义,就是来源于菜园子。清代,此处有部分菜农种菜,称东菜园、西菜园。太原解放初期称菜园村。后居民增多,形成街巷。撤消村级建制。以菜园命名的有菜园街及派生街巷7条。

北营

公元979年宋太宗毁灭晋阳城,另筑平晋城。在平晋城周围有九营十八寨做防御,北营就是其中的北部营盘。

黄陵

曾名王陵城。《太平寰宇记》:“太原县王陵城,有晋太原王司马辅冢存。”西晋 泰始元年(265年)改太原郡为国,封司马瑰为王。咸宁三年(277年)改封司马辅为太原王。太 康五年(284年),司马辅亡,葬于此地,因称王陵。王、黄音近,讹为黄陵。清《太原县志》 :“王陵城在汾水东旧县东北,今名黄陵村。”

辑虎营

明朝洪武年间,辑虎营名叫做“广昌府前街”。因此街位于广昌王朱济熵府宅之前,故名。广昌王朱济熵是第一代晋藩朱棡的七儿子,所以广昌王府也别称“七府”,广昌府前街也称“七府前街”。据说晋王有七个儿子,其七子聪明尚武,颇受青睐,当年晋王府兵丁便由广昌王辖带,驻于广昌王府一带,所以广昌府前街俗称“七府营”。

相传,某年七府子弟前往晋王府拜谒晋王,行至七府营东口,不知从何处窜出一只斑斓猛虎,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七府子弟和随行人马,顿受惊挫,仓慌失措向西鼠审,躲藏于“躲马巷(后改多马巷)”。晋王闻得此讯,赶忙派兵遣将缉虎于七府营,将虎射杀。于是“七府营”便更名为“缉虎营”。 后来,缉虎营一分为二,以与之丁字相交的方山府为界,东半称东缉虎营,西半称西缉虎营。1955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当时称太原市人民委员会)为改变太原街巷封闭的格局,发展城市交通和改造旧城落后面貌,打通了南起麻市街北口,北达大北门街等六七条小巷,勾通太原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解放路。

校尉营

金朝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间,史纯以忠显校尉兼阳曲知县,做过好事,取得人们的纪念,因此有校尉营一名,校尉营另外是明代晋王府警卫队即校尉营房驻地,故名。有东校尉营,南校尉营,西校尉营,中校尉营。

营坊街 前营坊街

清初,在今营坊街一带修建营房,驻屯护城兵,称北营坊。形成街巷后称北营坊后街。民国年在北营坊后街北端折向西处新辟后营坊街,北营坊后街易名前营坊街,并派生有后营头条、二条、三条,前营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今以营坊而名的街巷有前营坊街、后营坊街及派生街巷7条。

清朝初年,在此街北端东侧建立营房,驻兵护城,后来逐渐修建民房,形成街道,就改营房为营坊。民国,在现在后营坊街位置有新的营房,所以为了区别,得名前营坊街。

上马街

上马街南有皇庙,明朝王室和官员逢年过节都要来这里参拜,他们从下马街下了马,然后走皇庙西巷到皇庙,完了再走皇庙东巷从上马街上马离开,到了清朝时,废除了明朝的规矩,不走下马街,而从万寿宫巷直接进入皇庙,然后从上马街上马离开,所以就把上、下马街合并为上马街。

钟楼街 

追溯其街名,得之于古代的钟楼。说起太原的钟楼,虽不及鼓楼那样巍峨雄宏 ,却比它玲珑娟秀。这座早已踪迹全无的钟楼,建于明代,明中叶曾在傅山的祖父傅霖的倡 导下集资重修。楼分台基和楼阁两部分,上部楼阁高三层五丈,重檐宏甍,椽拱飞扬,十字 结顶。楼阁中高悬巨钟一口,高达丈余,重千余斤。每逢清晨报时,声闻四达远及十余里, 与鼓楼巨鼓日暮发出的鼓声,互为珠壁,是为全城士民的计时依托。

在太原,那些不得不知得地名由来,你知道几个?

民国廿四(1935)年太原地图

在太原曾经有这样的说法:一人巷 二市场 三圣庵 四岔楼 五福庵 六平巷 七府坟 八吊沟 韶九巷 十里铺街 百货市场(已消失,在柳巷西)千家坟 。

一人巷

一人巷在柳巷和鼓楼街的交叉口的东侧,相传此街始建于晚清,非常狭窄,巷口有一株大槐树防碍交通,二人不通并行,俗称“一人巷”,也叫“宜人巷”。后来有个“文化人”,嫌名字太俗,民国二十三年上(1934)谐音雅化为“依仁巷”沿用至今。

三圣庵 

原有三圣庵庙,故名。庙中三圣中为释迦牟尼,左为老子,右为孔子,取“ 三教归一”而塑的坐像。

四岔楼

不是一栋楼,而是一条百年老街的名字。她位于太原市的闹市中心,与大名鼎鼎的钟楼街一样源远流长,却因其过早的衰败而鲜为人知。有关史料中记载:“明朝时期,此地有座悬空而建的四柱子楼,行人皆从楼下来往,北去钟楼街,南入中校尉营,西接西校尉营,东至地藏庵,故名四岔楼。后来,楼不知消失于何时,街名却沿袭下来。”

七府坟

位于七府坟村南数十米的七府坟南街,由七府坟村名引得。据当地农民相传,村名所以叫做七府坟,那是因为这里原来是晋王朱棡的第七个儿子朱济熇的墓地。朱公子被其父封为广昌王,其府地称广昌王府,亦称七府。所以埋葬他的墓地亦别称“七府坟”。

韶九巷

韶九巷的产生当在明初太原城的扩建之时。当时,这条街有烧酒作坊,以前店后坊的方式,经营烧酒生意,便约定俗成得名“烧酒巷”,后去其俗而增其雅,改名韶九巷。

宁化府

明代为朱棡第五子宁化王朱济焕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称宁化王府,民国称宁化 府、宁化东巷。今称宁化府正巷、宁化府东巷。

老鼠窟

旧址在今钟楼街老鼠窟元宵店。因其巷狭窄故名老鼠窟。后恒义诚元宵店在此 开张就以街巷名老鼠窟俗称。

帽儿巷

原系宋代商业中心,又是帽子作坊和商店聚集的地方,故称帽儿巷。太原解放后 并入都督北街(原督军前街)。1978年扩建为经营地方风味的食品街。巷南、北口各有牌坊一 座,上书“食品一条街”,因今俗称食品街。

万寿宫

得名于在此的皇庙。皇庙清代又称万寿宫,系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朱棡受封晋王后 ,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所建,是旧时逢新帝登基、万寿节、元旦、国丧供皇子、皇孙 和地方文武百官朝贺、祭祀的场所。该建筑占地1.1万余平方米,全部为黄琉璃瓦罩顶,庙坐 北朝南,三重院布局,中轴线上照壁、宫门、前殿、中殿、后殿,两侧为东西厢房。宫门为 砖砌黄琉璃筒瓦歇山顶牌楼式建筑。照壁宽22米,高约10米,正南有5个大型琉璃团龙。前殿 面宽五间,中殿面宽三间,后殿面宽七间,均为单檐歇山顶,殿顶黄色琉璃瓦覆盖。国内除 首都有太庙外,各省会现存皇庙建制仅有太原这—孤例。是目前全国保护最为完整的一座明 代皇家地方建筑。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天地坛 

三巷"和天地坛",因其地原为晋王府祭祀天地的祭坛而得名。这里有天地坛正街 ,天地坛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按明代建坛规制以及供奉和祭祀的规范,晋王府 之天地坛,应分别建有“天坛”和“地坛”,分别供奉“皇天”和“皇地祗”之神位,分别 举行“祭天”和“祭地”的活动。依当时祭祀的礼仪和规范来要求,每年的夏至前夕,晋王 都须香汤沐浴,忌荤吃素,在夏至这一天日出时,登地坛祭祀皇地祗,举行隆重的祭祀礼。 而在冬至日的前夕,依然要沐浴吃斋,亦在冬至日太阳出山时,登天坛祭祀皇天,祈求来年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约是因晋王府祭祀天地的神坛,建在一处或是相距极近之缘故吧, 所以把这里叫成了“天地坛”。

杜儿坪 

相传很早有一家姓杜的居住此地,且地势高而平坦,故称杜儿坪。下元 清道光23年《阳曲县志》载名,相传在雍正年间,古交区磨石村,北石沟村刘、王二人,先后来到柳圪垛的下定居,种菜成园,故名”下元”。解放后按同音字将”园”改成“元”,始成下元。

在太原,那些不得不知得地名由来,你知道几个?

老太原公共汽车路线图

画外音:太原的街道方方正正,南北向的大多都叫“XX路”,东西向的大多都称之为“XX街”,走在太原的大街上,分不清方向的时候,想想路名就了然了。

建设路

1953年在明府城东城濠位置上修筑而成。修建该路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因命名为“建设路”。1955年展筑延伸后更名为建设北路,向南延伸段称建设南路。

五一路

如果说有 “太原之最”,那么五一路应该就是太原市最早问世的通衢大道了。

清代中叶,承恩门大街改称“新南门大街”。辛亥革命爆发,太原义军由新南门占领太原城,为了纪念此次义举,新南门改称“首义门”,新南门大街也易名为 “首义门街”。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修筑了一条南接首义门街,北通松花坡、红市街与新民中街的水泥马路,取名“新开路”。至此,五一路的雏形基本形成。

太原解放后,太原人民将新开路、首义门、松花坡、精营中正街、新民头条、新民五条拓宽新建,于1955年9月20日完工。为寓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之意,取名“五一路”。

解放路

始建于1955年,由于城北是太原解放最早的地区,故命名为解放路。

坞城路

坞,小障,一说小城。据此,坞城最初当为一个有军事意义堡垒之设施,后住户增多,遂冠城名。该路是1955年在原土路的基础上拓建而成的。因直穿坞城村东,故市政府于1958年命名为坞城路。

平阳路 

平阳是临汾的古称,而平阳路的前身是通往临汾的西官道,故此得名。

红沟路

红沟路原系一条红色土质的沟,雨季内流红色泥水,解放后陆续兴建民形成街道,因地得名红沟路。

府西街

金代中叶,阳曲县迁徙到了太原府城中,县衙便设置于今府西街中段北侧。不过,当时这条街并没有得府西街之名,而是以县衙得名,叫做“县前街”。

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山西省督军阎锡山因灰市街靠近督军府,街名既不儒雅,又带有一个灰不溜秋的“灰”字,遂改灰市街为“府西街”,以其位于督军府之西而名之。

长风街

形成于三十年代末,位于三营盘之西,曾名为三营盘西街。1982年9月,市革委命名为长风街,取“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如今的长风街正如当年市委的期待一样,成为了太原市全新的经济文化中心,长风街文化区已经成为了市民经常活动的地方。

北大街

北大街是1982年6月正式命名的。它与解放路交错的路口一带,是太原旧城的北城门,俗称大北门,曾名镇远门。

桥头街

宋时太原城的范围尚小,桥头一带是原宋朝东城门朝曦门外护城河上桥的故址,故名桥头街。

龙保街

这里原称钱家坟,后因坟墓增多,又称千家坟。为取吉祥、天佑之意,改称龙保 村,后因形成街道,故1982年市革委正式命名为龙保街。后改为龙堡村龙堡街。

学府街

曾用名坞城东街、坞城西街、形成于五十年代初。原以坞城路为中心,分东西 两条街,东称坞城东街,西称坞城西街。因山西大学座落在附近,1982年9月市革委统一命名 为学府街,意即学问荟萃之所。

师范街

这里原为农家小道,1985年扩展为碎石路面,因原山西师范学院(今山西大学) 校址座落该街东端,故命名为师范街。另外原先省政府西门外的解放路路段即省实验中学门口解放前也叫师范街,后来并入解 放路。在候家巷太原师院旁还有一条师范巷。

黑土巷

黑土巷清代称黑土港,是一条河道。东山洪水沿此河可以流至太原城东入护城河。后河水干涸形成道路,民国时东山煤炭运往市区即通行此道。清末、民国期间,形成村落名为黑土港。太原解放后,形成居民住宅区,改称黑土巷。

新原里

新原里原是灰渣山,1979年建成住宅小区,太原市老市长岳维藩从南京调回太原任市长时,起名新原里,是新太原之意。

候家巷

明时巷内因有户部侍郎侯纶的宅第,故名“侯侍郎巷”。侯纶,太原人,明正德辛未进士,曾任户部主事、礼部郎中,以廉正著称。后官至南京部待郎,人称“侯侍郎”。到清时,因巷内居民以侯姓居多,故改称“侯家巷”。

猪头巷

位于府西街解放路口往西约250米的地方,长55米,宽4米。两旁为旧式平、瓦房建筑的居民区。据说当年因巷内居民多以加工猪头肉为主,所以被称为猪头巷。附近还有个猪耳朵巷,是为了和猪头巷区分的。

双龙巷

此巷因地势隆起,如伏双龙。曾有“双龙”地名之称。清末迁入河北居民,又称直隶庄。民国初年阎锡山的民政厅孟元文在此地建宅,称“升官巷”。后孟家连遭祸事,认为是屋后的“玉皇庙”作崇。故于民国十八年(1929)改名双龙巷,想用“双龙”镇伏邪气。以求家业兴旺。赵树理的故居就在双龙巷!

教场巷

南北走向:南起东华门街,北至小东门街。教场巷始名于清朝,是清驻军“精 骑营”的演武场,分大、小教场。大教场现为省军区宿舍。相传小教场于清末迁入居民,形 成街道,称教场巷。并将东华门街的一段并入(今15号以南)。解放前一度改名“工程师街” ,解放后复名教场巷。经太原市人民委员会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日3号文,正式命名。工程师 街是清末修筑正太、同蒲铁路时,外籍工程师在教场巷建宅居住。因名为工程师街。

馒头巷

这里在宋代系开设包子铺的地方。宋人所谓的馒头,就是今天包子一类的食品, 故名馒头巷。

炒米巷

明朝时这里加工食品、粮食之类的炒豆、米花,故名炒米巷。

奶生堂

清光绪《阳曲县志》载:道光年间,曾设有育婴堂,为哺养幼婴的机构 ,故取名奶生堂。

金刚堰(里)

据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宋时在太原城西汾河东岸筑堤护城。明清将堤坝 修筑为“长、堤、永、固、汾、水、安、澜”八段河堤,以防汾河水患。其“长”字段河堤 始于今金刚里一带。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汾河决口,水淹入城内,而这段河堤却安然如 故。人们赞誉此段工程坚固,称为“金刚”堰。又说,筑堤时以粗瓷大瓮为基础,故俗称“ 金缸”堰,后变成金刚堰。解放后,修路时曾在此掘出瓷瓮残留物。八十年代初期,在金刚 堰一带建成宿舍区之后,即以为名为金刚里。

旱西关

太原古城,西有二门。一为阜城门(即旱西门),一为振武门(即水西门)。阜城门 地势较高,汾河涨水,常从振武门流入城内。故称振武门为水西门,称阜城门为旱西门。门 内称门,门外称关,故名旱西关。

许坦

这里原是一片水潭。因当地人的口音“水”与“许”同,“谭”与“坦”同音, 遂误认为许坦。清光绪年间,修正太铁路,将许坦村分为东、西两片。

享堂街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第一代晋王朱棡去世,其子济熺继位。他的异母弟济 熿为了争夺王位,与济炫等人互相勾结,罗织罪名,不断向朝廷诬陷“济熹之过”,历时8年 。明成祖朱棣听信了他们的谎言,夺济熺爵位,改封济熿为晋王。济熿即位后,骄姿横暴, 将晋王幽禁狱中,并毒杀其母谢妃。谢妃是明朝开国功臣永平侯谢成的女儿、济熺的生母。 宣德二年(1427年),汉王朱高煦叛乱平熄,明军截获了济熿与叛兵的来往信件,明宣宗方得 知其在太原的一系列罪行,乃下诏免为庶人,关押至凤阳,其余所有帮凶悉论死。同时为济 熺平反昭雪,恢复了他晋王爵位。为了纪念冤死的母亲谢妃,济熺特意在太原城东北1公里处 修建了这座享堂。古代把供奉祖宗木主或神灵偶像的地方称为享堂。附近有村名叫“新村凹 ”,后来也改称“享堂村”。

永安路

1937年,阎锡山在这里为官员建公寓,为了安全,取名永安路。

永定路

1912年,阎锡山的军官在此建宅,因与永宁路相邻,取名永定路。

永宁路

1918年,阎锡山的军需处汪处长在此建宅,1931年,汪处长领军饷回家,在此被抢劫,为保平安,取名永宁路。

永济路

1934年整顿街道牌,当时的公安局以永宁路命名为永济路。

涧河路

因涧河而得名,关于涧河的来源,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 前这条河并不叫涧河,而是叫做“祁青河”。有一天,从河的下游来了一个来历不明的人。 他走到祁青河源头,一直向泉源下看,谁知道这个家伙是专门盗宝的巫师,他发现祁青河的 源头海眼口,有一条看守水源的金鱼是无价之宝。于是,他花三吊钱买通河边一个贪婪的无 赖,破坏了海眼,钓走了金鱼。从此,祁青河水再也不如从前那样清,水量也变得时有时无 ,断断续续。河床里只留下细细的一线流水。祁青河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金贵了,遂被人们叫 做“贱河”。年长日久,传讹为“涧河”。

狄村

狄村 以姓氏而名。唐宰相狄仁杰故里。道光《阳曲县志》载,狄梁公故里碑,“在狄村官道西,康熙年知县戴梦熊立,道光六年邑人张廷铨重修”。碑北,原唐梁国公祠旁有一古槐,传为狄母手植。道光六年(1826年)邑人张廷铨撰记立石,题曰“唐槐”。

东太堡 

土筑的小城。所谓太堡,指的是汉代王太后的堡子。汉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 封其子刘恒为代王,都于晋阳。刘恒即帝位(汉文帝)后,又封其子刘参为代王,迁都清河。 1961年东太堡发现汉清河太后墓,墓中有铜钟、钴、鼎,并有重半两古钱42斤。唐贞元间 (785年~805年)建太堡庄千福寺。以寺分为东西两村。清道光《阳曲县志》记曰东太堡庄、 西太堡庄。民国初年称东太堡、西太堡。

后王村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原名沟子里村。民国初年,由于该村与小王村均属大王村管辖,而且该村建于大、小王村之后,故名后王村。

大、小王村

村东有明颖国公傅友德墓,俗称王墓,故名王村。傅墓丘大于小王村的坟墓,称大王村,后出现小王村。

前、后北屯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载名前北屯村。据传:明朱元璋在位时,在此实行驻军屯田政策。军队分驻南北两部分,称南北两屯,北屯分为两个自然村,按方位名分前、后北屯。

剪子湾

处沙河湾,曾名沙河村。清代山东铁匠在此设炉打制刀剪,其剪子锋利无比,远 近闻名,因称剪子湾。

呼延村

元称呼延社,道光《阳曲县志》作呼延村。相传此地为宋将呼延赞的养马场。村建于呼延氏宅院地址,以呼延为名。

察院后

明清时,山西省按察使,掌管司法,简称察院。这里地处察院之后,故名。

坝陵桥

明晋王府地地址在今肖墙之内。今坝陵桥一带当年还是荒草野地。地势由北向南逐渐低下。北面高于王府,为防水患,挖壕垒坝,以保王城,坝上有桥,通往王府北便门(即后宰门),坝外一片荒无人烟。王府侍从官司员列后,陵墓葬于坝上。此为坝陵桥名称来历传说之一。

关帝庙通往对面对台的路上有一座三孔桥。河南许昌西门外有灞陵桥,传说关公曾在桥上挑过袍。故引称三孔桥为坝陵桥。桥址在今坝陵桥小学门前。此为传说之二。明清时,坝陵桥带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一片荒凉。一九一二年始建房,迁入居民,逐渐形成街道。

在太原,不知道坝陵桥的很少,但知道童话人物皮皮鲁的诞生地就在这里的人恐怕不多。1981年,还是业余作者的郑渊洁从北京到太原和父母团聚过春节,住在坝陵南街东头的一栋楼房里。因为一直想创造一个“摇钱树式”的文学形象,可以一直创作下去,于是他在这里创作出了在中国大地“淘气”了近三十年的著名童话人物——皮皮鲁。郑渊洁也凭借这一文学形象以及发行逾亿册的《童话大王》,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童话大王”。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16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