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漫溯往事」肥乡村名今昔谈(七)

肥乡村名今昔谈(七)

刘永清

三、因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而更名

范庄。传说,三国时,刘备大将赵云驻扎在冀南郡关定庄时,其部下赵乙曾在此地设岗放哨。后来建村时称赵乙堡。民国时,成为杨庄的附属村。解放后,由于赵乙堡与赵云堡音近易混异,加之村中范姓居多,遂改为范庄。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作为三农主要生产单元的自然村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所以,1950年后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时,部分村庄及其名称也随着社会进步和本着有利于生产发展而改变。

辛店。明初从山西迁来路、孙、蔡三户分别在此地开店,始称新店村。后来,各自规模渐大,便分别以姓称村为路辛店、蔡辛店、孙新店。1953年,改用以方位称之为西辛店、中辛店、东辛店。

辛寨。明初有鲁姓者从山西迁来定居,后发展成村,始称鲁村。后来,因地势低洼,为防洪水冲刷,遂筑寨墙以围之,便称鲁辛寨。明永乐四年(1406)又有郝敬迁来在附近建村,便称郝辛寨。清雍正时分为前、后辛寨。同治时,又分为东辛寨、西辛寨、后辛寨。民国时,则分为后辛寨、东辛寨、前辛寨、西辛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合并为东辛寨、西辛寨。

荆科。传说,明朝时,一书生叫邢荆科,上京赶考途经此地时,正赶上洪水肆虐,居民帮他脱离险境。后来,他中举做官后,特意来村答谢。村民便将其村命名为荆科村。1958年大跃进时,分为东、西两个荆科。

田寨。宋代时,曾有官兵在此屯驻。后有田、牛二姓定居,逐步发展成村,称田牛寨。该村很有人气,最多达到19个姓氏。其中,邢氏还将河南搭天桥技艺引进村里达百余年,逢狗年搭一次,至今未断,已被列入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雍正时,分为刘儿寨、田儿寨。民国时,分为东田寨、刘儿寨、西田寨、田寨四个自然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合称田寨村。

焦寨。毛演堡乡焦寨村,原系明初焦、王、李、郭四姓到此定居。因焦姓发展较快,遂以焦姓称村为焦寨。清雍正年间称北焦儿寨。同治时,分为李焦寨、王焦寨、郭焦寨三个自然村。

马寨。明初,靖难之役时,明军曾在此驻扎。后有马姓者移民于此,发展成村称马寨。清雍正时称马儿寨。同治时称马寨。民国时,分东马寨、西马寨、中马寨。1960年,合并为东马寨、西马寨。

大、小移庄。明永乐二年(1404),从山西洪洞迁来一户张姓人家在此定居。其两个儿子在相距不远处择地而居。后来,长子所居之处称大倪儿庄,次子所居之村为小倪儿庄。清同治时,又分为前大倪庄、后大倪庄、东小倪庄、西小倪庄。解放后,合为大移庄、小移庄。1973年,大移庄前、后街改为前、后大移庄。

北口。宋时,此地为驻军的放马场。后有钱、张二姓在此定居繁衍成村。因地处放马场北口,故曰北口村。民国时,分为西北口、前北口、后北口、东北口。解放后,合为一个大队。1974年分为前、后北口两个村。

肥乡地名变化中还有很多故事,有待进一步挖掘。地名是一种珍贵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它寄托着人们的历史情感、家乡情怀、地理情结,透视着肥乡的地理文化、风俗文化、移民文化等。我们要认真研究、开发,以增强地名的文化底蕴。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19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