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首都国医名师:周德安,宅心仁厚,德高术精

首都国医名师:周德安,宅心仁厚,德高术精

周德安教授,北京针灸学会前会长、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荣誉理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前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2009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周德安工作室,致力于中医学传承工作,是深受同道和广大群众爱戴的当代中医针灸名家。

一、因病明志,发心从医1939年11月2日,周德安出生于天津蓟县一个农民家庭。这是一个拥有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和睦的家庭,良好的家境,养成了他沉稳安静、宽厚温和的性格。他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从小就得到全家老小甚至全村上下的喜爱。

周德安幼年时体弱多病,在他的记忆中曾多次身患重病,腮腺炎、阿米巴痢疾、肺炎等,对他伤害最大的是阿米巴痢疾。当时他不知怎么患上了阿米巴痢疾,每天腹痛腹泻,一天要泻七八次,苦不堪言,而且一泻就是2年多。腹泻使他本不健壮的幼小身躯雪上加霜,身体瘦得就像柴火棍。家长也买了一些当地郎中开的中药和偏方,如马齿苋、鸦胆子等熬水喝,虽然不知吞下了多少连大人都难以下咽的苦药汤子,但病却一直没有起色,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因此更加引起了全家人的怜爱。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偶然事件却突然给他的疾病带来了向愈的生机。已经记不清这一天是什么节日了,家里来了客人,为招待客人,家里做了羊肉、大葱、生姜为馅的饺子。吃完这顿饺子后,他大便的次数竟由每天的七八次减至三四次了,这使家里人大感意外和惊喜。此后爷爷就天天到集市给他买羊肉包饺子,连续吃了五六天后,患了2年多的痢疾居然痊愈了,但从此他也再不吃羊肉了,吃腻了。幼年患病的经历,似乎应验了孟子的名言,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而上天对他似乎过于“偏爱”,上天的眷顾和考验伴随他度过了其后的数十年。

周德安生来就是一位温柔和善、乐于助人,却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人,这场大病之后,少年周德安暗下决心,立志学医,将来做一名好医生,少求人,多救人,为他人解除疾苦。他的这一心愿得到了父兄的大力支持和历届班主任老师的鼓励。他本人则全力以赴,早起晚归,披星戴月,刻苦学习,每天都是在妈妈的催促之下才上床休息。为了不让母亲过度操劳,他多次调整作息时间,形成了规律的生活习惯。经过从小学到中学长达11年的不懈努力,1959年他终于如愿考入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

二、苦学筑基,名师指点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医学典籍汗牛充栋,名师大家灿若群星,欲在其中有所作为,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无非常之志、不下非常之功,绝难成就。周德安的学医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周德安生性专注,喜欢安静,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基础理论,他非但不觉枯燥乏味,反而兴味盎然,乐此不疲。经过大学4年的深入钻研,他对中医学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发现中医学博大精深,是一门集哲学、生命科学、传统文化于一体的重要医学体系,是一项可以造福人民甚至造福人类的事业,值得用一生来探索和思考。自此他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漫长而精彩的中医之路,并且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

中医行业的传统和学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拜师学艺是中医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医的发展、沿革与师徒传承有着密切关系。如金元四大家既各有其师,又各有其相应的弟子;又如金针王乐亭及国医大师贺普仁等著名针灸大家,均得到了名师的传授,同时他们的弟子也在不断地传承他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贺普仁教授所创立的“针灸三通法”,就是由其弟子传遍五大洲的。

首都国医名师:周德安,宅心仁厚,德高术精

周德安与大学同学合影(中排左一为周德安)

自1959年起,周德安跟随参学的名医非常多。他说他们那一代学中医的人是最幸运的,有幸遇到众多中医大家,说出来定会让后来者羡慕,甚至忌妒。在北京中医学院学习期间,北京中医学院及东直门医院的秦伯未、任应秋、陈慎吾、方鸣谦、董建华、刘弼臣、赵绍琴、程士德、程莘农、杨甲三、姜辑君、肖友山、单玉堂都曾是他的老师。1965年8月他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他又有充足的时间向关幼波、丁化民、王建勋、王乐亭、贺普仁、贺惠吾、于书庄、夏寿人等前辈学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现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下同)工作期间,还有幸随诊于当代著名西医专家张乃铮、曹玉璞、薛启明、汪家瑞、王玉泰、蒋明、潘瑞芹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著名的中西医专家的无私赐教,周德安的中医学养才能不断丰厚,有所建树。

三、抗美援越,初试身手周德安教授经常对年轻人说:“我们这代人,执行任何一项任务,从不讲条件。如毕业分配,科室的选择,从不谈个人意愿,都是自觉自愿地服从分配。”这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具体的内涵,因为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党和祖国的号召就是每个人的使命。

1969年元旦刚过,不满30岁的周德安接到了上级领导交给他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抗美援越有关的医疗工作。具体安排是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溪山医院,为越南的伤病员做治疗,时间预计4年,任务完成后,再回原单位。这项工作要求在卫生部(现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同)的统一部署下,举家南迁至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这个任务下达时,周德安的夫人怀孕10个月即将生产,他正满怀着将为人父的喜悦,为孩子的平安降生忙碌着。突然接到这个任务,他和夫人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当然更谈不上物质准备了,虽然没有任何准备,但他们还是二话不说就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那是1969年1月6日的夜晚,北方的冬季,寒风料峭,侵入肌骨。在组织的关怀下,一名执行同一任务、负责接生的助产士带着产包随他们一同登上了由北京开往南宁的5次特快列车,奔向桂林。因列车晚点,经过30多个小时的颠簸才于1969年1月8日上午到达目的地。

由于旅途劳顿,加上身体不适,到了桂林的第5天,周德安的夫人出现了生产先兆,于是她被安排到了当地条件较好的解放军第181医院待产。因为劳累太过,宫缩无力,又过了8天,直至1969年1月20日孩子才生下来,是个男孩。因为孩子是由北京到南方来时生的,他们就给孩子取名叫周京南。说来也巧,1972年的同一天,他的次子出生,他们就以最喜欢的桂林风景区芦笛岩中的“笛”字取名叫周京笛。所以两个孩子都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有不解之缘,从他们的名字也可看出周德安的这段人生历程。

中越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早在抗日、抗法中,中越两国人民就已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并肩战斗。抗美援越战争让周德安与越南伤病员在桂林南溪山医院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由于工作的需要,原定在南溪山医院工作4年被延期了3年,1969 ~ 1976年总共7年的时间,他的服务对象就是越南人民,接诊的患者从20岁的战斗英雄至80岁高龄的老干部都有。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接病人,到患者好转或痊愈出院,他常常是昼夜不停地全心全意地为他们诊治,他的工作态度与医疗技术赢得了越南政府和人民的衷心赞扬,同时也得到中国政府特别是卫生部的高度评价。

刚进入南溪山医院的时候,周德安只是一位年轻的住院医师,没有进过病房,暂时在一个病区内从事中医内科及针灸科的会诊工作。但因工作需要,必须在短期内独立管病人,当时他的长子京南刚出生2个多月就被送到幼儿园,夫人又在外单位工作,还经常出差,困难很多。此时周德安外柔内刚的性格凸显出来了,为了工作,不甘落伍,他勤学苦练,主动在病房生活,虚心向西医老师学习,向学长及护士们学习,向病人学习。

首先从基本功学起,西医的望、触、叩、听,各项理化检查,神经科查体,大病历的书写,甚至连本该护士操作的抽血、打针、输液等,他都想练一练。为了工作的方便,还抽空向翻译和患者学习越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让他难以忘怀的老师有对他进行神经内科启蒙教育的神经内科专家薛启明主任,脑的结构、功能和十二对脑神经的作用、神经反射等,就是那时学的,至今还记忆犹新;心血管专家汪家瑞主任,就如何才能鉴别心脏杂音的性质,如何形容淋巴结、水肿的分类的讲解给周德安留下了深刻印象;肾病风湿免疫专家蒋明主任在白血病、肾病、风湿病等方面诊断治疗的理论和经验令他获益匪浅;还有各位学长、护士、翻译及患者等对他的帮助,他至今牢记在心,每每谈及都感慨万千。

当时每位住院医要管10张病床,每位患者平均住院2个月,在8年的临床工作中,他共接治了400余位患者,其中不乏疗效神奇的病例。如治疗一位60多岁的输尿管结石患者,他选取百会、攒竹、中脘、气海、中极、水道、列缺、合谷、阴陵泉、太冲等穴针刺,治疗8次后患者排出一块约0.3cm×0.9cm大小的结石,腰痛及小腹绞痛立即缓解,得到外科主管大夫的称赞。

中越两国领导人曾多次莅临桂林南溪山医院视察指导工作,多次举办联欢会,高唱中越友谊之歌和表演中越舞蹈,友好气氛就像兄弟聚会一样,热烈非常,他们也都能用中越两种语言进行简单交流。

在卫生部和当地领导的关怀下,在南溪山医院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周德安他们圆满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他们的光荣使命,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于1976年4月24日返回首都北京。7年的援越之行没有虚度,思想、生活、学习、业务能力都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可谓硕果累累,为他今后的成长与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支援非洲,传送友谊周德安一家由桂林返京刚刚1年,脚跟还未站稳,工作和生活还未走向正轨,领导又交给他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参加援外医疗队援助几内亚。当时他的2个孩子还都小,京南读小学二年级,京笛还在幼儿园,家里正是离不开人的时候,夫人张力虽然能干,但毕竟是要独自带2个未成年的孩子,困难可想而知,这对他们又是一场考验!他们不愧是党培养的好儿女,在祖国的需要面前,他们再次选择了奉献。周德安二话没说,告别了夫人就登上了飞向非洲大陆的航班。

1977年8月,他和医疗队的其他队员一起乘飞机离开了首都北京,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走出国门。这次远赴重洋,目的地是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

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有一个中国专家集中驻地,其中有北京的援几医疗队、广东的甘蔗糖业组、上海的渔业组和浮船坞组、河南的烟草组,还有使馆经参处专家管理组等,有近百人住在一起。大家的工作性质虽各不相同,但目标都是一个,那就是干好本职工作,共同做好外交使者。20世纪70年代以前,物质生活虽然很差,但人心很齐,思想很单纯,大家都有一颗身在国外,心系祖国的赤子之心。“外事无小事,事事都请示”这句话深刻地印刻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之中。

到达科纳克里的中国医疗队驻地后,周德安他们用了一周时间与原来医疗队的老队员交接工作,然后欢送老队员们乘上返回祖国的班机,看着他们将与家人团聚的兴奋表情,一丝远离祖国、远离家人的忧伤之情油然而生。

老队员们回京后,周德安他们这批新队员开始了新生活,前半年由于生活上的诸多不习惯,日子显得格外漫长,每月最激动的日子就是信使来的这一天。每到这天,大家吃过晚饭,就像幼儿园的孩子等家长来接一样,趴在阳台上,双眼紧盯着大门。大使馆的车一出现,他们就一窝蜂地拥上去把车围上,在邮袋里翻找信件。然后就回到各自的房间,一遍遍地看着远方寄来的家信,此时,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家书抵万金”的含义。看完信后,立刻拿起笔来,将自己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写满信纸,向家人报告。

医疗队是一支特殊的援外大军,更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因为他们的服务对象是人,他们接触的人群非常广泛,既有耄耋老人,也有妇女和婴幼儿,既有几内亚的政府官员,也有普通平民百姓,还有外来的商人,当然还有每天一同工作的当地的医生和护士。因此2年多的援几工作,使他们对几内亚的政治局势、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的工作也为中非友好增添了一块砖,加了一片瓦,成为名副其实的友好使者。

首都国医名师:周德安,宅心仁厚,德高术精

周德安与几内亚儿童合影(左三为周德安)

几内亚位于大西洋东海岸,地处热带,分雨旱二季,因经济落后,生活水平较低,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很容易患各种传染病,尤其是疟疾,发病率非常高。外籍人员属易感人群,发病率更高,医疗队及其他专家百分之百都曾被感染患病,无一幸免,周德安也不例外,回国后还多次发病,直至疟原虫自动消亡。

在几内亚的2年内接诊的病种很多很杂,有疟疾、感冒、痢疾、小儿麻痹症、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麻风、梅毒、慢性胃炎、颈腰椎病、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男女不孕症、月经不调、鼻炎、湿疹、卒中后遗症、高血压、头痛等数十种。每天门诊量达60人之多。其中小儿麻痹症、疟疾、神经衰弱3种病占70%左右。

周德安在科纳克里工作2年,在拉贝和法拉那2个城市各工作1个月。主要任务是帮助这2个城市建立针灸科,同时进行医师培训。在科纳克里医院针灸科工作期间,肩负着日常的门诊与临床带教2项任务,每天门诊限量60人。对初诊患者,他都是在详细询问病史后给予诊断和治疗,同时给当地医生讲解。一般是上午门诊,下午培训,在他们的努力下,1个月后学员们便可独立应诊了。他们还对100例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的治疗做了一个简单的疗效分析。

首都国医名师:周德安,宅心仁厚,德高术精

周德安与几内亚儿童合影(后排右一为周德安)

最令人兴奋的是,在几内亚工作期间,周德安曾与另一位针灸医师黄永茂及妇科医师陶卫成功地进行了一次针刺麻醉剖宫产手术,当时在几内亚引起了很大轰动,几内亚国家电视台连续播放近2个月。

除了常规的门诊与培训工作外,周德安教授还负责中国驻几内亚人员的医疗保健任务。每天下班后还要在保健室为中国人诊治,打针、输液样样精通。

诊疗工作之余,他还是一位接送专家上下班的兼职司机,由于他天性温和,不急不躁,总以每小时40 ~ 60km的匀速行驶,很受专家们的欢迎,特别是周六、周日,其他专家组的同志也经常请他帮忙外出游览或上街购物。

亦医亦农是在几内亚工作的一个特点。因专家驻地除了寓所、礼堂、食堂外还有很大面积的肥沃土地,中国人的勤劳本色在这里凸显了出来,几乎每位专家,包括女医师和女翻译都有一块“自留地”,种些韭菜、豆角、茄子、冬瓜等,每人还有几棵香蕉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其乐融融,时光也似乎过得快了一些。

在几内亚工作的2年,也留下了一个遗憾,这就是他父母在这期间相继去世,而他却未能见他们最后一面。虽然同志们发自肺腑的关怀与慰问给了他很大的安慰与鼓励,但是一年内父母双亡的悲痛确也难以平复。此后半年的时间他都走不出这道阴影。直到现在提及此事,周德安还免不了有几分伤感,甚至落泪。

五、博采众长,首创六治周德安从踏进中医大门的那一刻起,就下定了要弘扬中医学,造福人类的决心,并一直在实践着自己的决心。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亲耳聆听赵绍琴、焦树德等中医大家授课,深受教益。从那时起,他立志要为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做出贡献。他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针灸大成》《医林改错》等中医典籍。

周德安认为熟读经典是做一名好针灸医生的必备根基。周德安在中风治疗方面,深受《医林改错》活血化瘀理论的影响,受补阳还五汤制方原理的启发,在针灸治疗上举一反三,创立出针灸“补中益气方”,应用于临床后发现其功效远超出补阳还五汤的功效,同时又具有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之功用,可广泛用于各种虚证、慢性疾病的治疗。周德安还深受《丹溪心法》中关于痰的精辟论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及“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这两句话的影响,创立了针灸治痰的四法、四方。

正因为他具有习古不拘、创新不泥的精神,在潜心钻研《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及现代针灸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其约50年的临证经验及向诸多名师(明师)学习的体会,经过反复锤炼,努力实践,形成了其“针灸六治”的学术思想。“针灸六治”(治神、治痛、治风、治聋、治痰、治动)学术思想的形成,是周德安理论趋于整体化、临床趋于系统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首都国医名师:周德安,宅心仁厚,德高术精

周德安的讲稿

从针灸“治神”学术思想的形成,就可清晰看出周德安是在践行着怎样一条博采众长、习古不拘的成长之路。《黄帝内经》中对于“神”的多篇论述,是他“治病先治神”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关于此他曾有多篇论文阐述。“治神”的常用针灸处方包括“四神方”“开四关方”“五脏俞加膈俞方”和“督脉十三针方”。其中“四神方”是他长期临床实践的结晶;“开四关方”是他对广大针灸医师常用的四关穴在临床应用于“治神”方面的深刻、独到的体会而开拓的临床应用;“五脏俞加膈俞方”“督脉十三针方”是根据《黄帝内经》《难经》理论,在继承金针王乐亭临床经验基础上的发扬创新。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由于他勤奋努力,兢兢业业,才得以一步步成长,由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直至现今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担任北京针灸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等职,并且在国内外发表了学术论文近20篇,撰写的《针灸八要》一书荣获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著作奖。

六、宅心仁厚,德高术精周德安从医约50年,跟名师、读经典、勤临床,终成当代针灸大家。他在求学、工作和培养后学中一直在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医生,与其说是一份职业,不如说是一场修行。有仁心才会得仁术,德高才会术精。”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治病救人离不开高超的技术,而良好的技术源于高尚的医德。”没有高尚的医德,只图眼前利益,技术上也不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认为:“只会微笑,没有技术,不能解除患者的痛苦,是纸上谈兵;而有一定技术,没有良好的医德,则是无源之本。”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他的座右铭就是“德高术精,从医之本”。这句话充分体现他的临床、教学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他曾诊治过一个疑难病例,一位4岁小女孩,患上了瑞特病,这种病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孩子的父母救女心切,不能眼看着孩子的病情逐渐恶化,他们不惜放弃工作,跋涉数千里从浙江来到北京求医。这种病周德安也是初次接触,根本无经验可谈。于是他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向患儿家长讲明了情况,但患儿家长仍然恳请他用针灸给孩子治疗。在孩子家长的再三请求下,他只好按中医“五迟”病的治疗方法尝试治疗。取百会、神庭、本神、四神聪、中脘、关元、天枢、内关、通里、足三里、丰隆、悬钟、公孙、照海等穴施针。回家后他又查阅了相关资料,二诊时予菖蒲郁金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施治。当他得知患儿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时,主动为其免费治疗,患儿家属十分感激。如是经半年治疗,孩子病情基本稳定。虽然有了一定的疗效,他还是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疑难顽疾深感遗憾。他感慨地说:“德高术精是我的奋斗目标,想达到这一目标,还差得远呢。”

在他的日常诊疗过程中,患者众多,诊务繁忙,但他总会抽出时间对他带教的徒弟、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教导学生,看病的重点永远要放在“人”上,而不是“病”上。为家境贫困、经济拮据的患者免费诊疗是他经常做的事。他看病的重点永远是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身心的恢复。

说到术精,从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的康复治疗可见一斑。

2002年5月,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虽经英国皇家圣玛丽医院抢救,但她一直处于植物人状态。医生劝其家属放弃治疗,但其家属始终怀有一线希望,他们请求中国医生前来会诊。北京宣武医院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应邀前往英国会诊,并于2002年6月8日用专机将她接到了北京宣武医院进行治疗。受凌锋教授的邀请,周德安于2002年6月11日前往北京宣武医院参加会诊。当时刘海若仍处于深昏迷状态、全身多处青紫瘀斑,仔细检查后周德安认为她还有恢复神志甚至健康的可能,应以促醒为第一要义。于是决定采用针灸疗法,制订出了第一套治疗方案:醒脑开窍、活血化瘀。针灸取穴为百会、神庭、本神、四神聪、内关、通里、中脘、丰隆、悬钟、公孙、涌泉,称为“促醒针”。周德安把这组穴和针刺方法教给了他的学生、当时在北京宣武医院针灸科的王桂芳大夫,嘱其按照这组穴针刺治疗。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奇迹出现了,刘海若清醒了过来,并能进行简单对话。

首都国医名师:周德安,宅心仁厚,德高术精

周德安为刘海若做针灸治疗

2002年8月底周德安又对刘海若做了第2次会诊,当时她身体羸弱、肢体活动不利,情绪低落。周德安询问她能否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她回答说全都不记得了。请她照相时,她难过而又无奈地说:“现在的我容颜受损、情绪又低落,还怎么照相呢?”周德安一面安抚她,一面暗下决心,一定要以针灸解除她的身心痛苦。经四诊辨证,周德安认为她当时是元气耗伤,经脉瘀滞,据此制订出了第二套治疗方案:补元益气、通经活络。针灸取穴为百会、神庭、本神、四神聪、手三里、内关、通里、合谷、中脘、天枢、气海、关元、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经过4个月的治疗,病情逐渐好转。至同年12月底,刘海若已经可以下地行走了。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随着她的认知功能不断提高,记忆力的不断恢复,与过去相比,她无法接受现在的自己,因而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且还遗有面瘫、小便失禁等症状,所以她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急躁,她不停地吃东西以试图缓解这种焦躁情绪。但焦躁情绪仍不时爆发,甚至她执意要参加全市中西医专家大会诊,说“我有知情权”。经凌锋和周德安苦苦相劝,她才放弃这种不合理的要求。根据这种情况,周德安制订出了第三套治疗方案:调节脏腑、镇静安神。针灸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百会、神庭、本神、四神聪、内关、神门、合谷、中脘、天枢、气海、关元、丰隆、公孙、太冲;第二组是“督脉十三针”合“五脏俞加膈俞”,两组穴交替使用。这样,她的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才得以逐渐缓解。

2003年春夏之交,北京SARS疫情肆虐,刘海若不得不从北京宣武医院出院。出院后她一直接受周德安的针灸治疗,每周3次。在治疗中,细心的周德安发现她有多饮、多食之症,经及时检查尿常规,发现其尿糖高,还有酮体,经进一步检查,确定为糖尿病。于是针灸取穴加上了鱼际、照海等清热滋阴的穴位。就这样,周德安不断地为她调整治疗方案,“量身定制”针灸取穴。

经过周德安数年的悉心调治,刘海若这位凤凰卫视的“台柱子”,像凤凰一样在浴火中重生。2007年4月,那场灾难性的车祸得以结案,她也终于重返香港,重返凤凰卫视,重返她热爱的新闻事业,这时的她已经能主动接待和采访客人,并能组织短文进行报道了。

周德安初次见到刘海若时,她还处于昏迷状态,身上带着静脉输液管、鼻饲管、气管切开之插管及导尿管等多条管道。面对如此严重的病情,进行的又是国内外、中西界都十分关注的诊疗,周德安事后回忆说:在那一刻,他只有一个心思,就是怎么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医优势使其转危为安,在那一刻,对病人的关怀、爱护、同情之心超越了一切。所以他才能平心静气,制订出一系列适合于患者的诊疗方案。身心同治、双管齐下、对症下针,是整个治疗取效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诊疗的过程中,他时刻注意和患者进行开放、坦诚的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借此判断患者神志恢复情况;另一方面,经历过严重身体和精神创伤的患者,医家的鼓励和支持及对恢复的信心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并且根据患者神志的恢复情况,配合相应的具有重镇安神、养心安神、补益安神等治疗,更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彻底康复。经过8个月的对症治疗,效果惊人,患者不仅可以弃杖而行,而且思维敏捷、对答切题。神奇疗效,使周德安蜚声针坛。也是对其座右铭“德高术精、从医之本”最好的诠释。

七、客座宝岛,传道授业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10日,周德安和夫人张力应中国台湾长庚医院之邀,赴台学术交流,为期2个月。说来也巧,离京赴台的2005年11月2日,恰逢周德安教授66岁大寿,将要与周德安夫妇朝夕相处的几位中国台湾同道,事先在他们的寓所精心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晚会,他们夫妇一到,生日晚会立即开始,大家共同举杯为周德安祝寿,气氛非常热烈感人。

第2天周德安便到长庚医院与院长陈敏夫先生和针灸科主任孙茂峰先生会面,与他们共同制定学术交流的安排与具体内容,包括授课、临床带教(门诊和查房)、疑难病案讨论等。时间从周一至周五全天,上午8点到9点授课1小时,9点半至11点半查房,下午1点至4点门诊,4点至5点疑难病历讨论,时间安排得相当紧凑。

首都国医名师:周德安,宅心仁厚,德高术精

周德安在长庚医院访问时的宣传版

长庚医院的住院患者病种与内地针灸科基本相同,也是以中风、顽固性疼痛、帕金森病等为主,偶有妇科病。门诊则病种较多,除上述疾病外,较多见的还有腰腿痛、神经性耳聋、小儿多动症、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疲劳综合征、小儿遗尿,近视也很普遍。他们的针刺方法除传统方法外,董氏奇穴应用较多。

周德安访台期间共授课30学时,其中林口长庚22次,高雄长庚8次,听课人数达600余人次,授课内容以他的针灸八要为主,博得了长庚医院的高度赞扬,并被授予“台北长庚纪念医院客座教授”的荣誉称号。同时还给予“金针济世”“术精德厚”及“杏林之光”的美誉。

门诊治疗中有一个典型病例令周德安至今难忘。那是一位90岁高龄的男性患者,在美国探亲时不幸被车撞倒,当即送往医院紧急处理,在检查过程中除发现几处皮外伤外,肢体功能并无大碍。然而2天后他的视力逐渐减弱,最后发展至几乎失明的程度,经1个多月的治疗,效果不显著而返回中国台湾。回台后恰值周德安在长庚讲学,患者闻知后,第2天就赶到林口长庚医院针灸门诊求治。周德安详细询问病史后为他针刺治疗,令人惊奇的是,只针刺了1次,患者就奇迹般地复明了,患者高兴的程度难以言表。

工作虽然接近满负荷,但工作之余的生活却也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游览了著名的阿里山、日月潭和垦丁,也在学生家长的陪同下,观赏了台北茅空阳明山、台北故宫博物院、淡水等名胜和美景,尤其是登茅空品高山茶,观台北夜色,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他们还游览了台北101大楼,并乘坐摩天轮,整个台北尽收眼底。除了游览观光,他们还到基隆庙前街、台北的士林夜市、鹿港小镇,享用了担仔面、鼎泰丰的小笼包、王品烤牛排、黑尾鱼、樱花虾等地方佳馔,品尝了凤梨酥、豆沙饼、奶油酥饼、方块酥、铁蛋等名点小吃。中国台湾之行不仅做了学术交流,也领略了宝岛台湾的风光,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八、教书育人,殚心竭虑周德安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他先后在内科门诊跟随关幼波、王建勋、陈家杨、丁化民等老中医学习,初步掌握内科辨证论治思路及他们的用药特点。继而到针灸科,从一诊室到六诊室,随诊于王乐亭、贺惠吾、贺普仁、夏寿人、田稔民及于书庄等前辈,对针灸名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特别是配穴经验与针刺手法有了较深认识,为今后从事的专业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首都国医名师:周德安,宅心仁厚,德高术精

周德安对患者进行火针治疗

周德安至今已培养国内外弟子千余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教书育人有以下特点:

重视对学生德育教育,每次授课他的第一课必是讲医德医风,多少年如一日,无论是科内新医师,还是进修生、实习生,无一例外。他总是先从建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讲起,然后再谈巩固专业思想、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技术水平、掌握为患者服务的本领等问题。

首都国医名师:周德安,宅心仁厚,德高术精

周德安的师带徒讲稿

坚持“认真”二字,周德安的认真作风是每一位听过他讲课的学生的共同体会,在从教30周年的一个教师节座谈会上,他全面系统地讲述了他30年的教学经验,其中心内容就是“认真”二字。①认真阅读教学大纲,以掌握本学期的授课内容。②认真备课,包括认真阅读教材、认真查阅参考资料、认真书写教案等。③认真授课,包括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认真书写板书,认真留思考题,认真听取同学的每一个提问并做认真的回答。④认真对待期末考试及每一次小测验,甚至课堂提问,以便提高同学对该课程的认识程度。⑤认真进行临床带教,指导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

首都国医名师:周德安,宅心仁厚,德高术精

周德安为学生讲解头皮针

周德安执教35年,《针灸学》这本讲义,他不知讲了多少遍,但每次新班上课他都要重新书写教案,增添新内容。而且每次授课完毕都要认真征求同学意见,听取他们的要求。他说同学提的意见越多、要求越多,他就越高兴。他说学生的问题和要求,有些是他在备课时想不到的,因此必须查阅大量文献,充实自己的授课内容,开阔思路,因此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他更喜欢学生提一些暂时无法答复及需要共同讨论的问题。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教学相长,是一种很好的相互学习与进步的机会。

▶【本文摘自《德高术精·周德安 北京针灸名家丛书》作者:刘慧林、夏淑文,由培医教育整理发表,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首都国医名师:周德安,宅心仁厚,德高术精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23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