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起名网名大全正文

和玉龙这个字相符的网名 含有玉和龙的词

  第一部分“神秘奇幻的史前玉器”(约公元前6000~前2000年)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在中国广大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中都产生了各自区域特征的玉礼器和玉饰件,其中以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动物形和几何形器物、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玉器、玉琮、玉斧、玉戬和和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玉璋、玉刀等最具代表,功能独特,内涵丰富。制作玉器需要有相当一批在民族内脱离一般劳动的高技艺专业生产者,这些精致的作品为民族首领或巫师所占有,它们是古代文明曙光初现的实物见证。

  这是上海地区出土最早的一件玉器,是马家浜文化的玉玦,玉玦是史前人们用来作为装饰的耳饰。

  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余年的历史,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玉玦》马家浜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

  

  《兽首玦》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前)

  

  兽体弓背卷曲,头尾相接处有一缺口,呈“C”字形。兽首刻划较其他同类出土物简练,双耳正面直立,双圆眼外凸,面部以鼻梁为中心隐起脊凸,并有若干条阴勾线波纹,背部对钻一孔。

  《玉蚕》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前)

  

  商周时期种桑养蚕较为普遍,墓葬多有出土,是为了防止人的精气外泄,作为葬玉使用,蚕口处多有圆孔,用于穿绳佩戴。

  《玉鸟》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前)

  

  红山文化的玉鸟,红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玉器始祖,玉器特点是非常简朴,古拙。动物形象的玉器很多,象这件玉鸟或称之为玉鸮就是红山玉的典型代表,玉鸟表面光素无纹,仅以简单的轮廓线来表现鸟的形象,作展翅飞翔状。它的加工工艺看似简单,但这种压地隐起的工艺更加费工耗时,加工一块玉需要经年累月之功。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挂在颈上的玉璜,是崧泽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器物,其造型多样,有半环型、倒桥型、鱼鸟型。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呈湖绿色,间有灰白斑纹。造型别致,似鱼鸟组合形。器表磨制光滑,两端有单面钻穿孔,遗有明显的悬挂磨损的痕迹。

  另一种器物叫做琀,古代先民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以后要在口中放些东西,早期一般是放些食物,以后便放些金、银、玉等珍贵的东西,而这件玉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

  

  《玉琀》 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崧泽文化之后就是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左右,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玉璧》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鸟纹璧》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神人兽面纹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神像面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神像飞鸟纹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十五节神面纹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玉钺组合器》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玉钺》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项饰》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项饰,项饰由大小、形状不同的穿孔管、珠、坠共71粒串成环形。最下一粒坠呈铃形。坠的两侧为管,管上浮雕双目和嘴组成的简化兽面纹,较为少见。

  《带钩》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神人》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

  

  

  

  这件神人是海内外同类传世玉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曾为上海博物馆的标识性玉件。

  后面一件中心橱中的玉人首,是比较常见的石家河文化表现巫师形象的玉器。

  

  《神人首》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鹰攫人首佩》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四孔刀》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600年)

  

  《玉璧》齐家文化(公元前2400~前2000年)

  

  《玉璋》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

  

  一件玉斧,是龙山文化的遗物,可看出表面琢有隐起的花纹,整个玉钺打磨的十分光润,应该是件高级别的礼器。

  

  《神面鸟纹斧》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

  一只展翅欲飞的神面鸟隐隐约约显现在玉斧上。

  

  《神面鸟纹斧》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

  第二部分“端庄典雅的夏商西周玉器”

  (公元前2100~前771年)

  夏、商、西周开始进入文明全盛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政权和实行礼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的用玉制度,产生了系列化的玉礼器,除了沿袭史前时期的一些种类外,还出现了不少新品,玉饰件也获得较大发展,形态以动物和想象中的神物为,有时也于人物组成复合纹样。当时贵族服装上都佩带玉器,所谓“君子佩玉”,玉饰是贵族身份不可或缺的标识。商周玉器风格和当时社会艺术风格发展一致,抽象变形,古朴谨严。

  第一个橱窗中,圭和璋都是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头部和柄部,圭一般是平首或是尖首,璋一般是弧首或是斜首。璋的柄部有齿牙,而圭没有。它们都是用来表现古代等级身份的,根据尺寸的不同来表明地位的不同。

  

  《玉圭》夏代(公元前2100~前1600年)

  《玉璋》夏代(公元前2100~前1600年)

  

  第二个橱窗主要是一些仿制青铜兵器的仪仗器,比如戈,在青铜兵器中戈是实用的,但用玉仿制后便成为一种仪仗器,主要在国家重要的典礼场合以增威严,而不作为实用。

  

  《戈、矛、鸟首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戈是仪仗器,主要流行于夏、商时期。此戈内部(即柄部)由青铜制成,上嵌绿松石,规格较高,为王室之物。

  

  《嵌绿松石铜内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铜内上镶嵌有绿松石组成的兽面,因时代久远而有剥落。

  《嵌绿松石铜内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戈》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戚也是一种仪仗器,它和斧的主要的区别在于它的两侧有齿牙,但功能是基本相同的,所谓“刑天舞干戚。” 此件玉器上装饰有兽面纹,为商代晚期最为流行的纹饰,商代铜器上常装饰兽面纹,虽然其意义仍未有定论,但却代表了商人的审美风尚。戚中有益穿孔,应是用来缚扎执柄的。兽面纹下还有涡纹和蕉叶纹,与兽面纹相得益彰。

  

  《兽面纹戚》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直纹戚》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戚》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戚》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几个橱窗展示的都是一些夏商周三代的装饰品,以佩饰为主,在这些器物上都有穿孔。古代的佩玉是非常多的,种类也是比较纷繁的。古代佩玉和今人有所不同,今人佩玉主要在颈部带一块玉,腰里挂一块玉,但古人是将几块几十块玉串联挂于身上,我们现在叫组玉佩,古代叫杂佩,身份越高的人身上带的玉越多。 橱窗中展示了很多商周玉器动物,大多为佩玉,动物种类繁多,以龙和虎最为常见。

  商代晚期,奴隶制国家的初步建立,以及冶金技术发展,青铜工具开始运用于制玉行业,从而促进了制玉工艺的发展。此期玉龙在史前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商代晚期玉龙数量增加,造型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史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龙,逐渐演变为一种符合奴隶社会礼制造型的龙。

  商代玉龙根据造型的异同大致可以区分为:蜷体形、璜形、匍匐形等三类。这件玉龙是卷曲形,这种蜷体的形态与商代甲骨文之“龙”字亦极其接近。商代大多玉龙的形态扁平,厚度通常在0.5厘米左右。龙体较短,大多仅雕一足,尾部细而勾卷。头部长有蘑菇形(棒槌形)兕角,有的竖立,有的后伏于颈。眼睛多为“臣”字眼或菱形。

  《玉龙》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龙》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龙》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鹿》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犬》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熊》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兔》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蜥蜴》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鸟》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鱼》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鱼》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玉梳》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个橱窗所展示的是一些龙凤纹饰,龙纹饰等等,是西周所特有的玉器。为一种复合的纹样,是将龙、凤、人这三种图像复合成一种图像。此类题材在西周非常流行,但在其他时代非常少见。

  《龙首凤纹饰》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人首龙纹饰》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龙纹饰》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瞑目缀玉》是古代独特的一种葬玉,俗称为“玉覆面”,从西周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战国,到了汉代就演变成了玉衣,所谓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这种玉覆面往往是在墓主死后,在死者脸上先罩上一层帛,然后再将玉按人的五官缝制于帛上,就形成了缀玉。

  《幎(mi)目缀玉》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第三部分“灵动不拘的春秋战国玉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是玉器发展的转变期。随着旧体制的“礼崩乐坏”,新体制的确立和生产力的进步,为适应现实社会需要,各种具有新形式、新内容的玉器品种不断被创造出来。饰玉替代礼玉成为主流,由多种玉器共同组合成德杂佩十分盛行、形式不一,变化多端,玉带钩和剑上的玉饰也颇多出现。流行以形体蟠曲或虬结交缠为特征的各种龙形纹样、造型奇异多姿、琢工精巧玲珑,风格自由浪漫。

  春秋战国玉器中最富有变化的便是杂佩,由于孔子儒家学说的产生,以及儒家学说对玉的推崇,用玉来比喻君子的品德,所谓“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便是这个道理。所以形成了当时佩玉成风,从上层贵族到下层士大夫皆佩玉,橱窗中有一张示意图,是古代佩玉的图像。这件佩玉是从腰部把几件玉挂在一起,这样的组合现在看来没有什么特定的规律,但是身份越高其玉器品种组合得也就越多。将组佩挂于身上,人走路的时候,玉器互相撞击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儒家学派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木佣玉杂佩图》

  

  玉璜、玉环都是组佩里重要的组件之一。玉璜是一种扁平扇形器,类似璧环的一段。玉璜大多为圆周的三分之一,极少数为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

  《双龙首璜》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上面布满了卧蚕纹,玉璜就显得更加润泽柔美了。

  《双龙首珩》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这个玉环上面有两个龙头,一左一右相互对称,就连上面布满的卧蚕纹也都是刻意设计精心雕琢的。

  《双龙首环》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精致的玉饰件,将龙凤和虎纹集于一体。 那一个个小圆孔是系线绳挂其它佩饰的。

  《龙凤饰》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两首相望的玉龙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是完全对称的,看来在古代对称美已是深入人心了。

  《双首玉龙》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春秋流行卧蚕纹,到了战国就比较流行谷纹,所谓谷纹就是像谷粒发芽的这种纹饰,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这种刻纹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

  《谷纹璜》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谷纹环》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谷纹管》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的龙,有一首双身,有一身双首,也有三条龙纠结在一起,说明这时期龙的造型千姿百态,可以说是古代玉龙的黄金时代。玉杂佩的组合方式,一般来说组佩的最下端往往是一条起平衡作用的玉龙,而上部的组合会根据不同的对象来加以不同的变化。

  《交龙》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龙形饰》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双龙首璜》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双龙首珩》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此璜玉色晶莹润白,琢工精致。龙首分张,身饰谷纹,谷粒匀称饱满。璜顶穿有一孔,龙首及中部均有单面双穿,以系组佩带。

  在这个橱窗中有两件玉器比较特别,一件是觽(读xī),觽的形状如同兽牙和兽角。在没有文字产生的上古时代,古人往往结绳记事,所以事毕后将绳子解开就需要一种工具,便是觽。觽最早用兽牙和兽角来制作,而在文字产生以后便不再需要这样解结的工具,于是便用玉制作后成为一种象征的佩饰。在古代,儿童大多佩觽,这象征此儿童已具有成年资格,逢事能够迎刃而解。

  《绞纹觽》战国

  

  边上一件我们称之为韘(音射),韘指的是扳指,最初是戴在大拇指上,古人射箭时用来勾弦的玉筒状物,为了保护大拇指不受伤害,是一件实用的工具。到了汉代以后就演变成了一种佩饰器,俗称鸡心佩,学名韘形玉佩,作为一种表示会射箭的象征器物。而到了清代,这种扳指就纯粹变成一种玩赏品,成为清代王公大臣上朝斗富的资本。

  《勾连纹韘》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下个橱窗所展示的是带钩,从最早的史前良渚文化到战国时期,其结构已演变为钩首、钩体、钩钮,基本形制侧视为横S形,钩体中部或下端有钩钮。其用法是将钩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

  《龙首带钩》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玉带钩形式也更加多样了,有长条形、铲形、琵琶形等各式各样。在当时社会,铜或铁做的带钩普遍使用,而用玉制成的带钩则是上层贵族所专用的。

  《兽首带钩》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玉带钩的造型也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当时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把少数民族的习俗传入中原。这件玉带钩以浮雕手法,通过丰富的层次变化,雕琢饕餮纹饰,长而卷曲的粗眉和凸起的圆瞪双眼,以及狰狞而凶狠有力的两枚獠牙,显现出一种“狞厉的美”。整器雕工生动精细,分寸拿捏恰到好处。

  《兽面纹带钩》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第四部分“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

  (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

  两汉玉器在继承战国玉器的基础上有了更大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除神灵动物外,还流行云纹、乳钉纹等纹样。在社会厚葬观念的驱使下,上层贵族使用葬玉的规模超过以往。葬玉中玉晗多为蝉形,玉握则多为伏豚、雌豚简练刚劲。受神学影响,辟邪类玉器增多。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上分裂,征战频繁,交通阻塞,西域的玉材来源亦受到限制,琢玉也逐渐走向低调,玉制品甚少。

  汉代的玉器延续了一些以前的形制,比如玉璧、玉带钩、玉觽、玉韘,还有玉具剑。

  汉代是带钩制作、使用的鼎盛时期。这件玉带钩白玉质地,满沁褐色,抛光莹润。其钩首琢成回首鸭式样,带钩表面只简单地雕刻几条线,象征翅膀和尾翼,形象生动。

  《鸭首带钩》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鸟纹璧》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龙纹觽》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蟠螭纹韘》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这个橱窗展示了一把铁剑以及一些装饰品,在古代上层贵族所佩的剑上,会用玉做装饰,这种用玉来装饰的剑叫做“玉具剑”。玉具剑最早被发现于西周晚期,随后一直延续至两汉,两汉以后便不再流行。

  《玉具剑》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玉具剑由4件玉饰物组成,一个是在柄的首部,呈扁圆形,称之为剑首。

  《谷纹剑首》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而在剑柄和剑身之间的菱形饰玉叫剑格。

  《兽面纹剑格》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在剑鞘的上部有一件长方形突出的饰玉,称之为剑璏(音卫)。

  《兽面云纹剑璏》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螭纹剑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鸟形佩》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献食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蝉形琀》东汉(公元25年~220年)

  

  《蝉形琀》东汉(公元25年~220年)

  

  《猪形握》东汉(公元25年~220年)

  

  《刚卯》东汉(公元25年~220年)

  

  《翁仲》东汉(公元25年~220年)

  

  《翁仲》东汉(公元25年~220年)

  

  《买地券》东汉建初六年

  

  《四灵纹胜》东汉(公元25年~220年)

  

  《蟠螭环》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龙纹鲜卑头》南朝宋(公元430年)

  

  第五部分“清新多元的唐宋辽金玉器”(公元618年~1279年)

  《伎乐纹玉带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玉带銙,顾名思义是以玉为原材料制作的腰带装饰品。带銙正面以压地隐起的方式雕出舞蹈、吹奏等伎乐人物。人物神态、动作皆生动传神,细部的纹样、衣褶线条爽利,气韵生动。

  《伎乐纹玉带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唐代的玉带上大多装饰的是少数民族的形象,比如少数民族的乐伎在跳舞或是在弹奏乐器。由于当时受中西交流的影响形成了这么一种特殊的图案,而在唐代以后便不再出现。

  《吹箫伎乐纹带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吹笛伎乐纹带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深目高鼻、窄袖高靴的胡人乐师在唐代颇为流行,敦煌壁画中更是常见他们的身影。

  《吹角击鼓伎乐纹带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唐代的狮子还是比较写实的,威风凛凛,再往后就逐渐温顺起来,所以西方人看到清代瓷画中的狮子形象,会认为是一种狗。

  《狮纹带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除了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穿紫服、带金玉带外,夫人们服饰也很华贵,喜欢佩用玉质饰品,有玉梳、玉碗、玉簪、玉镯等等。

  此种梳背是嵌于梳上的装饰。唐代妇女所用梳具十分精致,质地多样,或银,或木,梳上往往嵌有饰件。目前发现的玉梳背多为唐代作品。此件梳背上所饰花叶造型奇异,花心大如苞蕾,花朵下的侧形叶端部回卷,是受中亚造型艺术影响的表现。

  《花卉形梳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这件白玉雕成的盘子,整体呈十二葵瓣状,浅平底。胎薄质坚,半透明。雕琢精细。是唐代玉雕器皿极珍贵的标准器。

  《云龙纹葵口盘》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即使是同样的玉环,唐代的制作也比以前看起来更加雍容华贵。这件龙纹玉璧是此期龙纹玉器中的代表之作,玉质青白,晶莹光润。扁圆形,用浅浮雕和阴刻技法琢刻纹饰,一面浅浮雕团龙,其角、眼、发、嘴、须等用阴刻线琢成,满身饰斜格鳞纹,背鳍排列整齐,身有翼,腿弯曲处有毛,三爪,蛇形尾呈弯曲状,头尾间雕有火焰珠,另一面浅浮雕四朵如意形云纹,云头中间用阴线刻成扇状。

  《龙形环》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在古代龙凤是很吉祥的动物。从史前文明开始在很多器具上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尤其是在玉器上龙凤的造型和装饰就更多了。你看这件玉牌上用透雕的方式雕琢出两只相互追逐的凤凰,那曼妙的身姿在长方形的天地里飞舞着,多么饱满生动呀!

  《双凤纹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除了浮雕、透雕,这条龙采用了圆雕的手法,立体的塑造出了翻滚的云涛,舞动的身姿,飘动的发须,让我感受到了飞龙在天的气势。

  《龙》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同样在空中飞舞的还有“飞天”。由于佛教的传入,唐代玉器中出现了前所未见的“飞天”形象。唐代玉飞天,用料讲究,琢法精细,如意形云头独具唐代特色。

  《飞天》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飞天”是佛教里面的护法神,佛教于东汉初期传入中国,尽管在南北朝的壁画里已经有“飞天”形象,但在玉器中佛教这类题材的表现要到唐宋以后。唐宋的飞天比较多见,到了明清也继续存在。

  《飞天》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在飞天的旁边有个宋代的《持莲童子》玉雕,持莲童子是宋代流行的一种题材,往往是一个童子拿着一朵荷花。根据文献记载,每到阴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当时的儿童都要去采摘一朵荷花扛在肩上,象征着连生贵子,多子多福。这种持莲童子从宋代以后一直流传到元明清。

  《执莲童子》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宋代有很多世俗化的题材,上面的内容多有美好的寓意,有的盼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就用雕琢龙凤;有的希望多子多福,就用莲子、石榴、蝙蝠;有的祝福长命百岁,就用装饰上灵芝、龟、仙鹤。你看这件《云鹤纹牌》就精心镂刻了两只仙鹤,它们昂首顾盼、展翅而飞,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云鹤纹牌饰》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玉那时也不是权贵专享的神器了,宋代是藏富于民,只要有钱,就可以享用了。这件玉饰,仙鹤、龟衔灵芝都是祝福之意,它采用了镂刻的方法。镂雕花形玉片在宋代较流行,作品有下列特点:一、无边框,整体设计保持玉片的外形特点,呈半圆形、圆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二、镂雕去掉的玉质面部分较小,保留部分较多,具有一定的质感和坚固性。三、平面性较强。这件花鸟佩具备了上述特点,还采用了多层次的表现手法,使图案中的花鸟都有一定的立体感,图案布局疏密结合,艺术水平高于一般花鸟纹玉片。

  这件玉饰主体镂雕一只孔雀。孔雀回首,口衔一花枝,拖尾,展翅,颈部曲折,翅羽饰平行排列的条状纹。此器尾部的表现采用了宋代玉雕孔雀的流行方式,即尾翎呈排列的鳞片状,片上有透雕的圆孔,花枝较疏朗且花大、叶小,枝长而曲,造型较一般宋代玉雕花卉有新意。

  

  《衔花孔雀》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后面几个橱窗都是唐宋辽金的一些动物,这些动物与夏商周三代的动物有很大的差异,夏商周三代的动物基本上都是以简化的,或以夸张的抽象手法来表现,而唐宋以后的动物则比较写实。雕刻手法中以圆雕较多。

  这只白鹅缩紧了脖子,竖起了羽毛,是在睡觉吗,可是它眼睛睁着呀,可能是怕冷在取暖吧。

  《鹅》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这匹马形态可爱,眼睛灵动。虽然这种姿势在狗类中常常出现,但经过艺术加工,并不觉得虚假,而更让人感到亲切。唐代人爱马,最著名的就是昭陵六骏,因为爱马,所以将马表现成宠物的样子,在唐人是很自然的事情。

  《马》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狗》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鹿在古代很常见,它有很多吉祥的寓意,即鹿作“禄”解。如“指鹿为马”是强权的强词,“鹿死谁手”、“平原逐鹿”,都寓意于政治之争。鹿在古代还被视为神物,认为搜索鹿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那些长寿神就是骑着梅花鹿。欧美国家的圣诞老人乘坐鹿车,也是借鹿来获得好运。在商代鹿骨已用作占卜,殷虚还发现鹿角刻辞。

  《鹿》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无论是上面的鹿,还是这里的鸟,唐宋时期的动物都比夏商周三代的动物看起来更真实,雕琢也更圆润。同时还增加了不少背景装饰。

  《鸟》宋代

  

  你看这头大象在戏水呢,多么有生活情趣呀!

  《象》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即使这条鱼身上没有什么花纹,但外形和动态是多么的自然生动。

  《鱼》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唐宋灿烂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北方的辽金游牧民族。在辽代金代的玉器里多有佛教的内容,比如这只人首鸟身的“妙音鸟”就是佛教里会唱动人歌曲的神鸟。

  《迦陵频伽鸟—妙音鸟》辽代(公元916~1125年)

  

  辽金的玉器里也多有汉族的一些典故。仔细看这块白玉雕件,一头牛回头望着云朵上的月牙,似乎大家都会首先想到“犀牛望月”,但这肯定不是犀牛,姑且不说角的问题,这动物显然没有犀牛的长脸小眼。有专家经过研究,肯定了这应该是另一个典故“吴牛喘月”:在晋武帝时,有一个叫满奋的人,向来怕吹冷风,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风。有一天,风很大,他刚好进宫朝见武帝,看见宫里的窗户是透明的琉璃做成的,好像很不坚固,不禁发起抖来,脸色变得很苍白。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满奋照实回答。武帝一听,便笑著说:“琉璃窗根本是密不透风的。”满奋觉得很不好意思,便也笑著说:“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意思是说:我就好像吴地里的牛一样,一看到了月亮就吓得喘起气来了。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这个画面在金代的器物经常出现,比金代铜镜,还有磁州窑的瓷画上,似乎表明了当时金地汉人的一种心态吧。

  《犀牛望月》金代(公元1115~1234年)

  

  辽金北方游牧民族玉器在受到唐宋文化影响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比如这件《春水饰》,和旁边的《秋山饰炉顶》这两种题材的玉器是金代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它表现的是春秋两季,北方游牧民族打猎的情景。

  所谓春水就是春季湖边打猎,主要围猎的是天鹅与大雁,打猎时,皇帝的手下会放出一种凶猛的、人工驯化后专用于狩猎天鹅的鹰,俗称叫海东青,它看到天鹅后会冲上去啄咬天鹅的脑袋,天鹅坠落在地,而皇帝的手下这时候就会上去把天鹅刺死,然后大家来分吃这个天鹅肉,这就被称之为春水。这件春水玉雕运用了巧色,所谓巧色就是在一块白玉里面有一些杂质,若按一般原则是要把杂质去掉,但由于海东青原来呈青黑色,于是工匠巧妙的用黑色的部分表现海东青的形象。在玉器里这种工艺被称之为巧色玉器。

  《春水饰》金代(公元1115~1234年)

  

  一旁的《秋山饰炉顶》则表现了秋天于山林围猎鹿虎熊等的场面,刻画了2只鹿正在悠闲的饮水、回顾张望的情景,表现狩猎前一瞬间的情景。而选材也是运用了玉黄色的表皮来表现秋天树叶发黄的情景,所以也是一种巧色玉。

  《秋山饰炉顶》金代(公元1115~1234年)

  

  边上的橱窗中有一块葡萄纹玉饰,同样也是运用了玉表面的黄色表皮来做成一件巧雕,表现葡萄成熟以后以及枝叶发黄的情景,十分传神。

  

  《葡萄纹饰》金代(公元1115~1234年)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250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