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泉边|为何那么多济南人只知芙蓉街 却不知梯云溪

从芙蓉街封闭施工至今,整个工程队伍似乎成了挖宝奇兵:

新泉、古水道、暗渠、青石路……

一个又一个宝贝从岁月的掩埋中现身。

继16日发现一条由马市街方向通往府学文庙泮池的活水暗渠之后,

18日,施工人员在现场又发现一条通过芙蓉街方向的石砌暗渠。

专家推测,这可能就是古代梯云溪的北段。

文|冯崇杰

据史料记载: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曾以芙蓉泉为水源,凿小河引至府学文庙的泮池,经曲水亭流经百花洲,过鹊华桥汇入大明湖。

清初,济南太守沈华东浚其渠,并起名曰“梯云溪”。

顺治年间,芙蓉街北头的梯云溪上又建起一座小石桥,叫“青云桥”。

并立一石坊,上刻“腾龙起凤”四个字,寓意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在这段梯云溪中,东有“腾蛟泉”,西有“青云桥”。

什么时候改叫“起凤桥”无从考证。

康熙年间,德王府故址建山东巡抚衙门,将王府的西苑划出废为庶民宅地。

泉边|为何那么多济南人只知芙蓉街 却不知梯云溪

那时,这一片是泉水穿墙入户,垂柳拂面弄影,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水能留客住,山俗人城来”,芙蓉街两边也陆陆续续建起了民居和商铺,行人和车马也多了起来。

梯云溪用石板篷起成为暗河,上面铺大青石块做路面。

这铺路的大青石采自济南南部山区的石灰石。

这些石料长的三尺多,短的也二尺有余,宽度一致,足有半尺多厚,方方整整,有棱有角。

虽经百年风雨冲刷,仍光鉴照人,天雨自涤,一尘不染,常年累月磨出的车辙仍然清晰可见,这便是伴随了老百姓百年的芙蓉街第一条青石板路。

这也验证了鲁迅先生所说的:

“世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泉边|为何那么多济南人只知芙蓉街 却不知梯云溪

芙蓉街逐渐取代了梯云溪的位置,以致后来的人们只知芙蓉街而不知梯云溪,但严格地说,是先有梯云溪,后有芙蓉街。

梯云溪自被埋没地下之后,默默流淌了三百多年。

济南商埠未开埠之前,芙蓉街已相当繁华,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游人如织。

整条街上推车挑担的,锢漏锅卖蒜的,拆字算卦的……包罗万象,行当齐全。

叫卖声,响器作坊的叮铛声连绵不断,乐器店整日锣鼓点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夏季,沿街商家搭起的白布凉棚,遮天蔽日,真可谓“街市喧阗达四冲,车行如水马如龙”。

清朝著名作家刘锷的《老残游记》曾对鹊华桥、小布政司街一带的繁华景象有过精彩的描述。

设想,如果当年刘锷耽误半个时辰,过起风桥拐入芙蓉街一游,那《老残游记》恐怕又要增写一回了。

泉边|为何那么多济南人只知芙蓉街 却不知梯云溪

青石板路不光行车走人,盛夏更是老百姓消夏纳凉的地方。

太阳一落,临街各户都会从王府池子、芙蓉泉或院内水井中打来泉水,将青石板路冲凉。

干后,人们从家中搬来小桌、小马扎,铺上凉席,沏上一壶茉莉花茶,摇着大蒲扇,聊天纳凉。

有的人家将晚饭都搬到街上来吃,入夜便席地而卧,整条芙蓉街从南到北就变成了一个大客栈。

次日清晨,卖菜小贩的推车、收垃圾的地排车轮与青石板路凹槽的撞击声才将人们唤醒,人们才伸着懒腰,揉着睡眼朦胧的眼睛,卷起凉席回家中。

遇到泉旺的年份,地下的泉水会涌出,漫过青石板路,重现“清泉石上流”这泉城济南特有的景色。

正是这条古朴的青石板路和路两旁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的古建筑,才使长春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电影《前哨》时,在遍寻南方诸多城镇后,最后选定芙蓉街为外景拍摄基地。

将芙蓉街的古老建筑连同起凤桥、关帝庙和这条幽长的青石板路原汁原味地搬上银幕,使之闻名全国。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32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