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瑞安竟是浙南东瓯沈氏发源地,看名字论辈分他乡认亲

瑞安竟是浙南东瓯沈氏发源地,看名字论辈分他乡认亲

瑞安玉海有条南北走向的劳动巷,劳动巷幽深处有座古色古香的沈宅大院,沈宅大院曾走出多名颇有声望的人物。

离沈宅大院不远处,道院前街原有座沈氏大宗祠,之所以美其名曰:大宗祠,缘于浙南东瓯(温州地区)沈氏发源地就在瑞安,而始祖均为沈安郊。

多年寻宗访祖重修谱千年前始祖居西山脚

瑞安沈氏的寻宗访祖之路始于15年前。

1999年,青田沈氏族人来陶山寻祖,打听沈氏大宗祠下落。于是,热心的陶山沈氏族人去城里寻访大宗祠。“门内早已面目全非,仅保留门台,及石额、石对联。”陶山陶北村原村干部沈洪滔惋惜地说。原来,新中国成立后,大宗祠被有关部门占用,后被拆建转让了。

沈洪滔等人又找到沈宅大院,找到居住于大院的沈士奇(曾任瑞安中学校长)。当年,沈士奇高龄89岁,精神尚可,然耳背严重。无奈,沈洪滔拿出纸笔,靠写字勉强“交谈”。沈洪滔恳请沈士奇回忆有关祠堂与族谱的情况。

两周后,沈士奇交给他们所撰写的对1919年建大宗祠和修谱的回忆。从中可知,在抗日前期,每年会在大宗祠举行奉祖祭祀仪式,不仅有温州地区沈氏,还有福鼎、丽水、青田等地沈氏代表参加。“祠堂内挂有四个大匾,系早年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题词,旁边柱上则悬挂着我父(沈靖)的长联,有百余字。”沈士奇如是记录。

因“土改”之故,劳动巷的《沈氏宗谱》早已不见踪影。

直到2007年5月,瑞安沈氏族人下乡寻访时,平阳坑徐山宗亲拿出珍藏多年的《沈氏宗谱》,大家如获至宝。

该宗谱是1919年沈桐轩主持修订的,其中,他写有《安郊公唐末迁瑞安考》,明确了沈氏始祖为安郊公。在1000多年前,即唐末五代时,为避乱,沈安郊由吴兴(湖州)迁居瑞安西山脚下的。

经过多年走访,梳理收集相关资料,以1919年版的《沈氏宗谱》为底本,《瑞安沈氏宗谱》于2009年得以重修出版,厚达500多页。

据悉,沈宅大院与沈氏大宗祠台门均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沈氏族居沈宅大院有文有武有实业家

上文提及的沈桐轩和沈靖原是父子俩。那么,他俩又是何许人物?且看下文分解。

沈宅大院坐落于劳动巷48号(原瑞城棋盘坦),前后三进,占地面积约1225平方米,古雅别致,为典型的清代风格建筑。

据考,沈宅大院原主人为沈竹溪。清雍正十三年(1735)拔贡林元炯,曾写过一则《竹溪公赞》;族居劳动巷的沈午桥,为安郊公33世孙,长子涣澜和三子洺澜,分别为清咸丰四年(1854)恩贡和拔贡。

沈竹溪和沈午桥具体生卒时间均无法考证。但综合现有史料,沈竹溪铁定是沈午桥祖上。

到34世孙沈涣澜这房,人丁尤为兴旺,生六子,儿孙们大多很有出息。

沈涣澜次子——沈桐轩(1853—1932),字凤锵,清光绪壬午科举人,曾任湖北郧西县知县、镇江守备等。平生喜诗词辞赋、书法,爱好收藏。

其四子的儿子沈公博,民国时期曾任教育局局长,历任原瑞安县中心小学校长等;其六子的儿子沈公范,则一直从事印刷业,是青田印刷业元老。

沈桐轩有四子。长子沈靖,字建豪,早年师从孙诒让,任江宁江楚编译局职员。后东渡日本时,结识孙中山,并加入中国同盟会。时任中华民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处处长,授中将衔。

三子沈圣达颇具军事才能,曾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师上校团长、汉口城防司令等;四子沈公哲,又名沈警,则是瑞安早年的大实业家,瑞安南堤电灯厂创始人兼经理,南堤淀粉厂、通济轮船公司总经理。据称,飞云轮渡的竹签船票就是他发明的。沈氏大宗祠也是他主持集资建造的。

据沈靖长孙沈一平回忆,1948年,爷爷退役回家,带回的四箱行李中,就有他与孙中山的合影,字画、奖章等。爷爷能诗善画,写得一手好字,亲自整理手抄曾祖父(沈桐轩)的《天籁阁诗集》。

此外,沈宅大院还出了个沈宝瑚(34世孙),字六玉,9岁上学,县试第一,有神童之称。可惜体弱的他,三十而立之年就病逝。生平留下诸多珍贵的诗文,《沈宝瑚诗文集》现已出版。

瑞安竟是浙南东瓯沈氏发源地,看名字论辈分他乡认亲

 “东瓯二沈”子孙进士15人

 看名字论辈分他乡认亲

近日,记者来到沈宅大院,见到年过古稀的沈锦标,他是沈洺澜曾孙。“因宗谱失佚,同住大院的沈宝瑚与我们的亲属关系无从查考。”沈锦标说,“我还一直在查找劳动巷沈氏与沈躬行的关系。”

时间上溯至北宋年间,沈躬行是安郊公6世孙,字彬老,好古学,并笃信力行。王安石当政时,《春秋》经被禁阅,沈躬行设法手摹,归藏于家。学者称其为“石经先生”。他还与许景衡、周行己、赵霄三人,被誉为“元丰太学四先生”。

沈躬行的从弟沈琪,行义如其兄,被誉为嘉庆先生。两兄弟号称“东瓯二沈”。继承“二沈”之学,其子孙后代大多学业有成,子孙三代15人中进士。

尤值得一提的是,沈躬行侄子,沈大廉宋建炎二年(1128)进士。曾任监察御史,著有《论语说》。清嘉庆《瑞安县志》记载:“沈家巷,在鱼行街东,宋御史沈大廉居里,即今范大桥街”。

另外,沈躬行曾孙、南宋时期的沈体仁,字仲一,是陈傅良(永嘉学派先驱、一代名儒)的得意门生。他在北湖(现锦湖)建沈氏箮竹堂,内筑藏书楼“深明阁”,俗名“沈花楼”。叶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曾撰写记录当年盛况:“瑞安北湖,山水娴美。沈君体仁始治园观延客……沈君为诗十章,闻者皆和之。”陈傅良则赞以“乘著书充栋”。

“这是瑞安历史上较早的私家园林和藏书楼,可惜早已踪迹难觅。”沈永(沈公博儿子)告诉记者。

“在我小时候,这大院里可热闹了,住的全是沈家各房亲戚,有五六十人。”沈锦标说。

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沈家人陆续搬出大院,不少人留在外地发展。如沈圣达的次子,沈夏燊后定居于金华兰溪。

“记得那是1961年,沈夏燊来剧团找我,我们才得以相认。”沈夏济(沈公范长子)激动地回忆。原来,喜爱京剧的沈夏燊,有次留意到金华京剧团宣传牌上写着,“舞美设计:沈夏济”。他顿时眼睛一亮,心想对方若是“夏”字辈,或许是他的同辈兄弟。事实果真如此。

瑞安竟是浙南东瓯沈氏发源地,看名字论辈分他乡认亲

 “东山沈”有7间走马楼

 沈氏瑞安首创办冰厂

“由于瑞安总谱没有,时隔90年重新修谱时,仍有些宗亲无法排辈归宗,其中就包括‘东山沈’。”沈永遗憾地说。

东山上埠曾有家沈姓大户,大宅位于埭头龙巷,有7间走马楼。然而,清咸丰十一年(1861),平阳农民赵起等人组织金钱会造反时,围攻瑞安城,抢掠城外大户,东山沈宅不幸被烧毁。“东山沈”家道从此败落。

“东山沈”原藏有清同治版的《沈氏宗谱·东山房》,“家人把它当成宝贝,特地存放于樟木大柜的里格。不料遇上‘文革’,族谱被烧毁,‘东山沈’家族史也失传了。”东山沈家后人沈洪保无奈地说。

前几年,沈洪保见到瑞安北门外的沈氏分谱,内记载说:“元璞公徙本邑十一都东山上埠埭头龙巷”。由此推测“东山沈”从北门外(现锦湖城北村一带)迁来。

另外,原住老城关西大街的沈公铎也值得称道,他是瑞安实业的先行者。

沈觉夫,字公铎,于民国26年(1937),创办第一家瑞安冰厂——晶华冰厂,后继办晶华碾米厂、永华铁工厂和振华火柴梗厂等。据其孙子沈敬之回忆,“从1910年起,爷爷在瑞安中学执教数学,教学成绩优秀。但他一直十分关注地方工业发展。1927年,他辞去教职,投入实业救国中。”

沈公铎有两子,次子沈枢弟(1927—2007),上世纪40年代定居台湾,是海军轮机、电气工程师、造船专家,以海军上校退休。沈枢弟生前曾返乡寻宗,不虚一行。(记者孙伟芳/文王鹏洲/图)

[相关链接]沈氏溯源

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封地为聃地。古时“聃”和“沈”二字音近通用,后人称其封国为沈子国(今河南汝南与安徽阜阳一带),以国为姓,沈氏始得姓。

到东汉年间的沈戎,曾任济阳太守,后因有功被封侯,但他辞官不就,避居湖州乌程县余不乡(现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地区),繁衍生息,遂成吴兴郡望,后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沈姓在中华姓氏中排名第49位,人口475多万;在瑞安姓氏中排名第47位,人口4500多。瑞安沈姓出自吴兴郡,主要分布于马屿岳一村、格利村、清河村、曹村,高楼宁益、大京村、牛桥村、徐山村、铁山村、大树脚村,陶山岱下村,飞云垟西村龚山下,锦湖城北村一带,以及东山等。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38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