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舍子救红军 这位红军干娘的故事 仍然在大别山流传

免费算命 宝宝起名 2022-04-13 3 0

滚滚长江水,苍苍大别山。古今人老尽,山水镇长闲。

  绵延近400公里的大别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驻地所在。红四方面军在此诞生,红二十五军在此重建,红二十八军在这里改编。参加长征的四支红军部队,有两支源于此地。

  这是一块红色的沃土。从1923年冬建立党组织,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26年间,大别山区党的组织不散,武装斗争不断,革命红旗不倒。数十万大别山儿女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王树声是新中国首次授衔的十位大将之一。他生在大别山、革命在大别山,解放战争时又再次重返大别山,被人们称为“大别山守护神”。

  1951年8月,中央组织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到老苏区慰问,开国大将王树声担任鄂豫皖分团团长,第一次回到了他渴盼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他热情慰问革命老战士和父老乡亲,挨门挨户访问烈属,深切关心老区建设。当慰问工作快要结束返京的一天,他站在一条小河岸边怅然若失,忽然激动起来,穿着皮鞋趟进了齐膝深的河水,跌跌撞撞地向河对岸奔去,在一位老大娘面前长跪不起,拉着她的手,声音颤抖地喊道:“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这位大娘是谁?王树声为何喊娘?又为何长跪不起?他不是9岁就丧母了吗?原来这里面有一段春秋时期赵氏孤儿李代桃僵般的革命传奇故事。这位大娘就是麻城市顺河镇西张店村的“红军干娘”周家姆。

舍子救红军 这位红军干娘的故事 仍然在大别山流传

舍子救红军 这位红军干娘的故事 仍然在大别山流传

  革命之火 在大别山燃起

  事情要从头说起,王树声1905年5月生于湖北麻城乘马岗项家冲。他虽然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但并没有过着养尊处优的少爷生活,成长中耳濡目染的是大别山百姓的困苦生活和艰辛劳作。

  1923年,18岁的王树声怀着改变大别山劳苦大众命运的理想,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和决心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王树声积极响应党的八七会议号召,在本地区与各反动武装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27年11月13日,潘忠汝、王树声等人发起黄麻起义。王树声带领起义军迅速攻破黄安县城,11月18日农民自卫军被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王树声任鄂东军第二路军分队长,鄂东军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军”,这也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次喊出“红军”的称号。

  在反动武装疯狂地反扑下,刚解放21天的黄安又落入敌人手中。幸存下来的王树声翻山越岭抵达木兰山找到红军。1929年春,抓住军阀内斗的战机,王树声带领第7军猛攻姚集、夜袭新洲、远征皖西,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王树声任第4军第11师师长。1932年6月开始,国民党军疯狂向根据地扑来,将士们虽奋起抗争,但仍寡不敌众,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王树声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转战西进,离开家乡。

  这一去就是十几年。王树声在阔别家乡的时光里浴血长征路、扎根川陕边,激斗马家军千里走单骑、抗战于太行建功在豫西。1947年6月,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战略腹地。卧病在床的王树声听闻当即立下请战书,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写道:“我是大别山的儿子,我要再打回大别山!”王树声抓住机会主动出击,迅速恢复了大别山根据地,不仅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战役,还为解放军继续南下建立了桥头堡。

舍子救红军 这位红军干娘的故事 仍然在大别山流传

舍子救红军 这位红军干娘的故事 仍然在大别山流传

  舍子救红军 英雄代代传

  5月15日,记者走访了位于麻城市西张店村,辗转找到了周家姆的故居,她的后人虽然已经不在村里居住,但是在大别山区,至今还流传着“舍子救红军”的英雄故事。村里人向记者讲述了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村里人告诉记者,周家姆本名程代英,1894年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西张店村的一个贫苦农家。由于之前家里已有两个女孩,在两三岁时,程代英就被父母过继到一个周姓远房亲戚家,改名周代英。

  周代英到周家后,一切生活都很平静,日子也过得很好,到周代英长到十五六岁时,认识了一个走村串户卖豆腐、干子、皮子的河南小伙王良喜。王良喜是一个地下工作者,是当时河南苏维埃的地下工作者,以卖豆腐为名,到西张店一带串联发动群众,发展苏维埃组织,他经常在周家塆附近叫卖,一来二往,周代英对他产生了好感,通过牵线,周代英嫁给了王良喜,在西张店北街落户。周代英与王良喜结婚后,关系很好,以后周围一带都把周代英叫周家姆,她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王政道,二儿子叫王政欢,三儿子叫王政乐,后来他们还收养了一个孤儿叫王政齐。受到丈夫革命思想的影响,周家姆也逐渐走上革命道路。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无数仁人志士一样,周家姆的丈夫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1927年,时任乡苏维埃主席的王良喜在黄麻起义后不久牺牲。

  丈夫的牺牲,没有动摇周家姆革命的信心,她家依然成为红军的立脚点,干部的联络处。周家姆对待这些红军小战士,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他们烧水、洗衣,和他们拉家常,这些红军小战士也亲切地称周家姆为“干娘”。

  1928年5月的一个深夜,周家姆劳动了一天,浑身酸痛,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突然,村里传来“叭叭叭”的枪声,接着狗叫声四起,敌人一个营将村子包围得水泄不通!紧接着就听到街两头的喊声:“抓住王树声赏大洋两百!” 已跑到周家姆家附近,正在进退两难困境的王树声,借着微光,看到周家姆靠在门框边向他招手。周家姆什么话也没有说,一把将他拉进屋里,又轻悄悄地闩上大门,将他隐藏在自家的夹墙里。

  敌营长未抓到王树声,气得暴跳如雷,将西张店村男女老幼集中起来,扬言不交出王树声,就将他们全部杀掉。

  危急时刻,周家姆说:“慢,王树声在我家里。”几十个持枪的敌人随她一道来到她家门前。她说:“王树声带有双枪呢。你们几个躲在门口,我去把他哄出来。”敌人信以为真。

  没多久,周家姆就将王政道领到了敌人面前,说:“这就是王树声。”

  在场的老百姓看到这一幕,纷纷流泪,有的失声哭了起来。大家这才领悟到周家姆的良苦用心,不仅救了王树声,还救了全村人。

  周家姆原本以为敌人核实身份后,发现不是王树声,就会放人。谁知,第二天,敌人就在西张店河南面的沙滩上将王政道处决了。

  听到枪声的周家姆瘫坐在地上,痛哭了很长一段时间。

  想起参加革命被捕受害的丈夫和如今牺牲的大儿子,周家姆更是悲痛欲绝,决定将刚长大成人的二儿子王政欢也送进革命队伍。后来,在敌人的一次“清乡”中,王政欢也被杀害了。

  几年后,已是红军师长的王树声念念不忘周家姆,特地回来探望。一见面,王树声就跪在周家姆面前说:“您为了救我,亲生儿子也牺牲了,从今往后,您就是我的干娘!”

  王树声掏出几块银圆递给周家姆,周家姆说啥也不要,顿了顿说:“干娘只求你一件事,让三毛政乐和四毛政齐跟着你一起,为咱穷人干革命,替他爹和大哥二哥报仇。”

  “干娘,您不只是我的干娘,也是我们红军的干娘啊!”王树声热泪盈眶地说,“就是因为有了您这样的娘,我们红军才生生不息,不断壮大啊。”

  参加革命后的王政乐和王政齐,后来相继牺牲在长征路上。周家姆为革命牺牲了五位亲人。

舍子救红军 这位红军干娘的故事 仍然在大别山流传

舍子救红军 这位红军干娘的故事 仍然在大别山流传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周家姆一直跟侄子一起生活。记者在村里见到了她侄子王政德的儿子王大和,1945年出生的王大和,虽然与周家姆相处的时候他还非常小,但是依然对这个坚毅、乐观的老人有深刻印象,长大后他也经常向村里人讲述周家姆的故事。他说,王树声多次托人送钱送物到周家姆家,还几次委托冯仁恩少将、高志荣少将到家中看望。周家姆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1956年因病去世。

  “如今,村民都听说过周家姆的事迹。她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王大和将记者带到了周家姆的墓前,在她的墓碑上,儿子儿媳孙子的姓名在左侧,而“义子 王树声”的名字赫然刻在右侧,记录着这对红军母子的感人事迹。

  正因为有无数像周家姆一样的人民的支持,红军才日渐壮大,不断夺取胜利。红军所到之处,打土豪,分田地,帮助劳苦人民翻身解放,被老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弟兵。关键时候,人民群众纷纷把“最后一块布,最后一碗米,最后一个儿子”交给红军、交给共产党。

  血浓于水。人民军队,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妈妈告诉我,红军到了,我们要去拥护红军。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拥护红军?妈妈说:红军是我们自己的军队。”

  “姐姐缝了一个布袋,绣上拥护红军四个字,挂在墙上,每日抓米一把,积少成多,预备送给红军吃。”

  ——这是20世纪30年代,红安县七里坪镇列宁小学的国语课文中的两段话。

  这些课文唱出了“长征密码”,也道出了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密码——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唯其如此,无往不胜!

津云新闻记者 刘畅 摄影记者 蒲永河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65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