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起名网名大全正文

有科技含量的网名 有科技含量的名字

古人餐桌上都有啥?

很久很久以前,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餐桌上几乎都是生家伙,说茹毛饮血,那是不假。

直到燧人氏钻木取火,古人才进入熟食时代,但肯定没啥佐料,品种也没有现在丰富,但比茹毛饮血不知要强多少倍。

到了神农氏,发明了陶具,古人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于是酒、醋、酪、酢、醴等食物应运而生。

有了容器,自由需要勺子。古人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却只有3000年的历史。

战国时期,是古代饮食文化的成形期。北方主食主要有以下几种:稷,即小米,为五谷之长;黍,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还有麦、菽。其中菽是豆类,当时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南方有稻子,古代稻是糯米,属细粮,较珍贵,真正大规模吃上水稻大米,那得到宋朝。

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要归功于张骞。他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水果和蔬菜种子: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这些汉以前的人吃不上,但我们至今还在吃。另外,张骞还带回了西方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等。

期间,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物美价廉,制作简单,和其他配菜一起,可做出种类繁多的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以前都吃的是动物油。

唐宋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高峰,这要归功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最重要的变化不仅是食物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关键是吃饭的形式发生了重大飞跃。当时由于家庭家具制作发生重大变革,开始普及高足椅子和桌子,加上菜的种类丰富,因此,吃饭的形式,由过去几千年的“分餐制”(一个家庭几个人端着饭碗四处蹲着吃,现在贫困山区的也有这种现象),变成当下一人一套餐具的“多人围桌合食”的形式。宋朝南方水稻引进了占城水稻,不仅大规模普及,而且亩产量有大幅提高,米饭开始成为南方餐桌上的主食。

明清饮食文化又到了一个高峰,不仅是对唐、宋食俗的发展,还混入了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16世纪的明末,因连年天灾,饿死无数。危急存亡关头,两名菲律宾华人,历尽千辛万苦,将红薯(又名番薯、甘薯、地瓜、红苕)的种子偷运回国。因为红薯种植特别简单,存活率特别高,而且营养十分丰富,被当代营养专家列为抗癌食品、长寿食品,就是这个来自菲律宾的红薯,在明末以后的灾荒年间,不知救了多少中国人。

我们向这两位不知名的菲律宾爱国华侨致敬!

没有牙刷,老百姓刷牙吗?

古人也很注重口腔卫生的。咱们老祖宗,很早就用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确切地说是“揩牙齿”或“剔牙齿”。

三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已经出现了金制小牙签,用以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所用。到了隋唐时代,古人才学会先用浓茶、盐水、酒漱口,然后用手指或咬软的杨枝蘸上盐当“牙刷”,或者干脆从树上揪一片嫩树叶塞进嘴里嚼一嚼,那就是天然“口香糖”。现代人哪天搞野外生存,忘记带牙刷,不妨用一下古法,那感觉应该不错。

宋朝人真的很智慧,很聪明,他们用马尾毛和动物骨头做成了最初的牙刷,又用柳枝、槐枝、桑枝和生姜煎水熬制成今日牙膏的雏形,将人们从“手揩牙齿”的原始方法中解脱了出来。

没有沐浴露,古人怎么洗澡呢?

古人讲卫生,其实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古人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荚、肥珠子、香料等洗头洗澡。用淘米水清洁东西,现在有时还能看到,澡豆是用豆粉和药沫制成的,有洁净润肤的作用,当时恐怕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

人把洗澡称呼为沐浴,按当时甲骨象形文字的图案来看,沐是一个人举着一个木盆,而浴则是一个人坐在一个器皿里。

由此可见,沐在古代是洗头发的意思,可浴则是洗身子之意。在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社会,洗澡被赋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盘铭文》里的这句便是对洗澡最简洁有力的诠释,在古代洗澡不仅仅是祛除身体上的污垢,更是洗净心灵的污垢。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南梁简文帝萧纲就专门写了一本《沐浴经》,讲的是怎么科学洗澡。

如果有客人来访,主人应该提供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澡一次”的条件,这样才显得尊重。《周礼·仪礼·聘礼第八》中记载的“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没有卫生纸,古人用什么擦屁股?

古人大概都练过忍者神功,在纸张还没有发明之前,古人大便完后,用小木片、竹片来刮擦屁股,也不怕刮出痔疮来。

即便是纸张发明之后,因为中国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而且纸张较为昂贵,用纸来擦屁股,是大不敬的奢侈行为,古人只好继续当忍者神龟。

直到元代,蒙古人反正很少读书识字,才不鸟你什么珍贵纸张呢,屁股自此得到了有史以来最“温柔”的款待。

没有冰箱,古人如何保存食物呢?

谁说古人没有冰箱?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曾出土过一件“铜冰鉴”,就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冰箱。

简单地说,古代的“冰箱”的制作方式如下:早在春秋时期,冬天,贵族就驱使奴隶们到河里凿冰储藏到地下冰窖里,夏天,贵族们从储藏冰的地方取出冰块,放在一个密封的容器内,再将食物放在冰块的中间,以达到在酷热天气里,对食物等进行防腐保鲜的目的。当然,普通老百姓享受不了。

没有避孕套,古人如何避孕呢?

古代的皇帝,如果不希望妃子怀孕,会命令太监把那女子倒挂起来,用藏红花来清洗下体。过去的青楼女子,也会服用一种含有麝香的“凉药”来避孕。

不过,这种效果也不是百分之百的保证有效,韦小宝八成就是他妈避孕措施没做好,才蹦出来的。为了避孕,古代还有人喝剧毒水银,当然不值得效仿。

没有涂改液,古人写了错字怎么办?

写错了字,直接用毛笔涂掉,是最简单的办法。

王羲之和颜真卿,就是这样应付错别字的。所以,《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稿》算是两位大书法家的涂鸦之作。

最普遍的方法是:在错别字旁边(通常是右上方)用毛笔加点,保留原字继续写下去。还有一种方法是,把名为雌黄的矿物,涂在错别字上,有点类似现在的涂改液……信口雌黄就这么来的。

当下学生嫌假期短,古代学生有寒暑假吗?

现在的学生,经常抱怨学校放期太短,但如果和古代学生比较,现在的学生堪称幸福!古代孩子家里能有钱上学就要要烧高香了,学生每天的任务就是寒窗苦读,没有专门的寒暑假,当然新年、端午节等举国同庆的节日,学生也是可以休息的。

不仅如此,考试前还得头悬梁、锥刺股,或凿壁借光,进行一下考试冲刺。唯有有假的是官员,所以古代学生大多很用功,金榜题名后自然会有假期了。

没有眼眼镜,古人近视了怎么办?

古时,没有环境污染问题,也没有电视和网络的诱惑,所以近视的人非常少。通常近视的都是苦读的书生,你想啊,老凿壁偷光、囊萤夜读,不近视才怪。

古人以为,看不清是因为精神不集中,所以,定志丸是最常用的药方,也有用穴道按摩和针灸来治疗眼睛的。明朝时,眼镜从西方传入中国,仗着眼镜,大家毁起眼睛来,更肆无忌惮了。

没有钟表,古人怎么安排时间?

公鸡打鸣是古人的钟表,但如果家里的那只当闹钟的公鸡被宰了,怎么办?除了用公鸡打鸣外,古人还发明了香钟,就是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确保燃烧时间准确,再从燃烧后剩余的盘香上的刻度,来推测时间。

后来,古人对香钟进行了改良,在香火烧到固定刻度时,上面挂的重物,就会落下,撞击盘香下的金属器皿,达到闹钟的效果。

古人过日常生活,尽管科技含量不足,但丝毫不影响古人特别是皇帝贵族、达官贵人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几千年来,古人总结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养生之法呢?请关注今古传奇自媒体下期给您带来的《长寿之道:古代名人咋养生?》

本文编辑来自自有版权读物《千年百姓的时尚生活》

作者:当年士心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671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