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寓意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富贵兴隆,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追求。如今,过年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一些与过年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昌邑的小章竹马、龙池剪纸,再到青州的花毽、潍城的老猫花灯……这些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层层叠叠的传统,还有厚重文化底蕴的震撼。春节即将来临,本报记者带你领略潍坊“非遗”中的年味。
龙池剪纸——纸上生花,妙手剪“年味”
龙池剪纸/褚光辉(摄)
“画好画稿细观看,来龙去脉要相连。色纸衬在画稿下,用针订好画幅边……”近日,记者在昌邑市龙池镇瓦东村,见到了龙池剪纸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王锡芝,83岁的他一边念着自编的剪纸口诀,一边熟练地操作着剪刀刻刀。十几分钟后,一幅名为“金猪送福”的窗花就剪了出来,小猪惟妙惟肖,在农历猪年春节来临之际,这幅作品寓意吉祥。
从艺60多年来,王锡芝先后创作了近2000件剪纸作品,还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龙池剪纸历史悠久,仅见于文字记载的就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村里凡是遇到婚姻嫁娶、添丁进口,特别是逢年过节,手巧的村民会将象征吉利的图案用红纸剪出来,贴在门窗上作为装饰。”王锡芝对记者说,龙池剪纸的题材种类不少,有“福”字、“寿”字,还有荷花、锦鲤、大鸡、金猪……近年来,龙池剪纸传承人深入生活,也构思创作出不少歌颂新时代、新农村、新风尚的作品。
“前些年,由于缺少让民间剪纸艺人充分展示才能的平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龙池剪纸艺术的发展。”龙池镇政府工作人员说,为了让这门艺术发扬光大,龙池镇于2012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修建了主题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等场所。在王锡芝的倡导下,龙池小学也于2012年成立昌邑剪纸传习所,常年坚持开展传习活动,每年传习时间至少在1000课时以上,每年培训人数超过150人。
“如今,镇上传承剪纸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希望他们能通过表现人们衣食住行的改变,多创作反映新农村新气象的作品。”王锡芝说,如果有条件,他希望龙池的剪纸传习人们联合起来教全镇、全市乃至全省的孩子学习剪纸,毫不保留地将所有技艺传授,让剪纸之花开满各个角落,让传统文化大放光彩。
小章竹马——传承600多年的宗族狂欢在昌邑市围子街道西小章村,有一种独有的家族仪式性表演活动——小章竹马,它是每年正月初八举行的一种仪式性表演活动。“我们村98%的人姓马,马氏家族有自己的家谱、祠堂,”小章竹马传人马泮升告诉记者,小章竹马是以元朝末期,马氏六世祖马亮与他的祖父马合征伐缅甸为故事背景,将元朝行军作战的“四门阵”“五花阵”“双钩连环阵”“二龙戏珠阵”等结合马氏家传武术演化而来。
小章竹马/齐占忠(摄)
“小章竹马是集出征列阵、戏剧表演、民间舞蹈和武术于一体的表演形式,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西小章村党支部书记马向辉说,时任元朝正三品都督元帅府元帅的马亮当家时,由于家里人丁单薄,他便请了高人参谋,并让行军幕僚按照行军阵法和自家拳法,以模仿元朝末期朝廷为各地镇守元帅赠送美女的行军过程为内容,整合成了一套新的跑竹马表演形式,驱邪镇妖,保佑全家平安,人丁兴旺。
据介绍,整个跑竹马表演班子最少时有60余人,多时达100多人, 步伐整齐,彩旗飘扬,十分壮观。“小章竹马对于西小章人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马氏家族的祭祖祈福仪式之一,又是家族年节生活的重要部分。”马向辉说,竹马表演增强了村落内部家族之间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成为他们年节聚会的一种方式。
如今,小章竹马多次应邀出席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式,受到众多专家、国际友人及广大观众的赞誉。据了解,小章竹马于2006年入选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进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在2018年“跑”到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进行演出。目前,昌邑市准备将小章竹马艺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猫花灯——寓意吉祥,“照照老猫不害眼”花灯,是我国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在潍坊,也有一种寓意美好愿景的花灯——老猫花灯。
老猫花灯
临近年节,又到了花灯匠人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日子。日前,记者来到潍坊老猫花灯非遗传承人李梅的工作室,她正在向两位访客演示着传统老猫花灯的制作工艺。在扎制好的灯座骨架上裱糊花瓣,安装莲蓬,系上藕节,短短几分钟,一个小巧玲珑又有着“和和美美”好寓意的荷花灯便呈现在记者眼前。
李梅告诉记者,老猫花灯除了承载着吉祥的寓意和美好祈愿外,在潍坊还有一份特殊意义,元宵节晚上,老潍县就有“照老猫”的习俗。孩子们提着各种材质制成的花篮灯、荷花灯、老猫灯等样式的花灯,口中唱着“照照老猫不害眼”。在古旧地方史志的相关记载中,清代第27任潍县知县毛韶芳在任期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后来调到别处任职,于离任那年的农历正月十六,出东门,向西北方向而去。百姓十分怀念他,就在每年的正月十六都登上东门城楼眺望西北。后来便有百姓取“毛”的谐音,制作老猫花灯,以此来纪念。
据了解,老猫花灯主要分大、小花灯两种。大花灯主要是用于室内装饰,美观大方,烘托气氛,小花灯则主要是小朋友手里提的那种灯笼般大小的,造型多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瑞兽、荷花造型为主。李梅告诉记者,“老猫花灯会在灯面上记载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信息,且具有扎作、剪纸、绘画、书法、诗词等综合艺术的欣赏价值。此外,老猫花灯在题材上还紧密结合传统民间节庆及民俗礼仪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的乡土文化情结。”
青州花毽——小花毽百式花样,踢出新年好彩头
青州花毽
青州花毽由古老的“蹴鞠”运动发展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招式中不仅融入多种武术与舞蹈等方面的技巧,动作优美,还能够强身健体。2011年,还被认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日,记者来到青州非遗传习坊,见到了正在进行花毽表演的青州花毽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五代传承人李红。只见毽子在李红的脚上弹起,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弹在后脚底,紧接着顺着弹力,毽子稳稳当当地停落在她头上,这是李红拿手的踢毽动作之一——倒踢紫金冠。
表演间隙,李红还向记者说起了青州花毽的发展史。相传,鲁国有一名蹴鞠爱好者做了一个小球,内以羽毛填充给儿子玩耍,这种玩具被称为“蹴毛丸”。在齐国(今青州地区)有一名孩童,不小心将球踢破,露出了羽毛,他急中生智,用一根细线将破球从中间缠了一下,形成月牙葫芦状,上为羽毛,下有皮革为托。由于阻力增加,踢起来更加稳健,很受人们喜欢,因此广为流传。
据了解,从类别上,青州花毽分为一般毽、观赏毽和比赛毽。从踢法上,则分为单人踢和多人踢两种。多人踢是单人踢的组合形式,相对来说花样丰富、难度高,但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较强。“逢年过节,毽友们或亲朋好友之间还会聚在一起踢上几个回合,祈福来年有个好彩头。”李红说。
“这些年,青州花键一直走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李红告诉记者,自父亲李贤臣成立花毽协会后,便结合传统花毽招式将其踢法整理成毽谱,即天罡36式、地煞72招,共108种花样,既包容了青州回族的风格,也涵盖了青州满族的文化。此外,每式的名称中还融入了青州的民族文化、历史故事及山川景物等。
“目前在册的青州花毽协会会员已达到300余人,整个青州常年踢花毽者有两三万人。”李红告诉记者,希望这项传统文化项目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可以感受到青州花毽的独特魅力所在。
(潍坊广播电视报记者 焦凯 刘倩)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680.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