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起名网名大全正文

昔日同事取名字 昔日同事再聚首美句

  中国人的洋名通常不会登记在身份文件上,但在我们身边(尤其是一线城市),英文名却流行得很。尤其当公司新入职一位同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新同事的介绍说:“大家叫我Mike(Tom、Mary、David...)就好了”。

  或许我们会好奇,为何他明明是中国人,却要取一个外国名,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会说这个人好装X,但当我们参与工作后才发现,原来,一个英文名,承载了这么多的涵义。

<<1>>

-“荔枝”、“龙眼”双胞胎

你们过得还好吗?-

  中国农村还有大批家长因自身文化有限,在给孩子起名的时候,都会以简单好记为前提。就听说过一个叫“玉足”的人,每当自我介绍,大家都纷纷下意识地低头看她的脚,想看看好看的脚到底有多好看。

  还有一对夫妻,生了一对双胞胎,取名叫“荔枝”、“龙眼”。因为在他们眼里,荔枝和龙眼是一对的,所以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名字和他们的儿子就是绝配。

  另外,在我身边还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之后,一直没想好取什么名字好,于是就以“大妹”、“小妹”相称,这称呼叫着叫着,这对夫妻就说习惯了,干脆就直接取这名字好了。

  取一个英文名和改一个中文名,哪个难?在这个年代,我们总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名字就像五官,它是跟着我们一辈子的,我们想改,那就得扣上各种奇葩罪名,而这时候,一个英文名,好像来得一举两得。

<<2>>

-X总Y经理Z主管

你们有英文名吗-

  除了名字本身好听与否,中文名和英文名在职场上还是大有不同的。香港教育学院语言学教授李楚成(David C.S. Li)就说过:使用西方名字的华人,其实是借用了西方的人际沟通系统。西方的沟通系统,有别于由儒家典范支配的中国沟通系统。

  “中国社会互动的传统仪式和规定,不鼓励我们用名字互称不熟的人。如果要直呼中国人的名字,通常对象只能是‘亲密的他人’。”

  李楚成解释,在中国文化里,直呼名字除了表示关系亲密,也常带有“上对下”的意涵,例如老师叫学生、父母叫小孩、上级对下属等等。

  有一位应届的毕业生就说过,他刚踏入这个社会的时候,就称身边的同事为“小+名字最后一个字”,因为他觉得在他的过往经历里,名字前加一个“小”字代表的是友好,直到有人对他说“你这样的叫法很不礼貌,一般只有领导对下属或者年龄大的人对年龄小的才会这么叫”,这个时候他才恍然大悟。

  因此对中国人来说,使用洋名等于是缓冲,称呼彼此时既不会太正式生疏也不会太亲密,同时有效地避开中文称谓里可能隐含的上下关系。

  李楚成说,“这种‘借来的身份’在与新朋友和老朋友对话时都非常有用,可以加快熟悉速度,特别是不同产业的人,从商业到公关、传播到国际教育,而这是传统中国文化不鼓励的事情”。

  中国的古代对称谓是十分讲究的,比较常见的就有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称官地,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称号,如果称呼错了,这件事情也可大可小,就看自己的运气了。

  这种文化其实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当代,虽然我们不会因为一场错误的称呼而引来杀身之祸,但也会造成尴尬等不愉快的局面。

  职场上,国内喜欢叫:X总Y经理Z主管,尤其在大公司,职位的阶层很多,称呼也是各不相同,再加上姓氏的差异,要记住一个人的称呼就显得更为讲究和困难。

  自由、平等如今是年轻人越来越追求的东西,而英文名的使用,就隐含着这样的诉求,它等于借用西方沟通文化,创造一种没有上下从属、较平等的氛围。

  换言之,西方国家更加开放随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不会有太多潜在的规则,而在国内,我们会生怕因为一个称呼而带来麻烦,这样的文化限制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或多或少带来不安全感。

  其实除了这些外在的条件,还有更多的是我们自身的认同感。在知乎上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何微信在国外流行不起来?当时有个网友是说他曾经问过一个老外,那个老外回答说:Because this is a Chinese app.换个角度思考,除了来中国居住的,你见过有外国人取中文名的吗?这其实就隐含了文化认同感。

<<3>>

-一个英文名

承载着雄心壮志-

  在多数人眼里,英文名的确更高大上,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这样听起来也更时髦些。对于那些将此理解为崇洋媚外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还没懂一个英文名里的情怀。

  中文名字是上户口的,是父母取的。都说名如其人,无法决定本名的我们,却可以透过取英文名字决定自己想要呈现什么样的个性与特质,这或许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而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在国际上是处于顶峰位置的,自然也是全球化的产物。

  取一个英文名,其实还承载着我们的雄心壮志。名字宛如一个标签,如果可以选择,我们都希望这个标签示意的是美好的前程。对于大多数的年轻人来说,选择去一个大城市打拼,我们要带的除了一堆行李,还需要一颗与世界接轨的蜕变雄心,而这颗雄心,比起在家乡的“二丫、狗蛋和翠花”,或许当他人称呼我们Mary、Mike和Elena的时候,更能被呼唤起来。

  【关注公号:美移移民,加入移民交流群,与同路人、专家在线互动】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760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