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民权县王桥镇村名来历介绍,快来看看有你们村吗?

民权县王桥镇村名来历介绍,快来看看有你们村吗?

王桥镇地图

王桥镇原属考城县;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属睢州;1912年属睢县;1928年划归民权县,设王桥(二)区;1955年分设王桥、楚庄、李堂、黄堂、胡集、堤角、焦凡7个乡;1956年合并改设王桥、楚庄、胡集3个乡;1958年,王桥、楚庄、胡集三乡并为王桥中心乡,同年改称王桥人民公社;1975年分出西部8个大队设李堂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王桥乡;1984年又分出3个村委会归属胡集回族乡;2012年撤乡,设立王桥镇。

王桥

王桥古称“贺丘”,又名“贺家林”。元至元年间曾迁考城县治于此。明嘉靖年间,王姓自山东迁此,拦沙河筑桥,名“王家桥”。后白、张二姓迁来建“白家岗”、“张家庄”。清咸丰年间,三姓同筑一寨,称“王桥寨”,后称“王桥”。

小王庄

明永乐末年,王姓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老大定居王桥,弟居此,因人少庄小,故名“小王庄”。

宁花园

明万历元年(1573年),宁姓迁此,建一花园五亩见方,异花奇卉四季常开,故名“宁花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曲剧团一个,有河南坠子艺人。

一所楼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赵氏兄弟四人自山西洪洞县到河南,老大迁此,盖楼一所,称一所楼。

五里河

村名来历说法有二:

1、清乾隆末年,吴、林、郝三姓同住此村,称“吴林郝”,后取谐音“五里河”;

2、该村西距古黄河五里,故名“五里河”。

刘庄

明永乐十五年 (1417年),荆、刘二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称“荆刘庄”,后刘盛荆衰,易现名。

邹庄

清道光十四年 (1834年),邹姓自山东曹县魏湾迁此,故名“邹庄”。

麻花庄

清乾隆末年,张姓自北关迁此,所制麻花配料考究,酥脆醇香,燃可照明,落地即碎。清嘉庆年间曾作为贡品进奉,由此而得村名“麻花庄”。

有食品加工厂,麻花远销豫鲁二省。

民权县王桥镇村名来历介绍,快来看看有你们村吗?

麻花庄

小赵庄

清道光十四年 (1834年),赵姓自山东菏泽迁此,名“赵庄”。后为区别于本乡另一赵庄,易名“小赵庄”。

大焦庄

焦姓于明成化年间由考城迁此,称“焦庄”。后为区别于其他焦庄易名“大焦庄”。

村东有汉【长芽寺遗址】,遗址前为1947年柳河战役牺牲烈士之陵园。

赵岗

原为坡岗地带,明崇祯年间,赵姓自今绿洲街道赵沙窝迁此,为避水患,建村于高岗之上,故名“赵岗”。

崔庄

清乾隆末年,蒋姓自陕西迁此,建关帝庙一座,得名“蒋庙”。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崔姓自山东迁入,蒋姓外迁,易现名“崔庄”。

黄新庄

明末,辛姓由鲁西南迁此,称“辛庄”。清中期,黄姓自旧考城迁此,易现名“黄新庄”。

卢楼

明末,罗姓自山西太原迁此建楼一所,称“罗楼”。后黄河泛滥祸及,罗姓外迁。清初,卢姓由北卢庄迁此,易名“卢楼”。

李小集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李姓自河北迁此,依交通优势,五天一小集,故名“李小集”。

张于楼

明初,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考城北关芝麻庄,后辗转到此。明末,于姓迁入盖楼一座得名“张于楼”。

黑脸关帝庙

明永乐年间,有户复姓“郝连”者自河北保定府迁此,称“郝连”。清初,村内建一关帝庙,其关公塑象怪诞,脸黑如漆,名噪乡里,故易村名“黑脸关帝庙”,简称“黑脸”。

烟墩

据《辞海》载,古代,边关为传递信息,每40华里设烽火台一座,点燃一种掺有狼粪的燃料以联络。

相传,该村为古烽火台处,称“狼烟墩”,后简称“烟墩”。

北魏庄

据《魏氏族谱》及魏氏碑文载:明万历二十五年 (1597年),魏氏族人从山东魏楼迁此,称“魏庄”。因重名,1982年以方位改名“北魏庄”。

西赵庄

据《赵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称“赵庄”。后因东邻有一大赵庄,故名“西赵庄”或“小赵庄”。

刘家玻璃画、制鞋业、竹编业享誉民权、曹县市场。

东焦庄

明朝中期,焦氏迁此,称“焦庄”。因重名,1982年以方位改名“东焦庄”。

后王大庄

该村王氏原籍山西太原府,清末自孙六迁此建村,名“王大庄”。后在村前建前、中王大庄,故名“后王大庄”。

黄河故道内生产蒲苇,村民多从事编织业,部分村民从事捕捞业,特产黄河鲤鱼。

蔡庄

原名胡庄,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蔡姓自山东耿庄迁此,易名“蔡庄”。

盛产蒲苇。部分村民从事捕捞业。特产黄河鲤鱼。

焦园子

清末,焦姓由大焦庄迁此,称“焦庄”。后围村筑寨,易名“焦园子”。

小楚庄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楚氏自大樊集村迁此,因村小,故名“小楚庄”。

部分村民从事捕捞业,产鱼、蒲苇。

陈园子

清宣统三年(1911年),陈姓自曹州府迁此,筑寨围园得名“陈园子”。产蒲苇。

底庄

明末,底氏自北关东北底庄迁此,故名“底庄”。

传统鞭炮、烟花制作闻名乡里。

民权县王桥镇村名来历介绍,快来看看有你们村吗?

底庄西村

吴庄

清康熙四十七年( 1708年),吴屯吴姓在此设立“佃户庄”,称“吴园”。清嘉庆年间改名“吴庄”。

祝庄

据传明末,祝姓自山东迁此,故名“祝庄”。

郝庄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郝、刘、段三姓从山东迁此定居,名“郝刘段庄”。后郝姓族旺,居村之首,故名“郝庄”。

村南建有引黄提灌站,产蒲苇、鲜鱼。

前王大庄

又名前窑,清末王姓从孙六迁此,因建村于后王大庄之前,故名“前王大庄”。

中王大庄

清末王氏由孙六迁此,地处前、后王大庄之间,故名“中王大庄”。村民以捕鱼和编织蒲苇制品为副业收入。

李庄

清乾隆元年(1736年),李姓从山东迁此,故名“杨官庄”。

杨官庄

明朝中期,为山东曹州知府刘氏佃户庄,称“刘官庄”。清嘉庆五年(1800年),杨姓由大焦庄到此,因族人出过状元,故易名“杨官庄”。

杨姓尚武,习“夕阳掌”。

前焦庄

清末,焦姓自后大焦庄迁此,故名“前焦庄”。

中焦庄

清末焦姓自后大焦庄迁此,因地处前后焦庄之间,故名“中焦庄”。

王郭庄

清末,王、郭二姓自山东东明迁此,故名“王郭庄”。

赵小楼

清初村里曾建有庙,因距旧考城八里,人称“八里庙”。清末,赵姓自柴油坊迁此盖楼一座,因村小,故名“赵小楼”。

李姓尚武,"梅花拳"闻名乡里。

柴庄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山东东明柴姓大户在此设立“佃户村”,故名“柴庄”。有铁器加工业。

秦道口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秦姓自山西阳平府迁此,该处原有一故堤,秦氏居堤南道口处,故名“秦道口”。

柴油坊

明成化十年(1474年),柴姓住此开一油坊,得名“柴油坊”。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赵姓从山东曹县迁此,二姓合力围村筑寨。改村名“同心寨”。后柴姓旺,易村名“柴油坊寨”,简称柴油坊。

周姓尚武,“夕阳掌"闻名乡里。

干庄

干姓在此首居,故名“干庄”,此一说;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赵、张二姓自山东菏洋迁此睦邻,融洽甘甜,由此得名,此二说。

东陈庄

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姓奉旨自山西洪洞迁此,名“陈庄”。因重名,1982年改称“东陈庄”。

说唱山东琴书有近五十年历史,艺人辈出,闻名乡里。

陈店

明末,朱、陈二姓分别从山西、山东迁此,朱姓开一骆驼店,得名“朱陈店”。后朱衰陈兴,并起集市,易名“陈店集”,集废称“陈店”。

马、何二姓唢呐吹奏闻名乡里。

东张庄

明洪武三年(1370年),张氏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名“张庄”。1982年因重名改称“东张庄”。

南赵楼

清末,赵姓自山东曹县迁此,盖楼一所得名“赵楼”。1982年以方位改称“南赵楼”。

有打手压井专业户。

宋庄

清初,宋姓自山东迁此,故名“宋庄”。

李摆头楼

明末,山东“小王楼”王姓大户在此设立“佃户庄”,让佃户李摆头照管田园,里人送名“李摆头楼”〔相传该村并无楼房),后人简称“李摆”。

陈小庄

明万历年间,陈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因村小,故名“陈小庄”。

葛岗集

葛岗集曾名葛仙集,此处古为岗陵地带。

村名来历众说纷纭:

其一,据《归德府旧志》载:葛岗在考城县(今北关)南二里。世传为葛洪炼丹处;

其二,据清康熙三十四年续修《考城志》载:葛洪素有仙骨,精于修炼,丹成光彩照耀水池,具有五色,里人籍以染币,后入蓬莱大仙,世传葛岗为葛洪炼丹之所;

其三,古代村人葛洪一日田间耕作,忽遇一路翁询问上天之路,葛洪戏指百年老柳,翁果去,葛洪亦随之升仙。

东李庄

据《李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陆续迁此,称“李庄”。

清道光年间,因燃放烟花,村被火焚,得名“火烧李庄”,1982年改称“东李庄”。

东张楼

据《张氏族谱》载:明中叶,村内张氏在花园中盖楼一座,名“张楼”,1982年改称“东张楼”。

南魏庄

明永乐六年(1408年),魏姓自北魏庄迁此,故名“南魏庄”。

高台王庄

原名王庄,明末王姓从三里王庄迁此,并在村东建一关帝庙,庙台高筑,故名“高台王庄”。

宁坟

明万历年间,湖广黄州府同知宁嘉猷(王桥镇宁花园人)的坟地在此,守坟佃户在此定居,故名“宁坟”。

李胡同

清雍正年间,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名“李洪洞”,因“洪洞”与“胡同”音相近,演变为今名。

马园子

清宣统三年(1911年),伯党财主马振升在此买地设立“佃户庄”,并沿村筑墙围园,故名“马园子”。

谢园子

清末,山东楼庄谢氏景明在此买地建村,围园筑寨,故名“谢园子”。

赵楼

清乾隆元年(1736年),赵姓由山东到此定居,同西赵楼赵姓续谱联族,亦名“赵楼”。

何庄

清乾隆年间,何姓自山东菏泽东何家铺迁此,名“何庄”。

北李庄

清乾隆末年,于、李两姓自山东迁此,名“于庄”。后于衰李旺,改称“李庄”,1982改称“北李庄”。

梁庄

明初,梁氏自洪洞迁此。

杨楼

清康熙三年 (1664年),杨氏在此盖楼一座,故名“杨楼”。养山羊、绵羊,村民从事屠宰业。

西赵楼

明末李自成起义,外地一赵姓财主为避战乱到此定居,盖楼一座,故名“赵楼”,为区别东邻赵楼,易名“西赵楼”。

蒋柿园

清顺治元年 (1644年),蒋氏居此,植一柿园颇有名气,故名“蒋柿园”。村民多养羊,部分从事屠宰业。

南张楼

据《金氏族谱》载:原名张楼,多张姓。明末,洪水淹汴。金氏松安公携二子小宇、少宇逃难于考,在县城西南六里金楼村暂居,人口繁盛。后张姓把张楼村卖于金氏,仍名“张楼”,1982年改今名“南张楼”。村民多养羊,有屠宰业。

许庄

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杨姓住此称“杨庄”。同年,许姓自安徽许菜园迁此,后杨绝许旺,易现名“许庄”。村民多养羊,有屠幸业。

薛庄

明初,鹿姓居此称“鹿庙”。据《薛氏家谱》载:明末,老颜集薛桥之薛氏因抗击李自成义军被血袭,唯二子去河北探亲而幸免。后其兄居此,人丁兴旺,易名“薛庄”。

王园子

清咸丰九年(1859年),曹县大寨集东北王举人庄王姓在此设立“佃户庄”,称“大寨园子”,1950年改称“王园子”。

民权县王桥镇村名来历介绍,快来看看有你们村吗?

王园子村委会

张庄

明末,张姓自陕西长安县迁此,故名“张庄”。

王新庄

1950年,从王园子、赵新庄、马楼、柴庄、赵小楼等村各迁出几户,移居于此,组成新庄,故名“王新庄”。

赵新庄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赵姓自安徽砀山迁此,故名赵新庄。

大赵庄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赵姓由北邻娘娘庙迁此,称“赵庄”,1982年改称“大赵庄”。

村民刘宝印的西式糕点享酱豫鲁七县一市。

赵氏族人尚文,赵氏碑文载:一门之内,成名者六七。

张菜园

明崇祯元年(1628年),张姓自山东曹县魏湾张菜园迁此,以种菜闻名,得名“张菜园”。

娘娘庙

村名由来有二:

古代村前有座庙,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率宫出游,娘娘曾居道姑庙中,此一说;

同年,道姑庙中住一受气的奇丑女子,此时恰逢皇上选宫屡屡不中,大臣们一气选了她,行途惊雷突起,丑女的满头秃疮、满脸麻子忽然消失,成为美女,便中选,此二说。

火神庙

据清嘉庆末年该村庙碑载,明末,村东有一火神阁,后阁毁建庙而得村名“火神庙”。

如意村

原为大赵庄村委会林场。1984年,因大赵庄村及所属自然村住户拥挤,各村迁出部分农户在此建村,村民如意,故名“如意”。

梁窑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梁姓自山西洪洞迁此,事农兼营窑业,故名“梁窑”。

南赵庄

清末,此村为柴油坊村赵姓的“佃户庄”,称“赵庄”,后为区别于北大赵庄,改名“南赵庄”。

前王庄

王姓原籍山西太原府,后迁至嵩县,明万历年间迁至孙六口,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迁此,取名“王庄”,1982年改称“前王庄”。

大樊集

明洪武三年 (1370年),樊姓奉旨自山西洪洞迁此,后人丁兴旺起集会。因西三里有一小樊家集,故名“大樊家集”,后称“大樊集”。

1964年村民在村南栽植的五棵第一代“兰桐"仍保留至今,先后有美国、日本、匈牙利、印度及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此考察。

魏庄

明万历年间,魏姓迁此,故名“魏庄”。

五间楼

清乾隆二十年 (1755年),朱姓居此,名“朱胡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河决马家口,冲走朱氏五间楼房,故易现名“五间楼”。

冯楼

明万历年间,冯姓迁此,称“冯庄”。后建楼一座,易名“冯楼”。

冯关庙

清初,冯氏自山东迁此因该处有一关帝庙得名“冯关帝庙”,又称“冯关庙”。

花牛羊

明末,杨氏自兰阳杨疙瘩迁此后,喂养很多花牛花羊,名噪乡里,由此而得村名“花牛羊”。

靳庄

原为明代兵部司马“杨博”族人住处,称“杨楼”。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靳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后易名“靳庄”。

三里杜庄

明崇祯元年 (1628年),杜姓由山东菏泽迁此,因距考城三里而得名。

三里庄

原称方楼,明崇祯末年,苏、穆二姓自山东菏泽迁此,因距旧考城三里,易名“三里庄”。

程庄

据《程氏族谱》载,程姓原系宋朝国公程颈、程颐后裔,籍嵩县,后由嵩县迁仪封,明弘治二年(1489年)迁此。

三里王庄

原方姓居多,名“方庄”。明中期,王姓自四所楼迁此,易名“王方庄”。后方姓迁出,因距考城三里,改名“三里王庄”。

亓庄

清乾隆二十年 ( 1755年),亓姓从山东迁此,故名“亓庄”。

高庄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高姓自山东迁此。

白老家

明洪武元年(1368年),白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在岗上建村,名“白家岗”。后白姓族人外迁,称其为“老家”,演变为现名“白老家”。

陈家岗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陈姓自山东菏泽迁此,建村于高岗之上,得名“陈家岗”。

邵庄

清乾隆三年(1738年),邵姓从山东菏泽迁此。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019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