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三江纪事丨七姓居家人和谐共处13年之久

宋桂七姓居:

弦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驱

如果郁南历史是一幅画卷,那么七姓居就是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郁南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七姓居就是长河里簇簇浪花中最绚丽的其中一蔟;如果郁南历史是一座大花园,那么七姓居就是大花园中最芬芳的一朵。

三江纪事丨七姓居家人和谐共处13年之久

七姓居,位于宋桂镇车岗村,是一座建于明朝的古老大屋,大屋的主人一共住着叶、赵、朱、刘、余、黄、吴七户不同姓氏的人,当地人有的称它“七姓居”,有的叫它“七姓宅”,或者“七姓屋”。七姓居的先祖们共同营造了一个共住一间大屋、同耕作、同生活、和谐共处的温馨大家庭。

时间写下历史 写下古往今来

宋桂七姓居位于车岗村的东头,在宋桂河西岸的龟山下,与现在的车岗小学毗邻。七姓居始建于明万历6年(公元1578年),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距今已有439年历史。七姓居座西向东,屋宇是梁架结构,斗拱、雀替等齐全,具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它是采用均称号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座建筑按7座排列整齐,座与座之间有一个小庭院,两旁有厢房和附廊,据说先前每姓各居其一。每座建筑风格相同,都是杉木结构的砖瓦房,瓦顶两头均砌成半圆形装饰,这个半圆形被称为“镬耳”。大屋的瓦脊用浅红、猪肝两色调抹,并雕摹有日月星辰,鸟兽虫鱼之态,但因年代久远,“镬耳”风化,现各住户已将其拆除,改为砖砌瓦脊。至今,原有屋脊的花纹图案在漫长的时光浸染下已斑斑脱落,但仍依稀可见,散发出幽深的历史味道。

走进七姓居,可以看到其屋内结构布局,进入大门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厅底就是屏风,楹梁。屏风、椽子均雕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匠心独具,雅而不俗。越过屏风进入背面就是一个大天池,那清幽秀丽的天池走廊,两厢各有一门口入内,里面有客厅、书厅,厅前有石制的花盆,花盆以外就是金鱼池,池中有假山、喷泉,颇为幽雅。据有关专家考究,“七姓居”的建筑特色与建筑技艺,是集梅州与南江流域两地的精髓,是390多年前南江流域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是岭南建筑史上的一大亮点。

人类的迁移都有着历史痕迹和传奇故事,在历史长空仍存在斑驳的流光闪烁,带给人们惊奇,带给人们追忆,七姓居留下的传奇故事,是郁南人抹不去的一束温暖记忆。七姓人的迁移有着时代的背景,后人流传着两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登基以来,历经200余年的社会统一,但战乱还时有发生,各地随着人口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粤东人口的激增,耕地及其他资源严重不足,加上赋税很重。当时居住在广东长乐县(今梅州五华)的七户人家共同商议,响应政府号召移民垦荒,决定举家迁移。

还有一种传说就是七姓人家的男主人们是很好的朋友。其中一个人由于触犯朝廷律例,担心遭到屠戮和诛连,于是秘密相约往遥远的西部迁移。这七个好友中,有个跛脚的读书人叫叶文隆,是当地秀才,他知识渊博,腹有诗书气自华。由于自己行动不便、家里劳动力不济,叶文隆开始时并无心远迁。而其余六个人都目不识丁,为了在迁西的路途上方便顺利;为了在异乡创业时相互照应和遇事有个识文懂墨、知书达理的人做主,其余六姓人一起劝说:“隆兄,为了生存和未来,我们就一起西迁吧,难道我们六家人养不起你一家吗?”在六位好朋友的鼓励支持下,叶文隆才立定决心一同远迁。

笔者就七姓人为何来到宋桂这个问题采访过宋桂的几位老人,他们一致认为第二种说法符合当时的情况。

明万历六年(1578年),七个好朋友:赵惟富、叶文隆、朱宗圣、刘全振、余玉奎、黄志岳、吴君瑞,携带家眷,背井离乡,爬山涉水,徒步来到宋桂之后,选定在车岗村开基建业,并到县衙备案造册立籍,时任萧姓县令划定该批“新移民”所管辖田地范围共1422亩,包括现宋桂镇车岗村全部、凤塘村一部分、宁波村与东坝镇交界附近一带。当时车岗村方圆20多里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由于宋桂是附近瑶民经常出入的地方,瑶民经常打家劫舍,骚扰侵犯当地的村民,为了防范瑶民的骚扰侵害,赵惟富、叶文隆、朱宗圣、刘全振、余玉奎、黄志岳、吴君瑞商量决定,合资共同建造一座大屋。大屋竣工后,七姓家人在此一起生活。

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虽然他们起早摸黑开荒造田耕种,但生活并不富裕,在清贫之中他们过着共同居住、共同劳动、共同饮食,共同享有财产的生活。

七姓居家人和谐共处13年之久

据叶姓族谱记载,七姓人家共同居住长达13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们亲如兄弟,互相尊重,同辈之间都以兄弟姐妹相称和排列辈份。

七姓居家人和谐共处,尊老爱幼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据说:当初七姓人刚迁移到车岗村时,由于不熟悉当地地理环境,所种下的稻谷、农作物连年遭遇自然、虫鼠等灾害,农作物失收减产,造成了他们温饱成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们召开家庭成员会议,决定把储存不多的大米留给妇女、体弱老人与小孩,确保他们每餐吃上白米,而其他家庭成员每天吃糠皮、木薯、番薯等杂粮充饥。这样青壮年人粒米无腹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但每一个人都无怨无悔。在这样饥荒艰难的日子里,七姓人没有因为饥饿、困境而灰心丧志,更没有因此产生矛盾,而是团结一致共度难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后来,随着七姓居人口的不断增加,劳动力人口增多,开垦的田地不断扩大,共同财产也不断增添。于是,七姓人商量,用集体积蓄得来的资金在旧屋前再扩建一座房屋,解决人口增多居住问题。到明万历19年(1591年),七姓居的人口增长到45人左右时。由于存在各人生活方式、生产方法、饮食习惯、兴趣爱好等各有所不同,为避免日后彼此之间产生矛盾、发生纷争,于是,大家提出对居室的分配进行细化,把耕种的田地分开经营。

经过集体协商,达成了分田地合同书(有书面记载传世),将1422亩田地平均分为44份半:即刘姓、余姓、吴姓分得现在凤塘村一带田地;赵姓、叶姓分得现在的车岗村一带田地;朱姓分得现在马安村一带田地;黄姓分得现在宋桂村一带田地。合同订明:“各姓所分值之田地,毗邻之山场亦归其所管辖。”合同强调:“各户宜遵守,不许妄生计较,互相采夺。”合同声明:“如有此等,各执合同赴官告证,其造端者甘受重罪,其田复官。”在当时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七姓人已经意识到或具备了把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防范于未然的能力,这不得不说,当时六姓人一致支持有知识有文化的叶文隆西迁是多么的真知灼见。

自达成分田地到户分开经营耕种后,七姓人为了白天耕作上的方便,有的开始在自己所拥有使用权的田地附近搭建简陋住处,主要用于中午煮食以及防雨避暑。在外出耕作中,有的农活需要连续几天才能干完,由于往返七姓居较远,为节省往返时间,他们有的干脆在简陋的茅棚居住下来进行耕作。

渐渐地,很多人就从七姓居迁移到附近靠近耕作的地方居住。为了方便众人,经七姓人他们共同商量,将七姓居合理地安排给叶姓,也当作是其余六姓对叶氏家族当初同意西迁的感恩之情。其他六姓的人员按地理位置统一进行了分配:赵姓分到在现车岗村居住;朱姓分到在现马安村的塘底居住;刘姓分到现槐香村居住;余姓分到在现宁波村横当居住;黄姓分到在现宋桂镇白花一带居住;吴姓分到在现宋桂村的河背一带居住。

据叶姓族谱记载,他们七姓人家分开各地居住后,依然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尤其每逢喜庆节日,他们就集中回七姓居一起欢聚宴饮、互相祝贺,共享兄弟姐妹情谊。由于他们七姓居的男女之间,同辈份的都是以兄弟姐妹相称,所以一直连续25年没有婚姻关系。直到万历30年(1602年),叶姓的男青年叶秀均才与朱姓的女青年结婚,这是七姓居后代第一对新婚夫妇,他们结婚时,双方都不在七姓居生活了。

七姓居的人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在生活较为贫困情况下,仍不忘供孩子到学堂学习。就叶姓家庭而言,第4代的叶志生,他一共生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学业有成,都外出当上了大官。

星移物转,逝者如斯夫。目前,七姓的后裔已分布各地繁衍生息,这座439年历史的古建筑——七姓居仍焕发着其古老的光华,成为七姓后人怀旧的古址,成为郁南人颂扬人们和谐相处、相互守望的典范。

七姓居,这座明朝古老的历史建筑,在当时这种制度下,能够7种姓氏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共同耕作、共同生活、幸福和谐相处,实属稀奇。在建设文明、幸福、和谐社会的今天,七姓居这个大家庭,留给人们的不只是一个历史传奇,不只是一个七姓家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故事,而是一个历史时代和谐主旋律的音符。七姓人用和谐主旋律音符唱响的不单是一个家庭、不单是七姓人家,更是一个社会,而他们所呈现给后人的是一幅七彩斑斓的和谐画面,这幅和谐画面与现在我们倡导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和谐、友善”一致,七姓居的祖辈们不愧是弦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驱者。

云浮融媒中心

供稿:李燕媚

责编:樊思桃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com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021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