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方来宾到中原之后,要想与中原各族人民完成和谐友好的交流,就必然需要入乡随俗,为自己起一个中文名字。
比如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的英文名叫Marco Polo,这是直接音译过来的,由于马可·波罗来中国只是承担护卫任务,所以国人对他的观感一般,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无更多含义。
到了清末、民国的时候,国人翻译人名的风格有所改变,在主流的译名模式里,音译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姓+名”的格式,令那一时期的大部分外国人的中文名字非常雅驯,看不出是洋人。
当时的法国驻华大使Rochechouart被译名叫罗淑亚——有淑德、谦逊之意。Semallé被译名叫谢满梁——有王谢堂前,燕子满梁之意。 Fleuriau被译名叫傅乐猷——有乐于以道而谋大事之意。
鸦片战争后的英国首相Palmerston,按照现在新华社译法,应叫帕尔默森,但在清朝,他被称为巴麦尊。
美国人罗孝全画像
传授洪秀全基督教教义的教士罗孝全,孝全具有十全孝子的含义,他的英文名字叫Roberts——罗伯茨。
还有史迪威、罗斯福、胡佛、张伯伦、丘吉尔、戴高乐……都是采用这种格式,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姓史、罗、胡、张、丘……
因此,会有很多人不明真相的把这些人误以为是中国人,尤其是列宁、张伯伦这样的名字,不知蒙骗了多少人。
当然,这是主流的译名方式,在当时,还有另外一种译名方式,到现在还常被人使用。
带有本人个性的译名延续至今 同样以音译为基础,然后试图翻译名字的含义、表现个性,以及赋予中文名字的新含义。这样的译名通常是由对中国文化深度了解的人士才能起出来的。
人们熟知的西洋传教士利玛窦,玛窦是耶稣的徒弟,名字符合传教士的身份,而他的英文名字叫Matteo——马特奥。
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头号中国通”费正清,其英文名为John King Fairbank,约翰·金·费尔班克。
美国人费正清教授
梁思成作为他的好朋友,为他起名费正清,用费、正、清分别对应名字中的Fairbank、John和King,意思是一个姓费的人正直而清廉。
马悦然是瑞典汉学家、翻译家,诺贝尔文学奖十八位终身评委之一,他的英文名字叫Goran Malmqvist,悦然并非完全音译,但却表现性情,美感十足。
瑞典人马悦然教授
他最先把中国名著《水浒传》《西游记》译为瑞典语,并向西方介绍了《诗经》《论语》《孟子》《史记》《礼记》《尚书》《庄子》《荀子》等著作。
美国人秀兰·邓波儿
美国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的英文名为Shirley Temple,译名十分可爱活泼,但一般情况下,Temple这个姓是译作“坦普尔”的;而如今Shirley这个名一般译作“雪莉”。雪莉·坦普尔,比起秀兰·邓波儿,就缺了很多独特的气息。
若是按照更为传统的翻译的话,Temple具有寺庙的意思,把她称为“少林·寺”也未尝不可。
美国著名演员玛丽莲·梦露英文名叫Marilyn Monroe,译名十分精髓,如梦似幻如雾如露,看起来就很风情万种。
美国人玛丽莲·梦露
实际上,按照正确的译法,应该翻译成玛丽莲·门罗,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Monroe这个姓氏理所应当翻译作门罗。美国第五任总统James Monroe就是遵照这一原则,以“詹姆斯·门罗”为译名的。
但“门罗”完全没有“梦露”的迷人味道,于是译者无视所谓的原则,最终根据其特色拍板敲定。
还有高本汉、何莫邪、裴宜理、步济时、施舟人、史景迁、翁笙和等等,不光中文名字好听,同样都是对中国了解甚深的大师。
现如今,随着中华的崛起,中国影响力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开始接触中国文化,并为自己量身打造中文名字。
当下译名随性到奇葩 如今的国人可不像古人那样为彰显自身文化素养,认真为老外朋友起名,为了省事,四大名著里角色的名字不要钱一样分发出去,叫刘备、如来、晴雯、林冲的老外也比比皆是。
老外们则更加放的开,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给自己起中文名,使得现如今大部分老外的中文名都异常魔性。
留学生的名单里,有植物、有动物、有重物、还有人物!
还有在自己的肤色中寻找灵感的巧克力同学。
那这个叫张宝贝的男同学又是从哪里找的灵感呢?女朋友对他的称呼?
还有叫一个二的朋友,这是跟中国同学斗地主的灵感吗?为什么不叫三带一对?
难道只是因为这个名字好写?
除了这些卖萌的中文名字以外,还有自我感觉良好的。
比如小王子?
公主?
难道来我国的都是王族后裔?不学好中文就要回去继承一个国家。
更有一群来自美国的教练团队,带着浓浓年代感的姓名抢滩登陆,我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刚刚通上网?
另外,那个耐高温是什么意思?不锈钢吗?我们中国的太阳把黑人都晒回非洲避暑了,你竟然口若悬河敢说自己耐高温?
还是这位美国朋友会玩,一个好厉害直接包含了所有功能,甚至考下了中国的驾驶证。
不过就算他再厉害,也没法和“最大功率”先生相比的。
他不仅创造了新的复姓,还自信的肯定自己最大,这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我们是不会叫你最大先生的,除非你能说明白你到底哪里最大……
上诉名字虽然奇葩,但胜在叫起来方便,下面的两位就让人捉摸不透了。
这位来自法国的朋友,拥有者浪漫主义的思维,他在来到香港之后,在一个码头踩到了海胆,他灵光一闪,用谷歌翻译“Fierce Urchin”,从而得出了“激烈的海胆”这样富有想象力的名字。
于是他把自己的中文名字登记为“激烈的海胆”,入境处也没管,直接通过。
来自荷兰的小哥为自己起中文名字的时候,简直就像为游戏人物起名一样。
他忽略自己的英文名字,而是用了美国电影中角色的名字Mclovin,但这个名字没有对应的中文名,于是被音译成麦粒花。
而他名字中“屠龙”的来源则是因为他对一个喜欢的少女的称呼,于是打包在一起,搞了个屠龙麦粒花出来。
怎么样,不管是激烈的海胆还是屠龙麦粒花,是不是都非常的酷呢?霸气中掺杂着数不清道不明的可爱。
(文章来源:新周刊)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046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