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白峪(Xībáiyù)西白峪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 1.59 千米。马头崮之阳,神仙顶之阴。南傍白马河,南(麻)——崔(家峪)路经此,设有停车点。 1264人,8个姓氏,杨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295.23 公顷,耕地 13.17 公顷,属河谷平坦地,灌溉方便。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葡萄、大樱桃等。工副业项目有大樱桃交易市场、冷库、饭店、加油站等。镇医院迁此。据《杨氏谱》载:“明太祖平天下,国泰民安,庶民应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无隶县,明万历八年(1580年),转迁沂水西北乡白峪庄。”以处白马崖西部山谷中得名白峪。又于东白峪对应称现名。
东白峪(Dōngbáiyù)东白峪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1.07千米。南依神仙顶,北傍白马河。893人,10个姓氏,刘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359.82公顷,耕地19.44公顷,属河谷冲积平坦地,灌溉方便。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大樱桃等。据庞氏碑载:“吾祖讳福世居淄川北息庄,自乾隆八年(1743年),迁至东白峪”(村名来历同西白峪)。
南峪(Nányù)南峪位于东白峪村南 1.5 千米,与东白峪组成村民委员会。72 人,7 个姓氏。耕地 4.33公顷。自乾隆八年(1743 年)迁此建村。
王庄(Wáng Zhuāng)王庄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3.41千米,马头崮之阳,凤凰山之阴。940人,9个姓氏,王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314.86公顷,耕地21.81公顷,属河谷冲积平坦地带,部分山岭地为梯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大樱桃等。据村西九女坟碑载:“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又据坟前碣石刻“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 据此可知该村建于宋末或金、元时期。以姓氏取名。
辉村(Huī Cūn)辉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鏖子顶之阳、大贤山之阴,南傍白马河。日瓦铁路从村后经过。相传明朝洪武年间移民迁徙到此建村。村后主峰称凤凰顶,取村名凤凰村。后以村处鏖子顶山脚下,取名灰村。雅化为现名。1958 年分为中辉村、西辉村、东辉村和胡围 4 个行政村。
中辉村(Zhōnghuī Cūn)中辉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东 3.59 千米,牛郎织女风景区西北侧。564人。任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名来历参见辉村条)。总面积203.86公顷,耕地16.85公顷。据任氏谱碑记载: “自洪武七年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沂源县燕崖镇中辉村。”以种植经营大樱桃等林果业为主。
西辉村(Xīhuī Cūn)西辉村东与中辉村相连,位于镇政府驻地东 3.58 千米,南崔路和白马河东西横跨村前。 501 人。13 个姓氏,刘、王、任、左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名来历参见辉村条)。总面积 214.82 公顷,耕地 16.29 公顷。以种植大樱桃、苹果等林果业为主导产业。
东辉村(Dōnghuī Cūn)东辉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东4.23千米, 630人,10个姓氏,王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名来历参见辉村条)。总面积151.84公顷,耕地16.84公顷。以大樱桃、苹果等林果业为主要产业。
胡围(Húwéi)胡围村位于燕崖镇驻地东 3.95 千米,牛郎织女景区西北侧。539 人,申、胡姓居多。总面积 91.09 公顷,耕地 15.76 公顷。1958 年辉村分村时,胡围村分出成为行政村。因当时本村有一标志性的建筑 --- 护村围墙,故改村名胡家围子(村名来历参见辉村条)。后简称胡围。
火石盖子(Huǒshígàizǐ)火石盖子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北 1.56千米,马头崮东麓。南(麻)——崔(家峪)路西侧。324 人,3 个姓氏,刘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44.05公顷,耕地1.7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葡萄、大樱桃、桃、花椒等。据《刘氏家谱》载:“清康熙年间,始祖迁此建村。”以村址处于多产火石的岭盖上而得名。
石井河(Shíjǐnghé)石井河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4.55千米,凤凰山之阴。883人,13个姓氏,张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272.58公顷,耕地50.3公顷,属山岭地带,部分河谷平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葡萄、桃、大樱桃等。相传金收国年间(1115—1116年)建村。原村名杨家庄。清嘉庆十年(1805年)洪水冲出井状山泉,更为现名。
碾砣(Niǎntuó)碾砣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5.52千米,崮山之阳。1131人,20个姓氏,朱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369.85公顷,耕地27.97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葡萄、苹果、花椒、柿子等。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年)建村,朱氏碑载:“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岁次戊戌立”。以村边有土堆形似碾砣而得名。
桑家峪(Sāngjiāyù)桑家峪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7.51千米,房峪山之阳,清龙崮之阴。252人,5个姓氏,侯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297.17公顷,耕地 20.44 公顷 ,属山岭地带,多梯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大樱桃等。相传明正德年间(1506年)建村。侯氏碑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村旁峪内多桑树而得名。
东郑王庄(Dōngzhèngwáng Zhuāng)东郑王庄村由圆寨、国家峪、泉水峪、东峪、庙子岭等自然村组成,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南3.66千米,神仙顶山西麓。1712人, 21 个姓氏,张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554.33 公顷,耕地 41.78 公顷 , 沿河地势平坦,其余为山岭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产苹果、葡萄、大樱桃、柿子、核桃等。据《郑氏家谱》载:“郑氏先祖于明泰昌年间迁此居住。”相传郑氏祖盼人丁兴旺,取村名郑旺庄。沿革为郑王庄。与西郑王庄相对应称现名。人们也简称东郑。考古发现,该村古墓群属西周、战国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圆寨(Yuánzhài)圆寨位于东郑南部,与东郑组成村民委员会。132 人,耕地 10.67 公顷 , 属山岭地带。据《国氏家谱》载:“吾国氏先祖于清顺治年间迁此定居。”以村址在圆寨山腰得名。
国家峪(Guójiāyù)国家峪位于东郑村南,与东郑组成村民委员会。120 人,国姓居多。耕地 8.67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种植苹果、大樱桃为主。以姓氏和地貌取名。
泉水峪(Quánshuǐyù)泉水峪位于东郑东南方,与东郑组成村民委员会。30人,张、毛姓居多。耕地2.67公顷,属山岭地带。产苹果、大樱桃等。以地形地貌而取名。
东峪(Dōngyù)东峪位于东郑东南方,与东郑组成村民委员会。27人,冯、侯姓居多。耕地4公顷,属山岭地带。产苹果、大樱桃等。以方位和地貌取名。
庙子岭(Miàozǐlǐng)庙子岭位于东郑东部,与东郑组成村民委员会。90 人。耕地 7.33 公顷,属山岭地带。产苹果、大樱桃等。因附近山上有一山神庙而得名。
西郑王庄(Xīzhèngwáng Zhuāng)西郑王庄村由下庄、芝麻洼、小庄、西岭、尹家崮根等自然村组成,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南 4.65 千米,奶奶顶东麓。1294 人,11个姓氏,周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601.62 公顷,耕地 31.35 公顷 , 沿白马河谷为YiYuanXian DiMingZhi
平坦地,其余山岭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苹果、葡萄、桃、樱桃、板栗等。据《樊氏家谱》载:“吾樊氏于明洪武年间迁此定居。”与东郑王庄相对应称现名(村名来历同东郑)。
下庄(Xià Zhuāng)下庄位于西郑王庄西部。910人,13个姓氏,周、王姓居多。耕地48.67公顷,属山岭地带。产大樱桃、苹果等。以方位取名。
芝麻洼(Zhīmawā)芝麻洼位于村南部,260 人,6 个姓氏,王姓居多。耕地14公顷,属山岭地带。产大樱桃、苹果等。以旧时盛产芝麻加地貌而得名。
小庄(Xiǎo Zhuāng)小庄位于西郑王庄西南部。75 人,王、高两姓。清宣统年间建村,以比西郑王庄小而得名。
西岭(Xīlǐng)西岭位于村西部。30人,4个姓氏,丁姓居多。耕地2公顷,属山岭地带。产大樱桃、苹果等。以方位和地貌而得名。
尹家崮根(Yǐnjiāgùgēn)尹家崮根位于西郑王庄南部,尹家崮之阴。与西郑王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0人,王、高姓。耕地 1.33 公顷。据《王氏家谱》载:“王氏先祖于清道光年间徙居于此。”村南山崮险峻,为英杰崮。取村名英杰崮根。后山沿革为尹家崮,村亦易为现名。
石板(Shíbǎn)石板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南10.7千米,边顶山东麓。1253人,9个姓氏。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896.34 公顷,耕地 126.19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葡萄、板栗、花生等。相传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建村。以村边多裸露岩石而得名。
下河(Xiàhé)下河位于石板村东部,与石板组成村民委员会。120人,7个姓氏,张姓居多。属山岭地带。 1967 年建村。以方位与地貌而取名。
灰泉(Huīquán)灰泉位于石板北部,与石板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140 人,3 个姓氏。耕地 6.67 公顷,属山岭地带。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建村。以村边山泉岩石呈灰黑色而得名。
饭堂峪(Fàntángyù)饭堂峪位于石板北部,与石板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40人,4个姓氏。耕地11.6公顷,属山岭地带。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村,以峪中心泉水浑浊似米饭汤,称饭汤峪。后沿革为现名。
垛石沟(Duòshígōu)垛石沟位于石板东北部,红旗水库西侧。与石板组成村民委员会。80 人,3 个姓氏,高姓居多。耕地 12 公顷,属山岭地带。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建村。以村边沟岩块叠起,天然垛成而得名。
圆枣洼(Yuánzǎowā)圆枣洼位于石板北部,边顶山东麓。与石板组成村民委员会。40人,5个姓氏,纪姓居多。耕地20公顷,属山岭地带。清同治年间(1862—1874 年)建村。建村时峪内多软枣树,取名软枣洼。沿革为现名。
石板西峪(Shíbǎnxīyù)石板西峪位于石板东北部,与石板组成村民委员会。90人,7个姓氏。耕地13.33公顷,属山岭地带。清宣统年间建村。以村原处石板西部而得名。
干粮峪(Gānliángyù)干粮峪位于石板南部,与石板组成村民委员会。80 人,6 个姓氏,翟姓居多。耕地 26.67公顷,属山岭地带。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建村。以人们带着干粮到此垦荒而得名。
石门崖(Shíményá)石门崖位于石板西部,与石板组成村民委员会。100人,6个姓氏,王姓居多。耕地20公顷。以村边山崖似门状而得名。
两股角(Liǎnggǔjiǎo)两股角位于石板西南部,与石板组成村民委员会。60 人,张姓。耕地 12 公顷。民国初年(1912年)建村。以村边山梁像两个牛角状得名。两股角林场为织女洞林场的一个林区。
涝洼(Làowā)涝洼位于石板南部,与石板组成村民委员会。80人,4个姓氏,张姓居多。耕田16公顷,属山岭地带。清光绪年间(1875 年)建村。以村内多泉形成涝滩而得名。
山水河(Shānshuǐhé)山水河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北 1.62 千米,黄崖山西麓。488 人,8 个姓氏,娄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239.08 公顷,耕地 27.34 公顷,属河谷平坦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大樱桃等。据《娄氏家谱》载: “清嘉庆十年(1805 年)先祖从淄川徒居山水河庄。”以村边山神庙前一条小河得名山神河。后沿革为现名。
王家峪(Wángjiāyù)王家峪位于山水河北部,与山水河组成村民委员会。159人,4个姓氏,马姓居多。耕地10.67公顷,属山岭地带。据《王氏谱》载:“先祖于清康熙年间,自淄川迁居至此。”以姓氏、地貌取名。
黄草埠(Huángcǎobù)黄草埠位于山水河北部,南崔路西侧,与山水河组成村民委员会。57 人,刘姓。耕地 4公顷,属山岭地带。据《刘氏谱》载:“先祖于清乾隆年间,自淄川迁居至此。”以村址选在长满黄草的土埠上而得名。
新村(Xīn Cūn)新村位于南(麻)——崔(家峪)路东北侧。5个姓氏,200人,娄姓居多。耕地13.33公顷,属山岭地带。产大樱桃、苹果等。1972年建村。以区别于老村而取名。
老村(Lǎo Cūn)老村位于南(麻)——崔(家峪)路东侧。40人, 4个姓氏,娄姓居多。耕地2.67公顷,属山岭地带。产大樱桃、苹果等。以建村时间久远而得名。
西坡(Xīpō)西坡位于南(麻)——崔(家峪)路西侧,35人,2个姓氏,娄姓居多。耕地2.33公顷,属山岭地带。产大樱桃、苹果等。以方位和地貌而取名。
姚南峪(Yáonányù)姚南峪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南 6.29 千米,奶奶顶西麓。496人,7个姓氏,李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229.56 公顷,耕地31.47 公顷 ,属山岭地带,多梯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柿子、花椒等。据张氏碑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此峪口曾有土窑一座,此峪称窑南峪。后沿革为现名。
朱家户(Zhūjiāhù)朱家户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南7.06千米。青龙崮之阳,宝山之阴。725人,6个姓氏,张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370.02公顷,耕地32.87公顷,属山岭地带,多梯田山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大樱桃、柿子、花椒等。据吕氏碑载:“明万历年间”建村。以朱姓居民定居而名。2016年,该村被授予山东省一村一品示范村;2017年被表彰为市级平安家庭示范村荣誉称号。
刘庄(Liú Zhuāng)刘庄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南 10.36 千米。1159 人,10 个姓氏,许氏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977.92 公顷,耕地 121.06 公顷 ,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黑李子,桃、板栗、花生等。村内圣佛院残碑载: “雍正十一年(1733 年)岁次十月初七吉立,重修,古人杜氏、张氏。”因刘氏建村取名刘家庄。又因与原徐家庄乡刘家庄重名,1982 年地名普查时更为现名。经考古发现,该村石窟寺及石刻为魏、晋、明、清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雀峪(Quèyù)雀峪位于刘庄东北部,马头崮西麓。与刘庄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132 人,6 个姓氏。耕地9.67公顷,属山岭地带。据《邵氏家谱》载: “邵氏先祖于清嘉庆年间迁此居住。”以山峪内栖息鸟雀多而得名。
马王峪(Mǎwángyù)马王峪位于刘庄东北部,于家崮西麓。与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65 人,6 个姓氏。耕地12 公顷 , 属山岭地带。清乾隆年间张氏迁此立村。相传峪内有一汪水,专供马头崮上神马饮用。称此峪马汪峪。后沿革为现名。
车王峪(Chēwángyù)车王峪位于刘庄西部,与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204 人,6 个姓氏。耕地 15.33 公顷 , 属山岭地带。清宣统年间建村。以山峪形似车辋而得名。后沿革为现名。
大牛栏(Dàniúlán)大牛栏位于刘庄东部,于家崮西麓。与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74 人,8 个姓氏。耕地12.67 公顷 , 属山岭地带。据《侯氏家谱》载: “侯氏先祖于清道光年间迁此定居。”以村边曾有野外牛栏得名。与小牛栏对应称大牛栏。
小牛栏(Xiǎoniúlán)小牛栏位于刘庄东部。与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38 人,5 个姓氏。耕地 10 公顷 , 属山岭地带。清代建村。与大牛栏对应称小牛栏。
刘庄河西(Liúzhuānghéxī)刘庄河西位于刘庄西南部。与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240人,8个姓氏。耕地18公顷。据《蒋氏家谱》载:“蒋氏先祖于清嘉庆年间迁此居住。” 以片村方位取名。
于家洼(Yújiāwā)于家洼位于刘庄东部,与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00人,4个姓氏。耕地7.33公顷,属山岭地带。据《刘氏谱》载:“吾刘氏先族于清乾隆年间迁此居住。”以位居于家崮西侧山洼而得名。
大石峪(Dàshíyù)大石峪位于刘庄东南部。与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70人,5个姓氏。耕地5.33公顷。据《解氏家谱》载:“先族于清康熙年间迁此居住。” 以峪内巨石而得名。
石门峪(Shíményù)石门峪位于刘庄东南部。与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65人,5个姓氏。耕地5公顷。据《曹氏家谱》载:“曹氏于清乾隆年间迁此居住。” 以山崖似门状而取名。
扫帚洼(Sàozhǒuwā)扫帚洼位于刘庄东南部。与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54人,4个姓氏。耕地4公顷。清乾隆年间曹氏迁此建村。以村边生长野扫帚,加地貌取名。
后大洼(Hòudàwā)后大洼位于刘庄西南部。与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75 人,6 个姓氏,耕地 5.47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苗氏谱》载:“苗氏先祖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 年)迁此居住。”以地貌与前大洼对应而得名。
前大洼(Qiándàwā)前大洼位于刘庄西南部。与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32 人,3 个姓氏,耕地 2.33 公顷 , 属山岭地带。据《赵氏谱》载:“赵氏先祖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 年)迁此居住。”以地貌与后大洼对应而得名。
西峪(Xīyù)西峪位于刘庄南部。与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45人,3个姓氏,刘氏居多。耕地3.33公顷,属山岭地带。清代建村。以峪朝东而得名西峪。
卢家窑(Lújiāyáo)卢家窑位于刘庄南部。与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75 人,5 个姓氏。耕地 5.67 公顷 , 属山岭地带。据《卢氏家谱》载:“卢氏先祖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 年)迁此居住。”此地建过窑,冠以姓氏取名。
高家顶(Gāojiādǐng)高家顶位于刘庄东北部,110人,6个姓氏。耕地 13.33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种植苹果、樱桃、桃为主。清嘉庆年间(1796—1862)迁入。以姓氏与地貌而取名。
大石峪(Dàshíyù)大石峪位于刘庄东部。80 人,6 个姓氏。耕地6公顷,属山岭地带。清嘉庆年间(1796—1862)迁入。以地形地貌取名。
黄峪(Huángyù)黄峪位于刘庄西部。30 人,3 个姓氏。耕地2.67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种植苹果、樱桃、桃为主。
前善家峪(Qiánshànjiāyù)前善家峪位于刘庄东南部,9人,两个姓氏。耕地 0.2 公顷。以种植苹果、樱桃、桃为主。
后善家峪(Hòushànjiāyù)后善家峪位于刘庄东南部,40人,4个姓氏。耕地 3.33 公顷。以种植苹果、樱桃、桃为主。
表家峪(Biǎojiāyù)表家峪位于刘庄东南部,50人,3个姓氏。耕地 4 公顷。以种植苹果、樱桃、桃为主。
巩家峪(Gǒngjiāyù)巩家峪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南 8.73 千米,红旗水库东侧。120 人,巩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88.13 公顷,耕地 7.86公顷 , 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为主 , 产苹果、大樱桃、桃、板栗、花生等。据《巩氏家谱》载: “清光绪年间(1875 年)先祖自新泰平子迁此居住。”以姓氏、地貌取名。
大洪峪(Dàhóngyù)大洪峪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东6.8千米,孟家山之阳。729人,5个姓氏,孙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212.53公顷,耕地14.81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葡萄、花椒、大樱桃等。相传元朝至正年间建村。又据织女洞碑载:“大荒峪。”原名大荒峪。后雅化为现名。
南安乐(Nánānlè)南安乐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东5.71千米。燕(崖)——安(东)公路终点。村西建有安乐沂河大桥,村南有铁路高架桥。建国前后为安平区驻地。1471 人,4 个姓氏。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277.29 公顷,耕地 38.16 公顷 ,沿沂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产苹果、葡萄、大樱桃、花椒等。据《耿氏家谱》记载:“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耿氏在此建村。” 以吉祥言与北安乐村对应称现名。
北安乐(Běiānlè)北安乐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东北 6.32 千米,沂河东岸。1225 人,5 个姓氏。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357.59公顷,耕地30.33公顷,沿沂河地势平坦 , 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葡萄、大樱桃、花椒、柿子等,据《周氏家谱》载:“明洪武年间祖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周家上庄,五世祖迁徒北安乐定居。”以吉祥言与南安乐对应称现名。
安乐官庄(Ānlèguān Zhuāng)安乐官庄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东北 7.58千米。群山环抱其中。712 人,12 个姓氏,耿、亓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382.39公顷,耕地 64.52 公顷 , 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苹果、大樱桃、柿子、花椒等。据《亓氏家谱》载:“先祖世居江淮间,元末明初始祖世伯徙居莱邑,遂转迁于此。”初名黄安官庄。后以地处南、北安乐东侧,更为现名。考古发现,该村古遗址属西周、春秋、战国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偏良山(Piānliángshān)偏良山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东北5.36千米,沂河西岸。西依偏良山。1061人,7个姓氏,孟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441.07公顷,耕地43.93公顷,沿沂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大樱桃等。据《孟氏家谱》载: “明洪武初年(1368年),先祖始迁居沂水县城西北一百三十里,白马社燕子崖河西庄子,时57代,至64代迁至偏良山。”村以山而取名。
汉林(Hànlín)汉林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南7.53千米,马头崮西麓。村民委员会驻地。147人,张、王姓。总面积 148.82 公顷,耕地 34.94 公顷 , 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大樱桃、花椒、桃、花生等。清乾隆年间建村,取村名翰林,以示出文人学士。后沿革为现名。
冯家峪(Féngjiāyù)冯家峪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南8.41千米,红旗水库大坝一侧。161人,6个姓氏,丁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95.56 公顷,耕地 16.61 公顷。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樱桃、桃、花生等。据《冯氏家谱》记载:“清同治年间(1862—1872年)先祖迁此。”以姓氏、地貌取名。
蒲峪(Púyù)蒲峪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南 7.83 千米的白马河畔。355人,14个姓氏。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203.3 公顷,耕地 36.02 公顷。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大樱桃、板栗、花生等。据《刘氏家谱》载:“刘氏先祖于清顺治年间,迁至蒲峪村。”以村边长有臭蒲草而得名。据考证,该村古生物化石点为第四纪更新世。2012年7月,被列入沂源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花峪(Xiàhuāyù)下花峪位于蒲峪西北部,与蒲峪组成村民委员会。215人,9个姓氏。耕地14.33公顷,属山岭地带。据《刘氏家谱》载:“刘氏先祖于清康熙年间徙居于此。”以村处中花峪下方位而得名。
臭椿峪(Chòuchūnyù)臭椿峪位于蒲峪东部,与蒲峪组成村民委员会。60 人,4 个姓氏。耕地 4.67 公顷 , 属山岭地带。据《李氏家谱》载:“李氏先祖于清康熙年间徙居于此。”以峪内多臭椿树而取名。
滕家圈(Téngjiājuàn)滕家圈位于蒲峪南部,红旗水库大坝一侧。与蒲峪组成村民委员会。34人,赵、侯姓。耕地2.67公顷,属山岭地带。据《赵氏家谱》载:“赵氏先祖于清乾隆年间徒居于此。”因村南岭上曾挖出过铜钱,山岭取名铜钱岭。村庄位于此岭形成的半圆圈中,以此得铜钱圈。后沿革为现名。
大马岭(Dàmǎlǐng)大马岭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南 6.99 千米,尹家崮西麓。447人,7个姓氏,周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158.73 公顷,耕地32.22 公顷 ,属山岭地带,部分河谷平坦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苹果、葡萄、大樱桃、板栗、花生等。据《周氏家谱》载:“周氏三兄弟,于清朝乾隆年间,从高庄迁此建村。”以村边砂石能加工成石磨得名打磨岭。后沿革为现名。
史家峪(Shǐjiāyù)史家峪位于大马岭东南部,与大马岭组成村民委员会。72人,林、周姓。耕地11.47公顷,属山岭地带。据《林氏家谱》载:“林氏先祖于清光绪年间迁此居住。”以峪中石崖处有个天然形成的石匣子,称石匣峪。后演绎为现名。
花峪(Huāyù)花峪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南8.71千米。狼么子山东麓,210人,7个姓氏。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222.23公顷,耕地38.65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黄烟、苹果、花生、花椒等。据《刘氏家谱》载:“先祖刘希贵,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蒲峪迁此处落户。”张氏迁居在先,称张家安屋。后以山峪内多花,取现名。
中花峪(Zhōnghuāyù)中花峪位于花峪东南。与花峪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92人,刘、冯姓。耕地11.13公顷,属山岭地带。据《刘氏家谱》载:“吾刘氏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迁此居住。”以地处花峪、下花峪中间而得名。
戴家庄(Dàijiā Zhuāng)戴家庄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北 2.83 千米,太平顶之阳。南(麻)——崔(家峪)公路经村前。350 人,6 个姓氏,戴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124.2 公顷,耕地 7.36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桃、大樱桃、柿子,花椒等。据戴氏谱碑载:“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 年),从沂水孙荣庄迁至戴家庄。”以姓氏取名。后称戴家庄。
韩家庄(Hánjiā Zhuāng)韩家庄村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西北 3.14 千米,马头崮之阴,太平顶西麓。195人,5个姓氏,韩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43.35公顷,耕地 7.71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苹果、大樱桃、柿子、花椒等。据韩氏谱碑载:“清康熙八年(1669 年),先祖从淄川韩家店子迁此。”以姓氏得名。
横立梁(Hénglìliáng)横立梁位于韩家庄西部,与韩家庄组成村民委员会。30人,2个姓氏,韩姓居多。耕地0.33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种植大樱桃为主。以地理地貌得名。
龙庄社区(Lóngzhuāngshèqū)龙庄社区成立于2017年11月。县政府发文将上龙巷、桑家楼、东高角三个行政村合并设立龙庄社区村委会。社区村委会办公地点设在原上龙巷村。
上龙巷(Shànglóngxiàng)上龙巷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东北4.99千米。614人,7个姓氏,杜姓居多。总面积298.74公顷,耕地13.72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葡萄、苹果、桃、花椒等。据王氏碑载:“元朝致和元年(1328年)戊辰吉立。”以村址建在似龙状的土岭旁边得名龙巷。与下龙巷对应称上龙巷。 2016年,被授予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
桑家楼(Sāngjiālóu)桑家楼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东北3.58千米,虎崖顶西麓。265 人,3 个姓氏,刘姓居多。总面积166.26公顷,耕地21.29公顷,属山岭地带,多梯田山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柿子、花椒等。《宋氏家谱》载:“宋氏祖于清光绪年间,从小水迁此立村。”桑姓在此建房,因地势高,人们称桑家楼。
东高角(Dōnggāojiǎo)东高角位于燕崖镇政府驻地东北4.62千米,虎崖顶西麓。124 人,宋、孟姓。总面积 48.93公顷,耕地6.37公顷,属山岭地带,多梯田山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花椒、葡萄、柿子等。据《宋氏家谱》载:“清光绪年间,宋氏祖由埠村迁此立村。”以方位、地势取名。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10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西安市北三环以北村子简介
下一篇:):虞城“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