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乡邵家屯村在安丰乡政府西2里,与郭家屯近邻,位于郭家屯村西。两村房屋相互交错彼此交融,是安丰乡最繁华的乡镇集市闹市区。它建村史不长,但地理位置特殊,政治环境、经历的年代、事件比较复杂,是安丰境内村落中最难考证的村子。
邵家屯村西口
邵家屯原本漳南一小村,默默无闻并不出众,因清政府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修“京汉铁路”由磁县过漳河途经西高穴,在邵家屯村沿古官道设弯道延伸东南至西稻田(今前稻田),出安丰。该铁路线在彰德府境内铁路全长37.5公里,共设3站,南站设在宝莲寺,总站在城西沿用府志之名,称“彰德车站”,北站设在邵家屯,命名“丰乐镇车站”而闻名天下。
京汉铁路彰德车站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邵家屯村设彰德火车北站被命名“丰乐镇车站”,而不叫“邵家屯火车站”呢?这还得从真正的“丰乐镇”说起。
乡东有“丰乐镇”,即现在的南丰、北丰村。此地在安丰境内漳河的下游,它历史悠久,著名的西门豹祠就建于此,自古就是历朝历代漳河南岸的重要关卡,曾经以漳河古道、草桥、渡口、驿站、官道、御路而著称。是古邺六朝北方政权和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北方通往南方的古漳河渡口,也是南北通衢的必经之路,安阳美景之一“漳河晚渡”就在于此。正因它位置特殊,名气颇大,清政府在设计铁路线之初就把彰德北站早早规划在了这里,可惜天不遂人愿,在实际勘察时发现,漳河渡桥的建设长度和技术是当时不可克服的难题。迫于技术受限,只能另择漳河上游河道较窄,适合架设铁路桥梁的地方修建。这才又选了从磁县绕道由上、下七垣村之间由南到西高穴村北的渡漳铁路新线。而邵家屯村与老丰乐镇平行,地理平坦,铁路正好从村里穿过,特别适合设站。原设计方案中的站名属政府钦点,不能刻意改变。就这样,原规划好的铁路线和站名硬生生被邵家屯村截了胡。从此,邵家屯村多了个名字,也称“新丰乐镇”。
老丰乐镇
细究此村历史,仍是明、清实施移民屯田大潮中迁徙到安丰境内略早些的移民村,晚于吉庄、马庄、施家河移民村十几年,属清.康熙三十二年以后建村,因建村初迁来的邵姓人口居多,故取名为“邵家屯”村。受晋系语言影响,当地方言发音为“沙阿屯儿”(shā ā tún er)。后因丰乐镇车站设于此村,当地人也称“车站”。民国时期因在车站附近兴起各行经商货栈集市,百姓也习惯称其为“集上”。
安丰邵家屯集
由于邵家屯村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特殊经历可谓是纷繁复杂、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笔者只有按它经历的年份、纪事来开始对它的叙述。
约清.康熙四十五年,受明朝大迁徙移民屯田的政策影响下,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有效改善了地广人稀,有田无人耕种的处境,清政府继续延续了此政实施。邵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此处建村,由于比别的移民村建的早些,抢先选择了比西边丘陵移民村较平坦的地理位置定居,这正应了“先来者有捡”这句老话。
清.乾隆年间,安丰境内的古村和移民村形成现在雏形。邵家屯村归西北乡管辖,归渔洋村管统十六村管,管统十六村有:渔洋、张显屯、郭家屯、邵家屯、东高榭(今东高穴)、蔡村、翟家庄、刘家庄(今刘家屯)、靳家屯、申家洞、杨家洞、傅家洞、韦家洞、张湖顶、韦家庄(今韦庄)、西高榭共十六个村,志所设在渔洋村。
清.乾隆年间《安阳县志》
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光绪帝和慈禧由西安避难回京。途径丰乐镇,渡漳河时被漳河美景留下深刻印象,这可能为今后的站名埋下了伏笔,回京后,丰乐镇官道改称“御路”。次年修京汉铁路时定彰德北站为“丰乐镇”火车站。
可惜天不遂人愿,因难以克服修漳河铁路渡桥技术原因,改线绕道西高穴渡漳,此举成就了邵家屯村“丰乐镇”火车站。
清彰德车站
因清.京汉铁路火车站设此的缘故,四面八方迁来姓氏人家繁多,车站周围开始开设各类运输商号,附近靠车站营生的日益壮大,邵家屯人皆多。
邵姓人家保留的咸丰年间分家契约
光绪三十四年(1908),蒋村籍两广巡抚马丕瑶的儿子马吉森兴办了观台“六河沟煤矿”,因解决产煤输出问题,策划修筑了由观台到丰乐镇车站的轻便小铁路“观丰线”建成通车,此时邵家屯的“丰乐镇”车站附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
车站内停靠场景
经历了清末民初的朝代更替,到民国时期,京汉铁路更名为“平汉铁路”,民国六年(1917),观丰铁路由轻便小铁路改建为与平汉铁路统一的标准轨铁路并在丰乐镇车站与平汉铁路并轨。并轨后的观丰铁路在以运输煤和物质为主的基础上开始承载客运列车。南北商贾开始驻扎车站进行货物流通,车站的运输便利和客流给邵家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随着平汉公路与铁路线并驾齐驱的修筑,更是锦上添花般注入了飞速发展的兴奋剂。安丰境内最初地理位置优越,街道车水马龙、异常繁荣的古商道加渡口渔洋镇,由原来的店铺相连,各地商贾聚集、商号货栈林立的黄金之地,随着火车汽笛声被拽到了邵家屯“新丰乐镇”的后起之秀经济区。
邵家屯村桥
车站附近,相继成立了客运站、煤建公司、棉麻公司、粮站、木材公司、戏院、旅馆、花行、邮电所、饭店、理发店、车马店等服务行业。邵家屯一度成为漳南四省通衢的重要贸易场所。村街两旁的商铺是幌旗招展,招牌林立。日用杂货、绫罗绸缎、中医、牙医、土产日杂、山货土特产更是应有尽有,店铺、街摊更是比比皆是。邵家屯村因车站的到来而变的日益繁华兴旺。成为了漳河两岸的经济、服务、文化中心,举足轻重的物流商业码头和集聚区。
邵家屯村原繁华大道
民国二十二年《续安阳县志》载:安丰境内的邵家屯村归第十区管辖,国民政府废村制为保甲制,10家为甲,10甲为联保,实行保长责任制,并根据人口村实行小乡自治。当时邵家屯村被成立为邵家屯乡,共辖两村,管郭家屯村,乡公所设在郭家屯。因车站的飞速发展和接受新思想的原因,村街集市更加鼎盛繁华。
邵家屯马兰奇照相馆
可惜,如此繁华的景象只持续了20年。转眼到了民国二十六年(1937),随着日寇侵华的枪声,漳河阻击战的失败,日寇占据了丰乐镇车站,并在车站设立了据点,修筑了碉堡,疯狂掠夺我煤炭资源,极其残暴地欺凌邵家屯街市繁华的商号,致使许多商栈货号被迫关业逃离。繁荣昌盛的商业区逐渐衰败萧条,村里百姓更是过上了民不聊生的艰难生活。
日寇侵占车站后的老照片
丰乐镇车站附近的百姓在经受日本鬼子欺凌的同时,还要饱受着地方土匪和投靠日军伪政府旧局子的肆虐。丰乐镇车站日寇驻军是小林队长,助纣为虐的有当地的汉奸队长刘月明、韩庆臣、郭清芳、袁作楹等武装力量占据着车站和周圆数十里村庄,对百姓肆无忌惮的劫掠讹诈、胡作非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由我党的地下党组织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悄悄派地下党员王实克、王贞吉、刘云衣等人借助教员身份开展抗日宣传,并吸收了安丰有志之氏展开了对敌斗争。
民国二十九年(1940)8月,我太行八路军武装以纪德贵和王维纲为首的部队2次攻打了丰乐镇车站,歼灭击伤日、伪军数十余人。给饱受日寇蹂躏的邵家屯百姓带来了久违的曙光。
列车内的场景
民国三十年(1941),我太行办事处打通了途经丰乐镇车站的地下交通线,先后多次经邵家屯、渔洋往返护送党政军高级干部数十人,邵家屯村迎来了我党地下革命活动的新篇章。
在车站附近的商人由于长期受日寇控制物质出售和亲日买办的摧残抑制,受我党抗日宣传下更加激发了爱国抗战情怀。在车站开大同货栈的林县商人刘经理等老板经常利用经商进货名义为抗日武装购买印刷器械、电池、医药、纸张、布匹等军需物质暗地运至我党抗日太行根据地,并经常捐助物质支援抗日统一战线。
袁福林老人在讲述车站抗日故事
1943年9月10日,李家坡走出的我军太行抗日武装李保华营长率领独立营300名战士夜间包围了邵家屯车站,激战两个时辰后歼灭敌人数十人,俘虏日军2人,汉奸队长袁作楹和伪军十七人,缴获枪械35支,胜利凯旋。这两次作战有效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日本战败投降后,国民政府返场。郭家屯村的郭清芳部与王自全相互勾结仍然实际掌控着安丰境内政权,经过我党组织和武装力量的对敌斗争,安丰在1946年迎来了第一次解放。我党成立了地方临时政府,开展了斗地主、分田地、分房产、分浮财运动,地主等敌战分子都仓皇逃进了安阳城寻求庇护。邵家屯村废除保甲制,建立人民政府。邵家屯村在党的组织下,成立了区队地方武工队。可惜好景不长,即年5月,国民党和逃到城里的地主、土匪成立返乡团再次占领安丰解放区,邵家屯村又被国民政府建立乡公所,恢复联保制,邵家屯村再次沦陷。
张天喜(前村主任)在讲地道战的革命故事
1947年,解放军二野和冀南军区攻克崔家桥王自全据点,王率残部逃窜安阳城。我武工队和县大队再次占领邵家屯在内的灰色区域,东稻田以南为敌占区,以北回到我党怀抱。因我地方武装队部设在郭家屯和东高穴村,安阳城敌人和磁县敌匪相互勾结,经常来我二区郭家屯、东高穴针对我解放区进行打击报复。针对这一现状,太行五地委针对属辖的二区地貌特征,按实际战争需求提出了战略性意见。二区地理条件特殊,东西战线较长;东由辛店至西到安丰、伦掌、林县(崔家桥当时是王自全的老巢)东西跨度很长。南北战线较窄,只有敌占区的洪河屯平行向北到漳河。东西走向的北漳河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只要对南来犯之敌有效防范,就是最佳战略布局。敌众我寡,为了有效保护解放区不再受打击与破坏,由区长李志清提出借鉴冀中平原的作战经验,“开挖地道战,保护解放区”的口号和挖建地道部署想法。这一战略性意见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区委同志们的相应。会后,马上召集各村积极分子动员大会,要求全区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区委提出的布局落实到位。
地道图片
会议精神很快实施到位,以邵家屯、东高穴为中心,很快开挖好了两条主要地下战略线。一条由东高穴延伸挖通马庄、固岸、吉庄、木厂屯来防御东来匪敌进攻;另条以邵家屯为起点向东南延伸,过张家庄到前洪河、后洪河、北李庄、大刘庄、再继续东挖到前、后净渠(县大队所在地)。再由此向南延伸,借用部分自然沟连接挖到东、后、前三个稻田村连接,来防御与阻击从豆公来的敌人。挖通这两条地道线后,进可打击来犯敌人,退可保存自己实力。
民国三十七年(1948)7月下旬,城里的土匪头子王自全突然率领还乡团1000多名匪兵偷袭东高穴和邵家屯我区干队队部,欲于全歼我武装力量。并利用兵势上的优力形成对邵家屯、东高穴两道包围圈,由王自全亲自坐镇督战。当时区属连干部在内的人员不足40余人,作战人员只有20余人,武器装备有一挺土制机枪和不足30支枪。人员和武器对敌悬殊太大,根本就无法与敌抗衡。
地道战图片
区大队政委张景余发现被包围后,带领着20余人指挥突围,实因敌众我寡悬殊太大未能成功。我区大队还牺牲了两名战士,实感突围困难,随即转入地道内进行游击灵活抗击。驻两村的区大队和武工队分工合作,各守几个地道口,利用地道的暗堡和地上附着物,控制东高穴村的十字路口处各暗堡射击孔对来敌进行顽强抵抗。敌人在机枪的火力压制下,一拥而上企图强攻。被区干队指挥的土机枪和长枪形成的排枪阵容给猛烈打了回去。就这样拉锯战进行了好几番,敌人一度用木头树枝点燃后鼓风烟熏我地道内武工队员,等到天渐渐亮时,驻曲沟军分区五十二团和区干队的增援下,敌人在村里丢下十几具尸体仓皇逃窜。
地道网络图片
这次战斗结束后,二区两队政委统计战场情况报告。得出如下结论:这次战斗是地方武装对抗正规武装突袭中唯一以少胜多的对抗。这次战役是在区委正确领导下,部署的地道战战略方针是十分正确的。我武工队、区大队依托地道游击战术“既保护了自己,又消灭了敌人”。当时部分同志嫌麻烦说:挖地洞空费力,不如就地打游击!的说法,在区政府的坚持贯彻实行地道战的指导下,最终事实证明了这次“邵家屯地道战”创造了安阳地方战争史上、平原地道战战斗史上的奇迹!
邵家屯村委会保留下的老北屋
“地道战”的遗迹犹存,如今的邵家屯村村委会北屋,仍然保留着清时期的清砖蓝瓦带前沿古建筑,它原是车站北街口的车马店,名曰:“三合店”,解放前被“旧局子”征用当过局所,第一次解放时做过村志所,是地道战时期的主要出口之一。解放后该地方充公,用于地方武装队部和村委会使用至今。
邵家屯关帝庙
当时的邵家屯村人口只有300多人,村里姓氏组成为:除邵姓外又迁来“三张、两袁、一郝家”,仅四个老姓氏居住村上。村四周原有四个寨门,东门里有庙宇三座,一座牛王庙,一座关爷庙,一座奶奶庙。东门外有两座庙宇,一座土地庙在路北,一座观音菩萨庙在路南。村上一年有两个会期,一个二月十五,一个十一月十五。
安丰老粮站
1949年10月1号新中国成立,政府接管铁路,安丰以京汉铁路为界,铁路西归安阳县洪河屯区管辖,铁路东由邺县辛店区管辖,安丰属二次解放恢复区,邵家屯归邺县二区管理,为了便于管理,区下设小乡,邵家屯乡管辖4村,有:东高穴、邵家屯、郭家屯、张家庄村。
列车客满挤车场景
丰乐镇车站因地处繁华集市,又是新中国的南北运输线上大动脉。邵家屯一直充当着地方政府所在地和地方经济带头人的角色,更是经济发展中的风向标。因政府所在地设在这里,就会有各部门外籍工作人员迁入,邵家屯又迎来了几十个新姓氏定居于此,村上姓氏分别有:邵姓、袁、张、郝、曹、常、陈、程、丁、董、杜、段、郭、冯、付、胡、黄、靳、李、梁、刘、路、吕、马、戚、师、司、宋、孙、田、仝、王、文、吴、谢、徐、许、杨、余、岳、赵、周、朱等四十多个姓氏形成了多民族、多姓氏村落。
邵家屯民国时期建筑
1950年邵家屯建成棉花轧花厂,后更名安阳地区棉花良种厂。同年邵家屯邮电所成立。随后几年间,各部门、各机关、各企业、各生产工厂如雨后春笋纷纷在邵家屯成立。1953年邵家屯修车铺成立,1959年改成综合厂,归县二轻局领导。
安丰轧花厂
1952年,因张家庄村丁志纯带领互助组种植棉花高产被评为省农业劳模。次年,丰乐镇车站迎来了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前来观摩,受到邵家屯村小学学生手举花环夹道欢迎。
1956年成立邵家屯兽医站。
安丰供销社
1957年撤区并乡,成立邵家屯乡人民政府。这一年对邵家屯村甚至安丰乡来说,是一个痛失吾爱,举目破败的不幸之年,京汉铁路东移丰乐镇,更名京广铁路,撤销车站。京汉铁路给邵家屯带来半个世纪的繁华盛景,如过往云烟而瞬间烟消云散。车站给予的往日盛世如借来的幸福,最终还是要还。邵家屯“借来”的“丰乐镇车站” 最终归还了原本属于“丰乐镇”的丰乐镇,邵家屯的丰乐镇车站随之撤销。
同年邵家屯机械厂成立。
安丰老卫生院原火车站
1958年,大办钢铁,邵家屯火车站南段成为炼铁基地。北段票房用于成立公社卫生院。
1966年,安丰公社在邵家屯街西建立拖拉机站,建设用砖取至明赵简王陵墓砖,百姓笑言拖拉机站级别高到:“水泥檩,钢筋梁,墙上垒着赵简王”。在这轰轰烈烈的同年,邵家屯剧院、礼堂建成。
丰乐镇车站票房
1969年邵家屯重建机械厂成立。
1972年,废弃多年的部分车站被安丰机械厂征用,车站建房用于厂区生产办公,主要生产木车床和锯齿轧花机等。
1978年,安丰面粉厂在邵家屯集东建立,红砖修砌成高楼状加工厂房,崇高的厂房正面用水泥嵌刻着安丰面粉厂字样,当时楼内用的可是全乡乃至全县最先进的自动化一条龙磨面机械。同年,化工厂在邵家屯村建成,主要生产“903磨削液”和“邻氯苯甲酸”,产品曾获得省科委一等奖。
邵家屯村委会
1979年,安丰制药厂在邵家屯集建立,由于当时医疗药品匮乏,主要生产赤脚医生广泛使用的“链霉素、注射剂四环素等”。
邵家屯村街道住宅分布图
村里走出的副科级以上干部有:
袁运涛、 单位伦掌乡政府工作。
李海斌、 单位伦掌乡政府工作。
袁红军、 单位安阳县土地局。
村里在乡任教的老教师:
袁富宝、原任教于安丰乡中。
张瑞臣、原任教于安丰乡中。
村里历任支书有:
邵吉祥,1949-1954;
袁保平,1954-1957;
袁立富,1957-1967;
袁好德,1967-1968;
常三华,1968-1972;
袁好信,1972-1975;
袁保平,1972-1975;
袁善平,1980-1985.4;
袁金廷,1985.4-1987.11;
袁善平,1987.11-1997.9;
袁金廷,1997.9-2008.3;
袁玉良,2008.3-2009.3;
袁保军,2009.3-2014.12;
付永红,2014.12-2015.12;
袁保丰,2016.1-2017.3;
张向东,2017.3-2018.3;
袁玉国,2018.3-2019.3;
张向东,2019.3至现在。
盘点村存古遗迹:
1、村西地有北齐和士开墓,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现地面仍保存着高大的圆形墓冢封土。
和士开墓冢
2、古庙遗迹。
3、村北曹魏时期的城头坡遗址。
4、丰乐镇车站票房遗址。
5、轧花厂遗址。
6、合作社遗址。
7、拖拉机站遗迹。
8、面粉厂遗址。
9、旧局子遗址。
10、地道战遗迹。
11、老粮站。
12、照相馆遗址。
13、剧院遗迹。
14、京汉洪沟铁路桥遗址等……
回顾邵家屯村的传奇历史,得出一个忍俊不禁的结论,邵家屯村就是为成就别人而生的,你捋捋?明明在邵家屯村设的平汉铁路车站,却不以邵家屯村为命站名,而以离自己十五里远八杆子打不着的“丰乐镇”为车站名。民国时期,明明在邵家屯地盘上的集市年趋一年兴旺起来的商业繁华区,却被人们称为了“新丰乐镇”。解放后,明明成立的“邵家屯乡”,政府所在地却设在了紧邻的郭家屯村。
邵家屯新街
虽然邵家屯集市因京汉车站的搬迁带来了上房抽梯式不可估量的窘迫,但因地理位置优越和行政机关、厂矿企业设置于此众多等硬件原因,它仍然是安丰境内最繁荣昌盛的集市。
铁路虽撤了,上面被拓宽铺设成了公路,原集镇大道南段的洪水沟铁路桥,也被加宽改造成了通往安阳城的公路大桥,公路上开通了公共汽车,车站两旁也随之改成了以农贸、民生方向的综合性商贸市场。
80年代的邵家屯集,仍然是安丰境内最绚丽的烟火。当地有句风趣的顺口溜足以勾勒出邵家屯集市上的繁华景象: “谁家没吃过面粉厂籴的面?谁还没在安丰照相馆留过念?谁没有偷过家里的铁块儿去过供销社的废品站?谁家孩子没在集上的烟酒门市舍过欠?谁还没去贵堂饭店吃过炝锅面?吃完你再往外看,街上溜逛的二杆子看集的汉”……
近年,政府倡导的“建设美丽乡村”实施行动中,邵家屯村在乡政府的关怀与重视下,统一规划、整治街区两旁,拆除违章建筑,扩宽的集市路面铺设沥青,修砌排水沟、路沿石,并在村南开设一条新街道,打造美丽安丰餐饮、服务一条街,浓妆艳抹的打造出了一个崭新的集市经济集聚区。
这正是:
邵家屯村繁华集,
清民唱就繁杂戏。
故事反转横交纵,
曹操谢幕上关羽。
苦恨年年压金线,
却为他人作嫁衣。
嗯呐忒,沙屯儿……
2021-10-24日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11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