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免费算命 宝宝起名 2022-04-13 3 0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95后二胎父母可爸和可妈

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1月发布的数据,

中国人口出生率连续两年跌破1%,

在低生育的大趋势之下,

较早步入婚育的年轻人,

似乎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群体,

甚至被贴上“英年早婚”的戏谑标签。

然而在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的研究中,

全国未婚群体,不想结婚的比例不超过5%,

年轻人依然普遍渴望进入婚姻。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图源《花束般的恋爱》

一条找到4个90后、95后的年轻家庭,

他们在25岁前完成结婚、生子,

我们共同探讨关于“早婚早育”的人生选择。

“早婚早育”跟家庭经济基础关联多大?

他们在哪个瞬间做出这个决定?

早早婚育有什么优势?

又碰到哪些不一样的挑战?

等到相对成熟的年纪,他们是否后悔了?

编辑 钱雨朦 责编 陈子文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可爸和可妈,95后

女儿2岁,儿子9个月

坐标:北京

2021年6月,一场大雨过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毕业典礼正在校内草坪上举行。95后可爸穿着硕士毕业服,挤在人群中听领导讲话,但他时不时会张望一下远处,寻觅妻子可妈和女儿可可的身影。

带娃参加毕业典礼,是件稀罕事。夫妻俩很快被同学老师们“围观”,可爸拉来导师,想合影,但女儿没见过这么多人,吓哭了,手上攥着的面包也不想吃了。可爸接过面包,自然放进自己嘴里,抱起女儿安抚情绪。最后,合照有了,女儿“黑着脸”,他们回忆:“太尴尬了。”

可爸和可妈同学院同一届,大四在一起,又一起保研读研。2019年5月,他们意外怀孕,还没毕业,孩子先来了。

时间再往前推大半年,两人时常争吵未来人生规划。

女生想提前毕业,申请读博,但男生觉得不如早点工作;男生丢下做了好几年的影视创业,和朋友做起文创,女生觉得一时兴起,风险太大。一个人憋不出毕业论文,脾气暴躁;另一个人因为对方的不理解,也很烦闷。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在学校里拍的婚纱照

孩子的到来,催促着两个年轻人走向成熟,做出决定。

首先是要不要孩子,答案是肯定的。可妈长期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医学上,这是女性不孕最常见的原因。他们甚至想过,哪怕没有孩子,也能过一辈子。她去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有种被命运砸中的感觉。”

接着是筹备结婚,两人都有比较丰富的恋爱经验,在一起后,进度比别的校园情侣快,本科毕业时,双方父母就见过面,知根知底很满意,孩子让原本毕业后的结婚计划提前了一些。

在更长远的人生规划上,两个年轻人更谨慎,可妈已顺利完成论文和博士申请,明确了以后当老师的目标。得知怀孕,可爸放弃了手中不成熟的创业,先休学一年,照顾妻子左右,也为未来做更周密的打算。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结婚生娃,两人有一些积蓄,算不上“裸婚”,“我们经济独立比较早,大学念新闻传播专业,自学拍照、设计海报、剪辑视频,一边学一边在外面接活儿赚钱。”可爸上大学后,就没再问家里要过钱。

但两人都没毕业,未来并不完全确定。他们统一行动思路:在可控范围经营好小家。

两人决定先延续租房的状态。可妈虽是北京人,父母都是普通体制内上班族,家里只有一套房,住不下,距离远,买新房也不易。2017年开始,两人便在学校附近租房,从与人合租的60平米小屋,到后来换了个80平米公寓。

租房多年,可妈从没有单独的化妆台。家里的小沙发堆满玩具,一家四口常挤在上面聊天打闹。她感慨:“很少有自己的空间,作为女孩子,更心酸了。”

育儿上,生一胎时,遇上疫情暴发,新手可妈心情起伏大。可爸看在眼里,把母乳存进冰箱,夜里起来喂孩子,让妻子能多睡会。身边的朋友生娃的不多,他们遇到难处,就上网现学。2021年,两人又迎来二胎,才请了育儿嫂帮衬。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如今,可爸可妈都回归了自己的工作学业,工作日里,退休的可可外婆主要带娃,但相比较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夫妻俩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更多。

可爸毕业后,和朋友一起成立了影视工作室,虽然忙碌,但节奏掌握在自己手上。可妈读博步调比同学们慢,但她保证每周有两天在学校,其余时间可以在家远程,可妈还运营了母婴自媒体,接商务也有收入。

结婚第3年,考虑到两个孩子日后的上学问题,两人在父母的帮衬下,贷款买下90平米的房子。每月房贷还完,剩下的钱精打细算过生活。

家庭的压力逼着可爸和可妈不松懈,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单独的二人周末了,但一想到未来,等两个孩子18岁了,他们不过也才45岁上下,那时,真正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享受自己的生活,他们也很期待。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图源《产后调理院》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李霖和方先生,95后

女儿2岁,二胎待产

坐标:新疆库尔勒

23岁的李霖鼓起勇气,在闺蜜群里发出自己结婚和怀孕的消息,在一线城市上班和读博的两个发小,立马发来惊恐的反应。

“没上几天班就回去结婚了?你在上海那家公司不是很受重用吗?”“你的肚子变得那么大,身材走形到这样的地步,太可怕了,无法想象。”没有从朋友那里获得关于结婚生娃的鼓励,她有些沮丧。

朋友眼中,李霖就像是《我的天才女友》里的Lila,人群里最聪明的女孩。她从小就是班长,大学考上厦门一所名校,学理科,又擅长写文章,活跃在许多社团里。毕业前夕,拿到了上海一家新能源公司的offer。

决定结婚时,李霖住在上海公司附近的出租屋里,已经交了半年的租金。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大学时期的李霖

两年后,回忆这些时,李霖身处新疆小城库尔勒。她的父母是落脚这里的石油行业从业者,李霖在这里度过了小学、中学。

我们和她的采访在下午,因为女儿的啼哭被打断了两次,“我想着逃出她的视线,交给保姆,但是失败了,每天都在‘斗智斗勇’。”转到深夜12点,李霖哄睡女儿后,才打开了电话,她的四周终于恢复了平静。

李霖和丈夫从中学开始相恋十年。婚后不到一周,她发现怀孕。回新疆,是因为双方父母都在,方便照顾孩子。

李霖总结自己“早婚早育”的选择:“先做了我‘该做’的事情,然后再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说“应该”,和成长环境有关。李霖和先生两人的父母都是按部就班、守着传统观念生活的人。整个中学,他们偷偷摸摸谈恋爱,李霖记得,父母给她设置了“宵禁”,“11点前必须回家,没得商量。”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眼里,在一起十年还没分开,就是要在一起孕育下一代。他们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一切都安排得很妥当,我们似乎没有逃避的理由。”

另一个结婚的原因,李霖觉得可能遇不到比先生更适合的人了。在一起的十年里,他们几乎没吵过架。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生完女儿后,公婆给了夫妻俩一笔钱,李霖可以选择最好的产后修复方案,也请了当地评价最好月嫂来家里。身体恢复后,李霖和先生带着宝宝去度假,她很乐于在朋友圈分享女儿的点滴成长,也会找来各种育儿书籍,耐心研究下一代的教育方式。

但很多个深夜,当孩子睡着后,李霖又像换了个人似的,在社交媒体上写下她的困惑。比如,她发现这两年“自我价值”完全消失,孩子是一切中心。

“每天起床就是看着宝宝,和父母公婆抬头不见低头见,偶尔争吵拌嘴,大多也是围绕孩子,他们太溺爱宝宝,我不希望这样,饭都不能好好吃。”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李霖和女儿度假

有几次,李霖想好好打扮一下出门,却发现溜达的只有小区,城市太小了,没有朋友,闺蜜群里的聊天肉眼可见在变少。前几天,快天黑的时候,她下楼去买东西,看着外面的夕阳,有一种很恍惚的感觉,她想着:新疆有时差,这大概是上海大家加班奋斗的时候吧。

说起辞掉上海工作的决定,李霖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目前的想法是“见缝插针地实现个人价值”。她说服父母,希望生完二胎之后,再回到一线城市去工作,“孩子离不开母亲,但我以后的生活里,不能只有孩子。”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蒋欣小吴的一双儿女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蒋欣&小吴,90后

女儿5岁,儿子3岁

坐标:江苏南通

小吴29岁那年,食物中毒,躺在担架上被急救车送去医院。他浑身麻木抽搐,艰难的呼吸步步突破他的心理防线,但他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内心有个声音告诉他:你得活着,老婆孩子在等你。

医生终于从鬼门关把小吴拉回来,意识稍微恢复后,他看到妻子蒋欣坐在床头。过去的二十几年,他们的生活平淡如水,以为一切顺其自然,就都在掌握之中。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图源《产后调理院》

蒋欣是南通人,小吴来自隔壁泰州。他们在省内读大学,毕业后,都顺从父母期望,考上离家近的体制内公务员。

两人认识是在工作场合,小吴被蒋欣甜美的外表吸引,蒋欣觉得小吴字很好看。“业务一来一往,别人看来平平无奇的对话,在我这里就很心动。”平时工作不忙,他们有更多时间约会相处。

小城不大,恋情很快被家长知道,“合适的时间遇到了合适的人,在南通买房买车成本也不高,不到一年就结婚了,两个孩子相继出生。”

24岁结婚,25岁生娃,夫妻俩觉得:“可能和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比很早,但对于身边圈子来说,早早结婚生子,这很常见。”

蒋欣两胎恢复都很快,“五六个月基本回归正常,头发也掉,不过现在都长回来了。产后恢复,比如盆底肌、腹直肌修复都相对更容易些。”

她还感到幸运的是,他们生娃时,婆婆50岁出头,刚退休,精神精力都充足。平时不仅负责带孙子孙女,也会把蒋欣当孩子,变着法子做好吃的。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对于生活的掌控感也来自于小城体制内的安逸。

蒋欣和小吴都不是事业心很重的人,收入远比不上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同学,经历那次生死考验后,他们更“佛系”了,夫妻俩笑称自己“穷得只剩下稳定”。但生活在大城市的同学们,又会反过来羡慕他们“工作和生活是彻底分开的”。

工作六年,蒋欣一直在基层做着游刃有余的事情,同事关系简单,有时间有精力,更多地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在我这里,家庭的美满会更有成就感”。

和一线城市的职场妈妈相比,蒋欣不需要额外的社交或加班,下午五点半,太阳还没下山,她骑一辆电单车,十几分钟就回到熟悉的小区,“打开家门,看到两个活蹦乱跳的娃,和一桌简单却用心的晚饭,满血复活。”

小吴一直记得,食物中毒被救回来的那个早上,妻子从家带来热乎乎的白粥,一家人围坐在病床前,你一口我一口地吃下去。

“那就是人间美味了,是清清楚楚的幸福感,哪怕以后还有什么难关,但一家人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幸运。”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可遇和女儿在一起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可遇,90后

女儿3岁

坐标:四川成都

2021年7月,过了“冷静期”,27岁的可遇正式和前夫洋葱办理了离婚手续,结束十年的感情,四年的婚姻。前夫是可遇的初恋,他们和平分手,“双方都没有出轨等原则性的错误”。

可遇说:“懵懂时,我企图用早婚育来弥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遗憾,我很感激他,但如果再来一次,我不会做这样的选择。”

可遇从小内向敏感,父母从她3岁时开始争吵不断,小学一二年级,她被送回都江堰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奶奶会埋怨我妈妈,也不是很喜欢我。”

10岁时,父母离婚。记忆里,她对父母没有真正的依恋,她想离开这个家,有自己的家。

整个青春期,她在学校也很沉默,总是下意识避开人群,窝在座位上低着头。同年级的洋葱完全不一样,外表俊朗,爱表达。可遇被他充足的能量吸引,希望成为那样的人。中学时,两人开始早恋,一起上课下课。

洋葱父母对可遇呵护有加,她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家里条件并没有很好,但他们有多少,就会给我多少。”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2017年,刚过法定结婚年龄,他们就领证了。两个自己还是“孩子”的年轻人,很快迎来女儿的出生。

可遇逐渐意识到,一家人在一起,光温暖是不够的,生活观念的碰撞无处不在。从争论孩子上哪个幼儿园开始,一个个现实挑战下,两人分歧越来越大。如今,女儿主要由前夫的父母带着。

可遇觉得,从小到大,都没有人教她去怎样生活,如何成为一个妻子或母亲。这段婚姻,对她来说像一场迈出去的试验,“逐渐找到了自我”。唯一亏欠的是年幼的女儿,她想在这几年认真打拼,积累一些基础,“等到她念小学,我有这个实力了,就把她接到身边。”

文中名字均为化名。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图源《盛装恋爱有理由》

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记得,几年前,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数据,到了一些媒体那儿,新闻标题是“中国有2 亿不结婚的年轻人”。

在她看来,某些博取噱头的不实报道,并不能帮助大家客观理解当下年轻一代的婚育观念。

2021年9月,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最新数据,於嘉与其团队发布了一项名为《中国青年的结合与生育:趋势与社会经济差异》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在家庭形成方面,我国的年轻人仍然普遍渴望进入婚姻。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选择结婚生育,随之而来的是房价、教育、女性个人价值实现等等问题,令人惶恐、焦虑……而另一面,在这个漂流的大世界中,好的婚姻和家庭也构成一个小世界,外面再动荡,但是小世界内很温暖。

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也许相比何时结婚、几岁生娃,以什么样的态度进入婚姻、是否能对生育的选择负起责任,是更值得思考的事。

以下是一条对於嘉的采访。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Q:一条

A:於嘉

Q:近些年,年轻人初婚育平均年龄和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A:从全国来看,2019年男性初婚年龄是28.0岁,女性26.4岁。城市平均初婚初育年龄比全国平均水平大约会大1-2岁。

纵向比较,2006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是24.3岁,2016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是26.9岁,最近10年间推迟了约2.6岁。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整体而言,推迟婚育与高等教育扩张、婚前同居的比例增加、结婚对经济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个人主义兴起等因素相关。

Q:传统婚育观念对当代年轻人的影响如何?

A:影响依然比较深,这是文化和历史决定的,很难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年轻人还是比较重视家庭美满、希望子女有出息、认同孝顺父母等。

但是另一方面,年轻人的一些婚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年轻人对“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女人有孩子才算完整”的观念认同度也下降很多。

25岁前,他们选择了早婚早育

图源《男文案撰稿人,要休育儿假》

Q:您曾提出一个现象:在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较早进入婚育的年轻人群体正好相反,这是为什么?

A:对于三四线城市,年轻人经济压力较小,养育成本也比较低,大部分人在完成学业后,如果认识了合适的对象,相处一段时间后,都比较早进入了婚姻。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一些条件比较好、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可能在配偶的选择上更加挑剔和审慎,较大可能晚婚。

但在一二线城市,模式可能正好反过来。这里房价高,生活育儿成本也高,教育水平与家庭出身一般的年轻人,进入婚姻的时间可能会晚。受到更好教育、家庭背景比较好的年轻人,只要找到合适对象,在经济不是最大问题的情况下,可能就会考虑进入婚姻。

比如近期有研究发现,自2008年上海房价大幅度上涨之后,与非本地人相比,具有上海户口的高教育程度男性会更早进入婚姻。

Q:相对于80后父母,95后育儿似乎倾向轻量化、不鸡娃,您觉得背后的原因是?

A:一方面,可能是90后、95后的子女还比较小,没有很直观地感受到教育的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70后、80后很多人是依靠教育实现向上流动,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他们直观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或焦虑。而90后、95后成长环境是更好且趋于稳定的。

另外,90后、95后成长在互联网时代,接触到的信息更多,父母和社会制度对他们的约束也变小了,他们更重视自己的意见,呈现更有主见的育儿方式。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125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