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2022届第一学期高三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法典体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贯彻于法律之中,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价值和原则:二是篇章节、基本制度的安排等。人格权独立成编最充分地体现了民法人文关怀的精神和价值。正如孟德斯鸠所指出的,“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的国家”。
我国《民法总则》将人身权与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债权和知识产权并列,构成民事权利体系,预设了《民法典》分则的基本框架,同时在形式上体现了保护人格尊严的价值宣示,使得人格尊严在各项权利保护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所有人身权和财产权保护的根本目的,具有最高价值。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并且将人格权编置于分则之首,这是对《民法通则》立法体例和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凸显了民法以关爱人、尊重人、保护人为己任的特点。
人格权独立成编凸显了民法作为“人法”的本质,有助于改变传统民法“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从古典的民法典体系来看,不论是“法学阶梯”模式还是“学说汇篡”,模式,都是以财产关系为中心,其所规定的人的制度都是从“主体”的角度而言的,着眼点在于解决主体参与法律关系的资格与能力,并没有肯定人格权的独立地位,在价值上对人的地位重视不够。而人格权则在于确认人自身所享有、作为其自身组成成分、与其自身不可分离的权利。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民法虽然以保障人身权和财产权为己任,却仅在分则中规定了财产权和身份权,对人身权中最重要的权利即人格权,却没有在分则中作出规定,这本身表明,传统民法存在着“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如果人格权不能独立成编,分则条款明显是财产法为绝对主导,会给人以民法主要就是财产法的印象,这也将成为我国民法典体系的一大缺陷。因此,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并将其列入分则之首,在全面规定各项具体人格权的同时,对一般人格权作出规定,形成对各种人格权益的周延保护,以弥补传统民法典体系的不足。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构成我国民法典的重要亮点,这也是我们所遇到的历史机遇。
(摘编自王利明《论人格权独立成编的理由》)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l年11月正式施行。《民法典》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在分则中专门设置人格权编,在世界各国的民法典中具有创新性。
在以往各国的民法典中:法国法系民法典一般不规定人格权,其保护方法是在侵权责任的规范中通过“权利”的概念将人格权包含在其中,如《加拿大魁北克民法典》仅在总则中规定了人格权:在德国法系民法典申,《德国民法典》将姓名权规定在总则中,其他人格权的保护则规定在债编的侵权行为规范中;《瑞士民法典》则不同于《德国民法典》,其在人法中用一节专门就人格权进行了规定。通常认为,人格权是基于民事主体资格产生的民事权利,不像物权、债权那样可以通过法律行为或者事实行为取得,因而人格权与其他民事权利是不同的权利,应当规定在民法典总则编中。这样的立法方法和理论背景,难免使人对人格权的性质产生错觉,认为人格权并不是普通的民事权利类型,而是民事主体特别是自然人对自己的权利,不能用潘得克吞①的民法典编纂方法在分则中进行规定。
事实上,人格权与物权、债权、身份权、继承权等民事权利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以民事利益作为客体的民事权利;只不过物权的客体是物或者某种财产权利,债权的客体是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身份权的客体是特定亲属之间的亲属利益,继承权的客体是自然人生前拥有的合法财产。这些民事权利的客体都是特定的民事利益。与此相同,人格权的客体也是民事利益,只不过作为人格权客体的民事利益是人的人格利益的具体要素,并且这些人格要素并非依靠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事实行为而取得,而是生而固有的人格利益及要素。人一出生,就享有人格;构成人格的并非只有一种要素,人格是由生命、身体、健康、姓名、肖像、名誉、隐私、人身自由等具体要素构成的。正因为人的这种人格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格利益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民法的保护上,不能用一个笼统的人格权来进行保护,而是要把这些具体的人格要素设置成具体的人格权;通过这些不同的具体人格权对一个个人格要素进行保护,才能够对完整的人格进行保护,并就此形成具体人格权的不同类型,构成具体人格权的体系。人格权虽然与物权、债权、身份权和继承权等民事权利有所不同,但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民事权利。这些权利的客体都可以概括为民事利益,只不过分成物权利益、债权利益、身份利益、人格利益等不同的利益而已。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民法典》将人格权规定在分则中,与物权、债权、身份权、继承权等民事权利并列,使之回归民事权利体系之中,而不是将人格权仅作为民事主体自身的权利与其他民事权利分割开,成为地位特殊的民事权利类型。这样的做法,是对人格权性质的正确定性。
(摘编自杨立新《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立法的创新发展》)
【注释】①:潘德克吞一词,来源予拉丁文的Pandecta。而Pandecta,是指《罗马法大全》《国法大全》中的《学说汇纂》(Digesta)。潘得克吞体系的特征是,将抽象的共通的一般事项整理成为“总则”,并置于民法典之始(第一编)加以规定。其余分则各编依次为:物权法、债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过去的民法典体系存在着“重物轻人”的缺陷,仅强调人作为主体参与法律关系的资格与能力。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编置于分则之首,充分地体现了民法人文关怀的精神和价值。
C.传统的民法典体系忽视了人格权的独立地位,而我国《民法典》对各种人格权益进行了周延保护。
D.我国《民法典》在分则中对人格权作出专门规定,这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欧美国家,《瑞士民法典》不同于《德国民法典》,就人格权单独成编,用专门的章节进行了规定。
B.人格权不是基于民事主体资格产生的民事权利,与物权、债权、继承权等取得民事权利的方式不同。
C.人格权不同于物权、债权、身份权,不能概括为普通的民事权力类型,它是生而固有、与生俱来的。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民法典采用“总则-分则”的篇章结构,分则有物权编、继承权编、人格权编等。
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货币属于其占有者,所有权不得朱确定。
B.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C.一个毫无财产、一文不名的人,连生存都难以维持,能算是真正的人吗?
D.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有二大要件:一曰生命,二曰权利。二者缺一,时乃非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孟德斯鸠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的国家”。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我国《民法典》题如何体现这句话的精神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木匠
刘亮程
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
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人的耳膜。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话。他说一句,那个人说一句。我听不见他梦中那个人说些什么,所以无法明白冯三说话的全部内容。有一阵冯三长时间不吭声,他说了半句话,突然停住。我侧起身,耳朵贴近他的头,想听听梦中打断他说话的那个人正在说些什么。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全放了进来。
一连两个晚上,我一睡倒,便感到自己躺在一片荒野上。冯三做梦的身体远远地横着,仿佛多少年的野草稀稀拉拉地荒在我们之间。
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
我也睡着,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又有多远。
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他一觉一觉地延接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
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外面亮得像梦中的白天。风贴着地面刮,可以感到风吹过脚背,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似乎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
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我必须出去看看。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母亲问我去不去。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
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
我的影子黑黑地躺在地上,像一截烧焦的木头。其他东西的影子都淡淡的,似有似无,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我在这个地方少待了二十年。二十年前,这里的月光已经快要照透我了。我在别处长出的一些东西阻挡了它。
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不像那个木匠,用他带来的一把外地斧头,砍我们村的木头,声音噌刺噌刺,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
许多年前的一个中午,一群孩子围在我们家院子里,看一个外地来的木匠打制家具。他的工具锁在一个油黑的木箱里,用一件取一件,不用的原装进去锁住。一件也不让人动。那群孩子只有呆呆地看着他在木头上凿眼,把那些木棍棍锯成一截一截的摆放整齐。其中一个孩子想,要能用一下他的刨子,把这块木板刨平该多好呀。另一个想,能动动他的墨盒,在这根歪木头上打一根直直的黑线多好。
吃午饭时,那群孩子看着大人们给木匠单独做的白面馍馍,炒的肉菜。
长大了我也要当木匠。一个孩子说。
我也背个木箱四处去给人家做家具。另一个孩子说。
赶我们长大不知还有没有木头了。另一个孩子想。
我记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木匠去学艺,而是背着书包去了学堂。
那个木匠临走前在门外等了好长一阵。母亲把我拉进屋里。忘了是劝我去还是劝我不去。出来时,那个木匠刚刚离去。他踩起的一溜土还没落下来。
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后来果真当了木匠。现在他就在我面前敲打着一样家具,身旁乱七八糟堆着些木料。一盏灯高挂在草棚顶上。我站在院墙外的黑暗处,想不起这个人的名字。但他肯定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他一个人实现了。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
我没去打扰他。
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不知他能不能听到他的敲打声。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我猜想他已经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多少年。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他敲那个卯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
我从来没把哪件活干到他这种程度。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
文本二:
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也是所有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表达。从地上开始,朝天上说,余音让地上的人隐约听见。说给天听,也说给天地万物听,那声音朝上走,天听过了,落回到人耳朵里。
文学最怕的情况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谓上不着天,就是缺乏一种大修养。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
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所以散文也是慢艺术。慢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世界的匆忙用小说去表述,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用散文来呈现。散文是沉淀的人心,是完成又被重新说起的故事,他没头没尾,但自足自在。
散文无论从哪写起,写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心中得有那个“天”和“荒”。心中有“天”和“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章。
(节选自刘亮程《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很遥远,是因为最终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我”却没有。
B.最终有一个孩子成了木匠,暗示面对乡村文化式微的现状,仍有人坚守孩提时代的梦想。
C.作者描写那个实现儿时梦想的木匠在“我”面前敲打家具,是为了表明他技艺高超。
D.第七段“我”说的“那些生活”,就是冯三睡梦中梦见的生活,也是“我”曾经的生活。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多次出现的“敲打声”衬托了村庄的宁静,渲染了平和静谧的气氛,同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B.文章开头“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暗示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
C.在文中“我”的无法入睡与“冯兰”的躺倒梦话连篇形成了对比,暗示了“我”与这个村庄简单生活方式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D.文中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通过作者的乡土记忆来表达对乡村的哲学化思考,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
8.文本一的结尾提到“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请联系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9.假设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你将以“真正的散文”为题赏析刘亮程的《木匠》。请结合文本二,列出你的分享要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顾荣,字彦先,吴国吴人也,为南土著姓。荣机神朗悟,弱冠仕吴,为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会赵王伦诛淮南王允,收允僚属付廷尉,皆欲诛之,荣平心处当,多所全宥。齐王冏召为大司马主簿。冏擅权骄恣,荣惧及祸,终日昏酣,不综府事,以情告友人长乐冯熊。熊谓冏长史葛旗曰:“以顾荣为主簿,所以甄拔才望,委以事机,不复计南托亲疏,欲乎海内之心也。今府大事殷,非酒客之政。”旗曰:“荣江南望士,且居职日浅,不宜轻代易之。”熊曰:“可转为中书侍郎,荣不失清显,而府更收实才。”旗然之,白冏,以为中书侍郎。在职不复饮酒。元帝镇江东,以荣为军司加散骑常侍凡所谋画皆以谘焉荣既南州望士躬处右职朝野甚推敬之。时帝所幸郑贵嫔有疾,以祈祷颇废万机,荣谏曰:“昔文王父子兄弟乃有三圣,可谓穷理者也。而文王日昃不暇食,周公一沭三握发,何哉?诚以一日万机,不可不理;一言蹉跌,患强及之故也。当今衰季之末,属乱离之运,而天子流播,豺狼塞路,公宜露营野次,星言夙驾,伏轼怒蛙以募勇士,悬胆于庭以表辛苦。贵嫔未安,药石实急;祷祀之事,诚复可修;岂有便塞参佐白事,断宾客问讯?今强贼临境,流言满国,人心万端,去就纷纭。愿冲虚纳下,广延俊彦,思画今日之要,塞鬼道淫祀,弘九合之勤,雪天下之耻,则群生有赖,开秦有期矣。” 时南土之士未尽才用,荣又言:“陆士光贞正清贵,金玉其质;甘季思忠款尽诚,胆干殊快;凡此诸人,皆南金也。”书奏,皆纳之。六年,卒官。帝临丧尽哀,欲表赠荣,依齐王功臣格。吴郡内史殷祐笺曰:“荣首建密谋,为方面盟主,功高元帅,赏卑下佐,上亏经国纪功之班,下孤忠义授命之士。夫考绩幽明,王教所崇,况若荣者,济难宁国,应天先事,历观古今,未有立功若彼,酬报如此者也。”由是赠荣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顾荣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荣为军司加/散骑常侍/凡所谋画皆以谘焉荣/既南州望士/躬处右职朝野/甚推敬之
B.以荣为军司加/散骑常侍/凡所谋画皆以谘焉/荣既南州望士/躬处右职/朝野甚推敬之
C.以荣为军司/加散骑常侍/凡所谋画皆以谘焉/荣既南州望士/躬处右职/朝野甚推敬之
D.以荣为军司/加散骑常侍/凡所谋画皆以谘焉荣/既南州望士/躬处右职朝野/甚推敬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时以男子18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泛指男二十左右。
B.廷尉,古宫职名,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C.日昃,意思是太阳偏西。属地支中的未时,即相当于现在的13点至15点这个时间区间。
D.赠,此处指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的追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荣善于谋略,懂洁身避祸。顾荣被齐王冏召为大司马主簿,但齐王专权骄纵,顾荣怕祸及自身,整天喝酒不理政务。后来借助友人长乐冯熊的帮助,解除了困境。
B.顾荣为官正壹,敢于直谏。顾荣提醒元帝不可荒废朝政,应抓紧时间为郑贵嫔看病,不该祈祷,更不该阻止部下请奏政务和断绝使者来访沟通信息
C.顾荣衷心护国,推荐贤才。当时南方的士人未能人尽其才,顾荣向元帝推荐陆世光、曹季思等人,他认为都是宝贵的人才。元帝都采纳了。
D.顾荣政绩卓著,深得他人敬重。殷祐认为顾荣功高无人能及,死后赏赐不足,这违背了奖励原则。皇帝听从其建议,提升了顾荣的待遇规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旗然之,白冏,以为中书侍郎。在职不复饮酒。
(2)赏卑下佐,上亏经国纪功之班,下孤忠义授命之士。
14.文中冯熊如何劝说齐王的长史葛旗变更顾荣的职务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歌子 苏轼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既写了天气由雨转晴的变化过程,又写了作者归来后疲惫而又自在的状态。
B.本词化用庄周梦蝶及许汜贪恋置产的典故,既增添了思想容量,又使其显得典雅含蓄。
C.“笑豪英”是说自己讥笑某些所谓的英豪,只知置办产业,谋求私利,无远大志向。
D.本词具体写了词人冒雨回家、和衣而睡、酣然入梦,再到湖边漫步的过程,因事抒情。
16.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6分)
(三)名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2)郦道元《三峡》中,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是:“ ,
(3)“子规”又称“杜字”“杜鹃”,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意象。因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比如唐诗,:“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太阳初升,层层叠叠的山脊在阳光下闪耀,西边的山体却融化在浓重的阴影里。一明一暗,刀砍斧切,是对比强烈的巨幅版图。一条名叫前河的小河,就陷落在阴影的最深处。它由东向西,与大巴山圆弧垂直。如果说大巴山圆弧是一张弓,前河就是搭在弦上的箭。大巴山圆弧是地壳运动中南北板块挤压的结果。( )于是,那些千奇百怪的褶皱,像大自然鬼斧神工打造的岩画或者壁画,就一幅一幅地挂在大峡谷那些绝壁上。于是,百里大峡谷就成为百里展线,成为百里画廊,成为雄甲天下的“褶皱博物馆”。
太阳慢慢升到了高空,阳光像金色的液体泄漏下来。行走在谷里的“一线天”中,世界在晦暗与光明之间频繁切换。枯藤从悬崖上垂落,供那些山妖和树精从天上降落,或者攀上高天。绿色的水流蛇一样在峡谷底部,雄性的大山增添了几分阳刚。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A.前河经年累月地流,把深藏地壳之下的那些三明治或者千层饼状的层理,手术刀样拦腰剖开大巴山,完整地袒露开来。
B.深藏地壳之下的那些三明治或者千层饼状的层理,被手术刀样拦腰剖开大巴山且经年累月地流的前河完整地袒露开来。
C.前河经年累月地流,手术刀样拦腰剖开大巴山,把深藏地壳之下的那些三明治或者千层饼状的层理,完整地袒露开来。
D.深藏地壳之下的那些三明治或者千层饼状的层理,被经年累月地流的前河手术刀样拦腰剖开大巴山后,完整地袒露开来。
19.文段中划波浪线的语句共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修改。(2分)
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远古时期的火星, ①。它的表面曾出现过辽阔的海洋、星罗棋布的湖泊、涓涓流水的河流和洪水泛滥形成的冲积扇,也出现过生物。各种理论研究表明,当时火星表面的水体总量,平均可覆盖火星表面深达100米。然而,火星表面的水体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大气、电离层被太阳风吹走而丢失;另一部分,则可能以冻土和地下冰层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现在, ① ,人们只能看到它们的“遗迹”——在火星的北半球,裸露着干涸的海洋盆地、湖水蒸发后留下的各种盐类矿物的小洼地和一些已经干涸殆尽的古河床。
如今的火星仅保留了一个稀薄的大气层,其中的大气成分组成以二氧化碳为主,占95.
3%,其他微量气体有氮、氩、氧、一氧化碳和痕量水蒸气、甲烷等,火星的大气压是地球的0. 6%~1%。这里的冬季最低温能达到-125℃,夏季最高温度仅为22℃,平均气温是-63℃。火星表面的风速极大,易诱发区域性或全局性的尘暴,相对于地球来说,这里可谓是“寒冷”“干燥”“贫瘠”“荒芜”的代名词。
火星作为距离地球较近的一颗类地行星,自古就有许多传说。许多古文明都有相关的火星观测记载,但对火星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是在望远镜被发明后。人类从1960年开始,才算真正 ③。2021年2月5日,中国航天局发布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拍摄的首幅火星图像。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根据材料,你认为人类如果要在火星上定居,面临的困境有哪些?请大胆想像,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考证“狗”一族(佚名)
材料二:据报道,在一些大都市的高端保姆圈里,对保姆除了学历的要求,持证上岗成主流。保姆多持有育婴师证、驾驶证、教师证、营养师证、厨师证、护士证……上海的保姆人均持证2.7本,北京的最少也有l.51本。
作为当代青年,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寓意和材料的内容,结合你对自身的发展规划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A
(结合材料一第2段原文“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这是对《民法通则》立法体例和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材料一第3段,原文“如果人格权不能独立成编,……这也将成为我国民法典体系的一大缺陷。”可知,我国之前使用的是《民法通则》,不是成体系的民法典;材料一第3段,原文“着眼点在于解决主体参与法律关系的资格与能力”,选项中的“仅强调”错误。)
2.D(A错误,材料二第2段“《瑞士民法典》则不同于《德国民法典》,其在人法中用一节专门就人格权进行了规定。”可知,“单独成编”错误。
B项正确,材料二第2段原文“通常认为,……应当规定在民法典总则编中。”“这样的立法方法和理论背景,……不能用潘得克吞的民法典编纂方法在分则中进行规定。”注释内容“潘得克吞体系的特征是,将抽象的共通的一般事项整理成为“总则”,并置于民法典之始(第一编)加以规定。其余分则各编依次为:物权法、债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材料二第4段“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民法典》将人格权规定在分则中,与物权、债权、身份权、继承权等民事权利并列,使之回归民事权利体系之中”,可知,我国《民法典》是按照潘得克吞的民法典编纂方法进行编纂的,并且可推知各分则。
B选项错误。由原文材料二第3段“只不过……并非依靠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事实行为而取得,而是生而固有的人格利益及要素”可知“与物权、债权、继承权等取得民事权利的方式不同”正确;结合原文材料二第2段“通常认为,人格权是基于民事主体资格产生的民事权利,……因而人格权与其他民事权利是不同的权利,应当规定在民法典总则编中”和原文材料二第4段“而不是将人格权仅作为民事主体自身的权利与其他民事权利分割开,成为地位特殊的民事权利类型”可知,原文肯定了“人格权是基于民事主体资格产生的民事权利”,但不能仅因此就认为它与其他民事权利本质不同。)
C选项错误。由原文材料二第3段“事实上,人格权与物权、债权、身份权、继承权等民事权利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以民事利益作为客体的民事权利;只不过……”可知“人格权不同于物权、债权、身份权”说法有误;
由原文材料二第2段“这样的立法方法和理论背景,难免使人对人格权的性质产生错觉,认为人格权并不是普通的民事权利类型”,以及,材料二第4段“而不是将人格权仅作为民事主体自身的权利与其他民事权利分割开,成为地位特殊的民事权利类型”可知“不能概括为普通的民事权力类型”说法有误。
3. D(D项能够支持材料的观点,即人格权是人生而固有的;A、C选项都强调财产的重要,与材料不符;B项,原文没有谈及平权。)
4.①首先,提出观点,《民法典》人格权单独成编在世界各国民法典中具有创新性;②然后例举以往各国民法典人格权仅在民法典总则中规定;③接着,对比论证人格权仍然是民事权利,只有通过对具体人格权的保护,才能够对完整的人格进行保护;④最后重申观点。(答对一点给1分,全对给满分。)
【分析】论述的结构(层次)一般为:①提出问题、观点(引论)②分析问题、观点(本论)③解决问题、观点(结论)。分析论证思路(行文脉络),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需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5.①民法的“慈母”体现在“民法以关爱人、尊重人、保护人为己任”,“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体现民法“保护人格尊严的价值宣示”;②《民法典》人格权独立成编,列入分则之首,形成对各种人格权益的周延保护;③《民法典》针对具体的人格要素设置成具体的人格权,从而构成人格权的体系。(答对一点给2分,全对给满分。)
【分析】该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回答此类题型,需要先对题干中的引言进行释义,再联系原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阐述,考生可参考2021年新高考全国1卷。
6.B
(本题考查的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A选项“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错误,实现儿时梦的是最后成为木匠的那个孩子;C项错在并不是为了说明木匠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而是为了强调他是唯一那个实现了儿时梦想、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的人;D项由“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可知错在“那些生活”不一定就是冯三梦见的生活。)
7.D(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一的鉴赏能力。D 选项不是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而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怀念,对慢慢消逝的乡土记忆和文化的不舍。)
8.(1)运用比喻。把离家多年的“我”生动形象比作没用的“干木头”。(或:“没用的木头”让木匠与村庄的相融与“我”的只能旁观形成了对比也得分)在与乡村生活相融的木匠面前,远离故土、放弃了乡土传统的生活我倍感疏离。(手法1分,解析1分)
(2)“没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木匠实现了过时的愿望,我眼睁睁地看着村庄古朴的生活生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却无能为力,这是面对历史趋势的无奈与思考。(结构作用1分,分析1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从内容、手法、结构三个角度答题。
9.(1)真正的散文内容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刘亮程《木匠》的故事取自他的故乡,他的经历。
(2)真正的散文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的思考。《木匠》虽写的是我回乡见闻,但却写出了我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疏离,表达了对日渐没落的乡村的思考。
(3)真正的散文体现了慢艺术,从容和安静,自由自在。《木匠》中的我放慢脚步,任凭思绪追随着“敲打声”,在曾经与当下间流连,感受着乡村古朴的生活。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适应性考试文本类阅读出现的新题型,结合作者的文艺评论分析作者的作品。答题时需用文本一的内容去证明文本二的观点。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真正的散文应是扎根生活的土壤里、聊到天上去有一种大修为,同时真正的散文是一种慢艺术,淡化情节,节奏舒缓,是自足自在的。根据这三点,能够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分析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C (“军司”官职名做“为”宾语,“军司”后断开。“散骑常侍”官职名,做“加”宾语,“散骑常侍”后断开。“望士”意思是“有名望的人”,“望”修饰“士”,之间不可断开。)
11.A.(弱冠为古时男子20岁为成人,行加冠礼。)
12.B(原文“祷祀之事,诚复可修;岂有便塞参佐白事,断宾客问讯?”可以知道,顾荣认为确实可以祈祷,但不该耽误政务,原文没有彻底否定祷告。)
13.(1)葛旟认为冯熊说的对,(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冏,就改任顾荣做了中书侍郎。顾荣在位就不再饮酒了。
(“然”: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1分。“白”:禀告,告诉, 1分。“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让……做……,1分。大意1分。)
(2)对顾荣的赏赐比那些下级佐吏低,对上亏欠治理国家被记功的朝廷重臣,对下辜负忠心义气而献出生命的士人。
(卑:低,1分。亏:亏欠, 1分。 孤:通“辜”,辜负,1分。大意1分。)
14.王府职权大事务繁多,顾荣好酒不能胜任主簿;调任顾荣为中书侍郎,能兼顾顾荣清显地位和王府急需用人的现实。(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
参考译文:
顾荣字彦先,吴国吴县人,为江南显族。顾荣精明开朗,弱冠之年便出仕为官,在孙吴朝任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常常纵酒豪饮,他对朋友张翰说:“惟有酒可以使人忘记忧愁,但生病没办法处理啊。”当时值赵王司马伦诛灭淮南王司马允,将司马允的僚属都交廷尉处置,准备都杀掉,顾荣公平地处置,许多人得以保全。齐王司马囧召顾荣为大司马主簿。司马囧专权骄横,顾荣担心祸及自身,整天饮酒,久醉不醒,不管政事,将实情告诉了朋友长乐的冯熊。冯熊对司马囧的长史葛旟说:“你们以顾荣为主簿,是为了提拔有声望的人才,并委以重要事机,表示任人不分南北亲疏,以使天下人心服。现在王府职权大事务繁多,这不是好酒之徒所能胜任的。”葛旟说:“顾荣是江南极负盛名的人物,现担任这个职务时间不长,不可轻易更换别人。”冯熊说:“可以换为中书侍郎,顾荣也不损失体面,而府中也可用真正能干之人。”葛旟认为他说的对,请示司马囧后,就改任顾荣为中书侍郎。顾荣到职后不再饮酒了。元帝镇江东时,以顾荣为军司,加散骑常侍,凡有所计划决策,都询问顾荣。顾荣既是江南名士,又处于尊贵的地位,朝野之人无不推重敬仰他。当时元帝所宠爱的郑贵嫔身患疾病,元帝为她祈祷竟荒废了朝政大事,顾荣上表劝谏说:“过去周文王父子兄弟三人都为圣贤,可以说是最明事理的人了。而文王忙得太阳西斜还顾不上吃饭,周公一次沐浴中三次握发而出,他们为何这样?都是因为一日之中,事情百绪千端,不可不理;一句话没说好,也会引起严重后果的缘故呀。如今正值国家衰微,天下乱离,天子未能安居,豺狼遍布道路,明公应该露营野外以置身艰辛之中,戴星而起勤于政事,像越王勾践那样敬怒蛙以求其勇士,悬苦胆于庭以自相节励。贵嫔染病,以医药治疗为上,祈祷之事,就算是有此必要,哪里能阻塞部下禀报事情,断绝外国使者来访问讯?当今强敌压境,满朝流言,人心浮动,或去或留纷纭不定。愿明公谦虚礼让以结纳属下,广泛地招揽天下英才,考虑目前的紧要事项,放弃无用的鬼神祭祀,发扬继承勤政的美德,以雪洗天下之耻,这样百姓才有依靠,振兴晋室才有希望啊。”当时南方的士人未能人尽其才,顾荣又对元帝说:“陆士光贞正清贵,质如金玉;甘季思忠心尽诚,爽快直率;以上诸人,都是宝贵的人才。”此书奏上,元帝都予以采纳。永嘉六年(312),顾荣死于官所,元帝亲临致哀,准备上表,按齐王司马礒的规格予以封赠。吴郡内史殷祐上书说:“顾荣带头密谋举义,为一方之盟主,功劳高过其他将帅。赏赐低于那些下级佐吏,对上有损治理国家被记功的班列重臣,对下辜负忠心义气而拼命的士人。公正地考察臣下的功过,是王朝礼教所尊崇的法则。像顾荣这样,济难安国,顺应天命率先行事,遍观古今,还没有立这般大功,却只得到如此酬报的事例。”由于殷祐的表章,于是追赠顾荣为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元”。
15.C(联系上一句“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可以知道词人情感的变化,转为了老年一事无成的自嘲,因此“笑豪英”应该理解为被豪英嘲笑。)
16.(1)轻松愉悦之情(1分),上片写词人冒雨赶路,归来酣睡,轻松愉悦。(1分)
(2)老来一事无成的苦闷。(1分)下片写词人醒后想到归来后“老去”、“才尽”,胸无大志可能会被英雄豪杰嘲笑,心情苦闷(1分)
(3)摆脱红尘俗物后的旷达淡然之情。(1分)湖边沙路漫步,豁然开朗。(1分)
17﹒(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或: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18.C(连贯讲究陈述主语的一致性与前后呼应衔接,前面提到大巴山与前河是弓和箭的关系,接着说“大巴山圆弧是地壳运动中南北板块挤压的结果”,承接前面的关系,空白处的主语应该是前河;后面“于是”表明前面是原因,用把字句突出前河的作用。)
19.①“底部”后加“游走” ②“雄性”前加“给”
20.①运用比喻,(1分)形象生动展现了大巴山岩石纹理的绚美、丰富及典型意义;(1分)
②运用排比,(1分)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富有气势,突出了大巴山的雄伟。(1分)
21.①曾是一个气候湿润、有生命繁衍的星球
②火星表面几乎没有液态水的活动
③进入火星探测的时代
(每处2分)
22.困境:①没有液态水;②大气层稀薄,且成分比例不合理。(答对一点得1分,共计2分)围绕两个困境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即可。(3分)
23.【写作提示】
(一)题目解读
本题为漫画与文字材料结合的新材料作文,在命题形式上糅合了2021年全国卷作文的特点,稳定中又有创新,有写作任务的限制,但也给了考生比较大的写作空间。试题设计聚焦学科素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重视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学会辩证思考。
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引导语、常规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一属于漫画型材料,标题“考证“狗”一族”其实就是对漫画主题及情感倾向的提示。“狗”一词已经暗示出考证搞得人疲于奔命,难以应付,隐含批评之意。漫画的主体也与标题一致。画面中一个年轻人拿着纸笔记录自己要考的证,身后很多只手挥舞着代表着各种证的工具。而两个感叹号既像是汗珠,以示劳累,也是引人感慨的暗示。而材料二是一则新闻材料,大都市的高端保姆圈持证上岗成主流。职业要规范,考证成了很多行业的准入标准。暗含正面引导大学生及早规划人生之意。两则材料全都围绕着“考证”这一社会热点,一漫画,一新闻,既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也考察学生提炼新闻主题及归纳概括能力。两则材料,对“考证”一暗含批评教育,一正面肯定,积极引导。两者放在一起就是要引导学生要辩证思考。
写作引导语对学生写作进行了提示与限制。“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要求学生只能围绕“考证”这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作为当代青年”则是对写作者的主体身份做了限制,“结合你对自身发展规划的思考”对写作对象及写作目的也做了要求和限制。常规写作要求部分,确定了材料的限制及常规的写作要求。
(二)【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考证早规划 人生乃从容
2.坚守职业初心 勿为考证热潮裹挟
3.理性考证 适度为佳
4.过犹不及
5.考证显努力 技多不压身
6.考证给人生增值 争做复合型人才
偏题立意:
1.人生要做好职业规划(脱离考证材料限制)
2.证书考试是职业规范的主要途径(片面理解材料)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135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