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百家姓在线”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一到清明
人们跨国、跨省、跨市
就算千里迢迢、车水马龙
也要穿越山和大海回到家乡
理由不外乎四字“回家扫墓”
这大概就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
由内而发的眷念
每个人都来自父母
父母来自祖父母
祖祖辈辈,开枝散叶
是闽南人极为重视的宗族观念
清明祭祖扫墓日一家老小欢声笑语
肩扛锄头,手拎祭品
跋山涉水来到祖先坟茔前
看着墓碑前熟悉的姓氏都能自觉的肃然默立
不外乎还有些许暂时走丢的“孩子”
至始至终都在寻根问祖的路上
唯有落叶归根
才不负血脉中的传承与责任
“您贵姓,您是哪里人?”
关乎血脉的追问
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成了重要载体
它包含族谱家谱、祠堂、家训家规、牌坊、墓等
为防止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
家谱清晰记载着郡望、衍派传芳、堂号和字辈
其中最显而易见的
就体现在了闽南人家的门楣上
闽南人的姓氏大致可分为三大来源
来源一,中原士族三次入闽
以闽南十大姓为主
来源二,唐以前的原住居民闽越人
“蓝、钟、雷、盘”等
来源三,宋元时期异族定居闽南
“蒲、丁”等20多姓
每个宗族在迁徙和发展的过程中
不但衍生出姓氏的支脉
也出现了不少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贤才俊杰
可以这么理解
衍派
就是姓氏的发源或是支脉
传芳
则是延续祖德,光宗耀祖的某种标识
即使相同的衍派也有不一样的传芳
陈
姓氏渊源
陈姓最早出自妫姓,相传是舜帝的后代。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舜帝的后裔妫满。武王把女儿太姬嫁给妫满,封他为陈(河南淮阳)侯,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妨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子孙以国为氏,称为陈氏。陈胡公的十世孙陈完,为避祸奔齐国,改姓田氏,数代之后裔孙竟当了齐国国王,史称 “田氏代齐”,后被秦所灭。齐王建的次子桓改姓王,三子轸则跑到楚,尔后还做了楚国丞相,封颍川侯,迁入颍川,复改姓陈,故称颍川为陈姓的发祥地。后来,陈轸的十世孙陈寔,汉桓帝时任太丘长,德高望重,故后世陈姓又多尊奉陈寔为颍川衍派之祖。如今泉州城乡陈氏人家建筑物的门额横匾镌刻着“颍川衍派”,就是为了纪念祖源。
郡望
颖川
堂号
颖川堂、德星堂
堂联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
名高七彦,计出六奇
衍派
颍川衍派、南湖衍派、南院衍派
南山衍派、官山衍派、太邱衍派、玉湖衍派
传芳
颖水传芳、飞钱传芳、南院传芳、碧石传芳
入闽派衍泉州
颍川陈氏闽迁居泉州,主要支派有:其一,西晋中原永嘉之乱,“江左衣冠望族”的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族谱记载,陈润“仕晋官散骑常侍,永嘉时渡江入闽”,自此陈姓繁衍闽中;其二,唐高宗总章年间,陈寔裔孙陈政父子奉敕入闽平叛,率领固始58姓入闽,陈元光被誉为“开漳圣王”,其后代遍布漳泉,称为“将军派”;其三,陈寔之裔孙陈邕,唐中宗时登进士,官太子太傅,遭宰相李林甫排挤,被谪入闽,其子孙在漳泉繁衍,又称“南院派”。五代南唐时,陈邕的裔孙陈洪进,任清源军节度使,开发围垦陈埭,促进泉州经济发展。陈洪进后代,也成为泉州陈氏望族;其四,唐末五代,王审知入闽,又有大批陈氏随军入泉,现存的一些泉州古族谱,每每有“自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的记载,如南安《诗山陈氏族谱》载:“我祖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抵入闽,至一郎公卜居武荣诗山霞宅。”仅此派陈姓,自清初至民国的300年间,迁台人数达2000人。此外,宋元鼎革以及明清交替,也有中原陈氏成批或零星入迁泉州。
林
姓氏渊源
谈到林姓源流,要从太始祖比干讲起。比干是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之叔,封于比,故称比干。族谱载,比干乃黄帝第33世孙,有贤德,官少师。时纣王暴虐无道,微子去国箕子囚,国势岌岌可危。比干见状痛心疾首地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谏而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于是抱定必死之志,连续三日进宫犯颜直谏。纣王问:“何以自恃?”比干坦然答道:“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王恼羞成怒,遂起杀意,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叫人把比干的心挖出来。比干遇难时,正妃妫氏(按:陈姓始祖胡公满封陈之前,称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即携婢女四人连夜出逃,避难于牧野(今河南卫辉),后于长林石室生下一男。此后不久,周武王灭商得天下,旌表比干忠烈。比干遗孤因诞生于长林石室,被武王赐姓林,命名坚,封博陵公,食邑博陵。这便是中国林姓之开族。由于林坚生于长林,受封于博陵,地处古黄河之西,又称西河,故林氏发祥地郡望为“西河”。如今,寓居海内外的林姓华裔,缅怀祖先,思念邦国,匾额总冠以“西河世第”。
郡望
西河
堂号
西河堂、孝感堂
堂联
九龙衍派,双桂遗风
衍派
西河衍派、九龙衍派、金紫衍派、下邳衍派
传芳
九牧传芳
入闽派衍泉州
俗谚说“陈林半天下”。入闽第一人是晋安郡王林禄,系比干裔孙,晋朝南渡,其后裔在福建繁衍,构成闽林的主流派。当时“永嘉之乱,衣冠南迁”,林禄于太宁三年(325)奉敕守晋安郡,遂家晋安,匡扶晋室,开发闽疆。永和十二年卒于官,追封晋安郡王,葬于涂岭九龙岗(今泉州泉港区),穴名“龙马毓奇”。林禄后裔在泉州,支派众多,有“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等,尤以“九牧衍派”分布最广。唐代,泉州甫田林氏有兄弟九人(苇、藻、著、荐、晔、蕴、蒙、遇、蔇)俱官刺史,一门九州牧,世称“唐九牧”。宋代,泉州霞洲林氏又有兄弟九人(景渊、景祐、景默、景辉、景大、景瑞、景元、景贞、景亨)俱任知州,世称“宋九牧”。泉州霞洲是闽林“宋九牧”的发祥地,时至今日,闽台及海外林氏宗祠仍常见“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的对联,就是对“九牧林”历史的生动概括。此外,泉州林氏也有一部分是唐末随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的,现存有族谱佐证的就有晋江金井“后垵林”等。清代晋江著名学者蔡永蒹《西山杂志》记载:“唐开元八年(720)东石林知祥之子林銮,字安车……试航至勃泥(婆罗洲),往来有利,沿海畲家人俱从之去,引来番舟……晋海舟人竞相率航海。”该书又载:“唐乾符时(875~879),林銮九世孙林灵仙,经商航海台湾、甘棠、真腊诸国,建造百艘大舟在鳌江,家资万贯。”此记载如可靠,晋江东石林銮,堪称为林氏出洋第一人。
黄
姓氏渊源
黄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黄氏,嬴姓,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今河南潢川)。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又作伯翳、柏翳),是“帝颛顼之苗裔”,被帝舜赐姓嬴姓。伯益的后裔有14支,即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自冥氏、萤廉氏、秦氏、赵氏,合称14氏,其中的黄氏在潢川建立黄国,因此,黄氏都尊伯益为始祖。战国时期,黄姓族史上出了一个重要人物黄歇,他是黄国贵族的后代,仕楚,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最早是潢川,后改封于吴,黄歇遇难后,其子孙迁到江夏。因此江夏郡(今湖北武汉一带)一直是黄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故其族人以“江夏”为郡号。
郡望
江夏
堂号
宽和堂
堂联
孝友无双,教化第一
衍派
紫云衍派、燕山衍派、莆阳衍派
黄峭衍派、金墩衍派
传芳
六叶传芳、江夏传芳、紫云传芳、龙溪传芳
入闽派衍泉州
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闽书》载:“永嘉二年,中原振荡,衣冠入闽者八族”,就有黄氏。当时河南光州固始有个黄舜夫,其子叫黄道隆,避乱由光州入闽,初居仙游,后居泉州。不久,北方稍为安定,道隆又回光州,后来动乱,他的孙子元方与大批游民入闽,居福州乌石山,即今日的黄巷。黄元方为开闽黄氏始祖。元方后裔中的一支,由福州迁泉州,至唐朝黄守恭已成巨富,名闻遐迩,人称黄长者。黄守恭,字国材,生于唐贞观三年(629),一生乐善好施,最著名的故事是献桑园宅建开元寺。相传有个云游和尚向黄守恭乞地建寺,守恭起初不太乐意,想了一个推托词说,若园中桑树开莲花,则可献地建寺。仅隔数日,奇迹出现了,黄宅桑树果然开了莲花,于是,黄长者爽快地献出桑园宅地。现在我们到泉州参观开元寺,犹可以看见这株老态龙钟的古桑,大可合抱,树头主干已裂为三叉,古干龙盘,被作为珍贵文物保留下来,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极大地提高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知名度。守恭献宅建寺,历代传为佳话。因有桑开莲花之瑞,故名莲花寺,又有紫云盖地之瑞,改称紫云寺。后改名开元寺,延用至今。现在守恭子孙,都以开元寺中的檀越祠为祖字,“紫云”为堂号。相传黄守恭献宅建寺后,为了让子孙开拓发展,将五子分居五安:长经居南安,次纪居惠安,三纲居安溪,四伦居同安,五纬居诏安,称为“五安黄”。此外,泉州黄氏还有许多入闽支派,例如“燕山黄”、邵武黄峭衍派等。
王
姓氏渊源
早在上古时期,东周灵王有太子名晋,聪明早慧,未成年就已名闻诸侯。灵王廿二年(公元前550年),京师洛阳附近的谷、洛二水泛滥成灾,威胁王宫,灵王准备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晋力陈不可,主张应像大禹治水那样,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这本是一个好主意,但灵王听不进,还将太子晋废为庶人(黎民百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如今,天下绝大多数王姓人,都尊奉太子晋为祖先。太子晋的后裔后来迁至山西、山东一带,秦汉时分为太原、琅琊二望,这两支后来发展成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至魏晋南北朝时再分为东海等望,隋唐及以后又分为中山、河东、河内、邺郡、开闽、三槐等王姓郡望支派,明清之后又开始播迁海外,目前遍布海内外的一亿多王姓人,大都是太子晋的后裔。当然,王姓的来源除了太子晋这一支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支派。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古时帝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其后人就有许多称王氏。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出汲郡者,王子比干后,此子姓之王;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翊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阿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郡望
太原郡
堂号
三槐堂、太原堂
堂联
阳明学术,逸少风流
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衍派
太原衍派、开闽衍派
传芳
开闽传芳
入闽派衍泉州
唐朝末年,有一支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南下入闽的王氏分支,开疆创业,拓闽称王,建立闽国,这就是后来形成闽粤、港台以及海外大多数王氏所共祖的著名望族“开闽王氏”。据《忠懿王氏族谱》记载,开闽王氏属琅琊王的一个分支,其远祖乃周灵王太子晋。当传至王晔时,唐贞元中(785~804年)任固始令,遂家于光州固始。王晔生友,友生玉,玉生恁,恁生三子:潮、审邽、审知。当时中原战乱频仍,但王审知治闽30年间,却一派安康景象,又吸引了大批中原王氏族人南下安居福建。由于王氏三兄弟开发闽疆贡献大,因此,“三王”兄弟被尊奉为闽王的开山始祖。此外,王姓入闽尚有许多支派,例如“太原衍派”等。
李
姓氏渊源
李姓出自黄帝,其始祖皋陶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皋陶任理宫,即掌管司法的长宫。《史记》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世为理官。按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呆陶及其后裔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玉的理官,时纣王昏庸无道,理征执法不阿,为纣玉所不容。理征罹难,理氏家族将面临灭族之灾。理征之妻带幼子利贞逃至伊侯之墟(今河南)避难,饥饿不堪,只见树上结有“木子”,便采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为防追捕,不敢姓理,感念“木子”救命之恩,遂改为“李”氏。“木子”,正是李树的李子。其中,陇西与赵郡这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陇西”,是李氏的发源地,在今甘肃境内。据《人民日报》(1992年8月27日)报道“李氏根基在陇西”,已正式批准在陇西修复李氏“陇西堂”。现在,泉州城乡乃至台湾、东南亚的李氏人家,大都在大门匾额上镌刻着“陇西衍派”,以示不忘祖源。
郡望
陇西、赵郡
堂号
陇西堂
堂联
陇西望族,北海名流
登龙世泽,射虎家声
衍派
陇西衍派、梧桐衍派
传芳
沙堤传芳、龙凤传芳、柱史传芳
入闽派衍泉州
李氏入闽,始于唐代,《漳州府志》记载:“李伯瑶者,固始人,随陈元光开漳州”。还有《燕楼派家谱》云: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宋元间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属古泉州),这支李氏,在台湾李氏中人数最多。陇西李氏入阁,在宋代出了大名鼎鼎的李纲。李纲是宋代的著名的主战派,官至丞相,作出重大贡献。李纲的先祖是唐朝宗室,避难入居福建邵武,其裔孙有李珠者,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之后裔,人数最多,远播于海内外,被尊为南方陇西李氏的一大始祖,亦被称为闽台始祖。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李氏入闽最早的一支是唐朝江王李元祥,据永春《官林李氏族谱》载,李元祥封于闽越,其后裔或居南安,或迁沙县,至18世有一支派徙于永春,卜居官林。今官林李氏蔚为大族,并播迁台湾、海外。
吴
姓氏渊源
吴姓的起源悠久古老,本姓姬,是由黄帝族系繁荣发展后分衍而成的支裔。郑樵《通志・氏族略》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姓氏急就篇》亦载:“周太王子太伯封吴,其后为氏。”也就是说,吴姓的始祖是周代的泰伯。泰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亦即后来周文王的大伯父。《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在泰伯卒后600多年,孔子才出生。孔子在《论语》中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是他对泰伯这位历史人物的崇高评价,认为泰伯的品德已到了至高的境界,这就是“至德”堂号的来源。到了汉代司马迁作《史记》,列吴泰伯世家第一,所以后世子孙以“让德传芳”和“记首世家”为吴氏族望,荣耀千古,以垂祖泽。
郡望
延陵郡
堂号
延陵堂、三让堂
堂联
延陵望族,延尉名官
平治世泽,至德家声
衍派
延庆衍派、延陵衍派
传芳
让德传芳
入闽派衍泉州
福建是吴姓较集中的地区,也是历史上吴姓较早到达的省份。吴姓入闽亦有多渠道。闽北一带有延陵衍派,以及渤海衍派(按最初发源于江苏,后繁衍到山东河北,故有世居渤海之说),入闽时间也先后不一。而闽南地区大都为“延陵传芳”。族谱记载,延陵季札族裔的南传,尊吴仁禄为开闽始祖。仁禄为唐开成三年(838 年)进士,宫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因“耻再受乱朝爵命”,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晋江县十六里白马庙东大吴乡(今惠安县东岭镇大吴村),殁后葬于县城南郊盘龙村。仁禄后裔衍派于泉州、晋江、南安一带,千余年来奕代蕃昌,蔚为宗乡望族,迄今已传40余世。闽南吴氏繁衍昌盛,世称“四子分四溪”:龙溪、安溪、梅溪、洛溪。此外,自明清以来,闽南吴氏族人以开拓精神,远播台湾、南洋。
张
姓氏渊源
相传黄帝战隶蚩尤于涿鹿(今河北),其第五子挥献出他发明的弓箭,结果击败了蚩尤,于是黄帝就以长弓为姓,赐挥姓 “张”。张挥便成了张氏的得姓始祖。此事在《张氏统宗谱・得姓郡望》有记载:“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就是说,张姓得姓于黄帝之第五子挥。此后,张挥的后代世居清河郡,而“清河”则成了张姓的一大郡望。据考证,清河郡始设于汉高祖刘邦时代,《水经注》也称:清河源于河南北部,流经河北由海河入海。现在包括泉州张姓在内的世界张姓族人均以“清河”为总郡望堂号,就是不忘先祖之地。《张氏谱图》则称“有四十三望”。现在,张氏在中国姓氏中是郡望最多的姓氏,说明其分布特别广泛。
郡望
清河郡
堂号
百忍堂、清河堂
堂联
西都十族,金鉴千秋
九居世泽,百忍家声
衍派
清河衍派、曲江衍派、鉴湖衍派、区江衍派
传芳
百忍传芳、儒林传芳
入闽派衍泉州
台湾及南洋许多张氏是来自福建,尤其是闽南泉州。但泉州的张氏,则有的来自河南,有的来自北方其他地区,入闽张氏始祖,前后时间不相同。例如,晋代就有中原张氏族人入闽;唐高宗总章年间,也有随陈政父子入闽的张姓军技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又有河南固始张氏随“三王”入闽,其中有位名叫张清溪者,王氏部将,入闽居漳州,南唐为漳州刺史,据明泉州解元李光缙《景璧集》记载,其后裔有一支分派泉州笋江。另据泉州《儒林张氏联宗谱》(1996年版),是闽南张氏族谱最新考证的成果,记载了泉南张氏聚居地晋江张林“母乡”的翔实历史。该谱载:泉南张林村,堂号“儒林”。东晋末年(420年),刘裕既篡,有琅琊王郎中令张祎殉国,后子孙入闽,沿江而居,即居晋江古陵之张林。唐末光启二年(886年), “泉人张延鲁率耆老迎王潮入泉。时有张姓随王潮兄弟由河南固始入泉,并居同宗之张林。”后泉之张姓尊延鲁公为开闽始祖,张林族裔以镜斋公为开基儒林始祖。镜斋肇基五季宋初,生九子,后裔分为九大派,今之子孙遍布海内外。
郑
姓氏渊源
郑姓源出于姬姓,系周朝王室之裔。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弟桓父友之后也。”《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望出荥阳。”顾名思义,郑氏的来源与郑国有关。郑国是由周朝王室分封而来的,史称周宣王时,封幼弟姬友于棫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姬友亦即郑桓公。其后,郑氏子孙在这一带发展繁衍,世袭郑公称号,直到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而丧国失爵。亡国后的郑国贵族散居于陈、宋之间,为纪念故国,便以国为氏,称郑氏。由于郑姓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曾是古代荥阳郡的管辖范围,因此自古就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郑姓始祖郑桓公之墓,至今仍完好保存在荥阳,成为今之世界荥阳郑氏祖墓。
郡望
荥阳
堂号
安远堂、荥阳堂
堂联
系出望族,家传诗教
尚书世泽,通德家声
衍派
荥阳衍派,荥水衍派
入闽派衍泉州
早在西晋永嘉年间,也就是距今约1700年前,河南荥阳郑昭就第一个进入福建,成为郑氏入闽始祖。据《福建通志》记载,郑氏为晋朝八姓(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入闽之一。郑昭入闽是为了避乱,但在福建开基入业后,其后裔就以儒业致显,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结庐莆田南山,构堂讲学,发展教育,繁荣文化。宋代著名学者郑樵和状元郑侨都是郑庄的后裔。郑樵,少年好学,筑室夹漈山麓,因称“夹漈先生”,修《通志》而闻名天下。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郑樵的后裔有一支迁入泉州永春仙夹乡,特以“夹漈”来命地名,已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并且早在明清就开始大量移居南洋,据在菲律宾编篡的《夹漈郑氏族谱》记载,海外族人数量超过了本乡人数。据郑芝龙撰泉州石井本宗族谱序载,南安石井郑氏之始祖,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光启年间随王潮兄弟入闽,在南安繁衍发展。南安郑氏,明清之际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名垂青史。此外,还有郑氏随陈元光入闽开漳,其后裔亦聚居闽南一带,蔚为巨族。
蔡
姓氏渊源
蔡姓乃黄帝之后,源出于姬姓。蔡姓始祖,可追溯到周朝时的蔡叔度。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蔡氏,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国也。自昭侯以下,春秋后相承二十六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蔡叔度,周初“三监” 之一,周文王之第五子,为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之后,叔度受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为蔡国国君,史称“蔡叔”。武王让蔡叔与管叔、霍叔三人共同监管武庚 (商纣王之子),教治殷民,称为“三监”。武王去世,周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旦临朝摄政,蔡叔与管叔等不服,联合武庚一起叛乱,被周公平定后,蔡叔被放逐。以后,周成王又封蔡叔之子胡于蔡。蔡国立国约600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蔡国遗民仍以国为姓。据史书记载,蔡氏得姓于蔡国,发展于济阳,故蔡姓族人大都以“济阳”为“郡望”或“堂号",以志家世根源。西晋永嘉之乱,汉人南迁,蔡氏族人亦随之迁居江南、江东。隋唐之后,蔡姓在南北各地都有发展,而在东南沿海一带尤盛,因此至今仍有“陈林王郑蔡,天下占一半”的俗谚。
郡望
济阳
堂号
九峰堂
堂联
纸造桂阳,桥留松荫
衍派
济阳衍派、青阳衍派、莆阳衍派
传芳
忠惠传芳、齐阳传芳、锦亭传芳、塔江传芳
入闽派衍泉州
据莆田东沙《蔡氏族谱》和仙游枫亭谱(蔡襄族谱)记载,蔡用元乃蔡氏入闽始祖,时在唐代。自蔡用元至蔡襄共六代。蔡襄乃北宋庆历名臣,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担任泉州太守时主持建造洛阳桥,名扬天下。在泉州,“青阳衍派”堂号的故事,更是蔡氏族人几乎家喻户晓的。在晋江青阳蔡氏祠堂的正厅,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长绵百代振家声”,下联是:“脉映济阳,支分莆阳,派衍青阳,好就三阳开泰运”。这副对联概括说明了青阳蔡姓的源流和发展。溯本追源,青阳蔡氏根在济阳,后又传衍到福建莆阳,再由莆阳迁居青阳,故称“济阳--莆阳--青阳,三阳开泰”。明崇祯年间,已有蔡鸣震自金门迁入澎湖。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时随之入台的有不少蔡姓人,泉州、晋江、石狮许多蔡氏留在云林、屏东等地垦植。明永历年间,金门人蔡相将、蔡道宾兄弟等由金门迁居到澎湖。清康熙年间,又有南安人蔡为谢、蔡廷、蔡构等入台开垦。
苏
姓氏渊源
苏姓为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之后,以封地为氏。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是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第一个以苏为姓的是昆吾的后代,封于苏,其子孙以封地为氏。
郡望
武陵
堂号
嵋山堂
堂联
三苏望族,五凤功臣
衍派
眉山衍派、庐山衍派、芦山衍派
传芳
武功传芳、阜阳传芳、理学传芳
入闽派衍泉州
苏姓发源于河南,但很早就向各地播迁,晋朝就有苏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唐朝也有苏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福建通志》记载苏益随王潮到福建开基,在泉州同安繁衍成为当地望族。《同安苏氏族谱》曰:“先祖益,字利用,任州刺史,世居光州固始,唐僖宗光启元年,同王潮王绪入闽,居同安葫芦山下。”北宋时,同安苏姓出了一个著名科学家苏颂,他设计制作了自动化天文台“水运仪象台”,被誉为世界第一座天文钟,其著作《新仪象法要》在古代科技史上占重要地位。此外,《台北苏氏族谱》亦记载:“远祖有苏奕者,于唐宪宗时,授光州刺史,传三世至僖宗时,为泉州押衙都统,其后遍布闽南。”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族谱史料明确记载福建最早到台湾的移民是泉州德化苏氏,这是闽台关系史最珍贵的资料之一,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与兴趣。
其他
姓氏
刘
藜阁衍派、中山衍派、沛丰衍派
忠贤传芳、彭城衍派、禄阁传芳
杨
弘农衍派、印塘衍派、芙蓉衍派、道南衍派
弘农流芳、四知传芳、清白传芳、关西衍派
赵
南阳衍派、天水衍派、夹马传芳
徐
东海传芳、东河衍派
孙
乐安衍派
胡
安定传芳
朱
凤阳衍派、沛国传芳、紫阳传芳
高
渤海传芳、凤岗衍派、有继传芳
何
庐江衍派、好德传芳
郭
汾阳衍派
董
雁门衍派、沙堤衍派
萧
八叶传芳、凤翼衍派
许
瑶林传芳、瑶林衍派、高阳衍派、太岳传芳
蓬山衍派、西花衍派、赐恩衍派、侍御传芳
傅
版筑衍派、银青衍派
颜
鲁国传芳
曾
龙山衍派、三省传芳、沂水流芳
泗水流芳、鲁国传芳
吕
渭水流芳、河东衍派
蒋
福全传芳、乐安衍派、凤阳肇始
丁
蚊筑传芳、聚书传芳
叶
南阳衍派、濑水衍派
沈根传芳、古濑传芳、佛岭传芳
潘
荣阳衍派、荣阳传芳
田
鳌城衍派、紫荆传芳
邱
河南衍派、吴兴衍派、忠实传芳
姚
吴兴衍派、历山传芳
邹
东鲁名家
熊
江陵衍庆
佘
雁门衍派、螯江衍派
余
下邳衍派、金陵衍派
康
京兆衍派、东平衍派、会稽衍派
庄
天水衍派、锦绣传芳、冠豸传芳
桃源衍派、漆园传芳、御墨锦秀
侯
上谷衍派、上谷传芳
邵
博陵衍派
尹
天水流芳
易
太原遗风
唐
晋阳衍派、儒林传芳
卓
西河衍派、褒德传芳
翁
始平衍派
简
范阳衍派
洪
燉煌衍派、翁山衍派、三瑞传芳
游
邵安衍派
倪
千乘衍派
童
雁门衍派
江
淮阳衍派
严
天水鸿基
胡
安定传芳
肖
兰陵传芳
柯
瑞鹊传芳、南塘衍派
雷
冯翊流芳
温
太原世弟
凌
冰清流芳
施
钱江衍派、临濮传芳、浔海衍派
蓝
凤仰中山
饶、巫
平阳四弟
杜
瀛洲衍派、京兆传芳
廖
威武衍派
连
凤阿传芳、白石衍派
史
漂阳衍派、漂阳传芳
龚
武陵衍派、渤海传芳
方
六桂方氏
伍
安平衍派
欧阳
锦江衍派、渤海衍派、甲第传芳
谢
宝树传芳、金鱼衍派、金紫衍派、衡阳衍派
卢
范阳衍派、银龟衍派
戴
琉瑭衍派
汪
六桂堂传芳、锦霞衍派、平阳衍派
阮
陈留传芳
罗
豫章衍派、梅石传芳、枝江衍派
魏
钜鹿传芳、钜鹿衍派 莆阳衍派
纪
枢相传芳
范
麦舟传芳
周、兰
汝南衍派
姚
历山衍派、陶邱世泽、沩水传芳
吴兴起家、橘里传芳
骆
杰阁传芳
留
彭城衍派、镇闽传芳
粘
桓忠衍派
梁
安定传芳、梅镜传芳
彭
梅石传芳
辜
晋安衍派
詹
河间衍派、渤海衍派
小贴士:
1.郡望。“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郡中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2.堂号。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
一个姓氏一部历史
“衍派”与“传芳”
是人们祖脉与祖训的由衷表达与认同
假如有人问你闽南建筑门楣上的字从何而来
我想你该能答出一二
本期我们先简要介绍闽南十大姓
更多内容敬请期待后续文章
本文如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加批评指正
小问题
如果你知道这些姓什么
可以告诉我们~
本文互动
欢迎在留言板中大声说出
你姓什么
你是什么支派的~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139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