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访村探镇十三:滕州「滨湖镇」所辖村名的来历及村史演变

滨湖(岗头望庄)镇

(底部留言区可留下您的姓名、村庄、微信号)

岗头

位于滕州西南24公里,界河南岸,济微公路穿村而过,系镇政府驻地。

相传,宋代中期(1066—1172年),有一武将充军至此,逐渐成村,因处土岗之巅,故名岗头。

花园

位于岗头东0.9公里,小坞至岗头公路北侧。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费伯封于郎邑,曾于此建造花园,后人聚居成村,名花园。

下王庄

位于岗头西南4公里,独山湖东岸。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王氏由西盖村迁此建村,名王庄,后因村庄重名,本村更为下王庄。

北焦村

位于岗头西南3公里。

明洪武二年(1369年),马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焦村遗址建村,沿用原名,后经发展,分建鼎足三村,本村居北,称北焦村。

李仓

位于岗头西南3.6公里处。

明代(1368—1644年),李氏迁此建村,名李家庄,1982年因重名,更名李仓。

西屯

位于岗头西1公里。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费伯封于郎邑,曾于此屯粮,名稻屯;明嘉靖五年(1526年),吴姓迁其东南部建村,名东屯,1913年分为前、后屯,1946年统称屯里,1961年建生产大队,析立四村,依方位本村称西屯。

东屯后

位于岗头西0.8公里。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费伯封于郎邑,曾于此屯粮,名稻屯;明嘉靖五年(1526年),吴姓迁其东南部建村,名东屯,1913年分为前、后屯,1946年统称屯里,1961年建生产大队,析立四村,依方位本村称东屯后。

东屯前

位于岗头西1.2公里。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费伯封于郎邑,曾于此屯粮,名稻屯;明嘉靖五年(1526年),吴姓迁其东南部建村,名东屯,1913年分为前、后屯,1946年统称屯里,1961年建生产大队,析立四村,依方位本村称东屯前。

稻屯

位于岗头西0.8公里。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费伯封于郎邑,曾于此屯粮,名稻屯;明嘉靖五年(1526年),吴姓迁其东南部建村,名东屯,1913年分为前、后屯,1946年统称屯里,1961年建生产大队,析立四村,依方位本村称稻屯。

人民庄

位于岗头南3.7公里,东靠济微公路。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盖村王姓于此设场,佃农聚居成村,名王家场,1949年改称人民庄。

奎子

位于岗头南2.3公里,济微公路西侧。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费伯封于郎邑,曾于此设兵器库,俗称库子;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氏迁此建村,因处奎星河内侧,故名奎子

东焦村

位于岗头西南4公里处。

明洪武二年(1369年),马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焦村遗址建村,沿用原名,后经发展,分建鼎足三村,本村居东,名东焦村。

西焦村

位于岗头西南4.4公里处。

明洪武二年(1369年),马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焦村遗址建村,沿用原名,后经发展,分建鼎足三村,本村居西,名西焦村。

黄桥

位于岗头南2.7公里。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黄氏由望冢迁此建村,因村北有桥,故名黄家桥,今称黄桥。

王堂

位于岗头东南2.5公里,济微公路东侧。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王氏由西辛安迁此建村,名王家堂,今称王堂。

七所楼

位于岗头东南3.5公里,小龙河南岸。

明洪武二年(1369年),黄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黄家庄;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因村内建楼房七座,改名七所楼,清末民初,仍称黄家庄,1958年因重名,复名七所楼。

徐楼

位于岗头南2.7公里。

相传,元代已成村落,俗称打狗庄;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村民徐贾建有楼房,改村名为徐贾楼,今称徐楼。

南陈庄

位于岗头东南2.8公里,小龙河北侧。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陈氏迁此建村,名陈家庄,1958年因重名,改称南陈庄。

前郁郎

位于岗头东3公里,小坞至岗头公路南侧。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费伯率师于此北筑郎城,昭公九年(公元前549年)此处又建郎国,故郎城俗呼郁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30年),鲁共王子刘骄封侯于此,楚灭鲁后,城废为村,继经发展,村分为二,本村居南,故名前郁郎。

秦村

位于岗头东2.8公里,小坞至岗头公路北侧。

明初(1368—1398年),秦氏迁至郁郎村东定居,属后郁郎,1937年析立,名秦村。

后郁郎

位于岗头东3公里,小坞至岗头公路南侧。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费伯率师于此北筑郎城,昭公九年(公元前549年)此处又建郎国,故郎城俗呼郁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30年),鲁共王子刘骄封侯于此,楚灭鲁后,城废为村,继经发展,村分为二,本村居南,故名后郁郎。

民生

位于岗头东4公里,小坞至岗头公路北侧。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庞氏迁此建村,名庞庄,后成为峄庄龙姓之佃户村,1946年改名民生。

坊上

位于岗头东偏北3公里,界河南岸。

元末(1333—1368年),孙氏迁此定居,并开设店房,俗称店坊子,后因地势较高,渐演为坊上。

东黄庄

位于岗头东北5公里。

明洪武二年(1369年),秦、黄二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秦黄庄,后演为黄庄,1958年因重名,改称东黄庄。

东官庄

位于岗头东北3.5公里,界河至朱村公路西侧。

清初(1644—1661年),孙氏等姓迁此建村,名官庄,后因重名,改称东官庄。

东陈

位于岗头东北5.5公里,东北与邹县南刘庄为邻。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陈氏来此建村,名陈家庄,1958年因重名,改为东陈庄,今称东陈。

金马山

位于岗头东北3.5公里,平山南麓,界河至朱村公路北侧。

相传,唐代(公元618—907年),董氏来此建村,因有一将军曾于此歇马,故城寄马庄;明代(1368—1644年),马氏等相继迁入,改称马家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金马山。

山头

位于岗头东北4公里处。

明洪武二年(1369年),盖氏迁此建村,因地处平山西麓,名山头庄;清初(1644—1661年),杨氏由和福迁入,改名平易村,1945年复名山头庄,今称山头。

苏坡

位于岗头北偏东3.5公里。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甘姓由济南来此建村,取名安家寨;后苏姓迁入,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改村名为苏家坡,今称苏坡。

三山

位于岗头北7公里。

唐代即有此村,因北临牧山、青山、平山,名三山村,明代设有集市,曾称三山集,今称三山。

前纸坊

位于岗头北4.5公里,岗头至三山公路西侧。

明洪武二年(1369年),纸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纸坊,后经发展,分为二村,本村居南,称前纸坊。

后纸坊

位于岗头北4.5公里,岗头至三山公路西侧。

明洪武二年(1369年),纸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纸坊,后经发展,分为二村,本村居北,称后纸坊。

郭楼

位于岗头西北3.2公里,岗头至三山公路西侧。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郭姓迁此建村,名为郭楼,后马氏自焦村迁入,仍用原名。

朱村

位于岗头北2.5公里,岗头至三山公路东侧。

相传,此处隋前即有村落;清初(1644—1661年),朱氏迁来定居,名朱村。

代庄

位于岗头西北3公里。

明初(1368—1398年),王氏迁来于福兴寺庙南建村,名庙下村,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戴姓迁入改称戴家庄,后演为代庄。

孟楼

位于岗头北4公里,岗头至三山公路西侧。

清初(1644—1661年),孟氏迁此建村,名孟家楼,后马、屈、侯等姓迁入,改称楼里,1982年因重名,更为孟楼。

西黄庄

位于岗头西北2.5公里,济微公路北侧。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兴迁此建村,名黄家庄,1949年因重名,改为西黄庄。

屈庄

位于岗头西北2.8公里,济微公路南侧。

隋末唐初(公元617—626年),屈氏迁此建村,名屈家庄,今称屈庄。

阳关

位于岗头西北4公里。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关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关家庄;万历年间(1573—1620年),于、郭等姓迁入,后演为官庄,1949年为与东官庄相应改称西官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阳关。

孙阁

位于岗头西4公里,济宁至微山公路南侧。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孙家楼,1982年因重名,更为孙阁。

渔营

位于岗头西偏北4.5公里,济宁至微山公路南侧。

相传,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赵氏迁此建村,因西南近独山湖,多以渔业为生,名渔营,后演称营里,1982年因重名,复名渔营。

东古村

位于岗头西北4公里,济宁至微山公路南侧。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邵氏由洛阳迁此建村,名辛兴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改为古村,1960年因村内小河为界,划分二村,本村居东,称东古村。

西古村

位于岗头西北4.5公里,济宁至微山公路南侧。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邵氏由洛阳迁此建村,名辛兴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改为古村,1960年因村内小河为界,划分二村,本村居西,称西古村。

后古村

位于岗头西北6.2公里,龙堂山南麓。

明末(1628—1644年),施氏由宁阳迁至村西北约1公里处建村,初属古村,后称小古村,1938年改称后古村。

朱寨

位于岗头西北7公里,北依堵子山。

原名兴隆庄,燕、尹、仇等姓聚居于此;清初(1644——1661年),改名朱家寨,今称朱寨。

史庄(北双井)

位于岗头西北8公里,北与邹县爷娘庙村接壤。

元初(1260—1294年),史氏由北京迁此建村,名史家庄;明代因与韩庄、刘庄同在一个山峪内,总名三庄里;1949年简称庄里,1982年因重名,以山峪中有井两股,更总名为双井,各村分称原名,本村一直沿用史庄。

刘庄(西双井)

位于岗头西北8公里,大白山东麓,西与邹县朝阳村接壤。

明初(1368—1398年),刘氏迁至史村西建村,名刘庄;后因与韩庄、史庄三个村毗邻,又同在一个山峪内,总名三庄里;1949年简称庄里,1982年因重名,以山峪中有井两股,更总名为双井,各村分称原名,本村一直沿用刘庄。

韩庄(东双井)

位于岗头西北8公里,大白山东麓。

明初(1368—1398年),韩氏迁至史村南建村,名刘庄;后因与刘庄、史庄三个村毗邻,又同在一个山峪内,总名三庄里;1949年简称庄里,1982年因重名,以山峪中有井两股,更总名为双井,各村分称原名,本村一直沿用韩庄。

东迭湖

位于岗头西4.5公里,界河之阳。

唐代(公元618—907年),蒋氏迁此建村,因地处湖洼较高处,取名垤斛;后经发展,析立三村,本村居东,称东垤斛;1982年,因垤斛二字生僻,改为东迭湖。

西迭湖

位于岗头西5公里,界河之阳。

唐代(公元618—907年),蒋氏迁此建村,因地处湖洼较高处,取名垤斛,后经发展,析立三村,本村居西,称西垤斛;1982年,因垤斛二字生僻,改为西迭湖。

中迭湖

位于岗头西5公里,界河之阳。

唐代(公元618—907年),蒋氏迁此建村,因地处湖洼较高处,取名垤斛,后经发展,析立三村,本村居中,称中垤斛;1982年,因垤斛二字生僻,改为中迭湖。

卢庄

位于岗头西6.5公里,大白山南麓。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卢氏由邹县韩庄迁此建村,名卢家庄,今称卢庄。

上王庄

位于岗头西7.5公里,大白山南麓,西南与微山县大辛庄接壤。

明末(1628—1644年),王氏迁此建村,名王家庄,后因重名,更为上王庄。

西韩楼

位于岗头西6.5公里,济微公路北侧。

明初(1368—1398年),韩氏迁此建村,名韩家庄;清初(1644—1661年),因村中建楼房数座,村名演为韩楼,1982年因重名改称西韩楼。

向阳

位于岗头西7公里,大白山南麓。

相传,今址南700米有村,名宅子顶;明末(1628—1644年),为避洪水泛浸,移居于此,因近有关帝庙,村以庙名;1978年村南建成向阳提水站,改村名为向阳。

望庄

位于滕州西部20.5公里,西邻微山湖,济微公路纵穿全村,系望庄镇政府驻地,

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此处既已成村,据传,东汉光武帝好友严子陵,晚年居该村西南严村,光武帝思念故友,亲来严村探望,时严已病故,乃吊祭坟前,归途至此,仍勒马回望,故本村名为望冢,1992年10月改为望庄。

东马村

位于望庄西南1公里。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马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西侧石井村定居,改名马村,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马氏分支再迁村东北半里许今址另建新居,名小马村,1949年更名为东马村。

小刘庄

位于望庄北部1.6公里,北与大坞镇大刘庄为邻。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氏由山西临汾县辗转迁此建村,以姓取名小刘庄,沿用至今。

生庄

位于望庄西北隅,济微公路北侧。

明初(1368—1398年),生氏隐居于此,渐致发展成村,以姓取名生家庄,今称生庄。

刁村

位于望庄西0.8公里。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刁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刁家村,今称刁村。

李村

位于望庄南0.5公里,济微公路西侧。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氏来滕,辗转定居于石井村侧,称石井村;正德年间(1516—1521年),改名李家村,今称李村。

西谢庄

位于望庄北0.7公里,济微公路东侧,西北隅岗头镇七所楼为邻。

明洪武二年(1369年),谢氏自山西省迁此建村,名谢家村,1982年更名为西谢村。

邵村

位于望庄东北0.5公里,休城至望庄公路南侧。

唐大和八年(公元834年),邵氏由安徽芒砀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邵家村,今称邵村。

王雷楼

位于望庄北1.2公里,济微公路东侧。

明初(1368—1398年),王氏自山西省迁此建村,并建有楼房,故取村名王雷楼。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更为王雷家楼,1985年复名王雷楼。

赫村

位于望庄西1.2公里,济微公路纵穿全村。

相传,明代前此处即有村庄,名乱枣行,明洪武二年(1369年),赫氏从山西省迁入,改称赫家村,1967年更为革命村,1982年复名赫村。

秦庄

位于望庄西北1.8公里,东近济微公路。

明代中期(1460—1552年),秦氏由迭湖迁此建村,取名秦庄,沿用至今。

东盖村

位于望庄西2.5公里。

元代(1260—1368年),盖氏来此建村,名盖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氏由山西省迁入,后王氏分支居村东部,自立成村,称东盖村。

后盖村

位于望庄西部偏北3公里,西邻独山湖。

清初(1644—1661年),王氏由东盖村迁此定居,初名后行,后以居盖村之北,改称后盖村,1941年曾为滕县抗日民主政府湖东办事处驻地。

西盖村

位于望庄西3.8公里。

元代(1260—1368年),盖氏来此建村,名盖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氏由山西省迁入,仍用原名,后析立二村,本村称西盖村。

胡路口

位于望庄西部3.4公里,西近独山湖。

元代(1260—1368年),盖氏迁此建村,因居东西大路之侧,取名盖家路口,后改称文路口;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胡氏由微山县留庄乡胡口子迁入,改为胡家路口,今称胡路口。

严村

位于望庄西南1.2公里,望庄至辛安港公路横穿全村。

相传,光武帝刘秀与严子陵为同窗好友,刘秀即位后,严子陵不肯居官,于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隐于富春山,后转居于此,渐致成村,名为严村。

宋村

位于望庄东北1.2公里,休城至望庄公路南侧。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宋氏由高唐县来此建村,名宋村,后析立二村,本村称东宋村,亦称大宋村,今仍名宋村;明初(1368—1398年),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宋村南首建村,名刘家村,亦称大刘村,1958年并入宋村,同年郑庄并入,统称宋村。

田桥

位于望庄东南3.8公里。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庞、田二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田家村;正德年间(1506—1521年),杨氏由满庄迁入,并出资于小龙河上修建农桥,因故中止,清嘉庆年间(1769—1820年),田氏续修完竣,名为田家桥,村因桥改名,今称田桥。

西董村

位于望庄东3公里,休城至望庄公里南侧,东邻大坞甘寨。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董氏迁来西阳温村东建村,随称西阳温,后改董村,1958年和1968年两次并称西阳温,1982年再次分出复原名,1985年因重名,更为西董村。

邱村

位于望庄东部1.5公里。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邱氏由山西省来滕,辗转迁此定居后,名邱家村,今称邱村。

西阳温

位于望庄东2.5公里,休城至望庄公路南侧。

此处元代既已成村,名大兴集,后因村北有重阳寺,村东有温泉,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村东建有东阳温村,本村改称西阳温。

南徐楼

位于望庄南部2.6公里,济微公路西侧。

明代(1368—1644年),徐贾二氏由微山县南羊庄来此置田建楼,取村名为徐贾楼;清康熙二年(1663年),马氏由西马村迁来,村名演为徐家楼,1982年因重名,更为南徐楼。

陈宏楼

位于望庄东南3公里,济微公路东侧,北沙河之阳。

相传,元末(1333—1368年),陈氏于此置田、建楼,逐渐发展成村,名陈家楼,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杨氏由满庄迁入,1982年,因重名更为陈宏楼。

四合庄

位于望庄南3.2公里,西近独山湖。

1966年,微山县留庄乡马口、龙口、孟口、石口四村部分村民迁此建村,名新村,1986年更为四合庄。

吕堂

位于望庄西南3.6公里。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王二氏由山西省迁此定居,后李氏建祠堂一座,俗呼李家堂,村以庙名,清中期(1733—1822年),吕氏迁入,改称吕家堂,今称吕堂。

胡楼

位于望庄西南4.4公里,西与微山县李家桥为邻。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氏自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张家庄,继有孟氏由孟口迁来张家庄南定居,名孟家庄,万历年间(1573—1620年),胡氏自胡家坑迁来张家庄之北定居,因建有楼房,名胡家楼,后经发展,三村连为一体,统称胡家楼,今称胡楼。

西周村

位于望庄西南3.8公里,西邻微山县境。

明初(1368—1398年),周氏兄弟二人自齐东县迁来,于东西二处各建一村,本村居西名大周村,万历年间(1573—1620年),改称西周村,沿用至今。

东周村

位于望庄西南2公里。

明初(1368—1398年),周氏兄弟二人自齐东县迁来,于东西二处各建一村,本村居东名小周村,万历年间(1573—1620年),改称东周村,沿用至今。

后辛安

位于望庄西南2.2公里。

元代(1260—1368年),辛、安两姓迁此建村,名辛安里。明初(1368—1398年),王氏自山西省迁来,村名简称辛安,原辛安改称东辛安,其后王氏分支迁村西另建一村,名西辛安,1958年分为二村,本村居北,称后辛安。

西马村

位于望庄西南1.5公里。

唐代(公元618—907年)建村,名石井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马氏由山西省迁入,改名马村,1949年更称西马村,1938年4月滕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驻此。

西辛安

位于望庄西南3.5公里,西邻独山湖。

元代(1260—1368年),辛、安两姓迁此建村,名辛安里。明初(1368—1398年),王氏自山西省迁来,村名简称辛安,原辛安改称东辛安,其后王氏分支迁村西另建一村,名西辛安,沿用至今。

中辛安

位于望庄西南2.2公里。

元代(1260—1368年),辛、安两姓迁此建村,名辛安里。明初(1368—1398年),王氏自山西省迁来,村名简称辛安,其后王氏分支迁村西另建一村,名西辛安,原辛安改称东辛安, 1958年分为中、后二村,本村为中辛安。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139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