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冲毛主席故居
1936年6月,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陕北。期间,毛泽东和斯诺彻夜长谈,他向斯诺袒露心声,详细介绍了自己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尤其重点介绍了在韶山冲的童年生活。在如此珍贵的口述资料中,我们发现了大量关于毛泽东对母亲文七妹的介绍。
显然,毛泽东对母亲充满思念,他描述了母亲很多生活细节,尤其对文七妹接济穷人刻骨铭心。毛泽东这样回忆自己的母亲:
“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
相比毛贻昌对子女的严厉,信佛的文七妹给了毛泽东更多的关爱,尤其文七妹同情穷苦大众的性格,深刻影响着毛泽东,他为此奋斗一生,立志要改变广大穷苦老百姓的悲惨命运,并且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文七妹的故事始于韶山冲,也终于韶山冲,但她的儿子毛泽东成为20世纪人类历史中最伟大的人物。1880年,唐家岮的文芝仪和韶山冲的毛恩普一番商议,决定两家结为亲家,这年文七妹13岁,毛贻昌10岁。
文七妹
当时两人没到结婚的年龄,算是定了“娃娃亲”。1885年,毛贻昌和文七妹结为夫妇,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个伟大的儿子即将诞生。毛贻昌出生的家庭贫寒,他年轻时因负责过多一度当了好几年的兵。
再后来,毛贻昌回到韶山冲,靠着做一些小生意和其他营生,积累的一些钱,最后买了一些地。在那个靠土地收租的时代,等到毛泽东出生时全家已经有15亩土地,这是一笔不小的财产,他家因此成为韶山冲的佼佼者。
或许上天要考验这个家庭,文七妹和毛贻昌前两个孩子都夭折了。1893年,文七妹生下了第三个孩子,毛泽东。联想之前两个孩子夭折了,为防止再次出现意外,文七妹和毛贻昌商议,将孩子送到唐家岮的外婆家抚养,毛贻昌同意了。
文七妹还不放心,她来到一座庙里为毛泽东祈福,还把一块石头认作是毛泽东的干娘。那时韶山冲有个乡俗,给婴儿取乳名更容易健康成长。因毛泽东是文七妹第三个孩子,从此,韶山冲乡亲们都知道毛泽东有一个乳名,“石三伢子。”
毛泽东非常喜欢这个乳名。1951年2月,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北京汇报工作,期间毛泽东向彭德怀提到了这个乳名,他说:“老彭,你的名字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们同是两块石头。”
毛泽东最早的一张照片
彭德怀则哈哈大笑,说:“主席是一块宝石,我彭德怀本不过是一块顽石罢了。”毛泽东在摆摆手:“我也是一块石头嘛!我们两块石头,一块扔向杜鲁门,一块扔向麦克阿瑟。”
毛泽东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直到8岁才回到韶山冲。毛泽东很幸运,在外婆家他遇到舅舅文正莹。文正莹是毛泽东的二舅,在文家族兄中排第八,故毛泽东喊他八舅父。文正莹对妹妹文七妹很是疼爱,爱屋及乌,他对这个亲外甥也格外关注,引导他识字读书。
文正莹在家中开了一个私塾,教授族中子弟读书识字,毛泽东也接受了启蒙教育。另外,文正莹对聪慧的毛泽东很喜欢,刻意对他进行培养,等毛泽东8岁时回韶山冲时,已经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甚至对《千字文》、《六言杂字》等都有所涉及。
1902年春,毛泽东回到韶山冲,毛贻昌先是送他去南岸私塾读书,他在这里读了两年多书。私塾邹春培教书严格,毛泽东很少受到处罚,因为他学习进步很快,最后连邹春培也无法教他了。
毛贻昌
除了南岸私塾外,毛泽东后来又接连换了几个私塾。转学原因往往只有一个:毛泽东认为在这所私塾里已经学不到有价值的知识了。儿子如此聪慧,毛贻昌应该高兴才是,可毛贻昌却不感兴趣。
邹春培就不止一次对毛贻昌说:“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毛贻昌却不买账,回答说:“种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账,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
毛贻昌脑海中或许有过儿子能有大才的想法,但那只是一闪而过,他的想法很实际,这个儿子只要学会识字、能算账就可以了。当时的韶山冲太闭塞了,对外都是羊肠小道,出远门要骑马才行,大家眼界很窄也很正常。
毛泽东痴迷看书,放假在家也是如此,这让忙于农活的毛贻昌很不满。有一次,家中来客人,毛泽东因沉浸在房间看书,忘记出来招待来客。毛贻昌很生气,当着来客面痛骂毛泽东。在这之前,毛贻昌经常逼迫毛泽东去干农活,晚上还要对账,两人不止一次发生冲突。
如今父亲还当着客人痛骂他,毛泽东怒气冲冲离开家。文七妹追了出去,不久毛贻昌也来了。毛泽东走到池塘旁边,以跳下去相威胁,要求父亲以后不能逼迫他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文七妹吓得哭泣起来,毛贻昌见状只能妥协。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毛泽东回去后,文七妹跟他交谈了很久,这给毛泽东带去了无尽的安慰。毛泽东跟斯诺交谈时,也提到这一点,他将家中分为“两个党”:
“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由我、我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的,有时甚至雇工也在内。不过,在‘反对党’的‘联合战线’之中,意见并不一致。母亲主张一种间接进攻的政策。她不赞成任何情感作用的鲜明的表示,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说这样不合乎中国的道理。”
有一件事很好地体现了文七妹的善良、温良谦和。毛泽东在读私塾时,每天都要带午饭。有一段时间,毛泽东放学回到家,总是朝着母亲大喊肚子饿。文七妹很好奇,询问儿子原因,毛泽东起初不愿意说。
文七妹不甘心,一再开导儿子,如果是遇到困难了一定要勇敢说出来。毛泽东也就如实说出了原因,他告诉母亲班上最近来了一位新同学,家里很穷,从不带午饭。看到新同学挨饿,毛泽东就把自己的午饭分他一半。
毛泽东还说:“之前不敢告诉你,害怕父亲骂我,到时你也挨骂。”文七妹很欣慰,儿子很善良,从此她悄悄给毛泽东准备了两个人的午饭。有这样的母亲,毛泽东的童年、少年生活确实很幸福。
毛泽东题词东山学校
文七妹没读过书,可生性善良的她特别同情穷苦大众,这也深刻地影响着毛泽东。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损己而利于人的人。我母亲正是最后一种人。”
韶山冲闭塞,在动荡时代也是一个优点,这里乡亲们的生活相对安宁。每当有外来乞讨者来到毛泽东家中,文七妹从来没有让他们空手离开。有时乡亲们生活困难,文七妹经常瞒着丈夫偷偷接济他们。
但是,韶山冲毕竟太小了,读了几年私塾以及舅舅家的大量藏书后,毛泽东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他认为那里一定能有所作为。毛贻昌不同意,他认为毛泽东只要认识一些字,能记账就可以了,于是准备将他送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
毛贻昌有这样想法并不奇怪,他之前做过小生意,认为如果毛泽东能学会经营,那以后不说大富大贵,最起码吃穿不愁。毛泽东自然不愿意,他渴望走出韶山冲读书,文七妹很支持儿子的想法。毛泽东联合母亲、舅舅、表兄等人一起劝说父亲,毛贻昌最终妥协了。
1910年7月,毛泽东准备前往韶山冲50里外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故乡,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出发前一天晚上,文七妹给儿子细心准备行李,交代注意事项。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这一次,毛泽东是违背父亲坚持要去外乡读书的。为此,毛泽东改写了一首诗,放在毛贻昌每天必看的账本里,名曰《 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第二天清晨,17岁的毛泽东在表兄文运昌的陪同下,挑着行李出发了。文七妹坚持要把毛泽东送到村口,看着儿子身影渐渐消失后,她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毛泽东离开后,文七妹继续操持一家人的生活,辛苦而又充实。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读了半年书,这里让他眼界大开,萌生了去省城长沙读书的想法。这一次,文七妹又坚定支持,她很自豪,儿子有崇高的追求。1911年春,毛泽东跟之前去湘乡读书一样,再次挑着行李出发了,这是他首次来到省城长沙,进入湘乡驻省城中学。
在长沙7年时间里,毛泽东做过很多尝试,起初他还当了半年兵,直到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遇到恩师杨昌济等人后,才真正走上了人生快速发展的正轨。1918年6月,毛泽东从一师毕业。
这时,已经是北大教授的杨昌济发来消息,说是蔡元培、李石曾等人正北京在组织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和蔡学森等人商议,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组织新民学会湖南籍学员赴北京。此时毛泽东囊中羞涩,他去北京的路费都是借来的,来到北京后他先住进了杨昌济家中,后在恩师安排下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成为一名助理管理员,月薪8元。
毛泽东(左四)在北京
然而,就在毛泽东准备出发时,他收到了母亲患病的消息。毛泽东一刻也没有耽搁,立即回到了韶山冲。当时文七妹在娘家,毛泽东又马不停蹄赶到唐家岮。看到因病卧床的母亲,毛泽东很是自责。作为家中的长子,毛泽东自去了长沙读书后,很少回家。
此次回家,还是因为母亲生病。文七妹却一点都没有责怪,反而很欣慰,当她获悉儿子要去遥远的北京,一再嘱咐他注意安全。在外婆家呆了几天,毛泽东在母亲一再催促下离开了。回到长沙后,毛泽东给两位舅舅写信表达了感激之情: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前在府上拜别,到省忽又数日。定于初七日开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专以游历为目的,非有他意也。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护送之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几点关键信息:一是、舅舅用心照顾家母文七妹,毛泽东深为感激;二是、担心农村没有良药,毛泽东就在长沙请医生开了一个方子;三是、如果这个药方没有效果,就让毛泽民送母亲来长沙治疗。
毛泽东三兄弟和母亲唯一合影
很遗憾,毛泽东寄回的药方没有起多大效果。1919年初,新民学会学员赴法湖南籍青年的出国手续全部办完。这时,毛泽东收到母亲病重的信件,他决定辞职返回湖南。4月初,毛泽东回到长沙,随即来到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
这份工作待遇不高,每周6节课,但毛泽东利用工作间隙创办了《湘江评论》。在这期间,毛泽民和毛泽覃带着母亲来到了长沙。这是52岁的文七妹第一次来到省城长沙,除了给母亲看病外,毛泽东还抽空带着母亲和弟弟们来到一家照相馆,照了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非常珍贵,是文七妹和三个儿子唯一合影。照片中,文七妹坐在椅子上,三个儿子分立母亲的两侧。这也是毛泽东和母亲唯一一张合影,也是兄弟三人唯一的合影。文七妹在长沙生活20多天后,执意要回到韶山冲,毛泽东同意了。
但是,毛泽东万万没想到,他跟母亲这一别竟然成为了永别。1919年10月5日,文七妹在家中病逝,享年52岁。噩耗传到长沙,毛泽东立即携弟弟毛泽覃赶回韶山冲。当毛泽东赶到家中时,文七妹已经入棺两天了。
《四言诗·祭母文》
毛泽民告诉哥哥,母亲临终时不停地呼唤他的名字时,毛泽东扶着母亲棺木失声痛哭。因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名,毛泽东为此愧疚一生。当晚,毛泽东彻夜守灵,他为母亲写了生平最长的一首诗歌—《四言诗·祭母文》。
毛泽东把对母亲的思念、赞美以及尊重等最真挚的情感,都寄托在这首诗歌里。毛泽东在祭文结尾处写道: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写完祭文后,毛泽东又含泪写下两副挽联: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毛泽东给母亲守灵七日后,他回到了长沙。显然,母亲病逝,给毛泽东带去了极大的悲痛。1959年6月,毛泽东在建国后首次回到韶山冲,此时距离母亲去世已经过去了40年时间。
毛泽东父母的房间
回到故乡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就去给父母扫墓。在父母墓前,毛泽东深深三鞠躬后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次再来看你们。”给父母扫完墓,毛泽东下山直接去了故居。看到故居还是原来的模样,毛泽东很激动。
毛泽东走进房屋,先是来到父母的房间。当看到墙上挂着的照片,尤其是当年跟母亲的合影时,毛泽东执意要带走。原来,毛泽东当年跟母亲在长沙照相后,便把这张照片给母亲带了回去,后来母亲病逝后,这张照片又成为了故居的陈列物。
这张照片太有意义了,看到母亲的照片,毛泽东似乎又回到了跟母亲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毛泽东在父母房间里久久伫立,也是在此时,毛泽东说出了父母病逝的原因:“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毛泽东说这番话时,神情落寞。当天晚上,毛泽东在韶山宾馆一号楼辗转反侧。白天目睹家乡的一草一木,毛泽东惊喜之余又颇为悲痛,遥想到父母早已逝去,加上妻子、弟弟、儿子等人为了革命而牺牲。
毛泽东给父母扫墓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毛泽东当即写了一首诗—《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韶山冲确实很闭塞,可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滋养着毛泽东。无论走到那里,毛泽东身上永保韶山习俗。晚年的毛泽东渴望回到韶山休息,他希望能叶落归根,可惜最终未能实现。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2217.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