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重新修订
桥河村志
(征询意见稿)
陈学义 陈学圣 编辑
序言
河北省宁晋县桥河村是一个约有400年历史的新兴村庄,但四百多年来,还没有一本记载本村历史的资料。对于本村的历史,不用说其它许多地方的人不了解,就连桥河本村的绝大部分人也不怎么了解。年近八旬的本村村民陈学义忧心村史会从仅有的极少数人所记忆的点滴内容的流传中逐渐遗失殆尽,从2014年开始发心搜集整理桥河村史。几年来,他不辞辛苦拖着有病的身体,奔走于本村和周边的邻村的村民中,寻访搜集各种有关村史的线索资料编写部分素材。陈学圣进行了整理查证与统筹补充编写。于2017年春终于完成了我村第一部村志!这在我村的历史资料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本桥河村志条理清楚内容详尽囊括万象,有了它,我们现在的人及以后的人,都能得以详细的了解桥河村的历史变迁。我们对陈学义老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有许多年龄较大的村民提供了许多重要村史资料,对于村志的编写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东西桥的两位村支书陈连武李申勇对村志编写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由于水平所限,本书一定会有许多缺点和错误。大家读后,如果觉得还有哪些需要补充或修正的,请及时与陈学义或陈学圣联系,以便日后修订。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陈学圣 恭序
2017年春
村史工作会议
2017年1月18日下午,在东桥村委会大队部召开村志编写工作会议,会议由两位支书和陈学义共同主持,参会人员有陈连武、李申勇、刘全民、陈学义、刘振坡、李会生、李灵霄、刘世报、刘新寨、刘景涛、陈学圣。在会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线索和许多宝贵意见,对于村志的编写,具有极为重要的帮助。
概述
河北省宁晋县桥河村,在百尺口南3.3公里,位于邢、石、衡三市交界处。村十字大街中心位于东经115°14′28″,北纬37°39′25″。截至2014年底,全村共664户,2351人,耕地430公顷。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其中:
东桥河 404户,1367人,耕地254公顷。
西桥河 260户,984人,耕地176公顷。
自然村形成史
宁晋县桥河村一带,古时地势低洼,多河流、水泊。明朝以前经常水漫陆地,此地无人定居,但常有人来此捕鱼。明初时华北一带战乱频发,瘟疫流行,死人无数。当时华北一带人口所剩无几。
大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冀州码头李村人杨先道,来至今桥河村东南部定居,后又有新河宛庄何氏迁来,又有吴氏迁来,形成杨家疃。此为桥河村建村之始。
大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陈良义从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老鸹窝迁至今冀州高庄定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陈良义的后人陈仲举的两个儿子从高庄村陈族大门翻新社社三甲迁至今百尺口村东南0.5公里处定居,由于在百尺口村的大桥旁,故村名为百尺口桥。雍正年间,一场水灾过后,迁至百尺口村南3.3公里的现在处,村名仍为百尺口桥,一直到民国年间才改为百尺桥。
在顺治、康熙时,此村属束鹿县百尺口庄管辖。当时束鹿县共九十个庄,管辖一百九十三个村,百尺口庄管辖百尺口村和百尺口桥村。
刘氏先族祖居定州,其后人有兄弟三人,其中一人迁至今四芝兰赵家庄,赵家庄刘氏后人刘光先在康熙年间迁至今桥河村西部(近代高家闲院处),后来迁至桥河村东北角定居形成刘家疃。刘氏四世先祖刘文置地36顷,五世先祖刘秉彝盖楼数间,居住至民国。在杨家疃与刘家疃中间有一条小河,从东向西流入南北走向的百尺沟。由于杨家疃在小河口的南岸,刘家疃在小河口的北岸,两疃和为一村,起名为小河口村。
雍正年间,深州花盆村李氏兄弟来到此地,老大李普能定居在今桥河村西北部,形成李家疃,李普能的四世孙为百尺口丁氏外甥。老二李普熊定居百尺口。
古时在我村南部(现在村东西中心大街向南大约160米处是北岸边,西桥河七队地北地边向南十米处是南岸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清水河,这是一条很大的河流。沿河西上,过大营上、白木、铺头再到宁晋县边的孟家庄,至大陆泽;沿东下过王口、丁家庄、邵村入滏阳河。我村村南清水河上有一座桥名清水河桥。
今村中心南北大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比清水河小)名叫百尺沟,从北部穿过今百尺口南北中心大街,向南至清水河,此河将四疃分为两部分,东部为杨家疃、刘家疃,西部为陈家疃、李家疃。此河上有一座小木桥,俗称草桥,小桥东西长十丈,故又名十丈桥。乾隆年间,百尺口桥、小河口二村统归束鹿县王口庄管辖。王口庄管辖:王口村、雷家庄村、百尺口村、百尺口桥村、小河口村。
清朝咸丰年间,百尺口村的西半部、百尺口桥村划归宁晋县城东乡管辖。当时宁晋县分为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四个乡,共一百七十五个村。百尺口村东半部、小河口村仍属束鹿县王口庄管辖。
民国初年宁晋县全县分为二十三个疃,百尺疃管辖:百尺口村(西半部)、清善桥村、东林子村、西林子村、百尺桥村(百尺口桥改名为百尺桥)、清善头村、东和睦庄、西和睦庄、郑家窑。
公元1946年,百尺桥、小河口合为一村,改名桥河村,统归宁晋县管辖(当时百尺口村亦合为一村,归宁晋县管辖)。1962年,又分为东桥河、西桥河两个行政村,至今未变。
各疃族群变化
杨家疃杨氏从冀州码头李村迁来定居后,又有何氏从新河县宛庄迁来,吴氏迁来。这是杨家疃最早的居民,也是我村最早的居民。以后又有魏氏从束鹿县泗尚村迁来,白氏从冀州稍门口村迁来,赵氏从束鹿县汉口村迁来,李氏迁来,张氏迁来,苏氏从冀州吉会台村迁来,黄氏从束鹿县琅窝村迁来,贾氏从宁晋县贾庄迁来。吴氏在民国时期绝嗣。现代又有朱氏从宁晋县朱家庄迁来,高氏从山东临清迁来,董氏从王口村迁来,翟氏从束鹿县张光村迁来,胡氏从百尺口迁来。杨氏留在村中的最后一族人杨蓝喜(杨氏第十六代),于民国年间去世,杨蓝喜的一位叔叔由于经常与人争斗,发生多起命案,在战乱时逃往石家庄一带,不知所终。
陈家疃陈氏定居后,又有高氏从宁晋县高口村迁来,吴氏迁来(至民国年间绝嗣)王氏从东和睦庄迁来,又有两支陈氏迁来,其中一支来自侯口村,另一支后来迁居杨家疃。李氏从李家疃迁来,现代又有侯氏从西和睦庄迁来。陈氏传至今日共有17代。
刘家疃刘氏从宁晋县赵家庄迁来定居后,又有三支刘氏迁来,其中一支来自新河县宛庄,一支来自冀州邵村。一支来自新河县葫芦湾村;曹氏迁来,姚氏从束鹿县汉口村迁来,李氏从冀州崔家寨迁来,现代又有闫氏从黄儿营村迁来。刘氏传至今日共有15代。
李家疃李氏从深州花盆村迁来定居后,王氏迁来(清朝后期绝嗣),又有四支李氏迁来,其中一支来自束鹿县贾百户村,一支来自束鹿县恒邱村,一支来自束鹿县西花里庄;又有郭氏从束鹿县贾百户村迁来,现代又有闫氏从东罗口村迁来。李氏传至今日共有15代。
桥河村自然河流变化
一百万年以前,我们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太行山脉一带是海岸,包括整个华北平原都是一片汪洋大海。以后由黄河、海河、淮河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冲过来,慢慢形成了冲击平原。十万年前,我们这里植物繁茂、动物活跃,并开始出现有人类在华北平原一带活动了。四百多年前,我村初建时,村南(北纬37°39′18″处北岸)有一条大河名叫清水河,从西边过来,向东一直穿过王口村中心,向东流去,入滏阳河。河中常有船只来往,在我村村南处,还有一个停船靠岸的码头。1957年在北纬37°39′16″,东经115°14′33″处出土了记录古时建码头事情的石碑,惜已被毁。清水河上有一座木桥,名叫清水河桥,也叫下桥(清善桥在清水河的上游所以也叫上桥)。我村中心南北大街(东经115°14′26″)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比清水河小),名叫百尺沟,在今村中心东西大街稍偏南处(北纬37°39′22″)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顺治十二年,滹沱河改道,从晋州寨子村决口,流入百尺沟,经我村入清水河。康熙五年时,滹沱河又改道。滹沱河经多次改道,现在为经晋州到深州往东,过献县到天津入海河,最后流入渤海。
经多年变迁许多河流已消失。现在在桥河村西1.5千米处,有一条河流俗称河沟,在我村西南部(西王村西北部)与来自于晋州的一条滹沱河支流汇合,蜿蜒向东南流去,到冀州码头李村与滏阳河汇合。河沟在1979年前经常有水,都是清澈的淡水。尤其是雨季河水很大,深处要超过5米以上,水面宽约30米,有的地方有50多米。河中有鲤鱼、鲢鱼、鳝鱼、鲶鱼、个呀鱼等多种鱼类,有乌龟、河蚌等多种有壳水生动物,水面上有野鸭等鸟类。村中男子多数都会游泳,善于游泳,爱好游泳。水中有蒲棒、鱼腥草等多种水草。岸边有三棱草、芦草、碱蓬棵等草类。地面上有含主要成分为硫酸钠的白色粉末,有的厚处可达四厘米。有一些人收集白色粉末淋皮硝。1979年后,水流枯竭,经常干涸,有时来一些红褐色的工业废水,有一股恶臭味。
本村经济
我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古时耕种土地主要集中在正西方、西南方、西北方。解放前夕,在村南、村北大量开垦,扩大了耕种面积。我村耕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古时,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少数有钱人手里,我村村民大部分是穷人。那时,年景好时,一亩地能收二三百斤粮食,穷苦人家勉强够吃。遇到灾荒年,穷人们则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农业生产极不稳定。明末清初时,我村土地上多是芦苇、碱蓬棵等野生植物。道光年间,许多荒地开始被耕种,当时种植作物主要为小麦、高粱、玉米、豆类等。光绪年间,增加了芝麻、花生等植物。宣统年间,增加了山药、棉花等植物。
古时我村造酒业、造酱业、铜器制造业、榨油业知名,酿酒、面酱、铜器远销至四十里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村曾发展了电缆制造业。当时,黄儿营司马等地都还没有电缆制造业。后来他们跟我村学习做电缆,通过我村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现在西部村庄及司马一带的电缆业很兴旺。
除电缆制造业外,西桥还开办了刷车片厂造纸厂焊条厂,东桥开办了染坊、芒硝厂。
从1978年开始,我村服装业迅速兴起,几乎家家做起加工服装的生意。行销南至长江大桥以南,东至山东水泊梁山,北至深泽,西至高邑等地。几年后,由于加工成本突然提高(提高了征收税务额度等因素),服装业极速消失了。我村的服装业比宁晋的服装业起步早得多。
八十年代,东桥在村南建立了两万多平的烟花厂,工人数百名,产品远销东北各地。在村西南建设了数十亩地的机砖厂,为我村及周边许多村庄的建筑工程提供了大量优质红机砖,工人数百名。
我村主要动植物
农作物主要为:小麦、高粱、玉米、谷子、黄豆、黑豆、绿豆、白豆、扁豆、红豇豆、白豇豆、豌豆、荞麦、大麦、稷子、黍子、芝麻、花生、山药、棉花、油葵、辣椒等。
主要蔬菜有:白菜、水萝卜、白萝卜、胡萝卜、菜豆角、根达、菠菜、韭菜、葱、蒜、茄子、黄花菜、蔓菁、西红柿、尖辣椒、甜辣椒、芥菜、茴香、芫荽、丝瓜、梅豆、西葫芦等。
主要瓜类有:黄瓜、西瓜、北瓜、南瓜、冬瓜、甜瓜、脆瓜、丝瓜、葫芦、香瓜、瓠瓜等。
果木类主要有:枣树、桃树、梨树、杏树、苹果树、柿子树、核桃树、石榴树等。
鲜花类主要有:花柄花、指甲桃、菊花、兰花、月季花、芦荟、三七、吊篮花、茉莉花、冬青、仙人掌、仙人指、仙人球、文竹、海棠等等。
乔木类主要有:杨树、柳树、榆树、椿树、桑树、国槐、刺槐、泡桐、绒花树等。
灌木类主要有:柳子、荆条、紫穗槐、月季、枸杞等。
家禽类主要有:鸡、鸭、鹅、鸽子等。
家畜类主要有:马、牛、羊、驴、骡、猪、狗、猫、兔等。
虫类主要有:蚕、黄蜂、蜜蜂、蝗虫、苍蝇、蚊子、跳蚤、蝎子、蝼蛄、蝴蝶、蚯蚓、蜘蛛、蚰蜒、蚂蚁、螳螂、屎壳郎、天牛、鼠妇、蝉、蟋蟀、壁虎、蜥蜴、蜻蜓、蜈蚣等。
其它野生动物有:蛇、黄鼠狼、獾、狐狸、野鸡、野兔、麻雀、燕子、乌鸦、喜鹊、老鸹、布谷、啄木鸟、大雁、青蛙、蟾蜍、老鼠、田鼠等。
野生植物有:马唐草、车前子、灯笼棵、罗布麻、夏枯草、刺儿菜、芦草、苦菜、地榆、蒲棒草、三楞草、酸酸菜、茅草、燕子尾、猪羊草、曼陀罗、香蒿、益母草、灰灰菜、苍耳、米谷、蒺藜、蘑菇、马屁包等等。
特殊的地理位置
我村地处三县交界处又是三市交界处,西为宁晋区域、东为束鹿区域、南为冀州区域,对于各个行政区来说都是边远地带。古时,这些边远地带疏于管理,难以管理。故土匪经常在我村出没,为了抵抗匪灾,村民习武之风盛行。武术种类众多,主要有小洪拳、黑虎拳、少林拳等。清末到解放前夕,由于战乱,附近村庄的土匪经常来我村聚集,主要头目为清善头村王小臭、清善桥村张某、东罗口村闫某。本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党史
我村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是张大惠。以后又发展了刘大亮、陈树芳(原名陈方正)等。陈树芳在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四芝兰以粮站经理的身份为掩护,为中国共产党工作。以后他又发展了两名党员:高玉群、李焕文。解放前夕,村农会主任是高玉群,副主任刘东双。第二任主任刘大亮,副主任陈英华。解放后,桥河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是李焕文,第二任是白进友,第三任是赵根全。1962年由一个党支部分成了两个党支部:东桥河村党支部、西桥河村党支部,直至现在。东桥河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任是白计祥,以后主要几任有赵计春、刘同跃、刘振坡等,现任支书为李申勇,村长刘让德。西桥河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是陈全根,以后主要几任有陈同和、陈景灏、陈久山等,现任支书为陈连武,村长李二强。
学校变迁史
古时学习文化,主要是私塾,即有钱人家自己请老师或几家合请老师在家中教育子女。光绪时开始有公办学堂,杨家疃的学堂在苏双元家门前,民国时教师是李宝华;刘家疃的学堂在刘关张庙前,民国时教师是本村的刘广兴、刘林华;李家疃的学堂在李家庙处,民国时教师是本村的郭实斌;陈家疃的学堂在关老爷庙后,民国时教师是本村的李恒华王辛丑。
1946年时四个疃的学堂,合并为一个学校,地址在村东北部刘老殿家。时任教师有本村陈树芳(原名陈方正)、刘全民,清善头村曹长瑞,百尺口村李振卿等。
1967年又分为两个学校:东桥河学校,地址在今村中心东西大街近东口处路北,历任部分校长有刘全民刘景赞李计报等;西桥河学校在今村中心东西大街近西口处路北,历任部分校长有陈树芳张跃强刘新房等。
2004年两个学校又合并为一个学校,地址在村北路西。时任校长是李计报,时任教师有李计皂何淑密李东进张月服刘彦藏李久旭陈学圣黄朋辉胡江泊等,学前班教师有陈久月等。历任校长有李计报胡海秀张云飞现任校长胡江泊。
医疗卫生史
古时医药主要为中草药。清末时,村民有病时,主要是去王口村请康医生,西罗口村段医生,西王庄陈医生。
民国时,我村李家疃李盘贵开始行医。他学的是中医,医术高超,人人称赞。他把脉后,就能说出病的来源、现在到了什么程度、将来发展会怎样,说的非常准确,病家无不称赞。开药方也很谨慎。只是药量稍小,疗程稍长。
后来,刘家疃又有李福栓师从舅父学医。他中西医结合,医术精湛,疗效迅速。只是药量稍大,极少病人有时会有不良反应。
后有杨家疃何振吉行医,他也是中西医结合疗病。由于他进药渠道好,故药价便宜。
陈家疃有北圈里村医生康占东在陈英华家西院行医,医术亦是精湛,只是药价贵。
1966年宁晋县医院派医生来我村,为我村培养赤脚医生。东西桥河两个大队分别有了合作医疗诊所。东桥河诊所医生主要有张新川、刘栋臣等;西桥河诊所主要有王石皂等。
现在东桥河医生主要是张新川刘栋臣张红业刘立杰,西桥河医生主要是侯彦彬刘敬丽。
祝由科史(根据传说记载,多属迷信)
李计报的奶奶是我村远近闻名的会治疗各种虚病的人。经常有几十里外的人赶着车来请她。她通过按摩、符咒水、扎针等法,为人驱除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空闲时间,经常在一个一尺多高一尺半见方的方木凳上打坐。一座下来,常常有一天多时间。
王老伦善于治疗蝎子蛰后的疼痛肿胀、化疙瘩、止血等。他把手抽进衣袖內,袖口对着病人患处转圈晃动,口中暗诵咒语。若是被蝎子蛰伤,蛰处疼痛不再扩展不再肿胀;若是疙瘩会逐渐消失;若是受伤流血,会止血。
陈保戌会通过密持咒语按摩患处及用砂子袋砸患处为人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落枕、牙疼会当下减轻,甚至痊愈。
商业史
我村古时有逢四逢九集市。主要集中在年底以卖牛肉为主。后由于经济萧条年代而逐渐消失了。
解放前后,主要有刘雨山小卖铺、陈立聚小卖铺等。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很差,所以商品品种与数量也很有限,只是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
五十年代,我村建起了供销社。主要售货员有百尺口村的老侯、纪昌庄村的老崔、张藏彩陈焕栩等。商品种类和数量众多,成为我村村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来源。供销社存续时间长达近四十多年之久,为我村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限于当时我国经济条件,国家按人口发给每位村民布票,人们要凭布票和现金买布,所买数量有限制。红糖也是定量供应,不能随意多买。人们出门,在外地饭店吃饭,也是要凭粮票和现金来买。
现在我村商店众多,品类齐全,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所需。
电业史
我村从1983年通了电,人们用电灯替代了久远以来一直使用的油灯。三年后开始使用电力从井中抽水浇地。现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在使用电。桥河东村历任电工:刘让德、黄秋芳、刘兴民、赵志温、刘江达;现任电工:黄秋芳、刘江达。桥河西村历任电工:陈光奇、陈兆恒、李二强、李京顺;现任电工:李京顺、陈彪。
水利史
自从立村伊始,我村群众就开始了初步的水利建设劳作。涝时,开沟放水;旱时,挡埝准备屯水。每当下雨过后,人们纷纷上房,手拿拐搭子(一种木制工具),反复敲打房顶,促使土质硬化,预防露雨。人们在田地里掘土造井,用砖砌井的内壁以防坍塌。田间的井可用于取水浇灌菜园,村边的井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用水。1935年我村有人开始使用辘轳取水。1952年我村开始有人使用牲口拉辘轳取水,1964年人们开始挖水渠引黄壁庄水库的水浇灌田地。1965年人们开始人工打水泥管机井。1968年修建了村西河沟大桥。1975年在大桥旁挖掘了水库。1976年开始机器打水泥管机井。1978年,水渠里的水经常在荆丘、百尺口溃口跑水,水渠停用。1980年,水渠被平。2004年在村西清善头道经过的河沟上修建了一座小桥。
人杰地灵
我村出过许多知名人士。李襄东(又名李栋梁)曾是傅作义的参赞,担任过北京市的税务局长等职务。白明双曾在邢台市组织部任职,还担任过隆尧县委副书记等职。刘铁仁担任过宁晋县委秘书、宁晋县教育局副局长等职务。李群山担任过赵县水利局局长、赵县人大副主席等职务。高孟虎担任过赵县检察院院长等职务。陈恒勋任过胜利油田工程师车间党委书记等职。刘景春、刘士行、曾分别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石家庄桥西区分公司总经理职务。李三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团长。李凌云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副政委。黄同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李景山曾担任过宁晋县东南汪乡党委书记职务。白双伟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营、团职教官,转业后到清华大学工作。刘猛任成都市专家库成员及河北省社工促进会总督导。刘宁路曾任中国人民武警部队上海市分队副营长。刘全民曾任百尺口纪昌庄大杨庄苏家庄校区总校长及纪昌庄公委文教卫生部副部长。陈久山曾任宁晋县化肥厂燃料供应科和运输科总科长。刘景芳曾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陈景双曾任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陈同茂曾任河南省开封市黄河修防处处长。白计贵曾在河北省委组织部任职。刘同刚曾任山西省大同市车务段段长。魏志芳曾任新河县林业局局长、县纪委书记。刘彦生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陈红曾任宁晋县派出所所长、宁晋县公安局副局长。苏计华任衡水市水泥厂厂长。魏小秋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刘中伦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营长。曹双六在宁晋县司法局任职。陈永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刘建龙曾在辛集市农机局任职。赵丙廷曾任宁晋县柴油机厂销售科长。刘建卫任深圳建筑工程师。黄同春曾任海南岛海军陆战队营长。等等。(资料有待补充及纠正)。
抗战军人英雄榜
我国经过了八年抗日三年内战,到1950年为了保家卫国,我国又开始抗美援朝。1979年又进行了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我村的抗战英雄有:李文成(2纵5旅13团战士)、魏栓庄(11师31团战士)、黄满瓮(67军199师576团副排长)、陈盛田(4纵10旅30团战士)、李青海(2纵7旅战士)、李凌云(65军某团副政委)、李海宅(67军199师576团班长)、陈全海、赵庆春、翟长根、赵根雨、刘金锁、高孟虎、李玉典、李三虎、魏二坏、刘计冬等人,其中李海宅、陈全海、黄满瓮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刘新良参加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光荣榜
赵小锁为了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吃上好水,2014年捐资近十万元为东桥打了一眼甜水井,2018年为太阳庙购四尊石雕佛像捐款及提供地板砖等。
刘猛建设了益人书院。刘彦明主持益人书院的日常工作,对益人书院做出了很大贡献。2017年开始进行大量的慈善活动。每逢农历的初一中午供养全村年龄较大的老人及贫困人员一顿水饺;每年不定时的去慰问贫困家庭,并捐赠大量钱物;为学校捐赠图书;募集资金助建太阳庙;常年进行义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常年与周边许多村庄的村民进行戏曲交流书法交流活动;每个星期天下午刘东升等人为青少年传授书法知识技能;等等,。
益人书院河北社工颜宁自2017年开始,每天带领我村少年儿童晨读传统文化经典,每个星期天在益人书院为青少年讲解传统文化经典。2019年初颜宁调走,张哲接任颜宁继续带领少年儿童晨读晨练等。为我村的传统文化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间艺人
王立伏之父曾为清朝宫廷画师,为故宫完成了的许多作品。
焕裳(艺名惠芝)和她丈夫李计锁都是盲人,但生火做饭种地除草间苗等等生活生产各种活动,都能准确地去操作。焕裳弹琵琶唱河南坠子以及算卦都是远近闻名的。常被高邑获鹿井陉等太行山一带的人们请去做说唱表演。艺术生涯从解放前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
刘子英书法爱好者,宁晋书法协会成员。擅长写王体行书。主画齐白石风格的画。年龄虽已九十大几,但身体硬朗,还能骑自行车、电动车。是我村当时年龄最大的健康男性老人。(刘子英于2019年去世,享年96岁)。
李宝华、刘洪彬、张亮等人武艺高强。
刘矿山虽没文化却善于编顺口溜。每看到一些事物就能随口编成顺口溜。
(本篇资料有待补充)
生活条件变化
从前人们的生活很艰苦。居住的房屋,外层是一层表砖,里层是土坯,屋顶从下到上是由檩条椽子芦苇杆薄高粱杆薄子麦秸土层组成,下雨时间稍微一长,就会漏水。睡的是土炕,冬天外间屋烧火做饭,烟火横穿土炕进入烟囱。没有煤炭暖气取暖没有电照明。晚上,人们点上小油灯,开始做一些缝缝补补的活,或者在灯下纺线,纳鞋底等。没有农机,使用牲口耕地种地,拉东西。人们用镰刀割麦子砍豆秸等。日常生活用品食品都很匮乏。
1977年告别了穿粗布衣时代,人们大多穿上了市布衣服。
1978年自行车开始普及。
1979年告别了石碾石磨时代,开始食用机磨面。1983我村通上了电,开始使用电灯照明,告别了点油灯的时代。
1986年黑白电视机开始普及。
1987年拖拉机耕地模式开始普及,逐步告别了使用牲口耕地的历史。
1988年碳焦白灰房顶开始普及,开始使用小型小麦收割机收割小麦,告别了手用镰刀收割小麦的历史。
1989年彩色电视机开始普及。
1993年开始使用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告别了使用牲口拉碌碡进行小麦脱粒的历史。
1995年我村通了自来水管。
1998年水泥房顶开始普及。
1999年摩托车开始普及。
2000年手机开始普及。
2004年开始使用玉米收割机,逐步告别了人工掰玉米的历史。
2012年电动三轮车开始普及。
2013年村中街道大面积硬化。
2014年家用小轿车开始多起来。
2015年东西桥各打400米深水井一眼。同年刘疃家庙重修落成。
2016年田间路硬化,西桥围村道硬化,东桥文体广场建成。
2017年刘猛所建益人书院大量的慈善开始活动。
2018年刘猛主持太阳庙重建完工。
我村长寿老人(统计截止至2017年)
李良辰(男)现年97岁(现居住在北京),刘子英(男)现年96岁,陈建民的母亲(女)现年93岁,王瑞雪(男)现年92岁,李振虎(男)现年92岁,李红召的母亲(女)现年92岁。李同祥的母亲(女)寿至105岁,白运范的母亲(女)寿至96岁,陈树芳妻姚素音(女)寿至98岁,陈长栓(男)寿至94岁,陈瑞华(男)寿至94岁。等等。(资料有待补充及纠正)。
长途汽车公路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了更快地运输物资和兵力,强迫人们为他们修南北方向的大公路,在我村村东约500米处。此公路后来一直做为长途汽车公路被人们使用。1979年将此南北公路调整到经过我村中心南北大街处,并进行了硬化,命名安新线,亦名233省道。2019年夏改为国道230.
好路与小河沟
古时在我村村西围村路西侧有一条南北东方向的土埝,高有二米多,长约三百米,称作好路。东西的部分约一百米邻近我村东西主大街处,然后向南延伸约二百米。古时作为保我村风水用,使村民运气向好,故称好。多数年间夏季雨水多且大,遇到雨天,好路东面西面都是水洼,难以行走,人们从好路上南北来往,故称路。七十年代好路被平掉。古时我村婴幼儿死去后,就埋在好路中。若有外地逃荒要饭等人死在我村,也会埋到好路中。好路西侧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小河沟,每逢雨季下大雨时,雨水会沿着小河沟流向东南,注入西王村北的大河中。小河沟在七十年代消失。
气象谚语(限于篇幅,部分选择)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眨眼就来到。
云往东,一阵子风,云往西,雨淅沥,云往南,雨连连,云往北,一阵子黑。
东绛风,西绛雨,南绛出来卖儿女,北绛出来动刀枪。(迷信)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猪羊撒欢,不下雨就闹天。
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阴。
生活谚语(限于篇幅,选择部分)
鸡孵鸡,二十一,鸭孵鸭二十八。
狗三猫四猪五羊六。(孕期)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
头伏萝卜二伏菜,到了三伏种荞麦。
收花不收花,全看正月二十八。
六月六,看谷秀。收不收,六月二十头。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清水暗道紫花泥。(古时行夜路经验)
腊七腊八,出门冻煞。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行人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祈祷小儿夜哭快快好)
童谣(限于篇幅,部分选择)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丫头,抱猫来,唧溜溜,跳下来。
扯大锯,拉大锯,姥娘门上唱大戏。请闺女,叫女婿。人家闺女都来了,俺那闺女还没来哩。说着说着给来了,骑着驴拿着鞭,穿着草鞋露着脚尖。
小老鼠,上谷穗,摔下来,没有气。大老鼠哭,小老鼠叫,一对蛤蟆来吊孝,啯呱好热闹。
挂啦啦牌,开花来,花来?卖兰,钱来?花兰。
小板凳,一歪歪,卖糖的,你过来,什么糖?芝麻糖。你过来,我尝尝。我给你上家拿钱去,俺娘打了我一巴掌,卖糖的你走吧,俺娘出来没好话,打你个小王八。
风来了,雨来了,王八驮着鼓来了,什么鼓?花花鼓,稀里扑通二十五。
老天爷,下大雨,收了麦子供飨你,老天爷,别刮风,收了麦子烙烧饼。
麻郎麻郎(我们这里方言蜻蜓的名称)乖乖,我来给你筛筛。
小板凳,四条腿,我给奶奶念个嘴,奶奶听了好心伤,我给奶奶做碗疙瘩汤,奶奶吃了不多点,我倒吃了四小碗。
小小子,坐门墩,哭着闹着要媳妇,要媳妇做啥?做鞋做袜,做裤做卦,点灯说话。
盘、盘、盘脚年,脚年灯,烙花饼,花饼花,一对茄子两对瓜。有钱来买瓜,没钱的去了她。
宗教信仰
清末前,我国是一个全民信仰佛教的国度。雍正年间就在我村东南部修建了佛教庙宇太阳庙,太阳庙里面供奉着太阳神(日光菩萨)、太阴神(
月光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太阳庙在1985年迁至我村东北部。
过去,太阳庙由三村分管。正月十五十六由小河口村管理,正月十七十八由百尺桥村管理,正月十九由郑家窑村管理。
由于太阳庙是远至七十多里内独一无二的一座没有同名的庙宇,所以在历史上,每逢庙会,非常繁华,南至南宫、北至辛集的许多人都来来参加。
庙会是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共五天时间。古时在这几天,藁城市的马丘村乱弹剧团来我村唱戏,冀州傅官村的经师前来领众唱诵太阳经,还有周围邻村来的人带来的许多其它娱乐项目。
最引人入胜的项目是打醮。打醮是用许多苇薄、苇席侧立在地上,摆成大型的迷魂阵局,上面平铺苇席盖上顶,苇薄苇席上贴满了许多关于因果报应等方面的图画,人们走进里面不易出来,要靠导游领出来。这里常常人山人海。
庙会期间,许多人为庙会捐赠馒头、粉条等物品,庙会也为来庙会表演及游玩的人们提供免费用餐。
另外村东南部还建有南海观世音菩萨庙。西南部建有关公庙、真武庙。西北部建有尧舜禹庙。东北部建有刘关张庙。
正月二十五日晚上,由太阳庙会首带领村民到村中各个主要路段散灯,祈祷全村民众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快乐富裕安康。会首领诵:南无(拿摩),南无(拿摩)阿弥陀佛!众村民跟诵:南无,南无阿弥陀佛!所到之处一路唱诵声不断,一行明灯久久照亮所过道路。一团祥和气氛,久久回荡。
近时期太阳庙会会首:何振吉、刘殿林、孙立山、孙秋用等。
婚俗
明清时,男子戴帽盔,梳辫子;女子梳纂裹脚。民国时,男子不留辫,女子不裹脚,女子也下地种田。
道光年间,童养媳现象多。即在六、七岁时,经媒人介绍,定婚女子在男家生活,年龄稍大后,再结婚。
宣统年间,流行小女婿风俗。男子和比自己大约六、七岁的女子结婚。如陈家疃的陈自厚七岁时娶了北圈里十八岁的康氏为妻等。
过去,男女有三媒六证(三媒:男方媒人女方媒人中间媒人。六证:一说为天地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一杆称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把算盘)才可结婚。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1)纳采。男方向女方送一点小礼物,表示求亲。(2)问名。问清女方姓名生辰。(3)纳吉。即根据姓名生辰八字占卜,若占卜得吉兆,即向女方报喜。(4)纳征。即是宣告结婚。双方交换庚帖,俗称递小贴。隔数日或一二年通大书。(5)请期。男方拿衣料四色或八色送于女方,女方用大书鞋帽文具回敬。(6)亲迎。结婚前几天,男方将娶贴送给女方。(7)通路。结婚前一天,男方将喜盒盛酒、鸡、羊、猪肉、点心、粉条送给女方。(8)演礼。迎亲前一日下午,男方要演习各种跪拜礼节。(9)迎亲。结婚当日,男方抬轿到女方家娶亲,女方设迎风酒接待。男方炮手在女方家门口放炮,催女方上轿。女方上轿前,女方大属相的人扫轿,以表清尘。到男方家门前,男方有两位女士轿前迎护,拉到新房。(10)上拜。中午12点,放炮迎新郎新娘拜天地、长辈、亲友,长辈亲友以钱送于新娘,此钱称为拜钱。(11)闹洞房。晚饭后,小辈人闹洞房,戏笑新娘。(12)回门。结婚次日,新郎新娘赴岳父母家回拜,又称谢亲。(13)叫六晌。结婚第六日,女方长辈来男方家致贺,携女子回女方家。以后女方可回男方家生活。
丧仪
(1)穿衣。初丧长辈人,要请邻居帮忙给亡者穿送老衣,然后将亡者抬到灵床上。(2)报庙。众亲者哭泣到土地庙。(3)讣告。帮忙者到亡者各个亲戚家报信。(4)搭灵棚。院中搭席棚,棚下供灵位,孝子披麻戴孝,门前挂幡。(5)吊唁。亲友吊唁,孝子答谢。给亲眷发孝帽孝条。(6)入殓。二三日后入殓封棺。(7)送行。出殡前一天晚上,将纸糊小轿、烧纸等物品,送到村西十字路口处烧掉。(8)出殡。众人送亡者入祖坟。
祈雨
每逢天旱不雨,农民有求雨之行。村中搭棚,锣鼓喧天,全村斋戒三天。会首带领村民抬龙王像游行,到本村各庙去跪拜、祷告许愿:三日之内,若普降过犁之雨,大供一桌,塑画金身,神戏一台等。
新年
农历腊月三十(如果当月小晋没有三十,就是二十九)各户成年妇女给长辈拜年,农历正月初一早晨各户成年男子给长辈拜年,人人穿新衣。初一上午人们去祭祖。(在1994年老式拜年被叫停,各家各户不再走街串巷互相拜年,实行了新风尚。)初二,给舅舅拜年。初三,给姑姑拜年。初四或初六给岳父母拜年。初五,称破五,表示大年已过。正月十二,称老鼠娶媳妇日。烧旧鞋煮米饭。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家家张灯结彩,街上锣鼓喧天。
鼓会
每逢腊月二十五到正月十五,白天到深夜都有锣鼓之声。陈家疃鼓会称为灯乐会,杨家疃鼓会称为同乐会,刘家疃鼓会称为丰乐会,李家疃鼓会称为义和会。
现在分为东桥鼓会和西桥鼓会。
抗日史
日本侵略中国开始时,由北向南推进。当他们的一部分人驾驶着一辆汽车沿着过去的安新线走到我村村东时遭到了人们的阻击,将日军的两辆汽车烧毁。日本人向驻保定的军部进行汇报,称在宁晋县小河口村遭到阻击。总部派部队来屠村。走到宁晋县城,问当地官员小河口村在哪里?当地官员告诉他们小河口在东汪村附近,及行走路线。日军对东汪镇小河口村进行了屠村。我村幸免了这次灭顶之灾。
日军占据中国后,八路军为了抗日,组织人们夜里挖村与村之间互相联系的壕沟。深度为人们在沟里直着身子走,头部不会露出沟两边的浮土。宽度为能走开一辆牛拉的大车。每过一段距离就挖一个环形绕车道,以便来往车辆错开车。还修了从村北的北庙通到村南的南庙之间的地道。
白天,日军又强迫人们去填壕沟。由于反复填挖,人们都开始疲惫懈怠了,日军怀疑我村村民亲近八路军,把我村村民全部集中到村外一片场地,支上机关枪,准备全部杀掉。我村有几个机智灵活的村民,送给日军的一个翻译官一些金钱,翻译官向日军头目求情。我村才又一次躲过了大劫难。
日军在距我村东南方向约400米处,修建了一个炮楼,里面驻扎着日军和伪军。为防被攻击,在炮楼周匝挖有深4米的大沟,圆圈型围绕着炮楼,设有吊桥,白天放下,晚上吊起。炮楼属西罗口大炮楼管辖。在我村东北部修建一大型炮楼基础,未及完工,日军战败投降。
日军侵华期间,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的政策,我村村民所遭受的灾难亦是不堪回首。每当听到罗口炮楼里的鬼子要到我村,人们就慌忙逃到村外庄家地里藏起来。秋天人们只收庄家穗,把秸秆留在地里,以便隐蔽。没秸秆的时候人们就只好找坟地、坑洼地躲藏。说来也奇怪,在躲藏时,不管是多大的小孩都不哭。没有来得及逃到的人,被日军捉到后,就会叫去做苦力,或者被折磨死。
为了不让鬼子将庄家抢走,还不到收获时就要提前收割。收下的粮食藏到房屋的夹墙中,藏到地窖中。
那时,日寇作乱,土匪横行,官府不作为,民不聊生,灾难重重。每天太阳还没落山,人们就会关门闭户。尽管如此,还是经常有人被明抢被绑票被杀害,苦不堪言。
为了抗日,我村有的正义村民参加了以周铁汉为队长的冀中平原抗日游击队,活跃在我村、百尺口、罗口、北圈里、四芝兰等村。想了解游击队的详细事情,可参看河北省雄县著名作家徐光耀所写的《平原烈火》一书。
我村历年重大事件史
康熙年间,公元1668年七月,大水遍野,水面上许多人行舟。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大旱。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大寒,井水结冰。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十二月,在靠近我村的冀州境内大战捻军,我村李士廉、赵平和、李虎、陈相桓、陈观成阵亡。
1937年日军乘坐汽艇顺大河而来,在我村村南大河离艇登岸,进入我村。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大旱,只在初冬收了些许荞麦,其它作物颗粒无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碌碡不翻身的那一年。
1950年土改。
1958年成立大食堂,以小队为单位,在一起吃饭,一起干活。
1961年、1962年连续两年大旱。
1963年夏,由于连续49天下雨,出现大洪水,村南、村西一片汪洋,水中有多种大大小小的鱼。
1966年3月1日15时23分发生了4.5级地震。3月6日5时39分发生了4.4级地震,当日8时12分发生了5.2级地震。3月8日凌晨5时29分发生了6.8级的地震,有的房屋的房檐损坏,震中在隆尧县牛家桥。3月22日下午16时11分36秒发生6.7级的地震,随后在19分46秒发生了7.2强烈地震 ,震中在耿庄桥。3月26日23时14分,百尺口、束鹿、翼县交界处,发生5.2级地震,23时19分4秒,再次发生6.2级地震,这一带的人们感觉比耿庄桥、东汪地震时重,房屋倒塌十之七八,我村民死一人伤数人。震前有“咕噜噜”、“轰隆降”爆破响声,震时,人站立不稳,油灯、瓶子、器皿静物倒落,缸水荡出。地面原有裂缝,加宽2~3厘米,再次喷水。重灾区西起百尺口,东到四七营,南至桥北店、大罗口,北至南智邱,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10公里左右。破坏范围西起孟村、唐邱,东到冀县城,南起巨鹿楼张镇、南宫县苏村,北到辛集城附近。有感范围远达200~300公里。国家用直升飞机送来了救灾食品,如面包、荸荠等。周恩来总理乘坐直升飞机到达王口,对我们这一带灾区进行慰问。人们住在半阴半阳地窨子中。后来开始了新农村建设,街道进行了统一规划,房屋建成里坯外卧砖的防震房。地震前兆有鸡鸭不进窝、狗莫名狂吠、井水冒黑沙、老鼠满屋乱窜等。
196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1977年涝灾,村西出现了雹灾。
1981年—1996年连续15年旱情严重。
1990年正月初连续5日下雨。
2003年春,全国多地出现非典疫情,交通中断了一个多月。
2016年暖冬。
2020年,初春爆发全球性新冠肺炎,我村自正月开始进行封村,五月开始解封。(2019年12月8日,在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菜市场出现新冠肺炎,2020年1月武汉开始封城。2020年2月全国各地开始封城封村,2020年3月开始在全球传播)。
桥河周边村落历史简介
王口村 五百多年前,这里水域辽阔,人们在王口村周围捕鱼,现在的王口村所在地是一个河滩,人们经常在这里晾晒渔网。后来有人在这里定居下来,起村名叫晾网口。在清朝康熙年间改为王口村。
雷家庄 古时四周村庄的人们经常到这一带捕鱼,四百多年前,宁晋县香亭村的雷氏在此定居,逐渐形成村落,起名为雷家庄村。
郭西村 原名兴隆镇,后被滹沱河水淹没,又在旧镇城郭之西建新村,故称郭西村。
汉口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定居,村名汗口,后逐渐演变成汉口。
仨树 明朝成祖年间(1403-142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村址当时有三棵树,故名仨树。
翰林庄 此村清朝康熙年间名叫韩林庄,光绪年间本村一叫林计太的秀才考中举人,回村自称翰林,遂改村名翰林庄。
智邱 战国时期,大将智伯葬于此地,在坟丘南邻一村叫南智邱,坟丘北邻一村叫北智邱。此二村在历史上曾几次叫南智伯、北智伯。
百尺口 古时有一条叫百尺沟的大河从此经过,故该村名最晚在北魏以前就叫百尺沟了。后来由于人们口语的缘故经常把百尺沟说成百尺口,由于约定俗成,在康熙年间正式改名为百尺口。该村主要历史名人有蔡叆、刘英杰等。蔡叆,字天章,明朝御史、教育家。明朝嘉靖年间,在宁晋办洨滨书院,每年前来就学者数百名,考取功名数量远超县办学校,名震冀晋鲁豫。刘英杰,字辅廷。祖上从桥河迁至百尺口。清朝同治庚申年,考中武科榜眼。官至闽浙副将。为官清正廉洁。光绪三年,福州发大水,为救灾民浸泡在水中五六日,救人千数,由于浸泡在水中时间长,导致中水毒而亡。遗体送回家乡时,当地官民跪在岸上,垂泪目送遗体船载北行,久久不忍离去。古时百尺口村有数座寺庙。元朝至元年间在百尺沟西建有报恩寺,明朝宣德年间在百尺沟东建有大便寺。根据百尺口村民最近出示的出土文物显示,在元朝时,百尺口还有一座名叫大北寺的寺院,当时这个寺院有90名出家师父,元末至正年间赵州府尹拨付给寺院3000两白银,用于师父们 洪塔修善、练功习武、生活所需,束鹿县令王柄收到的便笺。古代这些寺庙中都有多名僧人常住,是我们这一带著名的大寺。
林子村 古时这里有一片树林,靠近西边的村庄叫韩家林,东边有颜家林、孙家林,后来颜家林孙家林合并称为东林子,韩家林称为西林子。
和睦庄 原名火木庄、邢家湾、西流庄三个自然村。北宋时,西流庄毁于战火,剩下二村,常闹纠纷,为搞好团结,和睦相处,取名和睦庄。后分二村,东和睦庄西和睦庄。
郑家窑 清道光间,冀县西王庄郑氏在此建盆窑。后招婿樊仲宣在此建村,故名。村内樊、脱为两大姓氏,脱姓源自蒙古族,由新河迁来。
砖河 清雍正间,滹沱河屡次改道,村居滹沱河边,为保安全,沿河边用砖垒砌,称今名。
纪昌庄 纪昌庄村古时叫纪家庄,在春秋时代该村出了一名神射手叫纪昌,他率众为保家卫国而苦战,最后战亡。人们为了纪念他也称该村为纪昌庄。纪姓为当时大姓。历史上纪昌庄经历了无数次战乱,纪姓已不复存在。今天的居民大多为明朝洪武25年和永乐2年由山西省迁来的。在历史上,纪家庄和纪昌庄或交替使用或并用。解放后,政府定名为纪昌庄。1993年,该村村民打井时,在几十米深处还曾打出了许多秦砖汉瓦,表明现在的纪昌庄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清善头 清顺治初年,此村常出人命,称野头庄。后村人避村名太野蛮,更为今名。其实这里民风纯朴善良。
清善桥 清朝初期,有人从外地迁来,依滹沱河上一座桥建村,名桥上村,后北面的野头庄改名清善头,桥上村随之改今名,但至今附近村民口语仍以“桥上”相称。
讲理村 清初,滹沱河从此经过,村建港口处,名“港里”,由于人们的口语,渐变为讲理。
吉会台 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一路追杀,忘记了饥渴,不分日夜奔逃,这一天夜晚,远处的追兵隐隐远去,劳累极度的他发现前方有一个土高台,随即躺下睡着了,正在酣睡间,闻的公鸡报晓,遂清醒过来,忽闻不远处有兵马喊杀的声音,王莽的追兵正在逼近,刘秀惊出了一身冷汗,赶紧翻身上马,一路跑了下去,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灾。25年后,刘秀胜利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刘秀亲赐此地名为鸡鸣台。清朝初年,闹大水,周围村民来此避难,遂将村名改为集会台,后逐渐演变为吉会台。
逍遥村 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赶得人困马乏,在该村庙前大树下休息,很快就睡着了,一觉醒来,浑身轻松,说道:逍遥,逍遥,这个地方真逍遥呀。从此,该村就叫逍遥村。
吕津 古时此村建在河边,河边有往来船只停靠的港口,故村名叫旅津。后来由于人们书写方便的缘故逐渐改为吕津。
高庄 明朝初期,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来之民在此建村,因村址设在博沱河与滏阳河之间的高处,故以地势命村名高庄。
罗口 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金氏、周氏、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地处滹沱河故道,野生动物甚多,村民便张罗布网,以狩猎为生,故按职业冠以姓氏取村名赵家罗口、金家罗口、周家罗口、阎家罗口。赵家罗口因村子较大,又称大罗口;金家罗口、周家罗口、阎家罗口后三村发展为一村,称为小罗口,后按方位将大罗口更为西罗口,小罗口更名为东罗口。
五分村 该村建于明朝以前,原名五镇村。因天灾兵祸村民剧减,至明水乐年间,仅剩滑姓一户,后于山西洪洞县迁来南、阎等姓,村名仍用五镇村。因当时交纳钱粮,按村庄大小和耕地多少分为十等分,该村属中等,正好五分,故此,五分便习为村名。
埝口村 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贾、张、杨三户,在此建村,因村址靠近古河堤埝的断口之处,故取名埝口村。
清官店 清威丰年间,埝口村人在此开设旅店,有一官吏在此留宿,遂得名清官店。
柏芽庄 该村建于明朝以前,原名白牙壮。明水乐年间,迁民至此新建的邻近村民出于迷信,怕白牙会咬伤各村,便请“风水’先生予以破之,鉴于邻村的反对和“风水”先生的哄骗,该村决定更名。但在改名过程中,高、傅两姓各争以本姓命村名,后经官府调解,按原村名的谐音,将“白牙”更为“柏芽”,以示新生翠柏长久之意,始成今名柏芽庄。
南枣园 清朝咸丰年间,冯氏、武氏和罗氏迁到一片枣树林旁分别建冯枣园、武枣园、罗枣园三村。于1958年,将三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统称南枣园。
北枣园 明水乐年间,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该地枣树甚多,而得名李枣园。1958年更名为北枣园。
南贾村 南、北贾村原为一村,建于明朝以前,因当时贾姓居多故命村名贾村。后发展为两村。居南者称南贾村。居北者北贾村。
西王 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山东迁此立村,以姓氏定村名王家台。后从山西洪洞县、河北涿州、房山县陆续迁来陈、高、张、段数姓,改村名为王家庄。后为与东王家庄有所区别,更为西王家庄。
巨先庄 明朝末年,南贾村部分村民为方便种田而迁此立村,因北距桥北店很近,好似桥北店的前庄。故取名居前庄。清朝中叶,曾改为聚钱庄。后因“聚钱”二字违犯官意,遂更为聚仙庄。1966年又改为巨先庄。
桥北店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南贾村王铺臣、王更新在此开店,因南靠滹沱河上的一座老桥,故名桥北店。后发展成村,桥北店习为村名。
杜家庄 清朝初期,杜氏由北贾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定村名杜家庄。
稍门口 战国时此地曾有条东西干河床,原为燕赵分界处。系军事交通要道,曾设有大庙亭(即过路亭子),为行人歇脚之处。后因来往行旅渐稀,路亭失修倒塌,只剩一无门过洞。宋初,在此建村又重修庙宇,并配置大门,故取村名为稍门口。
王海庄 明永乐年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当时人们习称为旱海,故以姓氏地势特点命村名王海庄。
门家庄 明水乐年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命村名王迁庄。明未,门氏又来此定居,后因门氏掌权势大,改村名为门家庄。
丁家庄 丁从善系南京水西门竹杆巷人,于明初,随燕王北征到此定居,故以姓氏命村名丁家庄。
后跋
1943年,我村陈家疃有人挖山药窖时,曾在深约4米处,发现一古民宅卧室遗迹。可能是桥河村建村前的古村落遗迹。
特别感谢刘全民魏顺通刘彦明李保臣李记文刘振坡李会生李凌霄黄秋芳等人为本资料的搜集提供了许多珍贵信息。
本村志编辑过程中,参考了《宁晋县志》、《束鹿县志》、《冀州志》、《新河县志》、《正定府志》、《河北省志》、《中国古方志考》等书籍。
由于水平所限,本书难免错谬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亦欢迎大家多提供关于我村的历史资料,以便修改。
陈学义 陈学圣
2017年春
2020年夏重新修订 欢迎大家提出新建议新线索 感恩大家转发 弘扬地方文化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230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