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虽然不能说话,不能动,但每当我走近他们,抱起他们,都会发现,他们眼里会发出光。为了这点光,我愿意继续传递所有爱、付出所有爱。”
51岁的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从业22年,养育过1029个孩子,其中467人被爱心家庭领养。在各级党委政府对孤弃儿童的关心关爱和托底保障下,她和同事们一起,用爱心托举着一只只被命运搁浅的“孤舟”驶向光明彼岸。
1月17日、18日出版的大众日报连续刊发《母爱如海托“孤舟”》《烛光辉映党旗红》,走近爱心妈妈杨守伟。
母爱如海托“孤舟”
——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上)
□ 本报记者 杨学莹
“妈妈!”“杨妈妈!”“哎——好孩子!”1月8日早饭后,一座环形楼的二楼走廊里,闹嚷嚷中走来了一位女性和一群孩子。孩子们叫着“妈妈”,一路欢呼,簇拥着她出去做游戏;女子弓腰俯身,一手牵着一个孩子,笑着看看这个、叫叫那个。他们笑着闹着,像一阵彩色的旋风,似一场快乐的派对。
这不是游乐场、幼儿园,这是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收养孤弃儿童的地方。这位女性,是51岁的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从业22年,她养育过1029个孩子,其中467人被爱心家庭领养。在各级党委政府对孤弃儿童的关心关爱和托底保障下,她和同事们一起,用爱心托举着一只只被命运搁浅的“孤舟”驶向光明彼岸。
“只要来了,就是我的孩子”
2000年3月,杨柳依依的时节,29岁、初为人母的杨守伟被调到潍坊市社会福利院儿童部当护理员。不就是看孩子吗?她想。可是一报到,她愣住了:快10岁了还不会走路、盲聋哑、饭喂到嘴里不会嚼……这里的孩子九成都是重病重残儿童,怎么哄?可一听说他们都是孤弃儿童,她心软了,决定留下来照顾他们。
在福利院,护理往往就是救命。早产儿敏敏入院时只有2斤9两,还有心脏病、肺炎,奄奄一息。杨守伟主动请缨护理她。当时院里没有保温箱,她24小时用热水袋给孩子保持体温;孩子不会吞咽,她就两小时一次往孩子嘴里滴奶。一个多月,敏敏就长了5斤;1岁左右,借助“明天计划”,敏敏做了心脏手术,逐步恢复了健康。
潍坊市社会福利院老院长张新民至今印象深刻,杨守伟对院里的孩子视如己出。2004年,杨守伟和同事带着3岁的唇腭裂患儿黎明去青州做手术。术后,小黎明不找别人,又怕他抓伤嘴唇,杨守伟整整抱了他三天三夜。这一幕被去医院采访“微笑列车”的媒体拍到,杨守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当年“感动齐鲁”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上了5年半夜班后,2006年,杨守伟竞聘成为院内模拟家庭“小精灵之家”的“家长”,负责全院0-3岁婴幼儿和3-16岁脑瘫儿的护理。照顾孩子,她更感到责无旁贷了。
2010年2月18日,福利院接收了一个皮肤雪白的艾滋病抗体阳性患儿雪雪。有的临时护理人员一听,立即辞职回家了。杨守伟初听“艾滋”两字,也有点害怕。但她没有被吓倒,主动担负起了照料责任。她多方咨询专家了解到,雪雪与真正的艾滋病患者不一样,有可能转阴,就嘱咐大家稳住心神,制订专门的护理方案。经过护理员们的悉心照料,雪雪8个月时抗体转阴,3岁时被家庭收养了。
不止是敏敏、雪雪。22年间,杨守伟护理过浑身结痂化脓的鱼鳞病孩子、没有右半边肋骨的孩子,患甲肝、乙肝等传染病的孩子。问她哪里来的勇气,她说:“他们被父母遗弃了,我们再不管谁管呢?必须无条件接纳。只要来了,就是我的孩子!”
“尽一切可能把命运亏欠的补给孩子”
记者前后4次去潍坊市儿童福利院采访,感受到这里的孩子放松、友爱。他们有的朝记者招手,有的跟记者说“阿姨好”。
杨守伟刚到福利院那会儿,孩子们还不是这样活跃。他们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吃手指,经常无缘无故地哭。
2006年,在一次发烧住院僵卧病床后,杨守伟突然明白孩子们为什么在床上哭闹了。她回院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脱离床铺”:每天两次把孩子抱到地垫上,让孩子能坐的坐,能爬的爬,一起玩、一起交流。护理员们则坐在地上,怀里抱一个、背上趴一个,和孩子们一块儿玩。渐渐地,孩子们不再发呆、躲人了,开始蹦蹦跳跳、叽叽喳喳了。“孩子理解的爱,就是妈妈的怀抱。咱要让每个孩子得到平均的爱。”杨守伟说。
对脑瘫等活动受限的孩子,她也不落下。2010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投入和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下,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搬到了潍坊高新区的新址,医疗、康复、教育、生活条件都更好了,她借此对脑瘫儿开展情感交流、心理呵护、音乐治疗、康复训练。她总结出的“脑瘫儿童四措并举综合干预法”,获得了2012年度“全国心理管理与技术创新一等奖”。
“护理员懂孩子、爱孩子,他们才能生活得更好。我要尽一切可能,把命运亏欠的补给孩子。”杨守伟说。
“为了这点光,我愿付出所有爱”
回归家庭,是孤弃儿童最好的出路。为了“这一天”,杨守伟和护理员妈妈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早产女孩贝贝下肢畸形,快两岁了还不会站立。杨守伟给她拟定康复计划,坚持康复训练15个月后,贝贝站起来了,还学会了走路,后来被收养了。
在儿童福利院三楼,记者看到,整层都是教室,功能分工细、教具器材齐全,孩子们在此可以练习手眼协调、大动作、走路、抓握、手工等。
除了教会孩子们生活自理外,杨守伟还教孩子学会表达爱、付出爱,让他们有朝一日能心灵健康地走向社会。小男孩洋洋有严重心脏病,第一次手术后嘴唇发紫,很多家庭不愿领养他。他4岁多时,有领养家长到院内看孩子,正赶上吃饭,洋洋第一个进来,跟杨守伟摆桌椅、帮孩子们穿罩衣;吃饭时,旁边的孩子看着他的碗,他就把饭递给孩子吃。那位家长被感动了,说:“这孩子我要定了,一定要给他一个家。”
“有些孩子虽然不能说话,不能动,但每当我走近他们,抱起他们,都会发现,他们眼里会发出光。”杨守伟说,“为了这点光,我愿意继续传递所有爱、付出所有爱。”
本报评论
在担当奉献中践行初心使命
□ 本报评论员
有一种爱叫奉献,有一种力量叫担当。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20多年来心系孤弃儿童,坚守护理一线,矢志奉献、真情付出,用无私大爱为孤弃儿童撑起一片天,以实干担当把寻常工作干出高尚境界,谱写了一曲直抵人心的时代赞歌,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一面精神旗帜。
执着坚守,源自一心为公、心系人民的坚定信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不能让孩子没人管没人爱”,是杨守伟最真挚的初心;“当好孩子们的妈妈”,是杨守伟最坚定的信仰。面对重病重残率超过90%的孤弃儿童,杨守伟二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悉心照料,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取孩子们的“幸福指数”。从一线护理员到福利院副院长,从平凡职工到党代表,杨守伟的身份在变,不变的是对孩子的爱心、对事业的信仰。正是将个人理想融入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把无私大爱融进具体而微的工作里,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杨守伟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出人生最美光华,书写了一份新时代温暖人心、催人奋进的初心答卷。
执着坚守,源自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福利院的孩子,一人一个样。护理好这些孩子,不仅需要爱心,还需要强大的耐力和专业知识。面对多种多样的疾病状况,杨守伟重拾课本,到处拜师求教,探索发明了多种护理工具和护理方法,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护理难题,让更多孤弃儿童有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孤弃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杨守伟对专业知识孜孜不倦的探索,离不开她面对困难时的不懈坚持。这种勇于担当、知难而进的崇高精神,这种专心专注、善于求索的专业态度,这种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优良品质,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担当奉献需要榜样引领。杨守伟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初心和使命。踏上新的奋斗征程,奋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开新局,我们需要更多敬业奉献、担当实干的优秀人才,需要更多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党员干部。向杨守伟同志学习,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自觉对照典范,自省修身、补足短板,在矢志奉献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干事创业中展现担当作为,真抓实干、不懈奋斗,汇聚起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强大正能量,在新时代创造更多新辉煌。
烛光辉映党旗红
——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下)
□ 本报记者 杨学莹
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护理员们总是坐在孩子们中间,搂着、抱着孩子,很少看到空着的怀抱、闲着的手。
孩子多、病残重、环境相对封闭,怎能做到不厌其烦?同事们说,团队不是一天半天形成的,作为共产党员和副院长的杨守伟,22年坚守一线,给年轻人带了个好头。杨守伟和同事们把党支部取名为“烛光党支部”,用默默奉献点亮孤弃儿童的人生。
蹲下说话,躺下试饭
入院第一天拍下照片、留下手印脚印、记下身长体重,出牙、会爬、能走、上学等每个阶段都留下照片、写下记录。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二楼一间办公室,一整书架的成长记录,看过的人无不动容。
“以前总有领养家长问我,孩子小时候什么样。”杨守伟说,“于是,2008年,我带领大家开始记录,让孩子的人生不留缺憾。”
在杨守伟心里,孩子是一切的中心。杨守伟的同事、护理员张永敏说,2012年自己进院工作,时任养护科负责人的杨守伟给了她一份名单,让她背熟。上面是80多个孩子的姓名,和每个人的特点、喜好、养护注意事项。“这份名单,是最好的入职教材。”张永敏说。
护理员王敏说,对行动不便的孩子,杨守伟带领他们定期更换房间的绿植、装饰,让孩子们保持新鲜感、探索欲。平时交流,他们蹲下和孩子平视;有的孩子自己没法坐起来,杨守伟曾让大家躺下体验,躺着吃饭有多不舒服,借此强调孩子吃饭时尽量让头高些,可用半卧位,或用坐姿矫正椅、靠枕等帮孩子坐起来吃饭。
为孩子学习,为孩子创造
福利院的孩子九成是重病重残,护理难度大。2000年,初来福利院,杨守伟上夜班。铁门一锁,她一个人陪着孩子。生怕孩子出状况,她巡夜的时候腿直哆嗦。
2006年,高中毕业的她开始“恶补”育儿、护理知识。她上网、查书、外出听课、四处求教,用5年时间取得了孤弃儿童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营养师、康复保健师、蒙特梭利中级教师、社工师等证书。
学了,立马用到孩子身上。学了育婴师,她带护理员们给孩子做抚触、做亲子操、多拥抱,喂奶喂饭时跟孩子保持眼神、语言交流;学了早教,她和同事们抢抓孩子成长敏感期设计游戏、加强训练;学了营养师,她跟院里申请,给孩子们开了“小灶”;学了社工,她注意调节孩子和护理员妈妈们的情绪,请同事李海云给大家留影,在平凡工作中制造惊喜……
福利院里一个孩子一个样,有些康复用具买不到,杨守伟就带着护理员妈妈们自己设计、亲手制作。唇腭裂患儿吸管式奶瓶、脑积水儿童头部“O”形枕、脑瘫儿童“T”形垫等,现在都展示在杨守伟劳模创新工作室,有的已被业界推广使用。
2020年大年初三,疫情当头,为了保护孩子,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全部封闭。杨守伟带队,党员担纲,34人进入封闭区。杨守伟带领同事们制定了消毒通风、分餐送餐、物资采购等20多项工作制度,白天精心照料孩子,自己动手消毒保洁、处理垃圾、维修设备设施;晚上,几名党员巡夜,2人一班、2小时一趟。防控之初的20多天,杨守伟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同事们说杨守伟是主心骨,她却说自己被大家感动着:特教老师苏娟娟在院封闭教学,爱人被派到外地抗疫,公公在内蒙古老家,婆婆带孩子在潍坊家里,经常晚上四地视频连线;还有的同事父母生病、孩子高考也没法陪伴,舍小家顾大家,他们才真的不容易。
像一支支烛光,点亮孩子的人生
杨守伟最骄傲的事儿,就是院里养育的孩子被夸奖。有一次,他们去省民政部门办领养手续,工作人员说:“这些潍坊孩子,干干净净、懂礼貌。”
杨守伟工作后带的最大的孩子,是今年35岁的孙春梅。2005年,孙春梅从潍坊卫校毕业,放弃了一家区级公立医院的工作机会,回到福利院工作,跟杨守伟共事5年。2010年,社会福利院和儿童福利院分开时,她主动要求到潍坊市社会福利院,照顾特困老人和孤弃残障青年。杨守伟他们看大的孩子,不能回归社会的,转到孙春梅所在的社会福利院照料。孙春梅接过接力棒,继续照顾这些弟弟妹妹。
“现在孩子们的身边除了妈妈,又多了姐姐。春梅回报社会了,我们多年的养育没有白费。”杨守伟欣慰地说。
在爱人和女儿心中,印象最深的,还是杨守伟年轻时留在福利院“儿童楼”窗口的剪影,让人想到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刚巧,杨守伟和同事们,后来把自己的党支部也取名“烛光党支部”。
随着优生优育观念的推广和产检普及,近年来,新增孤弃儿童越来越少了。各级党委、政府全方位支持关爱困境儿童,杨守伟他们又承担了部分困境儿童的养育责任。同时,他们还免费帮助院外贫困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杨守伟带领同事,像一支支烛光,又点亮在新的窗口。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305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