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张李店村的那些陈年旧事
文|王河北
距离我的老家---禹城辛寨镇王家坊东北约三公里处,徒骇河和苇河交界东岸,有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美丽富饶的小村庄,叫张李店村。
张李店村东临安仁镇冯庄和李庄,北与安仁镇控河涯村接壤,南与安仁镇豆腐陈村搭界。它村西濒临苇河、徒骇河(据《禹城水利志》记载,1957年徒骇河改道,撇开前油坊东流经明屯的那段河道,改为取直向东流经张李店村西,然后向东北顺流而下,与南北向的苇河,在张李店村西河口处会合),与辛寨镇先锋村(金庄)隔河相望。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李氏始祖李东贵由青州诸城县移民至此。初来乍到的李东贵,一看这里周围虽是荒草野坡,但地势总体平坦,好整理。“人勤地不懒”贫瘠的土壤定会孕育成肥沃的良田。这里东南靠近土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交通便利,西面靠近苇河,水资源丰富。旱时有水就能灌溉农田,雨季还能排涝,农闲时节还可以到河里行船打鱼。秋后,岸边的芦苇可以编制芦席,变卖钱财。李东贵认准了这里就是上苍赐给的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打定主意在此地落脚,并在土官道旁开了一个大车店,干点小买卖以养家糊口。并以其姓氏和职业命村名为“李家店”。据张李店《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家族至今已传十五世。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张氏由胶东而来,打听到“李家店”的主人祖先也是从胶东迁来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有意投靠老乡在这里定居。张氏拜见李氏,提出定居要求。有道是“千里有缘来相会”,李氏心想,老乡远道而来能投奔自己,说明就有缘分,老乡来了也是个膀子,以后有事能互相照应,遂很爽快地答应下来。从那开始,张氏也就安心在此地居住下来。两家人同舟共济,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共建美好家园。
张氏家族传到第三代张桂这里,因他有个儿子张三茂在东北官衙做武官,声名显赫,权高位重,遂经过村里协商,同意将张姓置于李姓之前,改村名为“张李店”。从此,村名再未改动,一直被延续使用至今。
后来,其他姓氏也陆陆续续迁来此村定居。张李店村虽然人口不多,但姓氏不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姓村。有关张李店村的主要姓氏,可以用村里人常说的一句顺口溜来概括:三张五李两韩家,外带一庞一尹家。意思是说,三家张姓、五个李姓、两个韩姓,均是同姓不同祖,另外还有一个庞姓,一家尹姓。
沧海桑田,几个世纪以来,张李店村人生活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广袤土地上。悠久的历史文化,肥沃的土壤,奔腾不息的苇河水,养育了勤劳善良的这方子民,造就了张李店人骨子里勇于担当、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朴实憨厚的地域文化性格。历史上曾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优秀人物。其中保家安民、捐资家乡、见义勇为的武官张三茂、禹城著名抗日英雄王琳等就是张李店村杰出的代表。
张三茂,生于清嘉庆年间,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他排行老三,父母望子成龙,从小对他寄予厚望。一天,村里的“老学究”李秀才听说张家又添了一男丁,遂前来串门贺喜。张桂很高兴,请李秀才给孩子赐名,李秀才自然高兴,捋着胡须,微微一笑,目光看着墙角那棵茂盛的白杨树,突然来了灵感,嘴里念念有词道:“这孩子排行老三,就像这棵茂盛的白杨树一样前程无量啊。咱就给他取名叫张三茂吧!”一家人千恩万谢,自然是欢喜无比。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就送张三茂去李秀才家的私塾学校就读。本来盼望孩子能考个功名好光大门庭,可事与愿违,张三茂好动不好静,性子急,对那些枯燥乏味的《百家姓》、《三字经》等教材一点也不感兴趣,甚至特别厌倦。因为不好好读书,经常搅得课堂鸡飞狗跳,让老师根本上不下课去。有道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张三茂喜欢窜高蹦跃,舞杆弄棒,仗着他身子骨壮实,还经常打架斗殴,其他孩子经常被他打得是哭叫连天,就纷纷向秀才去告状,秀才无奈地摇着头,遂向张桂夫妇下了逐客令,劝其回家。甭看大人愁眉苦脸,但对张三茂来说,可别提多高兴了!退学无疑是龙归大海,鸟出牢笼,从此自由再也不受局限。张桂夫妇每天为儿子发愁,心想,怎么着也得让孩子学点东西好谋生呀!
有一天,张桂领着孩子张三茂,去王家坊赶二七集,正赶上村东头集市上,有一个外地来的老和尚,60来岁,身体健壮,眼睛放着光,一看就是个武林高手。老和尚正在打把式(练武术)卖艺。很多人正在围观。张三茂爷俩儿也凑上去观望。老和尚先是练了一套少林拳,接着又练了一套罗汉棍。一招一式都透着功夫。一套动作完成,气不长出面不更色。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张三茂看着老和尚练武,只看的是目瞪口呆,更是拔不动腿,也不去赶集了,就钻到最前面,瞪大了两个眼珠子,看得如醉如痴。两只小手还不停地跟着模仿舞动,嘴里哼哼哈哈地喊着,逗得围观的群众捧腹大笑。看到眼前这个热情活泼的小男孩儿,身体十分健硕,断定就是块天生练武的好苗子,老和尚不禁眼睛一亮。心想:“这不正是我要物色的徒弟吗?我佛慈悲,如能把这身武功传给他,也算三生有幸也!”于是急忙收住招式,只管走上前去,微笑着和张三茂搭讪:“孩子,你愿意学武艺吗?”,“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拜你为师。”张三茂高兴地回答着。这时张桂也连忙挤到人群前面,听孩子这样说,心里也犯起嘀咕来:看这老和尚倒有几分本事,还真不如让孩子拜他为师,学点真功夫,以后也好混个前程。
于是张桂径直走到前面,同老和尚聊了起来。原来老和尚本是河南少林寺的灵修大师,只因天旱无雨,颗粒无收,为生存,只好云游四方出来化缘。听了老和尚的遭遇,张桂对老和尚甚是同情,说:“大师,刚才说话的这个小孩儿是我的犬子,他想真心拜你为师学习武功,你可愿意?”老和尚一听,正中下怀,嘴里喃喃地说:“施主!如不嫌弃,敬听吩咐,贫僧答应便是!”张三茂一听灵修大师同意了,赶快上前给师傅叩头。老和尚喜上眉梢,收拾行囊,接受张氏父子的热情邀请,就随张三茂爷俩儿来到张家。张桂安排老和尚住下来。
以后的日子,张三茂就和老和尚苦学武功。由于张三茂酷爱武术,格外勤奋,不怕吃苦,加之老和尚言传身教,道行高深,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几年功夫,张三茂武功已学成,长拳短打,各种兵器,无一不通,无一不晓。
不几年,张三茂长大成人,出脱成一个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老和尚功德圆满,训得高徒,回少林寺没几年就圆寂。张三茂带着师傅老和尚的临终嘱托,闯荡江湖去了东北,误走桃花岭,巧遇一位做官的山东籍老乡府邸遭抢劫。土匪正在行凶之时,张三茂不顾个人安危,迎上去将五名抢劫的土匪打翻在地,扭送官府。经审讯,五名劫匪原来正是官府要悬赏通缉多年的江洋大盗。张三茂为当地百姓除了害,立了大功。官府大老爷非常高兴,看到眼前这位年轻人血气方刚,一身正气,武功又好,关键时刻还能见义勇为,拔刀相助,人才难能可贵,于是诚邀张三茂到自己的府衙做了一名衙役,专管破案捕盗抓贼,维护地方治安等工作。因张三茂武功高强,机智勇敢,身体强悍似山熊,人们送了他一个“过山熊”的绰号。几年下来,提起他的名号,盗贼无不万分惊骇。由于张三茂为人正派,精明强干,屡立功劳,政绩突出,群众威信高,得到府衙大人的赏识,很快被提升为衙门武官。名声地位在当地也一下子显赫起来。
多年后,张三茂告老还乡,看到贫穷落后的家乡张李店,多少年变化不大,免不了有些伤感,多年闯荡江湖的经验告诉他,知识改变命运!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要有文化,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自己就出资办了一处私塾,聘请了当地的知名先生,让全村孩子都免费上学。封建社会,科技落后,人们多半没多少文化,且都迷信,一般是建了村就建庙,目的是祈求神仙保平安。张李店村却不同,多少年一直没有修庙,村民们日子过的也不尽如人意,人缘也不太旺相,诸事不顺,还经常出现些小灾难,但谁也解不开这其中的谜团。有一天,来了一位算卦的“张大仙”,为了在众人面前显摆他博学多才,具有高深莫测的洞察能力,就故意用眼瞄了一下村里四周的地势概况。眼见得张李店村西北依水流,东南靠道走,本来是个龙抬头的风水,只可惜太过外露,才落得人财运流失严重的窘况。“张大仙”眯着眼睛,掐着手指,故意面对几个表情严肃,虔诚异常地村民,自言自语地说:“张李店呀张李店!要想改运,必须靠这四句话来破解。西北修间龙王庙,东南盖座土地庙,神仙保佑好运到,人财两旺灾难消”。
不成想,这段顺口溜一时之间,竟然成了张李店村民们的精神寄托,也更成为压在张李店村民们心头的一块心病。村民们对“张大仙”说的话都深信不疑。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都产生了修庙的想法,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仅仅是处于观望等待阶段。此时,张三茂毅然站出来,斩钉截铁地对大家讲:“既然这样,咱就真修庙。修庙的钱我出了,大家出个力气捧个场子就行!”听完这席话,村民们颇受感动,群情激奋,纷纷表示拥护和支持。张三茂遂拿出自家的积蓄买来檩梁门窗、砖瓦等盖房用的物品,还让风水先生给选了个庙址,然后就地取土砌墙。“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力量大”没有几天功夫,土地庙、龙王庙相继建成,村里还举行了隆重的迎神安神仪式。果不其然,自从修建了这两座庙以后,正如“张大仙”所言,张李店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户户小日子从此变得“芝麻开花节节高”。
解放前,村民挖土曾挖出过一块道光年间村里立的功德碑。上面详细记述了张三茂为村里修学校,建庙的那些事,功德碑上全是对张三茂为村里修学校修庙宇进行颂扬的话语。后来功德碑又被村里给重新立起来。据说解放初村里“破四旧”,把石碑给砸坏,扔到村里大湾里去了。可惜大湾以后被填平了,破碎的石碑也永远被埋藏在地下。石碑的迷失,对于研究村里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据说有一天,县令去西南查看灾情回衙,路过张李店村东南官道,一名衙役走在最前面鸣锣开道,发出“咣--咣---”的刺耳声响,嘴里还不停地吆喝着:“闲人一律靠边,老爷回府了”。四个衙役扛着棍子紧随其后,再有四名轿夫抬着县令后面紧跟,场面十分壮观,对面来的行人个个吓得直向道边儿躲。恰在此时,对面过来一位年长盲人领着一个小女孩儿,由于眼睛看不见,耳朵又不好使,走得急,正和鸣锣衙役撞了个满怀。四名手持棍棒的衙役一看,这盲人竟敢冲撞官差,顿时勃然大怒,狗仗人势地用棍子狠抽盲人。盲人被重重地摔到地上,被打得遍体鳞伤。小女孩儿吓得哇哇大哭。当时,张三茂正在路旁土地庙打扫卫生,看到眼前这一幕,顿时怒满胸膛,对盲人也起了恻隐之心。他快步跑过去,把盲人扶起来,随手把啼哭的小女孩儿交给盲人。几名衙役见跑过来一个老头管闲事,遂不容分说举起棍子就从四个方向围攻张三茂。这些人哪里知道张三茂武功的厉害?只见张三茂快如闪电,像游鱼一般在四人间穿梭,顺势躲过阵阵棍棒。上面来个通天炮,下面使了个扫堂腿,几个回合就把四个衙役只打得屁滚尿流。一个个躺在地上疼得嗷嗷乱叫,只差跪地求饶的份儿。看热闹的群众也越聚越多。县令透过轿帘儿看得很清楚,感觉大事不妙。心想如再不出去,就不好收场了。于是,县令赶忙从轿子里探出头,故意缓缓地走下轿子。张三茂见县令下轿,就径直走上前去,把几名衙役仗势欺人,众目睽睽之下殴打百姓的事,仔细禀告了县令。面对围观的群众,县令自觉理亏,大庭广众之下也不敢太造次,怕失去尊严,就将几名挨揍的衙役狠狠训斥了一顿。并责令他们给盲人和张三茂赔礼说了好话。县令见张三茂虽然上了年纪,依然能将四个彪形大汉打倒在地。就断定此人肯定不是一般人物。县令好奇地向前走了几步,对着张三茂深施一礼:“请问老人家,尊姓大名?仙乡何处?”“大人在上,小民张三茂,张李店村人”“我看你能以一敌四,并能取胜,足见好功夫,可见你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百姓啊!”“大人过奖了,小人曾在东北做过几天衙门的武官,如今已告老还乡。”听完张三茂的话,县令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正应了那句话“深山藏虎豹,田野埋麒麟”,县令心想,幸亏没有造次失礼。对眼前这个武艺高强,一身正气和傲骨的老头,也不由地刮目相看起来……从那以后,张三茂“见义勇为救百姓,惩治衙役显神威”的故事,一直到今天还被张李店一带的父老乡亲广为传唱。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年我刚上初一,学校决定利用清明节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就组织全校师生到张李店村为烈士王琳扫墓。上午8点,全校师生200余人在校园列队集合,敲着锣鼓,抬着花圈,打着布幅标语,前有老师领队,后有老师压阵,浩浩荡荡步行向张李店村行进。三公里的路程,大家丝毫没感到疲劳,不知不觉就赶到张李店村北那片王琳烈士坟旁的松树林。村里的几位领导和看热闹的村民早早地等候在那里。校长和村领导分别打了招呼。按照事先安排好的会议议程,先由大队辅导员负责整队,各班进入指定位置。学校领导宣布扫墓开始。学生代表向王琳烈士敬献花圈,表达对王琳烈士的敬仰之情。王琳事迹宣讲员----张李店大队村民李英才(王琳生前战友),为全校师生讲述了王琳烈士的生前事迹。最后校长做了总结性发言。此次活动给广大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大家听后倍受鼓舞,很受启发,热血沸腾,大家纷纷决心,绝不辜负烈士的期望,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
王琳:(1919-1944年),原名李朝伦,因随安仁街外祖父姓氏,遂改名为王琳。
1919年,王琳出生在安仁镇张李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天资聪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受新思想影响,较早地接触马列主义。抗战时期,他出任中共禹城县敌占区工委书记。
1937年,王琳由庞正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安仁一带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在本村成立安西(安仁西部)办公处,地点就设在李兴周的东屋里。开始宣传革命,秘密发展共产党员。成为地下党领导和骨干成员。
1941年7月,他受组织委托去北方局学习。半年后,回禹城韩寨、大程一带敌占区从事党的工作。他在发展抗日统一战线,整顿抗日武装和发展农村地下党组织等项工作中,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1942年10月,王琳任中共禹城县委组织部长。1943年6月,王琳任中共禹城县敌占区工委书记。是年,禹城全县受灾严重。他发动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减租减息小组,威逼地主、富农执行敌占区工委关于“50公斤租,年息不得超过15公斤”的规定,打消了地主、富农企图乘人之危,大发灾难横财的梦想,扩大了工委影响,团结争取广大群众,取得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
1944年7月,王琳深入安仁一带进行抗日活动,因叛徒出卖,被伪周济三部逮捕。周济三施种种酷刑向王琳逼供,遭王琳当堂痛斥:“你们这些民族败类,应回头抗日,重新做人,不然将受到人民的惩罚。”敌人恼羞成怒,叫嚣着要将他活埋,威胁王琳供出组织。然而,王琳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周济三气急败坏,命刽子手将王琳拖到刑场。王琳屹立坑前,昂首挺胸,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敌人将其
残忍地活埋,时年仅25岁。
(参考篇目《禹城抗战记忆》
作者简介: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唱歌、喜欢村志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等报刊,《鲁北文学》《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德州》等杂志。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3392.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一个太后控制着整个朝廷,为何还要虚构一个祖先出来帮忙
下一篇:查姓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