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区故县村
曾为隋代荡源县治所的千年古村落
看家古楼
胜业寺
胜业寺门前的石碑
胜业寺牌坊
□鹤报融媒体记者 陈艳艳 文/图
故县村(2010年改名为故县社区)位于山城区东南部,西边的凤凰山,山形曾经像一只凤凰,头北尾南,婀娜多姿;村东、村南、村北分别有汤河、泗河、南河流经,水流淙淙,鸟飞鱼跃,美不胜收。
1月29日,记者走进了这个古老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村庄,探寻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传说。
曾为隋代荡源县衙所在地
故县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汤河古称“荡河”。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王朝在荡河一带设荡源县,县衙就在荡河源头附近、如今的故县村。从596年隋文帝在故县村设置荡源县,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荡源县的治所一直设在故县村。
“据说很早以前有很多温泉流入荡水,冬天河面不仅不结冰,还出现热气腾腾的景观,似热汤一般。唐贞观元年(627年),荡河因此改称汤河。古代,水之南为阴,水之北为阳,荡源县因位于汤河南岸而改名为汤阴县。”故县社区党委书记唐巨林说,十多年前,他们为了追溯村名的由来专门翻阅了很多资料,“汤阴县治所由故县村迁出后,原有的商户和居民也随之迁移,故县人口大量减少,仅留下一个小集镇。”
随着历史的变迁,小集镇也逐渐荒废,到了宋代,故县这里便成为了一处村落。“因为这里曾经是县治所在地,所以取名为故县,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唐巨林说,他们村先有贡姓族人迁此居住,后来薛姓族人迁至贡姓家族东边。明洪武年间,唐姓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故县村,到了清代,牛姓、程姓族人也相继迁来,“不过,目前村里唐姓族人居多,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多。”
凤凰山的传说
“我们村西北有座山,叫凤凰山。”故县社区党委委员唐海水告诉记者,这座山形似凤凰,头朝北,尾朝南,有凤头,有凤翅,有凤尾,高低起伏,特别壮观,“只可惜随着地形的变迁,现在已经看不出它原本的形态了,不过关于凤凰山的传说一直在村里流传着。”
据村里老人讲,相传凤凰山与牟山同样高,后来凤凰山显灵后,每天比牟山长一尺,神乎其神。山的显灵,惊动了南方的风水仙,这个风水仙来到凤凰山一望,发现这座山果真名不虚传,如果不把这座山的灵气毁掉,将来故县要出一斗芝麻一样多的官员,附近的后营村要出皇后娘娘。于是这个风水仙,用尽全身功力,把凤凰山的凤脖砍断了,从此被砍断的位置便成了血红色。这座凤凰山就不再与牟山比高了。
“到现在凤凰山顶上还可以看到红砂石,而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唐巨林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附近村子的村民在凤凰山上修建了庙。
在社区妇联主席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凤凰山,远远地望过去,已经看不到建在山上的庙,只有走近才会发现,庙下面是一条十多米长的沟。“现在已经看不出凤凰山的壮观景象,但以前这里可是附近最高的地方,只不过后来地势不断发生变化,就成了现在看到的样子。”社区妇联主席说,不管山怎么变,凤凰山的传说一直流传着。
千年古寺胜业寺
位于故县村西的胜业寺是一座千年古寺。胜业寺自东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始建以来,经历了唐代扩建,元朝至正年间重修,历时近1500年。明清至民国初期,胜业寺规模宏大,僧侣众多,香火旺盛,殿堂巍峨,寺院内外碑林、佛塔遍布。抗日战争时期,胜业寺遭日寇洗劫。“文革”期间,胜业寺遭受破坏,几乎被夷为平地。
“现在的胜业寺是1995年在原址附近重建的,因为原址被铁路所占,所以就在原址附近修建了。”唐巨林说,现在的胜业寺与当年的盛况是远不能相比的。
唐巨林介绍,胜业寺里面有一座觉灵塔与众不同,它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它与邯郸、北京的两座寺院恰好连成一线。
胜业寺现存的佛塔中较为著名的有八角玲珑塔、大石鼓塔。八角玲珑塔建于1567年;大石鼓塔是座灵塔,建于1570年,塔身刻有文字,因为形状雕刻为鼓状而得名。可惜的是,现在寺内很多古碑、古塔上面的文字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辨认。
记者来到了胜业寺,首先看到的是壮观的牌坊,通过牌坊继续向前便能见到胜业寺的面貌。由于受疫情影响,胜业寺紧闭大门,记者只能看其外观,两座石狮子耸立在门口两侧,异常威严。“寺院坐北朝南,分为两个院落,东院为佛教场所,西院为道教场所。”唐巨林说。
唐巨林告诉记者,胜业寺最后一个僧人还俗后,就落户到了故县村,“后来寺院重修的时候,他的家属给了很多建议,让我们更好地还原了寺院的原貌,现在他的后代还在村里生活。”
除了胜业寺外,胜业寺石拱桥也被村里人津津乐道。“胜业寺石拱桥有东、西两座,一座曾是汤阴到鹿楼的必经之路,一座是通往浚县的,以前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唐巨林表示,后来由于改道两座石拱桥被废弃、掩埋,现在已经看不见胜业寺石拱桥的原貌了。
历经数百年不倒的看家古楼
提起村里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时,故县村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绝对是看家古楼。“没人知道这座古楼究竟有多少年了,反正我们唐姓先祖迁过来已经六百多年了,那时候就已经有这座古楼了。”唐海水笑着说。
来到故县村旧址,远远地就看到看家古楼孤独地屹立在一片空地上,格外显眼。古楼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光是下面的青石墙就有4米高,青砖砌成的古楼墙体近1米厚,非常坚固。让人好奇的是,门距离地面有三四米的高度。“原来这个古楼是十几米高,有4层,每层的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小窗,房顶四周有雕花栏杆,后来都被破坏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三层了。可能之前有台阶吧,反正现在只剩下小小的门,和这个独立的古楼了。”唐海水告诉记者,村里的老人曾讲过,站在古楼顶层,周围数里之内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目了然。
“村里人都喜欢把看家古楼叫做钢大楼,意思就是说它很结实坚固,用于望敌情,看家护院。”唐海水回忆,看家古楼一直以来都是村里最高的房子,老远就能看到。
薛姓族人与唐代名将薛讷有关
唐巨林介绍,村中薛姓的来历与唐代名将薛讷有关。薛仁贵之子薛讷,因带兵有方,深受唐玄宗的器重。唐开元二年,薛讷奉旨出征契丹,他带领十万将士从洛阳出发,经过数十天的行军,来到淇河北岸的岗丘上(今淇滨区柴厂村一带),发现这里柴草遍地,便下令安营扎寨,进行休整。“几天后,薛讷大军起营拔寨,继续开赴边关。由于适逢寒冬腊月,天寒地冻,许多士兵得了风寒,急需医治,无法随部队前行,不得不留下来,住在故县村。”唐巨林听老人们讲,后来士兵们的病好后,听说薛讷已经取胜,驻守在千里之外的边关,他们无力赴边关寻找部队,只好定居在故县村,“这些士兵特别怀念自己的主帅薛讷,便全部改为了薛姓,成为了故县村薛姓的先祖。”
唐氏家族因何兴旺
“我们唐氏家族是如何兴旺起来的,这里面也有一个传说。”唐巨林向记者娓娓道来。
唐姓是故县村的大姓。明洪武年间,唐氏兄弟由山西洪洞县迁到故县村,并在此繁衍生息。唐氏兄弟两个住在村东,没有房子也没有地,靠着给薛家打短工和开垦荒地为生。历经几代人,唐氏家族中没有出过读书人。后来,经过族人的商议,决定举家族之力供出一个读书人,以光耀家族。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第十世时,家族中出了一个叫唐非罴(pí)的年轻人,很聪明,也很爱读书,在康熙年间考中了举人,成为候选知县。”唐巨林说,这次唐氏家族终于扬眉吐气,可是家族人丁不旺,很令族人苦恼。
一年春天,一位唐姓族人在村外遇上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外乡人,唐姓族人看外乡人十分可怜,便把他背到了家中,请医生为其治病。经过数月的精心照料,身患重病的外乡人终于康复。为了感谢唐姓族人的救命之恩,外乡人临行时说,唐姓要想兴旺发达,需要做到两件事:一是在村南修建一座关爷庙,诚心供奉,以鼓励后人立志成才,尽忠为国;二是在村中挖一个水塘,用来防洪的同时方便村里人的日常生活。
“后来,唐姓族人按照外乡人说的,在村里修了关爷庙,挖了水塘。此后,唐氏家族逐渐兴旺,人才辈出。”唐巨林说,到了第十八世的时候,唐姓出了70多位秀才,有20多人做官,成了村里门第显赫的家族。
“恩赐翰林”的故事
说起清代故县村的唐克壮,村里人就会讲起“恩赐翰林”的故事。唐克壮从小就很聪慧,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唐克壮13岁时就考中了秀才,只可惜之后的科举道路异常坎坷,屡试不第,但他从未放弃。“即使很多人嘲讽他,他也从不在乎,每次大考的时候他依然会背起行囊去赶考。”唐巨林告诉记者,唐克壮75岁的时候,他还和年轻人一起参加考试。唐克壮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让考官十分感动,便上报了朝廷。
清同治年间,皇帝恩赐唐克壮为举人。后来,唐克壮又参加了科考,皇帝恩赐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唐克壮年龄很大了,所以没过几年,唐克壮就告老还乡了,但每逢有官员到汤阴县任职或巡视都会到他家里拜访。”唐巨林笑着说,所以即便唐克壮颐养天年了,他家门前依然很热闹。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355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