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之兄。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马良兄弟五人都很有才华,而马良最为出色。乡里人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谚语。
马氏兄弟五人,分别名叫:伯常、仲常、叔常、季常、幼常。马良马季常,因为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因为马良最有才华,也就有了这么一说。
刘备称帝后,任命马良为侍中。跟随刘备东征孙吴,被派遣进入武陵,招纳五奚蛮夷首领沙摩柯等接受刘备印号,一起协同作战。
刘备夷陵战败之后,马良也遇害被杀。
在史料中,并没有记载马良对刘备连营,有任何的建议。
夷陵之战,刘备连营一事是确定的,但究竟连营几百里,没有准确的说法。
据《三国演义》描述,刘备连战连胜,陆逊坚守不出。马良提醒刘备说:“陆逊深有谋略,坚守不出是想等待我军之变。”
但刘备却说:“陆逊有啥谋略,坚守不出是被我打怕啦,哪里还敢再出来哦”。
于是,刘备连营七百里,屯兵树木茂盛之地,以避过炎热的夏季,再与陆逊交战。
马良认为此事不靠谱,但也没有办法劝阻刘备。就说诸葛丞相在东川视察曹魏前线阵地,可以请教丞相。
刘备却说:“我也很懂兵法,何必去问丞相,你愿问你就去问吧。“
马良就自己划了四至八道图本去求教诸葛亮。诸葛亮一看刘备屯兵位置,就说坏醋啦,哪有这么办事的,必败无疑。
果然,马良得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回到刘备身边时,刘备已经大败,逃回了永安城。
马良详细汇报了见到诸葛亮的情况,刘备说悔恨没有早听诸葛亮之言。
罗贯中老先生也没有说明,当时诸葛亮对刘备说了些啥,是不该伐吴呢,还是不该七百里连营。从此之后,马良也不知所踪,老先生也没有交代。
这就是老罗一贯的套路,许多事有头无尾、许多事无中生有。
但从罗贯中对马良这段时期的描写,也看出一些端倪。
马良作为刘备的侍中,是不太可能离开刘备去向诸葛亮寻求策略的。
侍中本是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官,替皇帝跑跑腿,传递一下信息、诏令一类的工作。刘备认为诸葛亮并不比自己高明,无须向诸葛亮求教。马良愿意辛苦一趟,也是分内的工作,自己愿去就去吧。但魏晋时期,侍中已经是事实上的宰相,马良是不可以轻易离开刘备身边的。
从史料来看,找不到马良去求教诸葛亮一事,而且明确记载,马良是在夷陵战败后,遇害被杀。
罗贯中这么描写,是有深意的。可以看出,马良对于刘备的屯军方法提出了异议,但没有能力劝阻刘备改变。
一方面说明了刘备骄傲自大,不仅没把陆逊放在眼里,甚至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自然也不会把马良的建议放在眼里。
而马良仅仅是感到刘备的做法不太合适,但也没有更高明的建议提供给刘备。没有合适的建议,刘备咋会听马良的呢?
更有意思的是,史料记载,刘备托孤时,看到马良之弟马谡在跟前,就让马谡回避,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估计当时马谡是跟随诸葛亮一起从成都来到永安的,诸葛亮对马谡非常看重,而刘备不放心此人。这或许是因为马良之故,都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就算最良的马良也没有个好主意,在夷陵之战中,没有提供好的建议,难道马谡会比马良更高明吗?
刘备如此看重马良,马良几乎是刘备东征所携带的唯一智囊,但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还能指望马谡有啥作为吗?
这是否是刘备为何对马谡如此评价的由来呢?
是否是从侧面对马良才能的一个评价呢?
是否是刘备意识到,自己手下缺乏才能,没有足够的智谋,才导致夷陵之战的失败呢?
一切都是推测,没有史料为证。
但可以看出,马良在刘备手下并没有特别的作为。
之所以他不能指出刘备数百里连营的错误,是没有这个能力。这或许是罗贯中先生想要表达的意图,豹眼也认为这最有可能。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389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