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唐山丰润:你听说过这些村庄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吗?

唐山丰润区

有很多的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说——现在我们就来见识一下丰润部分村庄的历史真面目吧:

丰 润 镇唐山丰润:你听说过这些村庄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吗?

娘娘庙 据查,明代郝姓建村,始称郝家庄。后因村中建庙一座,名娘娘庙,遂改村名为娘娘庙。

古家楼 据查,清代仅古氏一家自山东迁此,盖房三间,并无村名。邻村称之“一层楼”。后人丁渐旺,繁衍成庄,遂冠姓氏称村名为古家楼。

霍庄子 据查,明代霍姓建村,故称霍庄子。

杨匠庄 相传,明朝时期,在村西葬有一大片坟地,称杨将军坟,该村因此得名杨将庄。后人改写为杨匠庄至今。

周庄子 据查,清末周姓建村,故称周庄子。

河北张兵马庄 据查,清代建村,传说当时有个姓张的,官居兵马大元帅,来此占产立业,故称村名张兵马庄。因还乡河东西走向穿过村中,村内南北交通不便,1961年以河为界分成两个村,该村居北,称河北张兵马庄。

河南张兵马庄 据查,清代建村,传说当时有个姓张的,官居兵马大元帅,来此占产立业,故称村名张兵马庄。因还乡河东西走向穿过村中,村内南北交通不便,1961年以河为界分成两个村,该村居南,称河南张兵马庄。

压库山 据查,宋代建村。有神话传说村北山下有一座宝库,后为大山所压,故称山名压库山。村借山名也称压库山。

曹家洼 据查,清初建村,因当时这里有曹姓坟地,故初称村名曹家庄。后又因村南地势较洼,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改称曹家洼。

尚古庄 据查,明初建村。因附近有和尚庙、尼姑庵,故得村名尚姑庄,后演称尚古庄。

西魏庄子 传说,明永乐元年(1403年),有明朝将领魏来兴的长子、四子自南京来此占产立庄,遂称村名魏庄子。后又因居县城之西,改称西魏庄子。

卢各庄 据《丰润县志》记载:韩愈的后裔,南阳人韩天企,唐代末期迁徙于此地,到了辽代重熙年间(1032~1055年),卢各庄村还有他的墓碑。这样,村中关于卢各庄始建于唐代的传说,看来比较可靠,只是一说因卢姓建村而称卢各庄;一说因地处河套,芦草丛生,称芦花庄,后演称卢各庄。两说难以取舍。

披霞山 据《丰润县志》记载:披霞山在县北三里,也叫琵琶山,俗称不下山,当地群众一直以采石烧灰为业。村中又传:披霞山西坡岩石裸露,每近黄昏,阳光直射,石映生辉,景色颇为壮观,为县内名景,称之“披霞晚照”。村建于明初,借山名命村名披霞山。

郑庄子 据查,明末郑姓自江南迁此建庄,故称村名郑庄子。

小尚古庄 据查,清代中期(1730年前后),郭姓自附近古石城村迁此立庄。因该处地势较高,又村民来自古石城,故称村名小上古庄。后取“上”的谐音,改称小尚古庄。

小宋各庄 据查,清初,宋姓自附近大宋各庄迁此建村,初称小新庄,后改称小宋各庄。

西马庄 据查,明代建村。因村东不知何年何载立有石碑一块,约1米见方,其上无文,只刻背向而立的两个骑士,建村时即借此名村,石以东称村名东马庄,石以西则为西马庄。

七里屯 据查,清初建村。因位居县城七华里处,而称村名七里屯。

小陈庄 据查,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陈姓建村,故称小陈庄。

大安乐庄 相传,该村古称安各庄。到了北宋徽宗年间(1101~1125年)便有徽宗北狩于此过还乡河,望水西流凄然而叹,后留古迹“思乡桥”及徽宗北狩曾在村南沙岩寺(今已废)留宿题诗的史话。当地人还传,当年宋金交战,宋徽宗曾巡营至此,时值夜静更深,感慨而言:“东安乐,西太平,南仓桑,北还乡。”由此该村遂改称安乐庄,后又因村西建有新庄,为区别起见,称该村为大安乐庄。

小安乐庄 据查,该地原为大安乐庄村张家的场房,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繁衍成村,因较之大安乐庄人少、村小,故称小安乐庄。

老魏庄子 据查,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本县城内魏元枢升任山西汾州知府后,占该地建其魏姓墓地,继而又遣魏姓来居,渐成村落,称老魏庄子。

小王各庄 相传,村中曾有一口石井,上刻该村名大王庄。宋代仁宗年间(1023~1063年)有世宦呼延庆因得罪朝廷,该村王天成为其外祖父亦受株连,村遭劫难,人丁渐衰,改称小王各庄。

张良各庄 据查,该地明代以前即有村落,称小杜庄,明初毁于战乱。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移民自浙江迁此定居,其中张姓居多,且为人善良,故改村名张良各庄。

饶家头 据查,清代中期饶姓建村,故称饶家头。

王家楼 据查,明代建村。初时作县城西关王姓花园,并建有观花楼两座。后又有王姓迁此定居,遂得村名王家楼。清代《丰润县志》载:“天宫寺西达王家楼,曲折淡荡,稻气与荷香相间,硕而乐之,恍若置苏公堤畔。今则改为旱田与芦苇也。”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这里每值夏、秋季节,绿荫成片,稻香阵阵,流水淙淙,又有火车、汽车穿行于村外,不仅还原了旧景,而且饰以现代的风貌,胜过了从前。

西黄各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黄姓建村,故称黄各庄。清末,为区别县城东的黄各庄,而改称西黄各庄。

高各庄 据查,明代建村。因由此往南地势较洼,故称该村为高各庄。

前寺 据查,明代建村。当时这里建有两座寺庙,分居南北,统称永庆寺,该村址坐落在南寺附近,遂称前寺。

新农村 据查,1959年因修建邱庄水库,将黄昏峪公社王庄子大队一部分群众,移居当时王官营公社养猪场居住。到了1968年,这些人又搬迁至此定居,此前一直称村名王庄子,此后便改名新农村。

圪塔坨 据查,该村建于明代。因当时这里有一座塔和一个土坨,而得名圪塔坨。

小八里庄 据查,该村建于明代。因距县城8华里处,建有村落两座,遂以村落大小分称大八里、小八里庄。

南台 相传,宋代建村。因村居县城之南,较之四周略高,遂借方位和地势称村名南台。

新杨庄 据查,该村址原在黄昏峪公社,明代杨姓建村,始称杨家庄。1965年因修建邱庄水库,搬迁至此,改称新杨庄。

西那母庄(一、二、三村) 相传,该村始建于宋初。时因村中富户较多,骡马成群,而称村名西骡马庄。后因宋、金交战时,这里被金军占领,改称村名西那母庄(据说“那母”二字系蒙语)。后分为西那母庄一村、二村、三村。

雷富庄 据查,明代建村。因当时村中雷姓较多,遂借姓氏以命村名雷庄子。因属县内重名村,1982年改称雷富庄。

东那母庄 相传,该村与西那母庄同时建于宋初,始称东骡马庄。后因宋、金交战时,这里为金军占领,遂改称村名东那母庄(据说“那母”二字系蒙语)。

水泉 原址在黄昏峪公社,后搬迁至此。据查,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有韩姓一家自附近韩岩头村迁原址垦荒定居,后人丁渐旺,繁衍成村。因村东北坡上方有股泉水,常年涓流不息,遂借此命村名水泉。

偏峪 原址在黄昏峪公社,后搬迁至此。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山东移民迁原址建村。因村址坐落于山坡,且偏僻,故命村名偏峪。

王 官 营 镇何家峪 据查,明末何姓建村,故称何家峪。

燕子峪 据查,明初,晏姓建庄,称晏子峪,后演成燕子峪。

施家营 据查,明初施姓自山东迁此立庄,故冠以姓氏命村名施家营。

焦家庄 据查,该村系明初焦姓所建,故称焦家庄。

新白草坡 据查,1961年因修邱庄水库,将黄昏峪公社白草坡村中一部分人迁此定居,故命村名新白草坡。

下水路 据查,明初建村。因有泉水自东北上水路村流来,该村较之低些,故称村名下水路。

千佛院 据《丰润县志》载:千佛寺,在千佛院村东小山上,人称昔时石佛无数。建村年代无考,但清康熙版《丰润县志》中村名已出现。

鲍庄 据考曹氏墓碑,该村系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曹、鲍两姓所建,始称曹公庄。清末分两村,该村鲍姓多,乃称鲍庄。

曹庄子 据考曹氏墓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曹鲍两姓建村,始称曹鲍庄。清末分成两村,该村多曹姓,故称曹庄子。

何家营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一湖南将领叫何仁的奉诏于此占产立庄,故称村名何家营。

东张庄子 据查,明初,张姓建庄,故称张庄子。因系县内重名村,1982年改称东张庄子。

田各庄 据查,1979年从村中王旭炎家院内出土田氏墓碑三座,上记有:明初有田氏三兄弟于此立庄,始称田各庄。

西尖山峪 据查,该村始建于清朝中期,因村东有山,名尖山,村建山西,故命村名西尖山峪。

北尖山峪 据查,清初建村,因村南有山,名尖山,村建山北,故称北尖山峪。

石胡同 据查,清代中期,唐姓一家自滦县下五岭迁此定居,后繁衍成庄,因村居一狭长山沟,故取村名石胡同。

北黑山沟 据传,明代建村。因村址坐落于山沟之中,附近有山,名黑山,故以方位借山名称北黑山沟。

南黑山沟 据查,明代建村。因村址坐落于黑山和西城山两山交界的山沟之中,故取村名南黑山沟。

刁庄 据传,唐代有刁氏三兄妹(刁龙、刁虎、刁赛花)在村北城山占山立寨,遂取村名刁庄。

田家湾 据查,明初田姓建村。因村西南有溪水流过,村居水湾,遂冠姓氏取村名田家湾。

杨家峪 据查,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杨姓自附近白草坡村迁此立庄,因村居山凹中,故称杨家峪。

丰富口 据碑文考,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先有张明魁一家来此落居,繁衍成村后,因村居两山之间,为求生活富裕故称丰富口。

西胡各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有朱、常两姓随军至此落居,因该地常有胡人驻扎,又分东、西两片,该村居西,故称西胡各庄。(胡人,指当时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东胡各庄 据查,该村与西胡各庄同时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朱、常两姓始建。因当时常有胡人驻扎,村址又分东西两片,该村居东,遂称东胡各庄。

火 石 营 镇火北 原火石营村西庙内有古钟可考:该村始建于元代,因常闹火灾,故称“火照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发现此处有大量燧石可采,遂借此改称村名火石营。该村居北,称火北。

火东 原火石营村西庙内有古钟可考:该村始建于元代,因常闹火灾,故称“火照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发现此处有大量燧石可采,遂借此改称村名火石营。该村居东,称火东。

火西 原火石营村西庙内有古钟可考:该村始建于元代,因常闹火灾,故称“火照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发现此处有大量燧石可采,遂借此改称村名火石营。该村居西,称火西。

大岭沟 由原陈家窝铺、杨家祸铺、阎家窝铺、坝墙峪、于家窝铺、柴家窝铺、孙家窝铺等7个自然村组合而成。据查,各村由来如下:陈家窝铺系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自附近柴家湾村的陈姓所建。杨家窝铺系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杨姓自附近吕各庄迁此建村。阎家窝铺系明末阎姓自长甸迁此落居建村。坝墙峪,1921年有三户人家于此落居,因附近有一座拦洪坝,遂借此称村名坝墙峪;1960年,村南李家沟居民又迁此,村名未改,仍称坝墙峪。于家窝铺,传说,明代有于姓父子自附近吕各庄迁此建村。柴家窝铺系清代柴姓自附近柴家湾迁此定居建村。孙家窝铺,相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孙姓迁自柳树,于此定居建村。

水峪 据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有十几户人家自附近白草坡村迁此定居建庄。因该地夏秋季节雨水自南向北穿村而流,遂得村名水峪。

北岭 据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冯、王、杨、徐四家自山东迁此定居建村,因村南有一土岭,雨后,水自上分南北而流,故称该岭为分岭,又因村址在岭之北坡,遂得村名北岭。

(东、中、西)马庄户 据考,村中庙内曾有明万历十三年铸造的大钟一口,钟上有文字记载:原村中因孟、孔两姓居多,故称村名孟家庄户。至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移民从京西采峪至此,自此村中马姓多于孟姓,遂改村名马庄户(大钟毁于1958年)。后分为东马庄户、中马庄户、西马庄户。

新偏峪 该村系由黄昏峪公社偏峪村分出的一部,因修建邱庄水库,1960年搬迁至此,故称新偏峪。

古良峪 据考,村中原有碑文记载: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于此建庙,称该地古良峪。后有看庙者于此建村,遂以地名称村名古良峪。

(东、西)珠峪 据查,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山东移民迁此立庄。时因村南常有野猪出没,故得村名猪峪。后人觉此名不雅,改称珠峪(今南山尚有山洞,名野猪洞)。后分为东珠峪、西珠峪。

常峪沟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移民由路庄子迁此定居,因村居一条6华里长的山沟之中,故得村名长峪沟。后演成常峪沟。

岩口 传说大禹治水时,用巨斧将山劈开,才出此豁口。今查该地,两山高耸,中间忽为平地,不像天然,确似人工。

北刘庄 据查,明初刘姓自山东迁此定居建村,故以姓氏取村名刘庄。因系县内重名村,1982年改称北刘庄。

柴家湾 据查,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柴姓建村,因村处还乡河湾,故冠以姓氏取村名柴家湾。

西高庄 据查,清代高姓建村,始称高庄。后因村中部分人向东迁居,遂分两村,该村居西,称西高庄。

庞庄 据查,明初庞姓自山东迁此立庄,始称庞庄。

东高庄 据查,该村原与西高庄为一村,后分两片,该村居东,称东高庄。

杨桥 据查,清代赵姓建村,称赵家庄。适有还乡河下游霍氏财主,为富不仁,人言霍氏发家皆仰仗上游河水所照(赵),赵家庄遂改村名扬桥,寓意桥扬得高,桥下水自然大,便将火(霍)冲灭。后扬桥又演成杨桥。

苏庄 据查,明末苏氏自山东迁此立庄,故称苏庄。

西吕各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吕姓建村,故称吕各庄。1962年分东西两村,该村居西,称西吕各庄。

东吕各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吕氏建村。称吕各庄。1962年分为两个村,该村居东,故称东吕各庄。

比古岫 据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有人自东马庄迁此定居,繁衍成村后,因三面环山,村人多崇古,遂起村名比古岫。

石盘炉 据查,唐代建村。传说初时该地有一寺庙,内有石制香炉一座,并有八棱石碑,上刻:北有九龙岭,此有石香炉。遂借此得村名石盘炉。

徐庄 据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徐氏建村,故称徐庄。

韩岩头 据查,清初韩、聂两姓建村,故初称村名韩家聂,后演成韩岩头。

五凤头 据查,明初建庄,因周围有山峰五座,村居山下,遂得村名五峰头,后演成五凤头。

魏庄 据查,明末魏姓建村,故称魏庄。

北曹庄 据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曹姓建村,遂称村名曹庄。因属县内重名村,1982年更名北曹庄。

前刘城子 据查,明末刘姓建村,因此地依山傍水,官军欲于此修筑城墙,后不知何故停工,将城墙修在今遵化铁厂村,遂得村名刘城子。以后又分南北两个村,该村居南,故称前刘城子。

后刘城子 据查,明末刘姓建村,因旧时官军曾于该处修筑城墙(后停工,迁至遵化铁厂村),遂得村名刘城子。后有部分村民搬至庄南另建新村,称前刘城子,该村居北,称后刘城子。

白草坡 据查,明末杨、周两姓建庄,因村址附近山坡的山石呈白色,故借此得村名“白家坡”。后经杨姓改成白草坡。

赵庄子 据查,明末赵姓建村,故称村名赵庄子。

姜 家 营 乡姜家营 相传,唐代姜姓建村,始称姜家营。(后村中姜姓皆无,只存墓地。)

夏庄子 据查,明代建村。因当时附近有夏姓坟地,故借此称村名夏庄子。

李富庄 据查,明代建村。因村址偏歪,初称咧庄子。后演称李庄子,因属县内重名村,1982年改称李富庄。

小峪 据查,明代建村。因其三面皆山,故称小峪。

袁各庄 据查,唐代袁姓建庄,故称袁各庄。

姚庄 据查,明代姚氏自山东迁此立庄,故称姚庄。

石匣 据查,明代建村。因村址地下多角石,遂得村名石匣。

石王庄 据查,清代石、王两姓建村,遂称村名石王庄。

郭庄子 相传,唐代建村。适时有洪、郭两姓先后而至,各自欲以自己姓氏而称村名,争执不下,后终因郭姓势大,而定村名郭庄子。

何庄子 传说唐代何姓建村,故称村名何庄子。

左 家 坞 镇才庄 据查,清初才姓建庄,故称才庄。

北凹凸 据查,明代建村。因村址坐落在高低不平的山坡,故称凹凸。后人丁繁衍,村落扩大,分成东、西、北三个村,该村居北称北凹凸。

西凹凸 据查,该村原与北凹凸为一村,分开后该村居西,称西凹凸。东凹凸据查,该村原与东、北凹凸为一村,分村后该村居东,称东凹凸。石窝据查,清初建村。因附近山上石料丰富,遂得村名石窝。山头庄据查,清初建庄。因位于牛石山之南,借此命村名山头庄。

新王庄 据查,明末王姓自附近凹凸村迁此落居,初称南凹凸。1948年,因村中皆为王姓,改称小王庄。1953年,又改称新王庄。

北张庄子 据查,清初张姓自遵化铁厂迁于岭北建村,遂称北张庄子。因修邱庄水库,1962年搬至岭前,原村名未改,仍称北张庄子。1982年改称北张庄,后又改为北张庄子。

杨古塔 据考杨氏墓碑,该村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杨氏建庄。因村西有山,名塔山,遂冠姓氏得村名杨古塔。

叩甲寨 据查,清初陈氏随清兵入关至此定居,初称村名叩花寨,因花与甲谐音,遂演成今叩甲寨。

果家峪 据查,清初郭姓建村。因四面环山,称郭家峪。后有杨、刘、谭等姓陆续迁入,又于山洼处植满果树,经协商,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更村名果家峪。

城北寨 据查,明永乐元年(1403年),杨氏随明成祖朱棣北迁至此建村。时该地野枣丛生,遂借此称村名枣林。后因该村东南2.5公里处团山子为城关所辖,该地则为左家坞辖,两村之间设有寨墙,且位于城关之北,便更名城北寨。

小松林 据查,宋代徽宗年间(1101~1125年)安姓建村。村西有山名城子山,山西坡有小片松林与村相对,遂借此称村名小松林。

大松林 据查,宋代王姓建村。因村南有山名城子山,山北坡有大片松林与村相对,遂借此命村名大松林。

于庄子 据查,宋代徽宗年间(1101~1125年)刘姓建村,始称刘家窝铺。明初有李氏自山东迁此定居,又因村西还乡河流过,每逢雨季,鱼虾顺沟流入村中,故改村名鱼家庄。1945年,又改写成于庄子。

古仁庄 据查,明初有名王古仁者于此立庄,遂称村名古仁庄。

北大港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张姓随明成祖朱棣自山东迁此定居,初称张家胡同。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与今前大港合为一村,称大港。1942年,又分成两村,该村居北,称北大港。

前大港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包姓自山东随燕王朱棣迁此定居,因地势较之附近低洼,初称村名包家港。后与今北大港村合并,统称大港。1942年又分两村,该村居南,称前大港。

银子山 据查,明代附近古仁庄因山洪爆发,村中有一部分居民为避洪水于此建新村。《丰润县志》载:“银子山在城东北二十五里,每逢夏雨初霁,白石层磊,望若银山,附近居民故以之名村。”

北夏庄 据查,明末该村始建于今村西3华里处,称西庄户。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村落被官军烧毁,遂迁于此地。因处洼地,且自然分成南北两片,该村居北,称北下庄,后写作北夏庄。

石家峪 据查,清末建庄。初时只有十几家人,因村居山谷中,故称十家峪。后人丁繁衍,村落扩大,改称石家峪。

北沟 据查,明末建村。因附近多山沟,且居县城之北,故称北沟。

党家山 据查,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建村。因传说唐初,李世民东征时过此地,有人于附近山中拦路,遂得山名挡驾山。建村后借山以称村名挡驾山。后演成党家山。

南夏庄 据查,明末始建村于今村西三华里处,称西庄户。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村被官军烧毁,故迁此建新庄,因处洼地,又分南北两片,该村居南,称南下庄,后演成南夏庄。

狼儿峪 据查,明末建村。因村东有山名狼山,附近又沟壑纵横,故得村名狼儿峪。

泉 河 头 镇东佑国寺 据查,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此地为城南八里庄富户鲁氏墓地,雇人看管,称鲁家坟。到了民国初年,迁此落居的人渐多,又因位居佑国寺村东,故更村名东佑国寺。

西孝义 据查,该村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原村址紧靠西山脚下,故称村名西孝峪。后搬迁至此,演成西孝义。

东孝义 据查,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建村。时村西有村名西孝义,该村居其东,故称东孝义。

苏付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苏、付二姓自山东迁此落居建村,故称村名苏付庄。

小港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庄。因位于还乡河西岸,常有船只停泊,故得村名小港。

王庄 据查,明代建村。时村中王姓居多,故称王庄。刘庄据查,明初建庄。时村中刘姓居多,遂称刘庄。韩庄据查,明初韩姓建村,故称韩庄。

龙善寺 据查,明初建村。时村北有一孤山,山上有庙,名隆善寺,故借庙名命村名隆善寺。合作化后,又改写成龙善寺。

白各庄 据查,此村建于明代。当时村南有白氏墓地,故借此称白各庄。

张庄子 据查,张庄子始建于明代,原为金庄、张庄两村,明末合并为一,称张家庄。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又改称张庄子。

团山子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村。因村北有座孤山,呈圆形,遂得村名团子山。1820年改称团山子。

新付村 据查,该村在公元1900年时只有王国义、王流水等三人,为丰润县城西关陆家看坟。后来,人口渐多,形成村落,归罗文口村管辖,称小罗文口。1961年由丰润县民政科长刘勇起村名新付村。

罗文口 据查,此村始建于明朝,村北有一寺庙,名文渠庵,村中原有罗姓几户,故称村名罗文渠。后因村东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村居沟南口,又更名罗文口。

亢各庄 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亢姓自山西省洪桐县大柳树迁此立庄,遂冠姓氏取村名亢家庄,后改称亢各庄。

吴事庄 据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吴、王、李三姓建村,因吴姓居多,遂起村名吴家庄。后又因村址地势较高,经常缺水,而称无水庄。军阀混战的年代,村人为求太平,改称吴事庄。

沙 流 河 镇小义王庄 据查,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时,有满族百姓随清室中一称义王者留居此地建村,遂称义王庄。因村小,户少,又因遵化亦有一村与其同名,1940年改称小义王庄。

潘家庄 据查,明代建村。因当时村落状似秤盘,故称盘庄子,后改称潘家庄。

茹家庄 据查,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时,有茹姓随军至此建村,遂冠以姓氏而称茹家庄。

大刘庄 据查,明永乐元年(1403年),有刘姓自北京迁此地建村,遂称村名大刘庄。

张家庄 据查,明初有张姓迁自村东北十余里的阎家铺,于此建村,初称阎家铺张庄子,后简称张庄子。因系县内重名村,1982年改称张家庄。

小刘庄 据查,明永乐元年(1403年)刘姓建村。刘姓迁自北京,因西有大刘庄,故称该村为小刘庄。

小尹庄 据查,清末尹姓建村,故名尹庄。后又改为小尹庄。

铁匠庄 据传,明末有一李姓铁匠来此建村立庄,故称铁匠庄。后传李铁匠随李自成义军南去,而村名至今仍存。

富庄子 据查,明末清兵入关,有满族百姓随军至此建村定居,为求生活富裕,故称富庄子。

庞家港 据查,明末有百姓随清兵入关留居于此建村定居。因村周多坑塘积水,每逢夏秋季节螃蟹成群,故得村名螃蟹港。后村人觉此村名不雅,况又有庞姓迁入,遂更名庞家港。

葛家屯 据查,明永乐元年(1403年),葛姓自南京迁此定居建村。因当时葛姓族人中有在朝为官者,遂称村名葛官屯。到了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葛姓失势,故又改村名葛家屯。

大张屯 据查,明永乐元年(1403年)建村。村民奉诏迁自南京一带,时值盛夏,阴雨连绵,人们席棚而居,故称村名席雾庄。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附近闹匪,村人恐受牵连,遂改村名张家屯。其后又有村人迁村西南约2华里处,另建新村,为区别又改称大张屯。

吕家洼 据查,宋初吕姓建村。因村址较之周围低,初称洼吕庄。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改称吕家洼。

石佛寺 据查,明永乐元年(1403年),张姓奉诏自南京一带迁此建村立庄。初时搭铺简居,故称张家窝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村南建关帝庙,内设石佛一尊,遂改村名石佛寺。

池家屯 据查,宋初,太平兴国年间(977~984年),池姓自河南省迁此定居建村,故称村名池家屯。

靳家屯 据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有百姓随明成祖朱棣北迁至此定居,初称上北庄。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村中有靳姓者在朝为官,遂改村名为靳家屯。

薛家屯 据查,宋朝太平兴国年间(977~984年)有移民自河南开封迁此建村,同来有一官隶,故称村名隶官屯。后到清康熙年间,村中薛姓繁衍势大,改称薛家屯。

杨家屯 据查,宋初,太平兴国年间(977~984年)杨姓建村,始称杨家屯。明永乐初年,村南有移民另建新村庄名魏庄子,几年后,有南魏(喂)北杨(羊)、杨富魏穷之说,魏庄子忌己村名不吉祥,遂与杨家屯协商合为一庄,仍称杨家屯至今。

蘑菇台 据查,明永乐元年(1403年)马姓随明成祖朱棣北迁于此立庄,初称马庄子。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村址西迁百米许,村人便借村南一蘑菇状沙坨,更村名蘑菇台。

广家店 据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李氏迁自附近葛家屯,于此地开一小店,后繁衍成庄,为求李家店铺生意兴旺,称村名广家店。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400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