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黄永玉曾说,来到湘西如果不去一条河漂流,就等于没来湘西。那条河流就是湘西的母亲河——酉水河,酉水两岸流传着一首山歌:“酉水河,茂忠歌,白云山下两条河,两条河水流不断,喝到嘴里都解渴。”茂忠歌,指的就是田茂忠唱山歌。
田茂忠一生编唱山歌13万多首,在《人民日报》、《诗刊》等各级报刊上发表2000多首,四次把土家山歌唱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以一介民间歌手身份与会,他是2005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 2007年文化部公布的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并被授予“土家山歌王”荣誉称号。
田茂忠
一斗包谷半串钱,彭家小哥改姓田
湘西素有“歌的海洋”的美誉,“土家自古人民爱唱歌,水有源头木有根。开天辟地来唱起,代代流传到如今。”土家族山歌是土家人民在山里唱的歌,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局限,白天夜晚、田间地角、坡头坳岭,有感而发,随心而歌,这些歌明快畅达,通俗易懂,比喻形象,寓意深刻,言词活泼,妙趣横生。
其中,保靖县的田茂忠被称为“土家山歌王”。田茂忠1923年出生在保靖县马王乡一户彭姓贫苦农家。马王乡是保靖大山深处的一个其极偏僻之境,两座大山之间似长长的一条峡谷带,田少土少还缺水,真正的山旮旯。田茂忠半岁时,由于父母残疾,无法生活,常年沦乞为生,将他“一斗包谷半串钱,彭家小哥改姓田”,卖给了本乡一户田姓人家。田家父母务农耕春,为人善良,将田茂忠“一口水,一口饭,怀里抱,手里拉”地哺育成人。但穷乡僻壤,田家也是一个“田无丘、地无角”的贫苦农民家庭,加上养父不久身染重病,以致这个“儿子”只读过两年私塾,“十岁就学掌犁耙,小娃做了大人活”,从此以后他打短工,做长工,卖柴卖草,肩挑背驼,受尽了人间苦,流干了辛酸泪。
然而,马王乡虽穷,却也是一个山歌之乡,不拘驻足在哪一道山岗,哪一片坡岭,哪一处虚场,哪一个村落,你都能听到那些美妙动人的歌谣,武陵山的余脉在这里回环咏叹,在这里遭遇歌声是一种必然。田家大姐田隆香是方圆九寨的歌娘,也是田茂忠学习山歌的入门师。田茂忠从小跟随大姐出入远近大村小寨的各种歌会,耳濡目染,深深爱上了土家山歌,胸中的歌儿也逐渐丰富,五岁便能随口而歌,十来岁即掌握了山歌的演唱艺术。田茂忠聪明伶俐,又有唱歌天赋,山歌调子他一学就会哼,山歌词儿他一听就会唱,声音厚实且有些沙哑,可极有味道,寨子里的老歌手都喜欢找他对歌,早上在山里唱,下午在溪边唱,饭后在村前村尾也唱,常常是唱得月亮落了星子出来。一次附近的利湖村高家起屋,请了著名歌师傅何太富和出名的歌娘,在新屋赛歌,田茂忠慕名前往,山歌唱了三天三夜。何太富的歌才硬是超人一等,歌娘只好认输,以身相许。田茂忠听了赛歌,很受鼓舞和激励,先后拜了何太富、庹先庭、王必忠等著名歌郎为师学习歌艺。村里的有名歌娘彭二翠与田茂忠对歌后,俩人以歌为媒,定下终身。
1949年,湘西解放,解放军又剿灭了百年匪患,二十几岁的田茂忠盼来了当家作主的好日子,高兴地唱:“分田分地分房屋,有吃有穿再不愁。”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田茂忠后来又拜湖南、四川等四省边区著名歌手为师,经常赴歌会对歌,打擂台比赛,博采众家之长,由此技艺日精,加上他个性开朗,走南闯北,从小练就出口成章的口才,在数次民间山歌大赛上挫败群雄,年纪轻轻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歌师傅,湘西的山山水水到处都荡漾流淌着他动人的山歌。
“我家住在高山坡 生来最爱唱山歌。”当时,宁乡人杨国湘刚调到保靖比耳区委,听说马王乡有个特别能唱的山歌手,这位文化人出身的区委书记灵机一动,在区里召开扩大会议时,请田茂忠来唱歌。田茂忠高子不矮,黑瘦,背微驼,脸有点长,留着一绺山羊胡,大大的眼睛十分有神,说话不紧不慢,唱起歌来尽是新鲜词,且无比形象生动。就这样,区委书记、区长作报告后,田茂忠根据会议内容即兴唱一首。那时会议不发材料,更没有电子屏幕、电视直播,田茂忠的“四言八句”说唱方式,唱一段说一段,幽默风趣,易懂易记,既活跃了会议气氛,又让那些肚子里没多少知识文化的乡镇干部、村干部能够很好的领会会议精神。
也就由此,一位地方政府官员与一位田间歌手结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情缘。
杨国湘当保靖县委书记时,他又把田茂忠请到县委三级扩大会议唱山歌。195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时,杨国湘就大胆让田茂忠代表保靖参加成立大会演出,而田茂忠他在成立大会上自编自唱《共产党打金筛》:“共产党,打金筛,土家苗汉团拢来,同甘共苦情义好,相亲相爱不分开。党对各族同样爱,一碗清水平平抬,手掌手背都是肉,不分里外和高矮。各族兄弟心相爱,好似同娘共母胎,个个都听娘的话,和睦团结乐开怀。朵朵桐花共树开,蔸蔸长麻共园栽,土家苗汉共目标,共建湘西花楼台。”此歌唱完,得到参会的国家民委和省、州委各级领导的极力称赞。
1958年,保靖成立阳戏剧团,杨国湘把还是农民的田茂忠作为特殊人才安排到剧团里工作,教歌队的演员唱山歌,剧团到各乡镇演出的时候,田茂忠就往往作为压轴戏负责唱山歌宣传党的政策。由此,田茂忠的艺术才能有了充分施展的机会,在苦海里泡大的他以火一样的激情放声歌唱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满腔热忱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很快,田茂忠成为湘西最有名的土家山歌手。
1974年,田茂忠招聘为马王乡文化站辅导员,从而成为正式的国家干部。
1976年12月,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会,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1977年春,刚过完春节,已是湘西州委副书记的杨国湘带着田茂忠等一群人到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参加全国学大寨会议。出发前,杨国湘送给田茂忠5毛钱让他去理发,说到外面,不能给湘西人丢丑,不仅仅唱歌,穿衣打扮也要注意形象。那是田茂忠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到了山西,田茂忠看到餐餐都是馒头,不习惯,想吃饭。山西人说,不是天天吃饭吗?他才知道北方人吃馒头也叫吃饭。后来杨国湘特意给食堂大师傅打招呼,专门为田茂忠一个人做了米饭,就有饭吃了。另外,看到田茂忠的双手开裂,杨国湘马上买了蚌壳油(一种润肤油)送给田茂忠。这一切,让田茂忠深深感动着,死死记在心里。回到湘西后,田茂忠用山歌宣传在大寨的所见所闻,从县里唱到乡里又唱到村里,当年保靖县一举成为全国学大寨先进单位,县委书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表彰大会。
田茂忠给年轻一辈讲山歌
田茂忠给年轻一辈讲山歌
激心催歌心头起,霎时飞满长安街
1978年,保靖县举办山歌比赛,田茂忠获得金奖。同年,中南地区桑植民歌演唱会田茂忠应邀出席,那次他的山歌唱得长沙、广州来的写歌人醉得一蹋糊涂。一位部队来的专业女词人,跟着他听了几天的歌,大叫开了“耳”界,说是若能跟他生活一段时日就好了。旁人再如何惊讶、赞美,唱歌人总是不动声色,只是有节奏地将掏不尽的精彩山歌送给你。
1981年至1982年,保靖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请田茂忠跟着电影队唱山歌,多次巡回全县20多个乡镇,又跟随县歌剧团下乡演出,唱遍全县各个乡镇,还唱到了古丈、吉首、花垣等地,深受群众喜爱。1983年,湘西自治州召开山歌代表大会,田茂忠被评为优秀山歌手。1984年,参加全州山歌比赛,田茂忠再次获得金奖。
田茂忠一生唱过的山歌,内容非常丰富,如国家大事、地方新闻、党的方针政策,风情习俗、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天文气象等,无不纳入他的山歌之中。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不停脚、不歇腔,放开喉咙把歌唱”,他从山旮旯里唱到县城、州府、省会、北京。如湖南民艺研究专家刘黎光写得诗《土家歌王田茂忠》:土家山寨出人才,湘鄂渝黔摆擂台。四上北京歌友会,歌声震动长安街。惊人记忆一奇才,万首歌谣顺口来。享誉东洋飞大海,歌书卷卷待时开。
解放了,翻了身,田茂忠歌颂共产党:“五荒六月望风凉,寒天冷冻望太阳,土家指望共产党,好比伢儿望爹娘。”195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时,他唱:“共产党打金筛,土家苗汉团拢来,同艰共苦情义好,相亲相爱不分开。”保靖修建公路时他唱:“筑路民工干劲足,八磅大锤手中舞,钢钎插进岩头内,好比泥鳅钻豆腐。”生活歌、背水歌:“扁园背桶三尺索,天天背水背上磨,肩膀磨成猴屁股,背板磨起乌龟壳。”他的谜语歌《水壶烟袋》:“翘翘弯弯像树蔸,只听水响不见流,半天云中扯火闪,南天门上起云头。”比喻十分形象,语言非常生动。再看他的情歌:“阿哥犁田忙又忙,忽见阿妹去放羊,朝妹背影看痴了,牛拖犁头上田坎,手中鞭子还在扬。”这种“烘云托月”手法与汉乐府《陌上桑》中的“行者见罗敷……锄者忘其锄”异曲同工。“毛风细雨雾沉沉/阿妹打伞路上行/风吹油伞晃晃动/问妹想晴不想晴(情)。”这种谐音双关的土家山歌,难道不是新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水上平……”的源头么。“真心相交讲仁义,哪个和你讲吃的,粗茶淡饭吃一餐/顺如坐了海参席。”几多浅淡的词,几多深情的意。他去北京唱《土家歌手上北京》:“门前桂树排对排,喜鹊高唱桂花台,万里喜讯传土家,我上北京把会开。”出发后又唱:“酉水机船载我走,心花随着浪花开。”到了北京长安街唱出“激心催歌心头起,霎时飞满长安街”的绝句。
为什么田茂忠的山歌能叩人心弦念念不忘呢?是他深深扎根在土家族民间的沃土之中,人聪明,感觉灵,肯学习,记性好。这是他对生活感悟和体会,也是他多年歌唱的经验和积累。这些朴素的语言,鲜活丰富的形象,形成了田茂忠山歌艺术特色。田茂忠最先利用土家山歌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召集群众,宣传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不但谙熟传统歌谣、民间故事、传说、谚语,还擅长创作新歌。同时根据宣传需要,把传统的四句歌、连八句等演唱方法改成说说唱唱,赋予山歌新的生命力,使土家族山歌得与时代同拍,为社会主义的进步与繁荣做出贡献。田茂忠不仅是山歌唱得好,还能讲一百多个故事,又能编写谜语,作对联,乡里的红白喜事都要邀请他去唱歌助兴,书写对联。在田茂忠的引领下,湘西土家山歌空前繁荣,一时可谓“乡乡有歌台,老幼皆唱歌”。
田茂忠不仅在各种场合演唱热歌冷歌,还先后在中央、省、地各级报刊发表歌词2000多首1979年9月,因为宣传学大寨贡献突出,田茂忠出席了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即席而歌,出口成章,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听到田茂忠的山歌后,说湘西与重庆挨得近,说话的腔调很相似,让他想起了多年未回的老家。同年10月,田茂忠又光荣出席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1988年4月,田茂忠再次去了北京出席全国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先进人物表彰大会。他先后当选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中国歌谣协会理事、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文联委员。
1988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田茂忠的第一本个人歌谣专辑《田茂忠山歌选》,是由时任吉首大学书记杨国湘主编,这也是土家族第一本山歌书籍,获得了当年中国民间文艺作品第二届作品评比三等奖。该书收录了田茂忠演唱的土家族山歌的各种体例,如歌源歌、对歌、情歌、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叙事歌、儿歌等,共25万字。《田茂忠山歌选》的出版,反映了土家族文学艺术的丰硕成果,展示了土家族歌手的成长与成熟,对土家族文学特别是民间歌谣的创作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引起大批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吉首大学等许多教授将《田茂忠山歌选》列为研究课题,以此为契机研究湘西文化、土家族文化,当时就有《田茂忠山歌的艺术特色——兼评<田茂忠山歌选>》、《田茂忠山歌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等大批论文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时隔30多年后,仍旧还有不少民族学者钻研这本著作。
可以说,田茂忠继承了土家族文化之大成,又将土家族的山歌和土家族文化推向一个历史高度。
田茂忠接爱凤凰卫视采访
土家歌谣最后的吟唱者
“2008年1月17日,时光定格在南中国腹地深处的武陵山区,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正纷纷扬扬,殊料未及的大雪尚未导致冰灾,京珠高速仍在畅通无阻,全国所有的目光还未于此形成聚焦。武陵山区中的一位老人悄然辞世,土家歌王田茂忠在边走边唱行至人生第84个年头的这个冬天,以他一生的朴素告别了他热爱一生的土家山歌。没有所谓“著名”歌星辞世时受媒体的关注,也没有“著名”笑星陨落时网络的狂热炒作,田茂忠只是悄然掩上了他饱经沧桑的歌喉,把“一肚子的土家山歌”带去了另一个世界。”
上述这段话出自湘西一位作家写的纪念文章——《田茂忠:土家歌谣最后的吟唱者》。田茂忠一生,虽然没有像现时的歌星们那样受到媒体关注、网络热炒,他却是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的一代歌王。
田茂忠四次唱歌唱到北京,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却多次放弃去州里、去省城工作的机会,一辈子甘愿在县文化站里兢兢业业做文化专干,走乡串寨拜访歌手、收集民歌,又终其一生到村小、到县里中学、到大学传授山歌。退休后,他又回到生他养他的马王乡下,在那里对着大山、对着河流唱他的一肚子的土家山歌。感人的是,八十多岁的田茂忠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唱歌了,但他笔耕不辍,比如在全乡党员学习会上,他就创造了一首学习“三个代表”的山歌:“今天听你话一席,胜读十年书有余,“三个代表”认真学,不能将它当儿戏。党员干部带头学,理论定要联实际,作风一定要改变,纸上谈兵没有益。”
中央电视台来湘西拍摄专题片,提出要到马王去现场采访山歌王田茂忠;凤凰卫视来湘西采访,不顾绕山绕水赶到马王给山歌王田茂忠录音。2004年中央电视台、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走进酉水”,特意邀请了田茂忠唱山歌,歌王立在船头歌喉一亮,马上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湖南卫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国家地理杂志等一大群扛着摄影机的媒体记者。问起歌王可有什么感想么,他摸着长长的花白胡须,笑着告诉记者:我的老婆是和我唱山歌唱到一起的,儿子虽然没有接到我唱歌的本事,但他编排的舞蹈获国家级奖励,孙子也在县文化馆工作……
田茂忠的爱人彭二香,确实是与田茂忠唱歌唱在一起的。当年,两人一起被选到县阳戏剧团,同是马王乡人,老乡之间相互照顾,对歌就对成一对了。阳戏剧团解散后,田茂忠招进马王乡文化站当文化专干,彭二香放弃留在县城工作也跟着回到马王乡,与田茂忠为人谦和相比,彭二香性格泼辣,敢说敢做,没多久她就被选为村委书记。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田茂忠被扭出挨整,说是他唱得那些山歌(土家族情歌)是资本主义,强迫剃了阴阳头,还不许他再唱歌。肉体上的折磨还能强忍,但不准唱歌人开口唱歌,就等于要了田茂忠的命。半夜里,山坡上,田茂忠与彭二香壮起胆子轻轻地对唱,歌声哪怕是忧伤的,哪怕是无声的,也让田茂忠挺了下来。
笔者仅与山歌王见过一面,是在保靖县首届终身文化艺术奖颁奖大会上,远远看到长鬤飘飘的老者走上领奖台的时候,场下突然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丹纳说过一段话:“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我们隔了几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象一大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在保靖,还能听到有老人在唱:“悖时阎王瞎眼睛,专取我们唱歌人;去年取了田茂忠,今年又取彭先生。”山歌调子,冗长颤音,透着一种与生俱来、刻骨铭心的忧伤。
酉水河还流着,山歌亦如故。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400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条条致富路 通向大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