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对先秦的最大特色,乃在继战国平民立姓之后,继续发展,完成了平民的姓氏,即是大体上到了西汉宣、元、成时代,天下比较安定,每人皆有其姓氏。无姓则有家而无族,有姓则每人皆有族。无族之家,孤寒单薄,易于摧折沉埋。有族之家,则族成为家的郛郭,成为坚韧的自治体,增加了家与个人在患难中的捍卫及争生存的力量”
中国百家姓汉字浮雕。 (新华社记者孙巍/图)
今天人们都有姓氏,似乎习以为常。但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姓氏其实是贵族的专利,平民拥有姓氏,是比较晚近的现象。例如在德国,平民长期是只有名而无姓。平民普遍获得姓氏,要迟至19世纪。
平民在获得姓氏的时候,比较随意,因此往往以自己职业为姓氏名称,如Muller是磨坊主,Schmidt是铁匠,Schneider是裁缝,Fischer是渔夫,Weber是纺织工,Wagner是车轮工匠,Becker是面包师等。英国平民获得姓氏的时间比德国早,但也最多只能追溯到公元1066年诺曼征服以后,其平民大多也是以职业为姓氏,如铁匠行业的Smith演化出一些姓氏,铸剑匠姓氏Sword makers,泥瓦匠Plaster,石匠Stone,剪羊毛者Sheare,纺织工Spinner等,甚或是以大个子Longman、小个子Small为姓氏。
在日本,平民一直无姓氏。普通农民、町人使用姓氏功能的“苗字”,属于违法行为。直到19世纪明治维新以后,平民才被允许拥有姓氏功能的“苗字”,其标志是明治政府在1870年9月颁布的《平民苗字容许令》,1875年2月又颁布了《平民苗字必须令》,要求平民必须有姓氏。当时平民给自己起姓氏,也颇为随意,如住在上山,就以“山上”为姓,类似的还有山中、山下、川上、川中、川下等,住在松树下的就以“松下”为姓,住在青木村的,就以“青木”为姓,饭量大的人,干脆以“大啖”为姓,酒量大的则以“五枡酒”为姓。
在朝鲜半岛,平民也是长期没有姓氏,朝鲜李朝时期,“两班”贵族拥有姓氏。平民开始获得姓氏,要迟至中国明代晚期的壬辰战争以后。由于大规模战乱导致人口流动和户籍遗失,庶民和两班身份发生模糊和混乱,一些庶民借此模仿两班贵族,开始拥有姓氏。随着朝鲜科举制的发展,要求参与者登记姓氏,也进一步加速了姓氏的普及。到19世纪,朝鲜半岛平民开始普遍使用姓氏,最终1909年韩国颁布《民籍法》,将姓氏覆盖到全体国民,这已经是20世纪早期了。
古代匈奴社会,姓氏也是贵族特权。《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社会“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可见匈奴一般人是没有姓氏的。而《汉书·匈奴传》又记载说:“其大臣皆世官。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皆贵种也”。可见,虽然匈奴一般平民没有姓氏,但作为“贵种”的大贵族,则有呼衍、兰、须卜这三种姓氏。
纵观世界范围,古代平民基本都是没有姓氏的。中国的西汉中期以前,也是这种情况。例如在秦朝的时候,一般平民没有姓。湖北云梦睡虎地4号墓出土秦兵的家书,两个秦兵的名字,一个叫“黑夫”,一个叫“惊”。黑夫,相当于现代乡下的“黑娃”,但只有黑娃的名,但没有姓。里耶秦简中的人名,阳陵守丞“恬”、迁陵丞“欧”、迁陵守丞“敦狐”、司空“腾”、隶臣“尚”、隶妾“冉”、士伍“巫”、迁陵守丞“色”、隶妾“以”、邮人“匄”,及嘉、毂、欣、圂之类,都没有姓。秦陵发掘的秦刑徒瓦志,人名是“罗”“遂”“宿契”“去疾”“驿”“得”“所”“姜”“大教”“庆忌”“瞗”“余”“富”“契必”,公士“滕”,不更“牙”“必”,不更“滕”等,也没有姓。
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属于文帝至景帝时期,其中有向墓主贷粮的农民名字是:击牛、野、厌冶、立、越人、不章、胜、虏、小奴、定□、肩、□奴、骈等。凤凰山9号和8号墓木牍书写奴婢的名字:大婢思田、大婢女巳田、大婢意田、大婢信田、大婢戴田、大奴贤、小奴坚、大奴甲、大奴宜、大奴息、大奴美、大奴蒲苏、大奴不敬、大奴獾从、大婢绿、大婢紫、大婢缚、大婢留人、大婢壬、大婢畜、大婢益、大婢豹、大婢幸、大婢□青、大婢益宦、大婢醉、大婢幸金、大婢葸、大奴偃、大奴郧中、大奴众、大奴熊。从这些材料来看,西汉早期的平民和下层社会,也都没有姓氏。
情况的变化,发生在西汉中后期,儒学在社会上逐渐发展,而儒家鼓励平民模仿贵族,创造自己的姓氏和建立宗族,这使得中国平民成为全世界最早取得贵族姓氏的群体。西汉中后期居延汉简中普通戍卒的名字,都有了我们熟悉的姓氏,如丁延年、田延年、张延年、赵延年、储寿、李寿、张彭祖、薛去疾、周千秋、王安世、陈安国、孙安世、孙安国、陈定国、田安世之类。江苏仪征胥溥101号汉墓出土西汉竹简《先令券书》中记载,一个叫公文的平民,在十五岁的时候“去家自出为姓,遂居外”(《文物》1987年1期)。可见,西汉时候的平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自为姓”,创造自己的姓氏了。
当然,这一时期人们刚刚获取姓氏,方式还比较随意。如“孝文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汉书·王嘉传》),管理仓库的小吏干脆以“仓”“库”作为自己的姓氏。又如灌夫的爸爸本来叫“张孟”,但因为得到了灌婴的帮助,因此就改了灌姓;丞相田千秋,因为乘坐小车上朝,就被改姓为“车千秋”;易学家京房,本来姓李,后来吹律定姓,又改成京姓;卫青的爸爸叫郑季,因为和卫媪私通,生下卫青就姓卫;第五伦本来姓田,后来被迁徙,干脆就以迁居的次第“第五”作为新姓氏;马援本来姓赵,但因为祖上当过马服君,所以就用马姓。汉代类似的例子不少,说明平民刚开始搞姓氏的时候,还比较随意。但无论如何,姓氏逐渐在社会中扎根下来,演变为固定的习惯和风俗,有力地推动了自治共同体的重建。中国平民,也成为世界上最早享有贵族姓氏特权的群体。
徐复观先生曾谈到:“汉代对先秦的最大特色,乃在继战国平民立姓之后,继续发展,完成了平民的姓氏,即是大体上到了西汉宣、元、成时代,天下比较安定,每人皆有其姓氏。无姓则有家而无族,有姓则每人皆有族。无族之家,孤寒单薄,易于摧折沉埋。有族之家,则族成为家的郛郭,成为坚韧的自治体,增加了家与个人在患难中的捍卫及争生存的力量”(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由此可见,平民普遍获取姓氏,对于后来中国历史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李竞恒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417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陈圆圆归葬贵州独山是真的吗?
下一篇:五常地名考之民意乡—中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