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五常地名考之民意乡—中发村

五常地名考之民意乡—中发村

中发村[Zhōnɡfācūn]位于民意乡政府所在地北2公里处。东经127°18′54";北纬44°58′16"。全村现有居民509户,户籍人口2306人。耕地面积 18436亩,其中水田8540亩。

1962年民意建立时,从卫国乡划出11个屯,有王大院屯、新发屯、中厚屯、新地号屯、耿家围子屯、天德增屯、董大桥屯、长岗屯、寇家围子屯、李粉房屯、吴家围子屯。1956年建立高级社时起名为中发村,寓意为期望新中国得到发展。1969年将寇家围子屯、长岗屯、董大桥屯、李粉房屯、吴家围子屯5个屯划出,成立奋斗大队,1983年改为村,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重新归回中发村。

董大桥屯

董大桥屯[Dǒnɡdàqiáotún]位于民意乡政府所在地北2公里处,是中发村村委会所在地。东靠卫国乡闫明屯,西靠李粉房屯,南靠长岗屯,北靠王大院屯。东经127°18′54";北纬44°58′16"。现有居民123户,户籍人口480人。耕地面积3700亩,其中水田1800亩。

清朝末年,有一董姓人家从今河北邯郸携家带口,徒步行走几千里闯关东,来到此地居住下来。他们主要以开荒种地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他们的住所以西地势低洼,每年春夏时节桃花水,雨水漫出河床,给行人和农户生产带来诸多不便,于是董家自己出费用耗时3个月修建一座宽5米,长6米的木质土桥。此桥较本地其他桥比规模较大,后人惯称此屯为董大桥屯。

长岗屯

长岗屯[Chánɡɡànɡ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南1公里处。东靠北兴屯,西靠平安屯,南靠寇家围子屯,北靠董大桥屯。东经127°18′58";北纬44°56′38"。现有居民72户,户籍人口310人。耕地面积2070亩,其中水田1500亩。

长岗屯建立在民国8年,即1919年。有一陈姓人家从辽宁黑山迁来此地生活,之后其它人家也向此地靠拢,形成屯落。因人们将定居住所选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岗上,所以屯名为长岗屯。

耿家围子屯

耿家围子屯[Gěnɡjiāwéizi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北4公里处。东靠天德增屯,西靠新地号屯,南靠新发屯,北靠郑家店屯。东经127°18′47";北纬44°59′6"。现有居民34户,户籍人口164人。耕地面积1436亩,其中水田400亩。

大约在1932年间,此屯只有十几户人家,当时屯中大户陈志武的父亲为人忠厚,收留了一位从山东文登来的逃荒者,此人叫耿发。他因家乡遭荒灾,来此地谋生,会家传木匠活,耿发的祖父就曾经给别人修过宅院。耿发便在这一带做起了木工活,他技术精湛,梨杖,车马套等手艺样样精通,受到人们赏识,远近闻名。就这样耿家代代在这里劳作生息,由此把此屯命名为耿家围子屯。

寇家围子屯

寇家围子屯[Kòujiāwéizi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南2公里处。东靠南兴屯,西靠乡政府供销社,南靠宋乡屯,北靠长岗屯。东经127°19′05";北纬44°56′13"。现有居民55户,户籍人口214人。耕地面积2008亩,其中水田1400亩。

屯名可以追溯到民国15年,即1926年,从南方安徽迁来一寇姓人家,十多口人在此定居,他们开垦荒地,建房安家,开始创建家族,渐渐繁荣。后不断有人再次加入其中,人们习惯称此屯为寇家围子屯。

李粉房屯(西下甸子屯)

李粉房屯[Lǐfěnfánɡ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西北1.2公里处。东靠王大院屯,西靠小吴家围子屯,南靠平安屯,北靠中厚屯。东经127°17′53";北纬44°57′29"。现有居民73户,户籍人口320人。耕地面积2600亩。其中水田800亩。

李粉房屯也称西下甸子屯,始建于1935年,有一大户李姓人家,当家的叫李炳忠,从关内携家带口来到这里垦荒造田,搭棚建舍,开始定居。这李家人口较多,都非常勤劳肯干,土地逐年扩大。但由于当时耕种技术落后,广种薄收,所以年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李家开办了一个粉房,在当地小有影响。久而久之人们约定俗成取名为李粉房屯。又因此屯地处一条山岗西坡,地貌状况东高西低,屯西尽是草甸子,所以人们又把这个屯叫西下甸子。

天德增屯

天德增屯[Tiāndézēnɡ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东北3.1公里处。东靠卫国乡王平店屯,西靠新发屯,南靠卫国乡闫明屯,北靠左家围子屯。东经127°19′55";北纬44°58′41"。现有居民92户,户籍人口420人。耕地面积2800亩,其中水田1700亩。

伪满时期,一满姓的大户人家从山东聊城迁来此地,开办了银匠铺、杂货铺等商号,同时又招来一些流民来此定居,他们相处得比较融洽,显露着一种较好的民风民德。1937年,东北抗联有一个谢排长曾在此带兵驻扎过,当时外有日寇侵略,内有匪患害民,真可谓是民不聊生,灾难深重,但是这个屯却从来没被侵扰过。传说因此地均为黄土地,如遇大风天,人身上被刮上一层土,变为黄色,匪徒从远处望来,好像是穿黄色军装的人在屯内不时走动,便以为有兵镇守,谁都不敢越雷池一步,故谢排长给屯子起了一个名字叫天德增屯。其寓意为仁德天佑,天增岁月人增寿,福满江山。谢排长后来战死,其坟墓就在屯西。

五常市原常务副市长高维云,就出生在此地,并在村小学读书。

高维云,曾任五常镇党委副书记,民意乡党委书记,五常镇党委书记,五常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五常市人大党组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大院屯

王大院屯[Wánɡdàyuàntún]位于村民委会所在北1.5公里。东靠闫明屯,西靠李粉房屯,南靠董大桥屯,北靠新发屯。东经127°19′12";北纬44°57′43"。现有居民54户,户籍人口234人。耕地面积2000亩,其中水田1200亩。

伪满时期,有户王姓人家(王玉林的父亲),外号王小木匠来此处定居。因家中有房有地,还有很多佃户,故此地取名王大院。在日本侵占东北时,为了便于统治实行了归村并户政策,实际上是烧杀抢掠,将附近土地归到王大院屯。

小吴家围子屯

小吴家围子屯[Xiǎowújiāwéizitún]距村委会所在地西2公里处。东靠李粉房屯,西靠敬老院,南靠平安屯,北靠中厚屯。东经127°18′;北纬44°58′30"。现有居民28户,户籍人口120人。耕地面积为960亩,其中水田20亩。

伪满时期,有从山东逃荒到此地的吴姓大户人家在此落户,开荒占草,发展屯基。随后从山东投奔过来的吴氏家族增多,故取屯名吴家围子屯。因该屯规模较小,户数不多,后又叫小吴家围子屯。

新地号屯

新地号屯[Xīndìhào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西北3.5公里处。东靠耿家围子屯,西靠黄家围子屯,南靠中厚屯,北靠郑家店屯,是民意乡最北端。东经127°18′;北纬44°58′48"。现有居民17户,户籍人口102人。耕地面积982亩,其中水田240亩

据说在很久以前,一董姓人因家里遭了灾害,带着十几口人从山东聊城逃荒来到此地,这里却没有人收留他们。董凤武的父亲便带领三个儿子到无人管辖的荒地中搭起窝棚居住,解决吃饭睡觉的问题。同时老人指导全家开荒种地,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盖起十二间三合院草房,买马栓车,家族发展壮大,渐渐繁荣,自立屯基,叫新地号屯。至今屯内仍没有几户人家,但屯内发展变化很大。

新发屯

新发屯[Xīnfātún]位于中发村北部,距村委会所在地3公里。东靠天德增屯,西靠中厚屯,南靠王大院屯,北靠耿家围子屯。东经127°20′02";北纬44°58′23"。现有居民45户,户籍人口232人。耕地面积2 200亩,其中水田800亩。

新发屯原名叫曲疤楞屯,始建于1942年,因当时有户地主姓曲,外号曲疤楞,故取名曲疤楞屯。解放后,该屯改名为新发屯,意思是新社会在发展壮大。

中厚屯

中厚屯[Zhōnɡhòu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西北1.5公里处。东靠新发屯,西靠程家窝棚屯,南靠李粉房屯,北靠黄家围子屯。东经127°17′28";北纬44°58′08"。现有居民38户,户籍人口190人。耕地面积1 380亩,其中水田300亩。

中厚屯原名李大嘴屯、南地号屯。清朝光绪年间,此屯李家六世前的老祖宗李孝忠从山东省闯关东,携带家眷,来此地搭锅立灶,开荒种地,开始定居。由于当家的嘴大,所以称此屯为李大嘴屯。加之此屯坐落在一个小山岗的南面,又称南地号屯。后又因村民相处很好,从未有争吵和打架的事,村民本分,厚道,孝道,改名忠厚屯,后谐音中厚屯。

五常地名考之民意乡—中发村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417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