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峪(Xiàngyángyù)向阳峪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东北 8 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555 人,4 个姓氏,张姓居多。总面积 506.05 公顷,耕地 54.77 公顷,属山岭地带。产地瓜、花生、苹果等。据《张氏家谱》载:“自裔邑油坊庄迁居于此,嘉庆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立。”经查证建村于清初。原以村边树林中常有野猪出没称野猪峪,1962年更名为西向阳峪。
杨树沟(Yángshùgōu)杨树沟位于向阳峪北部。与向阳峪组成村民委员会。135 人,4 个姓氏,王、郭姓居多。耕地 10.8 公顷,属山岭地带。产花生、苹果等。清宣统年间建村,以村边沟内多杨树而得名。
东向阳峪(Dōngxiàngyángyù)东向阳峪位于向阳峪东南部。与西向阳峪组成村民委员会。202 人,公姓居多。耕地18.67 公顷,属山岭地带。产花生、苹果等。原称野猪峪。1962 年改称东向阳峪。
磨石山子(Móshíshānzǐ)磨石山子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东北 6.1千米。高村河西岸。村民委员会驻地。427 人,6 个姓氏,赵姓居多。总面积 414.76 公顷,耕地 21.76 公顷,属山岭地带。产地瓜、花生、苹果等。经查证,明天启年间建村。以村边磨石山而得名。
双庙(Shuāngmiào)双庙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东 5.4 千米,高村河西岸。 村民委员会驻地。 370人, 6个姓氏,张姓居多。 总面积601.01公顷, 耕地48.74公顷,属山区丘陵沙土地带。产地瓜、花生、苹果、板粟等。经查证,清初建村。又蚕姑庙碑载:“大清同治七年仲春吉立。”以当初村内蚕姑庙和七圣堂庙而得名。
桲罗场(Bóluóchǎng)桲罗场位于双庙东南,狼窝山之阴。与双庙组成村民委员会, 127人, 3个姓氏, 张姓居多。耕地10.13公顷。 民国三十年 (1941年) 年建村。以此地多生桲罗树得名。
马峪(Mǎyù)马峪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东北 6.3 千米。102 人,孙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104.67 公顷,耕地 24.06 公顷,属山岭地带。产桃、苹果、花生、花椒等。清光绪年间建村。以村南有一形似马状的巨石,以此和方位而得名。人们也称下马峪。
上马峪(Shàngmǎyù)上马峪位于红崮顶山北侧。 59人, 尹姓居多。耕地 5.67 公顷。清宣统年间建村。因与下马峪对应而得名。原与红崮顶村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红崮顶村撤销后,上马峪与下马峪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称马峪村。
大洼(Dàwā)大洼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东北 7.1 千米,玉皇山之阳。120 人,张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83.03 公顷,耕地 18.22 公顷,属山岭地带。产桃、苹果、花生、花椒等。据明朝天启四年修村碑载:“吾蒙北乡玉泉东有地名大凹者,在凤凰山之阳,负形险峻、渠陷迷深……”即村建于明初,因村处地势低洼得名大凹。后沿革为大洼。
北旋峰(Běixuánfēng)北旋峰村为大张庄镇政府驻地村,村民委员会驻地。956 人,8 个姓氏,李姓居多。总面积 256.78 公顷,耕地 47.72 公顷,属丘岭沙土地带。产花生、苹果、葡萄、板栗等。据村北出土的汉墓群查证,该村建于秦汉时期,原名旋富峪。曾称东瞭庄,失火烧村后改名先富峪。民国二十一年,以村边山崖陡峭,三面旋绕,得名旋风峪。1960 年分为南、北两个村,以方位得名北旋峰。2017 年 3 月,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北旋峰峪(Běixuánfēngyù)北旋峰峪位于北旋峰北部,与北旋峰组成村民委员会。45 人,李姓居多。耕地 3.93 公顷。民国三十年 (1941年) 建村。 以地处旋风峪北侧,故名。
姚峪(Yáoyù)姚峪位于北旋峰北部。与北旋峰组成村民委员会。557 人,3 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52.33 公顷。清光绪年间建村,以姓氏、地貌而得名。
南旋峰(Nánxuánfēng)南旋峰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南1.4千米。由旋峰东峪和孟昌峪两个自然村组成。490 人,10 个姓氏,李姓居多。总面积 147.73 公顷,耕地 38.56 公顷。以种植桃、苹果、葡萄等林果业为主。秦汉时期便有村落(村名来历见北旋峰村)。考古发现该村古墓群为汉代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南哨(Dōngnánshào)东南哨村与南旋峰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172 人,李姓居多。耕地 11.33 公顷。以地形、方位而得名。
河西(Héxī)河西村与东南哨一河之隔,与南旋峰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68 人。耕地 4.33 公顷。以地处河西而得名。
旋峰东峪(Xuánfēngdōngyù)旋峰东峪位于南旋峰村东侧,与南旋峰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156 人。耕地 9.87 公顷。以方位、地貌而得名。
双山子沟(Shuāngshānzǐgōu)双山子沟位于村南,与南旋峰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31 人。耕地 2.67 公顷。以地处双山子脚下而得名。
孟昌峪(Mèngchāngyù)位于旋风峪南部,官山之阳。与南旋峰组成南旋峰村民委员会。 93人, 3个姓氏, 李姓居多。耕地 7.53 公顷。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建村。以姓氏、吉祥言、地貌而取名。
地淤沟(Dìyūgōu)地淤沟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2 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669 人,11 个姓氏,李姓居多。总面积 246.48 公顷,耕地 40.52 公顷。产苹果、葡萄、板栗、桃等。清光绪年间建村。以村建在洪水淤积的沟边而得名。
黑山沟(Hēishāngōu)黑山沟位于地淤沟西,黑山东麓。与地淤沟组成村民委员会。 54 人, 李姓居多。 耕地 4.6公顷。清宣统年间建村。村以山沟得名。
双山子(Shuāngshānzǐ)双山子位于地淤沟东北部,与地淤沟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78 人,李姓居多。耕地 4.2 公顷。清宣统年间建村。以地处双山子山前而得名。
马子山(Mǎzǐshān)马子山位于地淤沟南部,与地淤沟组成村民委员会。64 人,江姓居多。耕地 3.87 公顷。清宣统年间建村。以地处马子山下得名。
周科峪(Zhōukēyù)周科峪位于地淤沟南部, 新 (村) ——保 (安)公路东侧。与地淤沟组成村民委员会。148 人,6 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 4.07 公顷。相传周朝时期有人在此开垦土地,而得名周开峪。后沿革为周科峪,清宣统年间建村,村以峪名。
西顾庄(Xīgù Zhuāng)西顾庄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1.5千米,大楼水库东侧。村民委员会驻地。715 人,总面积 241.83 公顷,耕地 76.94 公顷。产花生、葡萄、苹果、板栗等。由南岭、北岭两个自然村组成。相传明洪武年间建村。又康熙十一年修《蒙阴县志》载:“顺治九年……贾庄社辖西顾庄。”以方位和姓氏得名。2017 年 3 月,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遗址被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岭(Nánlǐng)南岭与西顾庄组成村民委员会。耕地 40 公顷。 产桃、 苹果等为主。 以地处村南边山岭而得名。
北岭(Běilǐng)北岭与西顾庄组成村民委员会。耕地 120公顷。 产桃、 苹果等。 以地处村北边山岭而得名。
北山(Běishān)北山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2千米,大楼水库北畔。 村民委员会驻地。 217人, 10姓氏,娄、董姓居多。总面积 151.8 公顷,耕地 29.97公顷,属山岭沙土地带。产花生、苹果、葡萄、板栗等。建国前属西顾庄的一个自然村,1961 年独立为行政村。以地处西顾庄北边山坡而得名。
西山(Xīshān)西山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2.5 千米,大楼水库西南侧。村民委员会驻地。292 人,9 个姓氏,李姓居多。总面积 250.6 公顷,耕地51.55 公顷,属山岭沙土地带。产地瓜、花生、苹果、板栗等。清光绪末年建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以方位、地貌而得名。
南沟(Nángōu)南沟位于村南,与西山组成村民委员会。耕地 4.53 公顷,以种植林果业为主。
枣树梁(Zǎoshùliáng)枣树梁位于村西部,与西山组成村民委员会。耕地 10 公顷,以种植板栗为主。
泉旺(Quánwàng)泉旺位于村东部,与西山组成村民委员会。以种植苹果、桃为主。
半截沟(Bànjiégōu)半截沟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5.1千米,由青山之北。村民委员会驻地。239 人,3 个姓氏,崔、朱姓居多。总面积 239.73 公顷,耕地 54.02 公顷。产地瓜、苹果、板栗、桃等。清宣统年间建村。因村边沟内有一石崖将沟切断,故名。
下黄林(Xiàhuánglín)下黄林位于半截沟北部,恶沟东侧。与半截沟组成村民委员会。45 人,崔姓居多。耕地4.07 公顷。清光绪末年建村。原以地貌称荒林。后以方位沿革为下黄林。
上黄林(Shànghuánglín)上黄林位于半截沟东北部,与半截沟组成村民委员会。35 人,朱、刘姓居多。耕地 3.13公顷。清宣统年间建村,以地处下黄林对面而得名。
旺峪(Wàngyù)旺峪位于半截沟南部,由青山西麓,南与新泰市接壤。与半截沟组成村民委员会。93 人,王姓居多。耕地 3.13 公顷。清宣统年间建村。以吉祥言、地貌而得名。
后皇林(Hòuhuánglín)后皇林位于半截沟北部,与半截沟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 30人, 朱姓居多。 耕地3.4公顷。1941 年建村,因地处下黄林岭后,又经沿革得名后皇林。
闲场(Xiánchǎng) 闲场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6.9 千米,火石山东侧,西与新泰市接壤。201 人。总面积 254.65 公顷,耕地 37.44 公顷。清咸丰元年(1851 年),高家在此伐薪烧炭,开拓了一片地称闲场。以地片得名闲场。又以方位分上闲场、下闲场。村民委员会驻上闲场。
上闲场(Shàngxiánchǎng)上闲场位于闲场南部,106 人,崔姓居多。耕地 4.8 公顷。闲场村民委员会驻地。以地处闲场上边位置而得名。
下闲场(Xiàxiánchǎng)下闲场位于闲场北部,与上闲场组成村民委员会。95 人,杜、王姓居多。耕地 7.67 公顷。清光绪末年建村,以地处闲场下边而得名。
上淤土地(Shàngyūtǔdì)上淤土地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5.1千米,新(村)——保(安庄)公路穿村而过。村民委员会驻地。656 人,7 个姓氏,陈姓居多,总面积 250.91 公顷,耕地 70.99 公顷。产花生、苹果、板栗、桃等。相传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边一片土地为淤积而成,人们以此和方位称上、下淤土地。该村居上,故名。
下淤土地(Xiàyūtǔdì)下淤土地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4.2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427 人,7 个姓氏,李姓居多;总面积 136.18 公顷,耕地 47.48 公顷。产花生、苹果、桃、板栗等。据查证,明天启年间建村。又《蒙阴县志》载:“清顺治九年贾庄社辖淤土地庄……”因与上淤土地对应而得名。
北宅(Běizhái)北宅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6.2 千米,石柱水库南侧。村民委员会驻地。390 人,5 个姓氏,张姓居多。总面积 366.68 公顷,耕地 77.67 公顷。产花生、苹果、桃、板栗等。经查证,明天顺年间建村时张氏二兄弟在此各自建宅院,以方位称南宅、北宅。后以北宅为主渐成村落,以此得名。
牛栏峪(Niúlányù)牛栏峪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7.6千米, 金骡顶山东麓。 村民委员会驻地。 392人,5 个姓氏,刁、杜姓居多。总面积 357.86 公顷,耕地 93.95 公顷。产花生、苹果、桃、板栗等。相传清同治年间建村。以最初村边建有牛栏而得名。
牛栏峪北岭(Niúlányùběilǐng)牛栏峪北岭位于牛栏北边山岭上,故名。与牛栏峪组成村民委员会。57 人,刘姓居多。耕地3.67公顷。 清末建村, 以方位、 地貌而得名。
鞍子沟(Ānzǐgōu)鞍子沟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 8.5 千米,狠狐 (方言) 顶山西麓。 与牛栏峪组成村民委员会。30 人,杜姓居多。耕地 2 公顷。1942 年建村。以村边山沟形似马鞍而得名。
石柱(Shízhù)石柱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5.4 千米,石柱水库东畔。村民委员会驻地。448 人,7 个姓氏,亓姓居多。总面积 445.44 公顷,耕地 93.22 公顷,属山岭沙土地。产花生、苹果、桃、板栗等。相传清嘉庆年间建村,以村北石柱山而得名。
王撇沟(Wángpiěgōu)王撇沟位于大张庄西南 6 千米,石柱水库北侧。与石柱组成村民委员会。132 人,3 个姓氏,李、桑姓居多。耕地 10 公顷,属山岭沙土地带。清宣统年间建村,以姓氏、地貌而得名。
保安庄(Bǎoān Zhuāng)保安庄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7.3 千米,狠狐顶山西麓。村民委员会驻地。564 人,3 个姓氏,徐姓居多。总面积 421.6 公顷,耕地102.28 公顷。产花生、苹果、桃、板栗等。清初建村。原与北宅对应取名南宅。后以吉祥言易名保安庄。
小刘庄(Xiǎoliú Zhuāng)小刘庄位于保安庄西部,金骡顶山之阴。与保安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53 人,刘姓居多。耕地 8.67 公顷。清宣统年间建村。以人户少和姓氏而得名。
上升科峪(Shàngshēngkēyù)上升科峪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3.9千米,黑山西麓。村民委员会驻地。437 人,10个姓氏,郑姓居多。总面积 273.48 公顷,耕地96.79 公顷。产花生、苹果、桃、板栗等。清道光年间建村。原以吉祥言取名升科峪,后以方位该村称上升科峪。
下升科峪(Xiàshēngkēyù)下升科峪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4.5千米,黑山东麓。村民委员会驻地。185 人,7个姓氏,王姓居多。总面积 100.25 公顷,耕地44.36 公顷。产花生、苹果,桃、板栗、花椒等。据郝氏墓碑记载:“吾祖由蒙邑郝家后阴子迁居于此……明崇祯八年立。”经查证,建村于明初。地名来历同上升科峪。
胜利(Shènglì)胜利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5.5 千米, 黑山之阴。 村民委员会驻地。 85人, 4个姓氏,李姓居多。总面积 65.17 公顷,耕地 24.9 公顷。产花生、苹果、桃、板栗等。清末建村。原以石柱山得名石柱。 1970年修水库居民搬迁至此。为体现时代精神而取名。
栗洼(Lìwā)栗洼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西南 4.7 千米, 恶沟东侧, 村民委员会驻地。 300人, 2个姓氏,朱姓居多。 总面积245.33公顷, 耕地48.87公顷。产花生、苹果、桃、板栗、花椒等。相传清康熙年间建村,以地势低洼和多栗子树而得名。
黑峪(Hēiyù)黑峪位于栗洼南部、恶沟西侧,与栗洼组成村民委员会,50 人,孙姓居多。耕地 4.13 公顷。清末建村。以黑石山峪得名。
栗洼后峪(Lìwāhòuyù)栗洼后峪位于栗洼南部,狠狐顶山之阳,南与新泰交界。58 人,朱姓居多。耕地 4.13 公顷。清宣统年间建村,以地处后山坡,又与栗洼组成村民委员会得名栗洼后峪。
赤坂(Chìbǎn)赤坂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东北 8.5 千米。南(麻)——坦(埠)公路经过村东。村民委员会驻地。2249 人,15 个姓氏,刘姓居多。总面积 560.89 公顷,耕地 187.15 公顷,属山岭地带。产葡萄、花生、苹果、地瓜等。据村东殷家坪商周遗址考证,此处商周时期便有村落。又据《刘氏家谱》载:“吾刘氏原籍山西洪洞县,于明洪武年间迁赤坂……”因村边有红色山坡得名赤坂。考古发现,该村古墓群属汉代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赤坂北山(Chìbǎnběishān)赤 坂 北 山 位 于 赤 坂 北 1.5 千 米 处。 南(麻)——坦(埠)公路西侧。与赤坂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93 人,刘姓居多。耕地 6.67 公顷,属山岭地带。1934 年刘氏从赤坂迁此建村,因地处赤坂北边山坡,故名。
东唐庄(Dōngtáng Zhuāng)东唐庄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东北 6.8千米,大张庄河东岸。1827 人,10 个姓氏,李、房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412.12 公顷,耕地 115.03 公顷,地势较平坦。以农业为主,产葡萄、桃、花生、苹果等,兼营工副业。1946 年与西唐庄分治为东、西两村,该村居东,故名 (其名称来历, 历史沿革见西唐庄地名条) 。考古发现,该村古墓群属汉代时期,2012 年 7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唐庄(Xītáng Zhuāng)西唐庄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东北 6.4 千米。南(麻)——坦(埠)公路贯穿村中。村民委员会驻地。597 人,3 个姓氏,郑姓居多。总面积 251.55 公顷,耕地 118.89 公顷,地势较为平坦。产葡萄、苹果、桃、花生等。据《刘氏家谱》载:“吾刘氏原籍山西洪洞县,大明洪武初年始迁唐庄……”1946 年分为两村,该村居西,故名。
松山沟(Sōngshāngōu)松山沟位于西唐庄西南部,大崮顶山东北侧,与西唐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10 人,翟姓居多。耕地 11.73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翟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翟氏由莱芜迁此居住。因村边山沟内多松树,以此取名。
西峪庄(Xīyù Zhuāng)西峪庄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东北 7.6千米,南(麻)——坦(埠)公路西侧。村民委员会驻地。253 人,3 个姓氏,刘姓居多。总面积 147.52 公顷,耕地 52.14 公顷,属山岭沙土地带。产花生、玉米、葡萄、苹果、桃等。据《赵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吾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地处大张庄河西岸山峪内而得名。
东洼(Dōngwā)东洼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东北 8.2 千米,大张庄河东岸。村民委员会驻地。456 人,9 个姓氏,刘姓居多。总面积 132.28 公顷,耕地33.25公顷, 地势较平坦。 产葡萄、 桃、 花生等。据《刘氏家谱》载:“吾刘氏原籍山西洪洞县,于大明洪武初年迁居东洼。”以地处大张庄河东侧低洼处而得名。
大桑树(Dàsāngshù)大桑树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东北 8.8千米,大张庄河东岸。村民委员会驻地。821 人,6 个姓氏,房姓居多。总面积 266.81 公顷,耕地 53.02 公顷,地势较为平坦。产葡萄、桃、花生等。据村北出土的殷家坪商周遗址考证,商周时期便有人在此居住。 又据 《刘氏家谱》 载:“吾刘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初年始迁大桑树庄。”因村边有一古老桑树而得名。2017年 3 月,该村遗址被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4226.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