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姓氏,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姓氏的国家。据文献记载,姓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中的母系时期。衍生至今仍有很多女字旁的姓氏,比如:姬、姜、姒、嬴、妘、妫、姚等等。
随着男性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母系氏族慢慢过渡到了父系氏族,赐土以命姓氏的方法由此诞生。
姓作为各族之间相互区分的符号,一般使用部族的名称或首领的名字作为姓氏。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大禹治水有功,为姒为姓。
另外,部落首领的儿子,也可以赐姓,比如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的儿子有十四人。
至北宋初期,《百家姓》应运而生,通篇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句押韵,特别好记。百家姓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再给大家普及一个知识,百家姓中的前四个姓“赵钱孙李”并非是按照人口数排列的,而是以宋代的皇帝姓赵,当时的“赵”为国姓,所以排在第一位。
吴越国国王钱俶的“王”姓排在第二位,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因为国王看清形势,和平归顺北宋,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百姓也非常的爱戴他,所以,据此推断,百家姓的作者也可能是吴越国人。
吴越国国王的正妃孙氏中的“孙”姓排名第三,足以见得国王钱俶在当时的影响力。
吴越国旁边有个南唐国,南唐后主李煜大家都听说过,诗写得非常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这句诗更是名传千古,“李”姓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百家姓中的第四位。
言归正传,今天给大家介绍古代三个非常尴尬的姓氏,这三个姓氏你怎么起名都不好听,听起来像是在骂人,这三个姓氏分别是什么?
官职衍生,以“杀”为姓“杀”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 2442 位,这个姓氏听起来确实有点让人自危。无论后面加任何字,读起来都不太友善。
在《后汉书·东夷传》中,对于“杀”姓,有过这样的记载:
马韩官有杀奚,后人或以官为氏。
“杀”姓起源于隋唐时期,当时有一个名为“杀奚”的官职,在朝中的职责是杀猪宰鸡,用于祭祀典礼之需。
这些人的后代就以先祖的官职为姓,一直延续至今。杀姓氏族是一个少民族古老姓氏群体,至今非常罕见,如今,仍有一少部分生活在山西雁北地区。
我唯一见过的“杀”姓,只存在于电视剧《花千骨》中,被花千骨称作“姐姐”的杀阡陌。
鲜卑汉化,以“死”为姓“死”在百家姓的所有姓氏中,算是最不吉利的姓氏,没有之一,没有人会给自己起一个这样的姓氏,所以这个姓氏并非是自己起的,“死”姓的起源是由鲜卑族汉化而来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奶奶、妈妈和老婆长孙皇后都是鲜卑族人,再比如尉迟恭、宇文成都、长孙无忌都是鲜卑族人。
南北朝时期,在代北鲜卑拓拔部中,分布着、自、独、膊四个部落,部族中的成员都以部落名称作为他们的姓氏,至北魏孝文帝时期,鲜卑人将都城迁至洛阳,鲜卑族也由此进入中原,逐步融入汉族。
氏和大多数族人一样,基本都与汉族融合了,他们的姓氏“”演变成如今的“死”字。
如今,“死”姓的人数很少,仅有一千余人,分布于河南洛阳、开封等地。
源自巫师,以“鬼”为姓相对于其他姓氏,“鬼”姓算是最吓人的一个。
关于“鬼”姓的祖先殷诸侯,《礼记·明堂位》曾有过这样的记载: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
“鬼”最早出现于母系氏族,当时的古人认为“鬼”是母亲死后的灵气,也是母亲死后的一个形象的代称,这种灵气可以庇佑后人。
后来,“鬼”逐渐延伸为对死去之人灵魂的称谓。古人并不怕“鬼”,反而经常祀奉它,因为“鬼”是逝母的灵魂,没什么可怕的。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鬼”,也可以称为“怪”,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如今我们所惧怕的并不是“鬼”,而是虚无缥缈的“怪”。
“鬼”姓的始祖名叫鬼臾区,他是黄帝的大臣,善于医术和五行之说。曾辅佐黄帝研究内经。
“鬼”姓族人衍生至夏朝,做起了通灵师的行当,《姓氏考略》中有关“鬼”姓,曾记载:
古帝有鬼騩氏,后有鬼騩氏和菟。
据传言,“鬼”姓族人有三个特点,左臂处有黑痣,左耳后侧有黑痣,脖子后有黑痣。三处中有一处,便是“鬼”族的后裔。
在古代,“鬼”姓族人常以占卜和祭祀为生,后来,随着佛教和道教的盛行,“鬼”族开始走向没落。
至明清时期,大部分后裔流散到五湖四海,基本都已经汉化。姓氏已被后人慢慢改掉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中国、前苏联、蒙古等多国考古专家的联合考古研究,最终考证出鬼氏族人后来北迁至西伯利亚一带,如今已经融入当地民族。
总结每个姓氏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历史符号,已经传承至几千年。
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三个姓氏也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只不过,传至现代,这些姓中的“字”不太好听,这三个姓无论起什么名字都很难听。所以后代基本都将姓氏做出了改变,一是这样的姓容易被人误会,二是为了图个吉利。
无论多么千奇古怪的姓氏,都有他们的根源,我们应秉持包容的心态,炎黄子孙正是靠着姓氏来维持家族的关系,姓氏也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更加的强烈。
最后,我想问大家,你们身边有认识这三个姓氏的人吗?如果没有,你认为这三个姓氏起什么名字比较好听一些?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435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