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一曲京腔,何以让几个“00后”女孩一夜走红?|视点深度

不久前,五个“00后”女孩在互联网上发布以京剧戏腔翻唱古风歌曲的短视频,短时间内竟收获400多万粉丝、2000多万点赞,频频登上抖音、微博热搜榜……

古老的京剧何以在互联网上“破圈”?

一夜之间,她们意外走红

时间回拨到4月1日。

当晚,上海戏剧学院京剧表演专业2017级本科生边靖婷、程校晨、杨淅、朱鹮完成毕业汇演回到宿舍,离愁别绪涌上心头。有人提议:“大家今天都穿得这么好看,要不纪念一下即将逝去的青春?”

于是,四个女孩在宿舍楼道里架起手机,分别用青衣、花旦、老旦等唱腔,一人一句翻唱了古风歌曲《赤伶》——这首歌讲述的是戏中情、戏外人的故事。

其实,过去几年,她们经常把京剧排练、表演的短视频上传互联网,尤其杨淅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手势舞博主。但这一次,抖音上《赤伶》的后台数据以一种她们从未见过的速度噌噌上涨,提示新消息的小红点似乎永远都点不完。

“好像真的要火了。”看到网友如此喜爱,女孩们的热情被激发。她们把2018级的师妹朱佳音也拉入,并就此确定了各自的唱腔和流派。

由于最先发起短视频的四个女孩同住在416宿舍,粉丝们亲昵地称她们为“上戏416女团”,并热情喊话:“成团了就要一直火下去!”

五个女孩共同改编了《知否知否》《牵丝线》等约60首古风歌曲,一人一句,将流行音乐演绎出婉转、多变的意境。其中仅一曲《探窗》,抖音播放量合计超过5000万,点赞超过250万。

唱戏腔不是难事——在选定了本身带有戏腔或适合改编戏腔的歌曲后,科班出身的她们以掷骰子的方式决定谁唱哪一句,以确保“公平分配”。为了保证网友的听觉体验,她们通常先录好音频,再进行声画混合。一般一个时长30秒以内的视频,一个半小时可完成拍摄、剪辑。

一曲京腔,何以让几个“00后”女孩一夜走红?|视点深度

“上戏416女团”的女孩们在录制短视频。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她唱着他乡遇故知,一步一句是相思;台下人金榜正题名,不曾认台上旧相识……”这首点击量最高的《探窗》,被五人同台“串烧”唱出了五种韵味,有温婉,有秀媚,有沉郁,有高亢,有浑厚。

一曲激起千重浪。纷至沓来的赞誉令年轻女孩们应接不暇:“小时候特别讨厌听戏曲,总感觉咿咿呀呀,不知道唱什么,直到现在才体会到其中的韵味”“从没想过自己能欣赏京剧之美,第一次听,竟然爱上了”……

走红以后,粉丝们频频催更,让女孩们不得不利用周末和一切节假日“合体”录制视频,甚至连她们还是“小透明”时发布的视频,也被粉丝翻出来追看。

“破圈”后遭遇争议:炒作还是创新?

几乎与走红同步,批评和质疑也开始出现。有人说她们篡改、糟蹋京剧,还有人指责她们是借国粹炒作个人。

女孩们不断解释:“改编京剧对专业京剧演员来说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资历尚浅,远没有那个本领。”她们说,并没有对京剧本身作任何改编,只是在古风歌曲中加入了京剧戏腔,真正改造的其实是流行音乐。

团队中的“灵魂人物”边靖婷告诉“新华视点”记者,如果说几个学京剧的年轻人做这件事有什么目的,那就是希望借助短视频平台,提供一个让人们了解京剧的入口,尤其是增加现代年轻人对传统国粹的亲切感。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市戏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亓季松表示支持。他认为,在流行音乐里听到京剧戏腔,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年轻人与京剧艺术之间的壁垒。

“她们以出色而专业的戏腔,激发了更多群体尤其是年轻人对京剧艺术的向往,这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积极正向作用。”亓季松说。

今年7月的一天,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当边靖婷、杨淅演完《穆桂英挂帅》走出剧场已是夜里10点多,竟有年轻粉丝围上来,向她俩认真讨教刚才演出时某个动作的含义,以及对这场戏不理解的地方。

这个场景令亓季松既感动又兴奋:“我远远看着,心里想,这可太好了。”

是炒作还是创新?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如果女孩们在艺术语汇、艺术表达、艺术传播上都没有提供新鲜元素却标榜创作,那么可以称其为炒作。但她们在坚守京剧本体的前提下,创新了京剧传播方式,融入了时代审美和情感,有效延展了传统艺术的舞台。”

“要说梦想,那就是让更多人感受京剧之美”

虽然争议持续不断,但五个女孩青春而充满个性的歌声,确实为古老的京剧带来了一波流量。

一曲京腔,何以让几个“00后”女孩一夜走红?|视点深度

“上戏416女团”的女孩们自拍合影。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出圈”后,女孩们收到很多家长私信,说想让孩子学戏。不少年轻网友在观看她们的作品后,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居然这么晚才知道中国戏曲之美。”一名知乎网友说,“看她们在视频中普及的一些京剧小知识,突然对这门古老艺术开窍了,这是推动京剧走近大众的有益尝试。”

这些都是让女孩们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我们这些从小学戏的人,对京剧的热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要说梦想,那就是让更多人感受京剧之美。”朱佳音说。

朱佳音第一次跟爷爷走进剧场,就被《贵妃醉酒》中的梅派青衣唱腔迷住了。她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戏,由于年纪太小,很不适应练功的节奏,每天早起就哭,“但我从没说过不学,一直想的是要坚持下来。”

边靖婷从小喜欢跟长辈去戏园里听戏。9岁时,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到天津招生,边靖婷天赋卓然,一开口中气十足,顺利通过了考试。

难能可贵的是,几个女孩的家人都支持她们学戏,认为传承国粹是件好事。朱鹮的名字是在去艺校报到前改的,父母希望,女儿的艺术之路能像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一样,高洁、璀璨。

“没有家人的鼓励,我可能就坚持不了了。”13岁那年,朱鹮两次受伤,一次是在练功房完成“下高”动作时不慎从两丈高的桌子上跌落,导致腰部骨折;另一次是意外摔跤,腰部脊柱受伤。

压胯时身体的剧痛,令杨淅不堪回首,但她从未想过放弃。“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自己是个三分钟热度的人,除了吃饭喝水,唱戏这件事应该是我坚持最久的了。”

每天清晨6点,雷打不动地开嗓、出早功,这样的日子是怎样坚持的?程校晨思考了一会儿得出答案:“还是因为喜欢。”

旦生净丑皆无俗,唱念做功俱闪光。所有的努力,终会有回报。今年7月,在看完杨淅、边靖婷参演的《穆桂英挂帅》后,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则奇提出褒奖,称这些新生代京剧人的舞台呈现,已经达到院团演员的表演水准。

传统文化也要答好吸引流量考题

12月初,已经各奔东西、只有录制视频时才难得“合体”的五个女孩,又一次相聚在上戏校园中。她们收获了一份颇具分量的礼物——上海戏剧学院2021年度“传承创新奖”。

一曲京腔,何以让几个“00后”女孩一夜走红?|视点深度

“上戏416女团”的女孩们领取2021年度“传承创新奖”。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为她们骄傲,希望她们依旧牢牢把握专业,在此基础上发挥才智,真正做到守正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京剧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童强寄言。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谷好好说,在新时代,古老的戏曲必须绷紧“传承”和“创新”两根弦,才能迸发澎湃的生命力。

互联网技术、短视频平台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青春活力:生于1997年的独竹漂传承人杨柳,以“水上轻功”为传播点,让流传千年的独特绝技广为人知,吸引近100万粉丝;“95后”女孩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弹古筝,跨文化传播的张力在全球“征服”逾800万粉丝……

亓季松说:“古老的京剧从来就不排斥流量,梅兰芳等京剧名角们都曾是时代的‘顶流’。艺术有了关注度,才有存在和持续创新的可能。”

这几个足够热爱也足够努力的“00后”,刚刚起步踏上艺术道路。除了尚未毕业的朱佳音,边靖婷、杨淅已考进江苏省京剧院,朱鹮收到了济南市京剧院的邀请,程校晨也准备从事这一行业。

“拿奖之后,觉得肩头责任又重了一分。”女孩们说,今后还会继续制作短视频,并创作更多融入京剧元素的原创曲目。

但她们并不考虑以此为主业。“如果不能持续提高专业本领,无论登台演出还是向大众传播京剧艺术,路都走不远。”女孩们说。

文字记者:吴振东、孙丽萍

来源: 新华视点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437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