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关节病,大部分人关注的都是肩、膝骨关节,颞下颌关节则是一个“小众领域”。但在网上搜索“颞下颌关节盘移位”,你又会发现,被困扰的患者真不少。关节病及其导致的牙颌面畸形,在过去几乎是无法解决的世界难题。即便最早提出可以通过关节镜来缝合复位关节盘的欧美专家,也曾坦率承认“很难成功”。
图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杨驰教授领衔的团队近30年来不断攻关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下同)
“我们要自己拿出让国际认可的技术和产品。”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杨驰教授领衔的团队近30年来不断攻关,项目组《颞下颌关节外科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近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图说:《颞下颌关节外科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近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牙齿正畸,为何总是无效?
有些人张嘴吃饭关节咔咔响;有些人嘴巴只能开一条缝;还有些人长着长着下巴越来越后缩,龅牙、颜值下降问题随之而来,其实,这些都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所致。
“很多人最初想给牙齿做矫正而来,头颅核磁检查却发现是颞下颌骨发育异常,‘主要矛盾’不解决,正畸效果不会好。每年我们都要接诊无数患者,半数是青少年,很多都是外院正畸失败转过来的。”杨驰说。
颞下颌关节是颅颌面唯一可动关节,颞下颌关节盘大概位置就在耳前的面颊部位,犹如一块“软垫”,卵圆形,大小跟一块钱硬币差不多,主要作用就是“缓冲和保护”。打个比方,就像穿鞋走路,鞋底保护双脚;如果关节盘移走了,就如同光脚踩地,时间长了会导致髁突骨吸收,下颌骨慢慢后缩,上颌骨前凸,人会“变丑”。
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原因复杂,学界尚无定论。早在1966年,荷兰学者就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提出了特发性髁突吸收问题,简单说就是“原因不明”。其症状有张口受限、疼痛、关节杂音等,伴随容貌改变。青少年如果出现颌骨偏斜、下颌后缩、咬合紊乱等颌骨发育障碍,有一部分人并不感觉到疼痛,错过了早期就诊,不知不觉中骨头吸收,继发牙颌面畸形。而且,如果12岁以后突然出现鼾症,与儿童时期受到腺样体、扁桃体困扰不同,那多半要考虑颞下颌关节的问题了。
联合治疗,自创先进技术
小莉(化名)从12岁起,正畸做了好几年,上下牙都咬合不起来。经外院介绍找到杨驰,诊断是颞下颌关节盘的问题。通过杨驰自创的“杨氏关节镜微创手术”,不到20分钟,关节盘就复位了。半年后随访发现,下颌骨“聪明”地往前长了5-6毫米,抵达了正确的位置,再做一次正畸后,女孩从丑小鸭变成了天鹅。
杨驰倡导的这种治疗模式,被他取名为关节-颌骨-咬合的联合治疗。他认为,通过关节镜、开放手术将关节盘复位至正确位置,能够促进髁突再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再配合正畸治疗,疗效就非常稳定了。
九院口腔外科作为全国最大的颞下颌关节治疗中心,每年都要接诊超万名小莉这样的患者。以前,患者辗转关节专科、正颌外科、口腔正畸科等多个科室,分而治之,效果不佳。杨驰和正畸正颌专家合作,后因病人量巨大,他又组建起专门团队,为患者制定联合治疗方案。理念与技术的双重创新,使杨驰在国际上频频受邀作专题汇报。很多外国医生难以置信,纷纷前来上海九院参观学习。更让外国医生惊讶的是,这种“世界难题”,中国医生竟然只花15-30分钟就搞定了。
杨驰独创的关节镜盘复位缝合术,被外国专家誉为口腔外科的“里程碑式技术”,在关节镜下对关节盘进行松解、复位、缝合固定,缝合器械和特制的缝合线都是团队自主研发的,目前已成功转化。“对于关节吸收严重甚至坏死的,团队还创建了颞下颌关节外科数字化诊疗平台,为病人精准定制人工关节,术前精准定位,模拟手术,确保一毫米都不偏差。”
战马奔驰,闯出一条创新之路
一年前做了手术的20岁女生小果(化名)最近要来医院复查。小果4岁就出现脸肿、发热症状,后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反复继发感染,15年来面部肿痛难耐,嘴巴张不开,连大笑都困难,容貌别提了,咬合功能也很差。这种重度关节病变,在国内实属罕见,国际上还没有类似的报道。杨驰决定挑战高难度,他通过系统规划手术和正畸计划,将关节与正颌或颌骨重建手术同期完成,缩减了手术次数。术中,杨驰完整切下小果的下颌骨,并与前期3D打印的假体固定塑型,再植入患者面部。半年随访,恢复良好。最近,小果正考虑种植牙,这也将是她漫漫治疗路的最后一步。
杨驰是邱蔚六院士的学生,老师一直鼓励他大胆创新。他还透露了自己创新路的“起点”。那是上世纪90年代,他在老师支持下,到美国深造。有一次,得知纽约有位教授在关节镜方面颇有研究,便不顾自己人生地不熟,从康州只身前往拜访学习。寒夜大雪纷飞,路途泥泞难行,一路辗转徒步,其间迷路多次,终于找到了这位专家。专家被他的精神所打动,却告诉他实情:该技术难度高,在美国成功的案例也不多。
学习的希望破灭,却在杨驰心里燃起了奋斗之火。“回国,自己做。”就这样,立足国内外大量的医学文献和临床案例,在备受质疑的环境中百折不挠,他终于自创“杨氏关节镜技术”,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杨驰不满足于现状,近年来又开始研究与颅底相关的关节病变。涉及颅底,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是国际公认“手术禁区”,而由他带领团队创建的关节-颅底联合重建体系,也已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左妍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4578.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