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说文解字》:形声。从金,从刀,丣( yǒu)声。本义:杀,戮。

《诗·周颂·武》:“胜殷遏刘,耆代尔功。”这里的“刘”,含有大规模杀戮之意。

孔传说得再直白不过了:“刘,杀也。”

刘,也是一种叫斧钺的兵器。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书·顾命》说:“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

冕,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礼帽,后专指帝王的皇冠,某人登上皇位,曰“加冕”。

一个人戴着这么高级别的帽子,手持斧头,想想都有点害怕。

与杀戮有关,难怪刘姓出了那么多皇帝。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刘姓得姓始祖刘累)

(一)世界分布

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遍布海外,朝鲜半岛和日本岛、东南亚,几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汉高祖刘邦)

(二)中国统计

2015年人口普查统计,刘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5.38%,约64,600,000人。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至少有53个刘姓子孙。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刘姓家族清明茂陵祭祀)

(三)起源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

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

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1)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汉高祖刘邦故乡沛县)

(2)源于晋国士氏。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代彭氏而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今西安市南杜陵),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国君杜伯无罪被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任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jiān同“艰”)侍秦,复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士会不仅是范氏、随氏得姓始祖,也是刘氏的大显祖。

《左传》记载,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说:“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道:“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即士会)之最盛也”。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汉高祖刘邦故乡沛县)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源于投降汉朝的秦末齐国将领刘到。据史书记载,“平都孝侯刘到,平都。索隐县名,属东海。以齐将,高祖三年降,定齐,侯,千户。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刘到元年。索隐故齐将。巳上孝惠时三人也。”

3、源于汉代礼仪(官职),出自汉代皇室秋祭——貙(chū)膢(lǘ):貙刘。属于以官称为氏。特别需注意的是:貙刘一支刘氏,本字为貙膢,因此正确姓氏读音作lòu,不可读作líu。

也就是说,刘姓有两种发音:líu和lòu。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中华刘姓始祖苑大殿)

4、外族的改姓

(1)赐姓。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说的就是项伯救刘邦的故事)

(2)匈奴族刘姓。

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和亲公主)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冒顿)

(3)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他们先后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鲜卑族)

(4)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突厥族)

(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突厥族)

(6)出自留氏。后坡刘氏为永春留氏族裔,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刘;另《清源留氏族谱》载:第三十九世留天禄,泉州路录事,因军情严重,不仕,复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为刘,为本支始祖。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永春留安塔)

(7)出自侯氏。刘亨赙(1872-1926年),又名侯夏饱,字图琼,号纯青,菲律宾名何塞·伊格拉西澳·宝华,福建南安码头人,是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华侨将军。

近现代还有改姓刘的,说明刘姓影响力确实强大。

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华北地区,尤其在河南地区的刘姓含有匈奴、鲜卑人的基因;东北地区的刘姓主要掺和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满族)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蒙古族)

(四)迁徙分布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

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是在汉朝。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

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刘备的影视形象)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刘姓大约有3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7%,为宋朝第四大姓。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刘姓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4%,为明朝第五大姓。

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一样,经历宋、元、明600年,刘姓人口增长同样地缓慢,刘姓人口纯增加率仅仅10%,净增加了40万。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汉赵开国皇帝刘渊 )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刘姓人口由近400万激增到6456万之多,整整16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

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渤海湾、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刘姓人口达到14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5人以上。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中华刘姓始祖苑 )

(五)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江苏徐州)。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史记高祖本纪》,大历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谓刘氏世居于沛,移在丰。应邵曰:“沛,县也。丰,其乡也。”历史学家颜师古曰:“沛者,本秦泗水郡之属县。丰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苏铜山所属。”西汉初期改泗水郡为沛郡。

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代顷王刘仲。

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刘琨,晋朝司空、并州刺史,乌鸡起舞就是说的他和祖逖)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刘伶,“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 礼法”表示蔑视。)

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刘金定,北宋著名巾帼女将,与穆桂英齐名,高琼之妻。曾大败南唐军,为宋军平灭南唐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宋建立后,刘金定随丈夫高琼北上抗辽,助丈夫镇守雁门、宁武、偏头三关等重地,后不幸战死。)

(六)遗产故居

西汉帝陵:西汉帝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境内。

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除汉文帝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位于渭河以南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余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西起兴平市(县级市)豆马村,东到咸阳区正阳乡张家湾,依次排列着汉武帝刘彻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衎康陵、汉元帝刘奭渭陵、汉哀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帝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阳陵。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西汉帝陵)

大邑刘氏庄园:四川大邑刘氏庄园,又称刘氏庄园博物馆,其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建于1958年10月,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前为川西大地主刘文彩私家宅院,现藏文物数万件,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大邑刘氏庄园)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大邑刘氏庄园)

凤岗忠贤刘氏宗祠:凤岗忠贤刘氏宗祠座落于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的刘宅村,是闽省刘氏族人为纪念其入闽始祖刘存、司马参军刘贻孙而建的。为石敬塘后晋天福元年(936)初建,后历代有过多次重修,1990年由美东福建同乡会刘文善会长、旅台刘渭卿宗亲倡导,海内外刘氏族亲共同努力下,祠堂又重修整葺告峻。1994年10月22日,以马来西亚拿督刘会干率领的沙捞越刘氏公会寻根问祖恳亲团回乡见谒祖庙、祖墓,盛况空前。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凤岗忠贤刘氏宗祠)

刘少奇故居:刘少奇故居位于中国湖南省宁乡县,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此。故居在一座盖有茅草的栅栏门内的四合院中。故居匾额由邓小平题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刘少奇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在此隆重举行。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刘少奇故居)

(六)名望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

《辞海》收入刘姓158人。

《辞源》收入刘姓60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

(1)收入了刘姓历代名人1574名,占历代名人总数的3.46%,排在姓氏名人的第四位;

(2)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39%,排在第四位;

(3)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88%,排在第六位;

(4)刘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47%,排在第八位;

(5)在历代帝王录上,刘氏却以66位帝王而独占鳌头,领诸姓氏之先。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刘姓)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刘姓

(刘墉,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

凡是刘氏宗亲们,将这篇文章传扬出去,

远播刘氏文化,弘扬刘氏精神,

携起手来,团结一致,共创刘氏辉煌!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518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