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会涉及到对一些经典日本推理小说的剧情简介和轻微剧透】
你看过《柯南》吗?
这个死神小学生背后,其实藏着是推理小说的历史和现实。
对于日本来说,推理小说是个舶来品。
但又不完全是。
自明治维新始,很多汉字词组被日本拿来翻译来自欧美的词汇,“侦探”这个原本的动词被拿来翻译为detective,从动词变成名词,成为一种职业。
侦探小说也作为一种新的通俗文学题材被引入到日本。
在1946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当用汉字表》里,去掉了“侦”字,“侦探小说”遂改称推理小说。
1954年又恢复了侦字,所以大家可以在动漫《名侦探柯南》的场景里看到“毛利探侦事务所”的字样。
(日本吉田茂内阁1946年发布的“当用漢字表“中去除了”偵“等汉字)
如果从狭义的语义学来看,当谈到【推理小说】四个字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谈日式推理,因为欧美的推理作品叫【侦探小说】。
名正则言顺,更名的影响很大。
原有的【侦探小说】实际上是直接做出了一个约束条件:在小说里必须得有侦探的存在。
而【推理】就不同了,理论上所有演绎推理的作品都叫推理作品。
“推理”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此后,推理小说在日本出版界里成为显学,并且开始独立发展,开创了不少分支流派,涌现了很多世界级的推理大神,衍生出很多精妙绝佳的诡计。
哪怕是依据这些作品改编的漫画都能席卷全球,成为少年们夏日辗转难眠时的消遣。
追根溯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独有的文化。
日语是一门非常含蓄暧昧的语言,为了表达一个意思,往往是否定了再否定然后再否定,九转十八弯。
每个人都是猜谜高手。
如果你猜不出,没办法谈恋爱,没办法在职场中生存。
百折千回不知苦,反而觉得是乐子。
而恰好推理作品也需要解谜,也是反转再反转。
匹配上了。
日本人性格里本身含有极大的隐忍,也让日本推理作品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
日推里常常出现令人触目惊心的自我牺牲,也会出现浪漫or诡异到极致的变态诡计。
没有推理,今天会少了很多乐趣。
日式推理并不仅仅只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无贬义),也为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游戏产业、剧本杀产业、密室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燃料。
甚至,也包括A股。
著名推理作家紫金陈(《无证之罪》《隐蔽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原著作者)之所以创作推理作品,就是因为他看了一圈畅销书,发现最畅销的是日本推理天王东野圭吾的作品。
此后他经常用稿费来炒股,据说还挺赚的。
如果不是因为东野圭吾,A股可能就少了一个民间股神。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日本推理小说,所以欧美的推理小说作者就只提祖师爷。
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会多多少少提几句,但并不是重点。
推理小说的演化,是智力内卷游戏的不断升级。
1
【推理小说的祖师爷】
无论是推理小说,还是侦探小说,公认的祖师爷是美国人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爱伦坡不姓爱,姓坡。
1841年,坡老师的《莫格街凶杀案》被发表在杂志上。
《莫格街凶杀案》的故事很简单。
法国巴黎莫格街的一栋普通公寓里发生了一桩凶杀案,死者是一对很有钱的母女,但屋内贵重的财物却没有丢失。
当时,有证人听到还有其他人的声音在案发现场,但听不清在说什么。证人也可以证明凶案发生后没有人从凶案现场离开。最终侦探根据现场遗留的痕迹和证人证言找到了凶手。
这被公视为世界上第一部侦探小说。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逻辑推理为解谜方法的小说,也是第一部以侦探为视角的小说。
它具备了现代推理小说核心的三个核心谜题:
Who?谁是凶手?
Why?为什么要杀人?动机是什么?
How?怎么做到的?
解谜的过程是利用现场的痕迹和人的证言,以演绎法推理让证据链条能串起来,最终还原案件真相。
有理有据。
理是分析过程,据是分析材料。
所以在日本后来的翻译其实很准确,这的确配得上一个“理”字。
此前的通俗读物里,如果发生什么凶杀案,什么解不开的谜题,统统都是怪力乱神搞的鬼。
什么狼人啊,吸血鬼伯爵啊,都是他们闹的。
我愿意称之为欧洲版本的《走进科学》。
扯远一点儿的话,《哈利波特》也可以算是这些鬼神文学的文艺复兴。
从东方到西方,神秘主义和鬼怪小说才是最常见的悬疑通俗小说品类,因为不需要知识储备和严谨的演绎法推理。
随便挖坑,随便填。
光靠臆想和脑洞就行。
你晚上做了梦,白天把它写下来就够了。
前期案子再离谱都无所谓,吊得读者胃口高高的,结尾直接超自然解释一切。
如果那个时候要是有国家反诈APP,这些鬼狐仙怪小说也不会被举报。
因为人家没有骗你,就是给你讲个鬼故事。
这也是为什么起点上很长一段时间更流行仙侠小说的原因。
大家都轻松。
但推理小说从一开始就是难度极高的小说种类。
它对作者的要求极高。
需要懂医学,懂生物,懂化学,懂材料,懂环境。
生化环材的老哥,如果找不着工作,真可以去试试写写推理小说,说不定就能成为紫金陈。
在名侦探充斥的推理小说里,杀人是门难度极高的技术活,你要完成一件不可能犯罪,还得蒙蔽过读者和书中除侦探以外的所有人物。
非常难。
对作者的要求极高。
什么是好的推理小说?
情节紧凑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物扁平也无所谓。
没有bug才是最核心的。
要想写一本没有bug的推理小说,对逻辑的要求非常非常高。
与此同时,它对读者的要求也高。
你至少得看得出作者描述的这个诡计的精妙之处。
你得有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懂作者在说什么。
所以,即使到现在,推理小说的市场都相对较小(相较于网文而言),就是因为读起来累。
不能跳着看,也不能快进。
逻辑差的人不但写不出来,看也看不进去。
可能有人说了,我逻辑好,只是基础生化知识不行,能看吗?
当然可以,只是会少一些和作者博弈的乐趣。
没办法,推理小说的本质就是智力内卷游戏。
2
【 推理小说诞生的原因】
终其一生,天才的坡老师只创作了五篇侦探小说(他不是所有作品都是侦探小说)。
但已经足够了。
国内出版界的大佬储盟老师在《谋杀的魅影》里提到,这五篇侦探小说几乎涉及了今天大部分读者所熟知的侦探小说的基础设定:
密室杀人;
暗语密码;
叙述性诡计;
安乐椅侦探(侦探不去现场,仅仅根据二手资料就可以推演出真相)。
开山鼻祖,当之无愧。
坡老师之所以成为推理小说之祖,有两个原因。
一是时代因素。
坡老师所处的19世纪中叶,介于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在坡老师创作出第二部侦探小说的同一年,焦耳定律被发现,在接下来的数年里,电流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也被发现。
科学思维已经在欧洲和美国深入人心。
读者已经对那些神神鬼鬼的故事厌烦了,希望看到更严谨的悬疑故事。
他们把对科学的追求延伸到了虚构的读物上。
另外就是,在19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也就是坡老师创作出第一部推理小说的十年前,警察这个职业开始大规模出现。
大城市的快速扩张,人口激增,犯罪率也在高速增长,有很多诡异的谋杀案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悬案多了。
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警察(or侦探)就是那个时代的超级英雄,侦探小说是那个时代的“超级英雄电影”。
有市场,就会有供给。
没有爱伦坡,也会有爱伦谷。
二是坡老师本身的出身背景。
坡老师本人身世悲惨,命途多舛,爹不疼娘不爱的,工作也不顺心,年纪大了既没混上个副处级干部,也没有实现财务自由。
没钱,没权,没地位。
但他又是一个智商确实超群的天才。
他想证明自己是聪明人。
那怎么证明自己聪明呢?
写吸血鬼小说肯定证明不了。
写吸血鬼小说只能证明你会做梦。
写科幻可以,写谜题也可以。
侦探小说就是一本谜题合集。
大多数人都想证明自己的存在,都想证明自己的独一无二,都想证明自己是天选之子。
但很遗憾,天选之子只有少数。
显然,坡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他智商不高,他创作不出这么多绝妙的作品。
如果他不拧巴,他也成为不了推理小说的祖师爷。
拧巴的天才往往能开宗立派,名流青史。
梵高如此,爱伦坡也是如此。
时人不爱坡老师,是因为他拧巴。
后人狂爱坡老师,也是因为他拧巴。
从坡老师开始,推理小说其实就是读者和作家的博弈。
推理小说之所以存在的本质原因是: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笨。
作家觉得自己聪明,可以造出一个完美的诡计,骗过所有读者,还能让读者拍案叫绝:我为什么没有想到?作者太牛了,太聪明了。
作家享受智商碾压的乐趣。
读者愿意看推理小说,也是这个原因。
读者觉得自己足够聪明,聪明到很早就能看出蛛丝马迹,看到作家埋的草蛇灰线,当侦探说出真相的时候,读者合上书,大喊一声:我就知道是这样,我可太聪明了。
读者也享受这种智力游戏带来的爽感和成就感。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当读者看的诡计多了,作家就再创作出一种新的诡计。
哎,我就是比你更聪明。
推理小说能够繁荣发展,实际上就是这种读者和作家不断博弈而来的局面。
哎,人类很多发展也都是这种非常中二的原因:
我要证明自己聪明。
3
【日本推理小说启蒙期】
日本人接受推理小说的时间点非常早,早在1888年就诞生了第一部日本本土作家撰写的推理小说。
这篇名为《杀人犯》甚至要比福尔摩斯系列里第一个作品《血字的研究》还要早一年。
不过,这部作品推理要素很弱,有点儿像今日说法节目的文字版本,所以也有另外一种说法称首部日本推理小说是黑岩泪香的《无惨》。
(日本第一部推理小说《杀人犯》)
同样是在1888年创作的推理作品。
黑岩泪香是日本推理史上一个启蒙式的人物,自己翻译并改编了了包括侦探小说在内的欧美通俗文学作品。
《基督山伯爵》最早的日本译者就是黑岩,他给这部复仇小说取了一个很中二的名字,叫“岩窟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自黑岩开始,更多的作家参与到翻译欧美侦探小说的事业中来。
当欧美的侦探小说进入到日本的时候,日本主流文学界是瞧不上的。
就像是当年内地文坛也瞧不上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认为这是末流的地摊文学。
或者说,压根儿就不是文学。
坦白说,侦探小说从文学性上确实是有被看不起的资格。
侦探小说/推理小说虽然以号称“科学的”、“严谨的”逻辑推理为卖点,但吸引读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凶杀案带来的那种恐怖、惊悚、肾上腺素飙高的感觉。
当时的推理小说,一不批判社会,二没有文学性,没有任何文学技巧上的贡献,三,过于注重感官刺激。
讲白了,在大师们眼里,推理小说和春宫图没啥区别。
有一说一,确实。
因为谁会不爱春宫图呢?
连黑岩自己最开始都没有把自己写的作品成为“侦探小说”,而是称为“侦探谭”。
谭,在日语里是传说的意思。
也就是故事会的意思。
知音体是文学吗?
故事会是文学吗?
连作者自己都不认为这类作品可以登堂入室,成为文学作品。
大师们不抵制才怪。
这些大师们是怎么抵制侦探小说的呢?
加入他们。
没错。
大师们的思路很清奇,要想打败这些烂俗不堪的下流读物,最好的办法是摆烂。
我觉得你很烂,但还不够,我要创作出更烂的推理小说,鱼龙混珠,滥竽充数。如果创作出很多bug非常多的推理小说,那么是不是就没有人看这种末流读物了?
啧啧啧,好想法。
用魔法打败魔法,用推理小说打败推理小说。
于是大师们创作了一套劣质的推理小说,妄图劝退读者。
但让大师们没想到的是,读者完全不挑。
早说了嘛,这东西和春宫图一样上头。
更多读者开始入坑了推理小说。
如果说,常规的通俗小说是一种2D小说的话,那么推理小说其实一种2.5D的小说,因为读者可以参与到作者所描绘的凶案场景里,借助作者给出的现场描述,自己来推理。
推理先天就是一种互动感很强的文学题材,入坑就是要更容易一些。
哪怕是劣质的,槽点满满的,全是bug。
无所谓。
而且我开头已经说过了,日语是一种弯弯绕绕的语言,是杂糅了很多谜团的语言。
日本人天性里爱解谜,这使得他们对侦探小说的追求会格外地快。
当你吃不饱的时候,地瓜叶子都是珍馐美味。
现在你吃饼吃饱了,觉得那些经典推理小说不过如此,但那个时候读者什么也没有见过,只知道民间传说和怪谈,这种科学解谜类的故事是一种非常新奇的东西。
早期剧本杀也是这样。
在2018年的时候,我玩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剧本杀,诡计非常简单,如果写成小说根本卖不出去,但很受当时玩家(非推理小说谜)的欢迎,被人称之为神作。
当时还是狼人杀的天下,突然开始带了角色,就很新。
“新”就是“奇”。
很多时候“没见过”就等于“好东西”。
供给太少。
读者胃口还没有被养刁,还属于香菜也能当成美食的时间节点。
这个时期呢,只要你肯写,只要你愿意,就能留名青史。
在推理小说之前,看小说是图个乐子。
推理小说出来以后,看小说变成了智力比拼。
我看到一半,就猜出了凶手了呢?你呢?
我看了第一页就猜出来了呢。
不信的话,你们和陌生人玩玩剧本杀,就能知道有多少人沉迷于智力优越感了。
4
【日本推理三宗师】
日本推理大神虽多,但称得上是宗师的只有三位。
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和松本清张。
在这里,我先给很多还没有入坑的读者打个预防针。所谓宗师,是因为他们开创了很多套路和写法,并不是说他们的作品有多么牛逼。
在武侠小说里,一个门派是越来越拉,大宗师是最顶级的,之后就开始自由落体。
比如从乔峰开始,丐帮帮主的降龙十八掌就是越来越废。
但在现实世界里,宗师的作用是【拓荒】。
后来者未必比前辈们差,甚至可能是更好。
比如岛田庄司、京极夏彦、东野圭吾他们这几个人的最经典作品可能要比三大宗师的作品更令人称奇,但却并不是宗师,因为并没有起到基石的作用。
无论是科学界还是推理小说界,都是如此。
后来者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
今人再来看这些宗师的作品,可能并不会觉得多么多么惊艳。
没有办法,今天的读者见得多了,哪怕是没有看过小说的,总看过刑侦剧,总玩过剧本杀。
会觉得这些早期作品也不过如此,bug也多,不够新鲜。
但你要知道,在他们那个时代,可以借鉴的作品很少,很多诡计都是自己原创的。
开创的意义大于文本本身的闪光点。
三大宗师里,后两个都是真名,江户川乱步这个名字是笔名。
江户川乱步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日语发音和推理小说祖师爷的埃德加爱伦坡的日语发音很像。
文人相轻,但文人也会相互respect。
很多国人熟悉江户川这三个字,是因为在《名侦探柯南》里,工藤新一给自己取的化名就是“江户川柯南”。
“名”来自于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姓”来自于“江户川乱步”。
我很怀疑青山刚昌取这个英日结合的名字,是参考了江户川乱步奖的奖杯,因为在2003年之前,江户川乱步奖的奖杯正是“夏洛克福尔摩斯”像。
在推理小说史上,这种向前辈致敬的名字梗特别多。
例如毛利小五郎,是莫里斯(日文谐音毛利)·勒布朗(推理大师)+明智小五郎(江户川乱步笔下的名侦探)。
致敬的同时也要创新,也要不断地把前浪拍到沙滩上,否则就只能在前辈的后面亦步亦趋。
而且推理小说本身好看的点完全在于谜题和解谜,只要前人写过了,你就不能再写了。
这是一条注定要卷到极致的赛道。
也只有这样,推理小说才能繁荣,我们作为读者才能看到这么多匪夷所思的精彩悬疑作品。
脑子这种东西,不但要和同时代人PK,还要和前辈们PK。
跨越时空的智力内卷了,属实是。
5
【江户川乱步】
1925年,31岁的江户川乱步创作了《D坂杀人事件》,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可能犯罪”。
所谓不可能犯罪,是指表象和逻辑上都不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
故事里的侦探名字,大家听起来非常耳熟。
这个侦探叫明智小五郎,是日本推理小说史中出现的第一位名侦探。
江户川乱步的第一部推理作品是《两分铜币》,是一部短篇推理,主要用的诡计是暗号/密码推理,这也是很多推理作品,尤其是剧本杀作品里常见的诡计。
江户川老师对推理小说里的“密室杀人”和“不在场证明的时间线推理”不太care,反而是很喜欢用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这种手法。
《双生儿》不用说了,书名就告诉了读者诡计是什么。
《阴兽》、《幽灵》也都是“影分身”诡计。
这种手法恐怖有余,推理不足。
江户川老师也知道这种诡计用多了就没意思了,但还是爱用,因为他自己觉得这种诡计太TM恐怖了。
“近代英美长篇侦探小说,有八成都采用一人扮演两个角色的计谋,实在是不可思议;但这不是作者的智慧不足,而是一人扮演两个角色的恐怖具有无比的吸引力。”
再加上他曾经有过双重人格的经历,种种因素导致他格外喜欢用这种诡计。
江户川老师其实非常不适合写作,不是说他的文笔不行,而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
只要是有报纸上登出批评他作品的文章或者收到读者来信,他就不想写了。
幸好江户川老师没有穿越到现代来做自媒体,要不然可能会被气死。
因为自媒体无论写成什么样,都有一大堆人过来喷你。
而且是每天都有人喷。
就像我,一天没人喷我,我都觉得哪里不对劲,这个世界是不是变了,我是不是穿越了。
江户川老师这么敏感、玻璃心,确实很容易找到天马行空的感觉。
所以他的作品很荒诞、惊悚和离奇。
以至于,他很多作品其实已经脱离了推理小说的范畴。
光顾着惊悚了,作者忘了设谜了,读者忘了解谜了。
推理小说的核就是科学解谜。
只有惊悚,只有悬疑,谜题太直接,解谜不科学,不算推理。
什么是推理小说?
智力内卷游戏啊。
6
【本格、变格】
在《笑傲江湖》里有这么一个设定,华山派分为剑宗和气宗,一个认为剑法更重要,一个认为内力才是核心。
两派彼此互相看不上,彼此互相瞧不起。
日本推理江湖也有两大流派,一个是本格派,认为杀人诡计(怎么杀人)才是核心;
一个是社会派,侧重于描述杀人动机(为什么要杀人)。
横沟正史是本格派的领袖,松本清张是社会派的先驱。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疑惑,日本推理小说不是分为“本格”和“变格”吗?横沟正史不是变格派的吗?江户川乱步不是本格派的吗?
确实,也不知道谁开的头,甚至很多硕士论文和杂志期刊都以讹传讹,把横沟正史视为“变格派”的领袖,而同时会把江户川乱步视为“本格派”的代表。
我就这么说吧,如果把江户川视为“本格”,那么横沟正史也是本格。
【本格】就是日语里保守、传统、正宗的意思。
而与之对应的【变格】,好听一点就是创新,不好听一点,就是异端。
评价一个东西是传统还是改良,是正宗还是异端,总是需要参考系的。
在日本推理小说界里,最最正宗的“本格”是爱伦坡式的推理小说,毕竟人家是全球范围内的开山鼻祖,自然是以其为尺子。
如果以此为尺,那么横沟正史的作品要比江户川的作品,更接近爱伦坡的五篇推理小说。
江户川被视为日本推理小说的精神领袖,是因为他写过类似欧美侦探小说式的传统推理作品,也写过很多偏离传统道路的惊悚荒诞流作品。
更飘,更飞,更荒诞。
相比推理,江户川乱步看起来是一个更喜欢恐怖和猎奇的人。
因为哪怕是在《D坂杀人事件》这种正儿八经的本格推理案件里,他都加了性虐的故事情节。
江户川老师,很早就懂得了真正的流量密码。
他最被人推崇的作品是一些荒诞、恐怖、猎奇、变态的悬疑作品。
他有一篇短篇小说叫《偶人畸恋》是一个极其变态的故事,我就不剧透了。
聪明的你一看书名估计就知道故事大概了。
也是解谜游戏,但核心不是解“谁是凶手?”
而是解答“有什么隐秘?”
本格是一个相对的形容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形容词。
打个比方,像我这么守男德的好男人如果是“本格”的话,牛老师肯定就是非本格的男人,但如果比较对象是去年塌房的一些男艺人的话,那么我俩就都是本格。
【本格】就是那种只注重解谜,只叙述诡计,只在杀人手法上开脑洞,读者要在作者的带领下看到凶案现场,然后读者和侦探可以同时根据作者提供的现场材料(痕迹、残留物品),通过严谨的演绎推理来还原真相。
总之,如果要用最短的词来描述什么是本格,那就是【正】和【逻辑】。
以“解释如何杀人”为最高行动指南,以科学解谜为最高纲领。
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重点。
变格推理这个词,是一个时代产物。
因为在那个时候,推理小说(当时还称为“侦探小说”)卖得太好了,以至于很多人哪怕是写个言情小说,编辑都会蹭一下推理小说的热度,说这也是侦探小说,创新的侦探小说。
因为只要加上“侦探小说”这几个字,销量就会再上一个台阶。
上个世纪的标题党了,属于是。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其实一直有,我记得我当年看《陆小凤传奇》的时候,推荐语就说这是推理小说。
实际上,它哪是什么推理小说,完全是瞎几把推啊。
被蹭流量的作品也很烦。
为了区分那些爱伦坡式的推理小说和混杂其中的标题党,推理作家甲贺三郎提出了两个概念:【本格】和【变格】。
变格作品往往就是这种花里胡哨的悬疑作品,不仅仅在杀人诡计上开脑洞,而是在整个故事设定上开脑洞。
比如有一桩凶案了,侦探发现这是无解的不可能犯罪,尝试了所有的推理都失败后,最后作者揭露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梦。
我TM。
这已经不是推理了,这是推背。
所以,【变格推理】是一种出版社的诡计而已,“骗”读者罢了。
说直白点儿,这些所谓的变格推理有的算是推理,有的压根儿不是推理小说,就是有一些【悬疑】要素的小说。
比如江户川的另外一部《人间椅子》中,你仔细读一下书名,猜猜椅子是什么做的?
为了不剧透,我就不细说了。
反正看完之后我吐了。
写得真的挺好的,下次别写了。
推理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如果变格推理也叫推理的话,那么推理小说的开山祖师并不是爱伦坡,而是第一部悬疑作品。
我投《金瓶梅》一票。
7
【变格是出版社的诡计】
被称为变格推理的很多作品也会有解谜,也会有悬疑,但核心并不是去科学地找出凶手,而是在给你讲一个惊悚、cult、恐怖的悬疑故事。
极其追求读者的感官刺激,恐怖气氛搞起来。
往好点儿说叫猎奇,往坏了说,叫变态。
如果你没看过这类故事的话,我可以拿电影来举例。
《禁闭岛》、《恐怖游轮》、《穆赫兰道》这些电影都和日本的变格推理如出一辙。
变格推理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脑髓地狱》。
但凡你要是看过,你都不会觉得这是推理小说。
我喜欢的一个导演叫吴子牛,他就特别喜欢这种“变格”故事,他拍的《独行侍卫》、《天下粮仓》都是cult风非常浓郁的电视剧作品,如果大家还记得“阴兵借粮”这个故事的话,就能明白变格是什么意思。
它里面有从头到尾的谜团,悬疑氛围直至结尾。
这些故事你觉得是推理电视剧吗?
肯定不是啊。
因为完全是根据意识流推理,或者说没有任何推理过程。
变格惊悚、变格恐怖、变格变态,并不代表惊悚、恐怖、变态的作品就是变格了。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推理小说几乎都是XXX杀人事件。
而谋杀本来就是充满了刺激、紧张、悬疑的一件事儿,多加点儿猛料是太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儿。
即使是真正的本格推理作品,其实都是刺激肾上腺素的。
都是辣的菜,还分什么川菜和湘菜以及江西菜。
所以很多读者一旦觉得辣了,就觉得是湘菜。
并不是。
只要是在杀人手法上开脑洞,读者能够和侦探同时看到凶案现场的材料(痕迹、残留物品、证人证言),通过可以严谨的演绎推理还原真相的就是【本格】。
氛围再恐怖也是本格,你看的过程中被吓尿裤子了,它也是本格。
因为你得动脑子看,你得和作者PK智力。
只要有这种互动,就是本格推理。
8
【横沟正史】
在三大宗师里,推理诡计最华丽的可能是横沟正史。
很多并不是推理谜的人可能会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我要说一个他作品里的经典角色,大家估计都会恍然大悟,喔,原来是他的作品啊。
这个经典角色,叫作【金田一】。
但实际上,很多人熟悉的“金田一”是另一位漫画作家漫画里的角色,是横沟正史创作的名侦探角色“金田一耕助”的孙子。
此金田一,非彼金田一。
横沟正史创作的金田一耕助,在整个世界推理史上都是排得上号的。
横沟老师创作的《本阵杀人事件》是他的第一部中篇推理小说,也是他这一生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是非常典型的“本格”推理,也是日本第一个“日式房间密室”。
在此之前,日本推理小说里只会有欧美建筑的密室。
密室杀人是推理小说里的三大伎俩之一。
另外两个伎俩分别是江户川喜欢用的【一人扮演两个角色】,以及【没有脸的尸体】。
密室杀人这个大诡计在中国甚至衍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密室/剧本杀。
密室杀人分成三种,一种是心理密室。
典型的就是《少年包青天1》里的一个故事,凶手其实还在房间里,只是躲在门后面,等大家都冲进去之后就混在里面。
你以为是密室,其实并不是。
完全是一个心理层面的障眼法。
第二种是物理性的伪装。
比如门上的锁其实是被害者自己锁的,比如他临死前发现凶手是自己儿子,为了护犊子而掩盖事情真相(摔,什么狗血剧情)。
第三种是真正的密室,也就是机械密室。
凶手利用机关道具来杀人,凶手杀完人之后从密室消失了,杀人凶器也消失了,门还是反锁的。
《本阵杀人故事》的诡计是典型的机械密室,凶手消失的秘密很简单,难的是机关道具,为什么凶器消失了,怎么杀的人?老实说,我没太看懂这个密室,因为里面凶手利用的是日本上个世纪的“水车”,我没有见到过这个装置,也脑补不出来。
太抽象了。
虽然我对文理之争不感兴趣,但我还是想说很多优秀的本格推理诡计几乎是聪明的理科天才的专属。
横沟正史的职业生涯虽然从杂志编辑起步,但他毕业于大阪医学专科学校,并且是一名药店的少东家。
医学生的学习经历让他掌握了生理知识,药店少东家的身份让他通晓了基础化学知识。
是药三分毒,药的另一面也往往是毒。
而三刀两毒又是本格推理常见的套路。
横沟正史成为本格领袖,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如果看过横沟正史的作品,就会知道为什么会有社会派推理的出现了。凶手杀人的动机完全是太过于匪夷所思,我看了只能说艹,为啥啊,这理由也能杀人?
横沟正史作品里很多杀人理由可以归根于三个字:
“看不惯”。
凶手看不惯新娘有过婚前性行为,杀人。
凶手看不惯姑娘打扮得过于漂亮,杀人。
凶手看不惯商人生意兴隆,杀人。
是不是太草率了啊,大哥。
我不李姐。
当然,也有可能是时代局限的问题。
我的确不能理解那个年代的人的想法。
但即使这些理由确实可以成为杀人动机,但你要讲清楚啊。
你别直接“看不惯”就一刀下去了,本格派推理和社会派推理最大的不同也在这里。
社会派推理里也有变态杀手,但社会派的动机立得住,因为会花篇幅去叙述,去铺垫。
而本格派就是,人狠话不多,杀就完事儿了。
动机交给法官吧,读者只当侦探。
横沟老师很常见的一个故事设定是,一个家族,受了诅咒,然后某一天大家聚到一起了,老大死了,老二失踪了,老三也死了。
类似的这种故事,大家很容易可以从TVB的经典刑侦剧《刑事侦缉档案》、《鉴证实录》里找到。
最经典的就是《狱门岛》,也是金田一系列里作者自己心目中最出挑的一部作品。
诡计并不复杂,但小说里惊悚的氛围却打到了极致。
《狱门岛》是“暴风雪山庄”式的一部作品。
“暴风雪山庄”又称“孤岛模式”,是指一群人聚集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内,比如一个因为暴风雪而与世隔绝的山庄,或是孤岛等等,或者暴风雪来了,或者台风来了,总之警察没有办法赶到,也没有办法向外界寻求帮助,所有人都无法离开这个环境,然后几个成员先后离奇死亡。因为是孤岛,没有人进,没有人出,所以凶手一定就在这些人中间。
而且因为没有警察,所以没有更先进的物证分析手段,至少没办法去采集和比对DNA,只能借助侦探自己的推理。
阿加莎的《无人生还》就是“暴风雪山庄”最经典的作品。
和使用“童谣杀人”的《无人生还》类似,《狱门岛》里的凶手按照日本本土的“俳句”的规律连环杀人,来误导大家这是诅咒,而非凶手。
“童谣杀人”非常有诗意,浪漫血腥。
也正因为此,很多人误解横沟正史的作品是变格推理。
但惊悚归惊悚,仍然是货真价实的本格推理。
还是那句话,推理小说的本质是智力内卷游戏。
本格更是卷的飞起。
9
【推理小说作家的背景】
推理小说的作者的背景一般分成两种。
一种是经验型的。
经验型作家比较典型的是做记者编辑出身的推理作家,本身就搞文字工作,有时候可能催稿催烦了,干脆自己写。
每天看别人稿子,看的多了自己也会写了。
三大宗师就都曾经在媒体待过。
横沟正史25岁的时候就当了杂志的主编,松本清张曾经在朝日新闻社做过设计,至于江户川乱步,也在杂志干过编辑。
还有一种经验型推理作家是法律圈人士,比如曾任检察官和律师的滨尾四郎。
这种作家属于和真正的杀人犯聊过天的,知道真正的凶手会因为什么而杀人。
现实犯罪往往没有这么复杂的诡计,反倒是杀人动机会更真实一些。所以法律背景的推理作品往往会反思法律的落后,其实是已经带有一些社会派的影子出现。
和经验型推理作家对立的作家,是学霸型推理作家。
学霸型作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化环材的毕业生,懂痕迹,懂物理,懂化学反应,另外一种是医学院的毕业生,懂生理结构,熟悉人的身体每一块肌肉。这些学科知识本身是可以用到“杀人”上的。
他们写的杀人手法往往可以做到复杂精巧的同时bug还少,符合真实世界的客观规律。
牛顿老师的棺材板也不会有什么大反应。
我说的是那个牛顿。
比如甲贺三郎毕业于东京大学的应用化学系,也正是他提出了“本格”和“变格”的定义。他在《琥珀烟斗》就是利用了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搞出了一个绝妙的诡计。
毕业于医学系的有木木高太郎和小酒井不木。前者还曾经师从巴甫洛夫,从事过条件反射的研究,后者是生理学和血清学的教授。
《愚人不毒》是小酒井不木的三大短篇之一,就是讲了一个毒杀的故事。
写出好的推理作品,需要的是智力,需要的是知识。
可以不读博士,但得脑子好。
因为你得骗读者,还得让读者夸你聪明。
这其实有点SM的感觉了。
10
【本格推理的没落】
本格推理有一个天然的悖论:
如果凶手已经能够设计出这么牛X的密室,这么精巧的杀人手法,那么不至于只剩下杀人这么一个解决方案?
即使只有杀人这一条路,那犯罪成本也太高了,过于高估当时社会的犯罪破解能力了。
毕竟在那个年代里,监控摄影和闭路电视都没有被普及,随便找个小角落就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很多人看本格推理小说,就是当玄幻小说来看。
而且本格推理小说是非常标准化的类型小说,发生了凶杀案,侦探出场,找凶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接连有人死掉,然后找到嫌疑人1号,排除,再通过新的证据找到嫌疑人2号,最后结局发现是嫌疑人3号。
太模板化了。
即使是各种学霸型作者连续登台,但犯罪诡计总会有穷尽。
致死原因无非也就那么几种。
不在场证明也就那么几种类型。
排列组合,也会有用光之时。
本格推理开始了摆烂。
卷到最后,市面上出现的本格推理越来越烂。确实是没有完美的诡计,但诡计也不能这么烂的啊。很多推理迷看到真凶和杀人诡计时,都是黑人问号脸。
为什么?为什么?
这不是杀人,这是诈骗啊。
写出这种作品,要么是你傻,要么是你当我傻。
11
【社会派推理的崛起】
松本清张的出现挽救了推理小说。
松本是半路出家的推理作家,他41岁才有了第一部文学作品,47岁才开始创作出第一部推理小说《点与线》。
这部作品的诡计并不复杂,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时刻表诡计】。
所谓时刻表诡计,是指凶手利用了交通工具的出发和到达之间的衔接来制造犯罪机会。
【时刻表诡计】属于【不在场证明】的一种细分。
是现实可行性非常高的一种诡计,它之所以是谜,并不是因为杀人手法本身,而是凶手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很难被推翻的“不在场证明”。
交通工具是准时的,日本人又是极其守时的,按照时刻表的说法,嫌疑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两个远距离地点里。
之所以说它现实可行性高,是因为这种诡计本身是可以去真的去试验的。
当然不是让你去试验杀人,而是让你去试验怎么找时间间隙。
书中出现的时刻表也是完全按照当时的日本列车时刻表来的。
突出一个,真。
很多本格推理作品的诡计非常华丽,非常炫技,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越是精巧,就越难实现,因为需要卡点,需要排除掉所有的意外因素。
最后变成了玄幻小说。
但松本所有推理作品里的诡计虽然并不华丽,但却在真实程度上更可信。
与其说他是推理作家,不如说他是拿着推理为包装物的通俗文学作家。他早期写的作品都是历史小说和现实小说,很擅长写实和刻画人物,这在推理小说里是极为罕见的技能点。
这个技能点让他得以开创一个流派:社会派推理。
日本推理如果要分的话,只有两种,本格派和社会派。
本格和一部分被“污蔑”为变格的作品都是“传统”、“正宗”的推理游戏,都是侧重于杀人手法的解谜或者是一些惊悚的隐秘。
核心还都是围绕着解答“如何杀人”这个谜题。
松本清张不一样,他写的推理小说,不但会着重描述杀人诡计,也会着重详实地用更多的篇幅和心思解答另一个谜题:
“他为什么要杀人?”
为什么一定要走到杀人这个步?
都已经想出这么诡异的杀人手法了,还想不出比杀人更能解决问题的手段吗?
动不动就为个鸡毛蒜皮的事儿杀人。
这不神经病吗?
有一说一,日本推理史上的凶手不仅仅是神经病,还是个顶个儿的变态。
在松本清张之前,几乎没有人在意这些问题。
松本老师写推理小说不是为了让大家解谜,而是让读者能够关注社会上某些阴暗的角落。
松本的首部推理作品《点与线》,是一部完全没有侦探出现的推理作品。
在这部作品里,真正的凶手没有弄脏自己的双手就消灭了一切罪证,即使大家知道凶手的时候也无可奈何。
凶手不但没有束手就擒,还晋升了。
对于本格推理作家来说,凶案是核,所有的叙述都是为了杀人手法而服务。
但松本老师的作品,是把凶案和推理当饵,勾引读者来看解谜,但实际上其实是批评社会现状。
所以,松本清张的这类作品被称为社会派推理小说。
松本清张也成为这一流派的老祖。
社会派推理的出现,也让智力比赛暂时没那么卷了。
但也不对,能够对社会观察入微,能够对人描述足够入骨,那么依然是智力的体现。
智力内卷竞赛continue。
12
【 松本清张】
松本清张之所以可以成为社会派推理的大宗师,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
老。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一个年轻人再怎么老道,再怎么装成熟,最后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浅薄的。
年轻作家能写出天才的诡计,但写不出人的复杂。
因为没有见过人能有多坏。
嘴里说着人间不值得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真正的绝望的。
另一位社会派推理大神东野圭吾的巅峰作品《白夜行》也是其在41岁时写出来的作品。
还有就是。
苦。
能够洞察世事写出酸甜苦辣的作家,一定是自己本身就经历过很多,才能把人的苦呈现出来。
松本本人少时即辍学,十几岁就开始谋生,入过狱,经历过日本战后大萧条,当过街头小贩。
吃过大苦。
与其看那些漏洞百出的拙劣杀人手法,不如看点儿悲催的人物故事。
松本本身擅长刻画人物,所以松本塑造的小说世界是很真实的,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
由于真实,读者很容易有代入感。
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但还是可以从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种反而可以让读者的悬疑体验更好。
沉浸感up。
哪怕谜题不那么炸裂,但是效果反而增强。
这几天大火的冷门网剧《对手》为什么能成为黑马,就是因为描述了很多现实生活,观众们能在剧里看到自己。
过去的本格派推理小说为了搞出一个绝佳的杀人诡计,往往不顾现实世界中的社会运行规律,不仅仅是凶手,很多出场人物的行为都不能推敲。
悬浮。
因为本格推理的一切都是为杀人诡计服务的。
所以很容易会顾此失彼。
有了推理逻辑,就会失去生活逻辑。
能够同时照顾到推理逻辑和生活逻辑的作品如凤毛麟角。
社会派推理的出现,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是对现实开始批判了,第二,是照顾到了生活逻辑,故事真了,大家愿意信。
而且之前不喜欢看推理小说的、对推理小说有偏见的也都开始入坑。
受众范围扩大了,市场变大了。
某种程度上,社会派推理的出现拯救了整个推理小说界。
对读者的要求也降了。
本格推理毕竟更耗神,社会派推理即使沉重,也没有那么需要全神贯注。
13
【新本格派的反攻】
当一个赛道火了之后,就会涌入大量的竞争者。
社会派推理小说也是同样的宿命。
很多原来不怎么会写谜题的通俗文学作家也开始写推理小说,他们的进入是某种程度的降维打击。
他们的谜题未必不精巧,但是人物刻画却很真实动人,社会背景也很还原。
如果一个人谜题写不好,故事设定又搞得很“悬浮”,那么一定是一部垃圾推理小说。
如果你谜题有bug,但是批评了某种大家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那么你大概率会是一名畅销书作家。
社会派推理作家水上勉曾经说过:
我厌倦了写谋杀小说,我觉得不应该去杀死谁,而是应该去拯救谁。
“拯救”正是很多社会派推理作家强调的母题之一。
久而久之,社会派推理也成为了一种公式化作品。
就像本格派的滑落一样,第一次第二次都还好看,写多了写久了,很多鱼目混珠的劣质作品也就进来了。
早期批评鞭辟入里,后期批评无病呻吟。
麻了,腻了。
什么食物再好吃也会腻。
于是,命运之轮转动,注重杀人诡计的本格推理开始了文艺复兴。
这次文艺复兴的先驱是创作了《占星术杀人魔法》的岛田庄司。
很多人认为《少年包青天1》里的“隐逸村干尸之谜”是借鉴的金田一动画片的诡计。
不是的,金田一动画其实也是借鉴的,他们都是借鉴了《占星术杀人魔法》。
占星术杀人魔法里只有一个诡计,这个诡计脑洞之大,令人过目不忘。
它不是古板的机械密室,不是时间线的误导,不是一人多重身份,也不是密码暗语。
是一种全新的诡计。
而且是只能用一次的诡计,一个完全不能模仿、完全不能复制的诡计。
你只要听过一次,下次再遇到就会立马想到答案。
这种牛X诡计解谜后恍然大悟的爽感,要远远大于一些社会派推理小说里低质的控诉。
这次复兴的本格派往往不再拘泥于过去的密室杀人案,而是脑洞更加大开,什么元素都加入到谜题里,而且开始更加脱离现实,成为了彻头彻尾的纸面游戏。
他们称为“新本格革命”,我更愿意称为是智力内卷军备竞赛的升级。
14
【新本格“新”在哪里】
在坡老师的作品里,是很注重现场痕迹的。
指纹、血液、头发、动物毛发、鞋上的泥渍都是侦探用来推理的材料。
推理小说,既要有“推”,也要有“理”。
推的过程是“理”,推的材料也是“理”。
推理严谨,它分析的材料也是科学的,是可以用来被现实借鉴的。现在警局破案也都是根据犯罪现场痕迹来破案,就像美剧里《CSI》和TVB剧《鉴证实录》里演的那样。
从现实中来,也会回到现实中去。
不是靠着神探狄仁杰连蒙带骗式的玄学推理,而是考虑了现实性的一种科学类虚构作品。
但,新本格并不是如此。
如果说本格推理还有点儿像现实世界的侦破过程的话,那么新本格推理其实更像是纸上的剧本杀游戏。
我前面说了本格推理是炫技派,很多诡计难以在现实中还原。新本格把这种技巧更进一步,只注重诡计有多么牛X,并不考虑现实可能性,也不考虑杀人动机。
新本格的扛把子绫辻行人旗帜鲜明地认为推理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谜题”。
过于追求现实,反而是对推理小说的侮辱。
爽了,就行了。
您说现实?是要把推理小说搞成杀人操作指南吗?
咱要的是游戏,是游戏啊。
就冲着下面这段话,我就觉得绫辻行人应该被视为剧本杀行业的开山鼻祖。
“在日本风行一时的‘社会派’写实主义之流实在粗俗不堪。住在单身公寓的女白领被杀后,历经千辛万苦的刑警终于将情人上司缉拿归案——我很讨厌这类情节。贪污渎职啊,政界内幕啊,扭曲的现代社会所产生的悲剧啊,我也受不了。适合推理小说的题材,即使被批评落伍,还要数名侦探、大宅院、古怪的住户、鲜血淋漓的悲剧、不可能犯罪、石破天惊的诡计……虽然荒诞无稽,但是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在那个世界中找到游戏的乐趣。当然,是知性游戏的乐趣哦。”
绫辻行人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本人是个学霸型选手,是日本TOP2大学之一京都大学里的高材生。他本人是新本格派的旗手,而且自己还做过编剧、导演以及开发了一款游戏,甚至还拿到过麻将名人赛的冠军。
他和他的老师岛田庄司对日本推理小说史贡献了一种新型的推理“建筑密室”。
讲白了,就是“为了密室而密室”。
无论是岛田庄司的《斜屋犯罪》还是绫辻行人的《馆》系列,其中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建筑本身的构造就是杀人诡计的一部分。
其他传统密室是利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本来就频繁出现的、常规的机械装置,比如横沟正史在《本阵杀人事件》里的水车,但绫辻的《馆》系列和岛田的《斜屋犯罪》的密室就像是一个密室逃脱门店,里面的机关非常复杂,如果没有示意图你甚至看不太懂。
之前传统的密室杀人,换个地方也能杀人。但这种“建筑密室推理”换个地方就实施不了犯罪了。
凶手为了杀人,特意盖了一栋楼,特意设置了一套机关。
然后再请君入瓮。
咱们就是说,有这么多钱,干点儿啥不好呢?就是为了炫技?
讲真,岛田和绫辻不应该去当做作家,而应该去当设计师。
岛田庄司说,巧了嘛,我确实是学美术出身。
除了岛田庄司师徒以外,新本格派另外一个旗手叫京极夏彦。
巧了,他同样是学美术出身。
他把日本民间的妖怪传说融入到推理小说中去,创作出了令人称奇的《姑获鸟之夏》。
除了故事设定以外,它本身的推理完全符合本格推理的要求。
逻辑缜密,严谨。
如果语言能更凝练一点就更好了。
他的很多作品,真的是可以拿来锻炼身体和耐心。
之后,更多的世界观被纳入到新本格的世界中来。
比如西泽保彦将科幻纳入到新本格推理中。
智力游戏内卷,卷到所有元素都可以被加进来。
只要内核还是智力PK就可以,只要内核还是解谜就可以。
15
【叙述性诡计】
除了凶手本身的杀人诡计以外,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诡计。
就是叙述性诡计。
凶手的诡计是针对了警察或者侦探而设置的,让他们破不了案。
而叙述性诡计,则是作者对抗读者而设置的陷阱。
精彩的叙述性诡计,让我成为了推理小说的原教旨主义者。从此,我认为推理小说本质上最重要的字不是“理”,而是“推”。
谜题在现场,也在文本里,骗人的不仅仅有凶手,也有作者。
确实如同新本格作家说的那样,这就是一个游戏而已。
最重要的是谜题,是解谜,是互动。
没有给到读者足够平等的材料,不是推理,是玄幻。
叙述性诡计是作者利用读者“先入为主”的观念,使读者“相信”某件事情或某种状况,最后造成读者“我擦,你踏马”的错愕局面。
但这种诡计,我反而是认的。
因为有蛛丝马迹。
不是凭空出现。
只是读者没有发现而已。
有的叙述性诡计写得很好,作者虽然在设置陷阱,但其实只是没有特意交代,只是利用你的先入为主概念。
比如它在作品里用大的篇幅写李二狗跑得非常快,又能吃,你以为是一个青年男性,但其实李二狗真的是一条狗。
他骗你了吗?他没有骗你。
只是你自己觉得这不是狗的名字罢了。
我这只是列举了叙述性诡计中其中的一种。
叙述性诡计如今也纷繁多样,即使在开头就告诉你“这是叙述性诡计”,估计你也未必能发现其中的破绽。
比如有一种叙述性诡计,就是作者一开始认为嫌疑人1号是凶手,结果后来通过证据排除了他,读者也放松了警惕,等到最后又指出嫌疑人1号确实是凶手。
在日本推理史上,被公认为精彩的叙述性诡计有很多。
绫辻行人的成名作《十字馆杀人预告》就用了很好的叙述性诡计。
把这个诡计玩出花儿来的是折原一。
他有三部作品都叫《倒错的XX》,被人称为“倒错三部曲”,都用到了“叙述性诡计”,非常精彩。
折原一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日推已经卷到了何种地步,现如今你只能拿出看门绝技才能成为知名推理作家。
任何一个诡计你都得做到最好的,才能在这场卷王比赛中侥幸获胜。
还有就是再次提醒我们,推理小说本质是【作者和读者的博弈,是证明自己更聪明的游戏】。
我的诡计遍布整个作品,不仅仅是凶案现场哦。
我要比你更聪明哦?
被骗到的读者一拍桌子,艹,下一次不会被你骗了。
于是叙述性诡计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卷,卷到这种诡计也日渐干枯。
16
【为什么日本推理小说可以经久不衰】
日本推理小说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有文化的原因,有需求的原因。
当推理小说作家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做这行,有肉吃。
但更重要的是,推理新人很容易出道。
日本的推理小说有很多征文比赛,就是专门针对新人设立的。
早在1954年,日本就有了第一个推理小说新人奖:江户川乱步奖。
接下来,又有了横沟正史奖、松本清张奖、鲇川哲也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本格推理小说奖和梅菲斯特奖。
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鼓励推理新人而设立的奖项。
一个圈子的繁荣往往是取决于前浪对后浪的态度。
推理文学圈子本来就是一个前人占便宜的圈子。好的杀人诡计、杀人动机,用过一次就不能再用了。
如果说创作推理小说只有一个必杀技的话,那么一定是:
生得早。
撞梗在文学领域是非常常见的,两个人同时想出同样一种杀人诡计,是非常有可能的。
但问题是,你如果出生得晚,你脑洞一开,想出一个绝妙的诡计。
雅虎一下(日本的主流搜索引擎是雅虎),发现前人已经写过了,就很淦。
所以推理界能够出现新人的难度要比其他领域要难得多。
真的,智力不仅要>同辈,还要战胜前辈。
需要鼓励,需要支持。
新人奖的目的也在于此。
如果你的作品被评委看中,不仅仅有丰厚的奖金,更是可以把你的作品直接刊印,直接推上市。
只要你能写出好东西,一夜成名就在眼前。
这种奖本身的奖金并不重要,但获奖之后取得的声名会让财富源源不断进来。获得雨果奖的郝景芳原本只是一个素人,获奖之后各种名利随之即来。
但即使如此,现在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一个名侦探IP了。
因为读者看腻了。
17
【推理小说的名侦探】
推理小说到底需不需要名侦探?
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日本,都是一个极为有争议的话题。
美国推理大神范达因曾经写过一个《二十则》的推理小说准则,里面的第六条就是“推理小说必须有侦探,如果侦探不能经由线索的分析推演出最终结论,那就如同偷看算术课书后才解答的小学生一样,不算真正解决了谜题。”
今天被广为人知的推理大神,无论是欧美的阿加莎、柯南道尔还是日本的江户川乱步和横沟正史,其实都塑造了一位出色的名侦探。
福尔摩斯、金田一耕助,甚至包括漫画里出现的柯南。
即使是社会派推理作家东野圭吾都创作了汤川学这个“半侦探”的角色。汤川正是《嫌疑人X的献身》里男主人公的好友。
可能没有人喜欢推理小说,但很少人不喜欢名侦探。
在社会派推理小说里,就很少出现这种半神半仙的名侦探。
社会派推理注重的是写实,是要当现实的镜子,而名侦探这种设定其实很反现实。
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破解罪案有极高天赋且极其有热情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成为正式的警察,而不是一个游走于民间的侦探。
现实生活里的侦探,只会去调查偷情、出轨、猫狗丢了这种警方不太管的案子。
就像柯南这种走哪里哪里就死人的名侦探,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会被警察好好审问,作为头号嫌疑人的,而不是取代成为破案的主力。
很多读者其实是希望在推理小说里看到一个逻辑缜密、观察入微的超人。
说到底,很多人看的不是推理,而是天才,而是超级英雄。
大众其实记不住那么多推理作品,大众记住的只是那个牛X的侦探。
只是那个智力高于常人的侦探。
要不然这么多人喜欢炫耀自己聪明呢,智力即魅力。
18
【刑侦技术毁灭推理小说】
随着科技的进步,古典推理的路子其实是越来越窄了。
狄仁杰脑子再好,福尔摩斯观察再仔细,也比不过详尽的现场罪证调查。
天网一看,就是这个人。
DNA一对比,也是这个人。
那就没跑了。
什么密室不密室的,什么不在场证明都没有用。
即使刑侦技术不更新,很多科技的进步也使得过去的诡计没有办法再在推理作品里重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早期的推理小说里,凶手会在电话亭里打公用电话给死者约见面,因为没有来电显示,其他人也不知道这是凶手。
但在现在,智能手机普及了,每个号码对应的一个人的身份证,一查就能露馅。
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很多诡计都失效了。
房间里一有外人进入,家里摄像头就会把信息实时传到屋主的手机上来。
你搞毛密室啊。
智能家居表示,没有什么密室的存在。
算法和大数据表示,没有什么时间表诡计。
你几时几刻出现在哪里,在哪里消费,都是证据。
APP比侦探还知道你的行动路线图。
病毒都逃不过大数据,你觉得你比病毒牛逼吗?
在法官定罪的过程中,打嘴炮没有用,拿出证据来。
但推理小说消失了吗?
并没有。
因为你可以不写现代剧啊。
你可以写五十年前的故事,写一百年前的故事,写一千年前的故事。
甚至是现代,你都可以继续写暴风雪山庄式的推理作品,因为暴风雪山庄仍然可以不需要物证采集,可以不借助现代刑侦技术手段。
但你得多写很多前置条件:所有人进入到山庄前都把手机和智能手表都丢了,山庄附近没有任何摄像头,山庄采购物品不用外卖和电商。
但社会派推理可能就会越来越难写。
东野圭吾写的东西,仍然很好,但已经越来越不像推理小说了。
没有办法,科技进步了。
东野圭吾最出名的小说莫过于《白夜行》。
但《白夜行》只是有一些悬疑和推理成份在里面,全书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难解谜团。
作者不说,但所有人都猜到了,都知道那个最大的谜题。
相比《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的推理属性要重得多。
但《嫌》之所以畅销,不是因为谜题的难度。
它的诡计类型是属于常规的混淆身份。
很多推理谜不是猜不出谜题,而是猜不到舔狗究竟能对女神付出多少。
推理小说写到现在,资深的推理谜已经很难有解谜的爽感了。
所以,东野的写作方向不是和别人PK谜题难度,而是比牺牲,比惨烈,比绝望。
当然,毫无疑问,这也是种悬念,也是种谜团。
智力内卷已经卷到比这个了,啧啧啧。
卷到忧伤。
19
【浪漫和现实此消彼长】
推理小说,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科学注重客观事实,艺术带有幻想色彩。
日本推理小说史的发展过程,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此消彼长的过程。
推理本身,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理”,是应该着重于现实的。
但太过于现实,往往就会刻板,就会成为公式化的套路。
这个时候,就需要加上一些浪漫主义的元素。
不食人间烟火的名侦探开始成为推理小说的标配就是浪漫主义占领阵地的表现。
江户川乱步创作的那些变格作品虽然我仍然不认为是正儿八经的推理小说,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些作品会影响到了后世推理作品。
事实上,因为本格变格概念的混淆,连横沟正史这样创作极为工整的推理作家都被很多人视为变格推理作家,就是因为江户川乱步的影响。
在推理小说中,这些惊悚的、cult的、恐怖的、带有强烈幻想的元素是始终存在的。
社会派的出现,是现实主义开始侵蚀领地的开始。
诡计更现实了,动机也现实了。
脱虚向实了。
但推理小说归根到底,并不是纪实文学。
太实了,也无聊。
新本格推理的出现,直接就宣称这就是个游戏。
游戏就必然会有很重的浪漫成份,虚构成份和幻想成份。
这只是个解谜游戏,认真你就输了。
无论社会派还是本格派,还是其实并不能称之为推理小说的变格推理,大家都是一种纸面上的游戏而已。
抨击现实其实未必需要打着推理小说的幌子,未必让读者陷入到对社会的反思中来。
它的核心仍然还是那个谜题和解谜的过程。
核心仍然是互动。
什么是好的推理作品?
没有bug,逻辑缜密,让读者公平参与到解谜过程中,即使他解不出来也会心悦诚服。因为材料给到,只是自己忽视罢了。
从头到尾,推理小说都是作者证明自己比别人更聪明的一种游戏。
它的每次演化和进步,无非是以下三种:
一是读者证明自己更聪明而把作者逼出来的.
二是作者证明比其他作者更聪明.
三是作者要证明自己比科技更聪明。
这是凶手和侦探的博弈。
也是读者和作者的游戏。
是聪明人的自恋游戏。
也是,一种智力内卷游戏。
于是我们发现,人类的本质,或许就是卷死别人。
或者卷死自己。
全文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褚盟,谋杀的魅影,古吴轩出版社,2011,6
【2】.内閣訓令第七号,当用漢字表の実施に関する件,1946.11.16
【3】.
Encyclopedia Britannica:britannica.com/biography/Edgar-Allan-Poe
【4】.
Emily Martin,A Brief History of Detective Fiction,Novel Suspects
【5】.読者を驚かせたり楽しませたりするための技法たち 推理小説における暗黙のルールとは,Grand Hood
【6】.禹秋实,从《冒险世界》到《新青年》的射程——论日本大正时期侦探小说杂志的发展史【J】,散文百家,2021年第09期P45-P47
【7】.王成,江户川乱步与大众读者【J】,首都外语论坛,2006年第00期,P529-P53
【8】.石川太郎,日本ミステリーを育てた作家·江戸川乱歩の世界―海外でも再評価の動き【J】,Nippon,2021.10.14
【9】.海老泽类,消えゆく日本の上流社会を求めて 没後40年の横溝正史ミステリー、欧米で翻訳続々【J】,产经新闻,2021.7.4
【10】.青葉やまと,横溝正史、江戸川乱歩......日本の本格推理小説、英米で静かなブーム,新闻周刊,2021.5.11
【11】.叶渭渠,日本的推理小说及其代表作家【J】,读书,1979年第04期,P139-P142
【12】.
Michael Dirda ,Locked-room masterpieces from Japan are the perfect escape for summer Image without a caption,华盛顿邮报,2020.8.5
【13】.陈思行,中国における日本推理小説の受容要因について【J】,东京都立大学,2018.3.25
【14】.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官网
【15】.胡玥,侦探推理小说的前世今生【J】,人民公安,2011年第10期P13-P18
【16】.张进,《名侦探柯南》用人名致敬了半个推理界【J】,新京报,2021.8.27
【17】.邢晓英,松本清张开创"社会派推理" 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巨匠【J】,郑州日报/人民网,2014.4.4
【18】.张进,为什么他是日本推理小说之父?【J】,新京报,2021.5.14
【19】.赤塚隆二,読者を旅へといざなう“松本清張ならでは”の小説描写…乗り鉄が語り尽くした清張作品のスゴさとは,bunshun.jp,2022.1.4
【20】.
Caroline Crampton ,Honkaku: a century of the Japanese whodunnits keeping readers guessing,英国卫报,2021.6.1
【21】.刘黎儿,松本清张为什么历久弥新?日经中文网,2020.1.29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5203.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600年前的今天,北京有了紫禁城
下一篇:给仓鼠起个好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