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日前刊发《这些地名有点乱 游客来了有点蒙》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昆明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也对此作出回应,详解了部分不规范地名的形成原因,并呼吁各地规范使用标准地名,弘扬昆明地名文化。
“公园1903”“十里长街”
这些“诨名”是这样来的
在此前报道中,记者就一条路上出现两种门牌、商铺营业执照内容与实际地名不符等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地名主管部门给出答案。
据介绍,街、路、巷的名称是按照国家、省相关规定及《昆明市地名管理规定》来命名的。之前报道中提到的圆西路,之所以被写成“园西路”,纯属“笔误”,该路的标准名称为路标志牌显示的“圆西路”。关于地名更名,由于存在年限较长、群众熟知,且涉及群众的身份信息、不动产登记、工商注册登记、治安管理、水电煤气管线铺设等,一旦追溯更改,将会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一般不作更改。
昆明的奇葩地名
而“百度地图”“抖音”等网络App所标注的地名,企业并未经地名主管部门审核,纯属企业自身行为。
比如,之前昆明曾出现创意英国、涌鑫哈佛中心等一些“洋地名”,其实这些都不是地名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标准地名,只是企业为了博人眼球、促销而打出的广告,这就是为何大家都知道“公园1903”,而不知道其真名“滇池湖岸花园”。
再如,“日新路”和“十里长街”,地名标志牌标识的“日新路”是标准地名,所谓“十里长街”,是部分群众自己的叫法,也就是“民间用名”。
“菊华立交桥”是工程名字,也就是当时在修这个立交桥时的名字,而刚好工程旁边就是菊花村,两个名字听起来相似,容易让人混淆。实际上,菊花村是历史传承下来的老地名,从来没有更改过。
该负责人介绍,昆明很多地名都是以前传下来的,比如螺蛳湾、巡津街等,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厚的地名文化,记载着城市的变迁,需要一代代传承和弘扬。
开发商自创的一些地名
属于清理整治的范围
该负责人介绍,地名命名按照分级审批机制,坚持民主命名机制,由建设主体向地名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地名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组织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并请“昆明市地名和街名命名工作顾问组”专家咨询论证把关,再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报市民政局、市政府审批,同时抄送公安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辖区民政局等。市民政局还开发了“昆明市地名管理查询系统”,实现全市地名管理的信息联网和资源共享,避免重名现象。
“按照地名使用规范化的要求,我们对主城范围内的城市道路进行排查,对名称中存在的‘大、洋、怪、重’、有路无名、有名难找、标识不清和工程代称等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同时,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立足于传承和保护老地名,先后开展‘寻找百年老地名’暨‘最美地名故事’征集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地名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该负责人说。
针对无法监管的“网络地带”,该负责人介绍,为了适应地名管理工作的新形势,结合本地地名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年已经开展了《昆明市地名管理规定》的修订立法调研,同时,加强地名管理课题研究,学习先进地区管理经验和做法。
地名管理涉及规划、国土、住建、公安、城管等多个部门,一些部门未按照民政部门批准的地名设置地名标志,存在使用“延长线”、数字地名、工程代称情况,同时一些未经审批的开发商自行命名的地名,属于清理整治的范围。
据介绍,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全市对主城区街路巷地名标志牌进行清理整治,拆除了主城区原广告式地名标志牌5191块,新设单立柱式地名标志牌4639块,实现了地名标志牌设置款式统一、规格统一、材质统一,街路巷地名标志牌设置规范。同时,对城市道路名称中存在的“大、洋、怪、重”、有路无名、有名难找、标识不清和工程代称等问题进行整治,规范命名道路136条,重新设置地名标志牌213块。
据介绍,市民政局将继续推进“寻找昆明百年老地名”“最美地名故事”征集评选活动,营造良好地名文化氛围,扩大舆论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组织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运用,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好市、县、区地名图、录、典、志。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更新地名数据库,探索地名成果的信息化服务。 昆明日报 记者张星宇报道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523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