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阳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沈阳被称之为"侯城"。据《汉书·匈奴传》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是燕昭王时期为抵御东胡,而修建起了了一条从造阳到襄平的长城,建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5个郡。
这时候的沈阳称之为"侯城"是辽东郡郡统辖下的戍边城,在侯城的基础上,沈阳开始拥有了城邑。
秦汉时期,沈阳依旧以"候城"的名称伫立于东北,成为秦汉两朝对抗东胡、匈奴的前沿阵地。
到了唐朝时期,沈阳终于不再只是一个边防城邑。工农商业的发展,让沈阳成为了一个边塞贸易重镇,唐睿宗景云年间在沈阳地区设沈州,这是因为当时的沈阳旁边有一条沈水的河流。辽金时期,延续了唐朝沈州的行政设置,并大力发展。
契丹人建立辽国之后,为了发展东北地区,从河北三河、天津蓟州等地掳来的汉人安置在沈州,为沈州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金国建立后,沈州因处于由上京会宁府到东京辽阳府和燕京这两条交通要道的汇合点,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
蒙古与金国最初争霸的那几年,曾经多次在东北地区(特别是沈州地区)发生激烈的战争,在战火当中沈州城被毁于一旦。
元太宗六年,高丽麟州神骑都领洪福源率 40 余城军民归降蒙古,蒙古授洪福源以高丽军民万户之职。随后洪福源率领降民在沈州城废墟上重新建起一座土城。元成宗元贞二年,辽阳、沈州两个安抚军民总管府合并为沈州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元成宗大德元年改沈州路为沈阳路。在蒙古、元朝时期,沈州第一次更名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沈阳。
明朝建立之后,在收复辽东之后,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虽然行政级别发生改变,但是沈阳之名依旧不变。
后金建立之后,于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天的沈阳故宫)。1634年,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44 年,清朝入关后随即迁都北京,改沈阳为留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
直到北洋时期,沈阳一直都被称之为"奉天"。到了1929 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1931 年,日本人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抗战胜利之后,东北光复,"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关于沈阳的来源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合并说,其二是河流说。关于合并说,知名史家闫万章先生在他的宏文 《沈阳历史沿革及其有关问题》 中曾经说过:"沈阳一名始于是年";二是"沈阳"之名是取"沈州"之"沈"和辽阳之"阳"合并而成 。其依据源自《元史·地理志》:"元贞二年,併两司为沈阳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仍治
辽阳故城,辖总管五、千户二十四、百户二十五"。这里面的"併两司"指的是沈州跟辽阳,两地行政合并组成一个新的行政单位。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元史》只提到行政合并,并未提及名称合并,所以说合并说只是一种推测。
事实上河流说,更符合古人的思想。根据河流说,沈州最初是因为在沈河河畔而得名,而古代沈州城的主城区又在沈河之北。根据"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所以蒙元时期才将沈州改名为沈阳。这在《元史·洪福源传》里面同样找得到答案,据《元史·洪福源传》记载:"蒙古汗国窝阔台五年'福源遂尽以所召集北界之众来归,处于辽阳、沈阳之间'。"
由此可以推断出早在窝阔台时期就早就有了沈阳的说法,绝非是像合并说所说的那样,元贞二年两地合并才产生沈阳。单从时间早晚就可以推断出,沈阳之名出自于河流说。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5328.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