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消失的“的确良”

消失的“的确良”

新华社沈阳10月30日电题:消失的“的确良”

新华社记者徐扬、王炳坤

人们是否发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风靡全国的的确良,如今市面上已难觅踪影。

当年的时髦衣料,今天进了陈列馆。在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展馆,两块的确良布,一蓝一白,铺在展柜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辽阳石化是新中国第一块国产的确良原料的诞生地。对此,64岁老职工郭焕萍满脸自豪。

“三四十年前,的确良衣服是时髦的象征。”郭焕萍说,有一次出差上海,她花了近半个月工资买了件的确良衬衫。“穿在身上轻快笔挺,身边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禁拉又禁拽,禁洗又禁晒——由于这样的优点,中国人给这种进口涤纶纺织物起名“的确良”。那时候,人们的衣料主要是棉布。而棉布衣服易起皱不耐穿,打补丁、戴套袖的现象十分常见。

为解决百姓穿衣难题和替代进口,20世纪70年代,国家投资建设四大化纤基地,其中辽阳石化率先投产。1979年1月,辽阳石化纤维厂织出的第一批涤纶短丝,经辽阳纺织厂纺成涤棉细布,宣告国产的确良的问世。

据测算,辽阳石化每年生产的化纤原料,如果全部织成的确良,相当于430万亩棉田织成的布匹量。

曾任辽阳石化纤维厂厂长的蒋新坤亲历了的确良的辉煌。他说,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大纺织厂的货车,在辽阳石化门前排起长队,都是厂长、副厂长来提货,“他们‘等米下锅’,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

2004年,蒋新坤退休了。此时纤维厂早已风光不再。几年后,由于市场饱和、需求低迷,包括涤纶短丝在内,辽阳石化陆续停产了各类化纤产品。

辽宁纺织服装协会会长王翀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对衣着舒适度和个性化需求提升,的确良逐渐被更高级的面料替代。尽管现在很多衣料还含有涤纶,但“的确良”的名称,已淡出了服装业的舞台和人们的视野。

的确良由盛而衰,折射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人民生活的历史性跨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为1808元,比1956年增长53.6倍。人们对衣着的需求从“穿暖”转为“穿美”“穿舒适”。

不生产的确良了,辽阳石化并没倒下。其研制的高端聚酯原料,可以用来制造防割手套、婴儿奶瓶等产品,销路十分火爆。公司总经理白雪峰说,高质量发展让国企老树发出了新枝。

收藏家马未都说,的确良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534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