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滕州各镇村名的来历之(十七)——张汪镇

滕州各镇村名的来历之(十七)——张汪镇

滕州各镇村名来历

村名是代表聚落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蕴涵着浓厚历史文化和复杂的民俗传承,与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当大的关系。在聚落形成的过程中,人口由少变多,渐成村庄。

张汪镇:

滕州各镇村名的来历之(十七)——张汪镇

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张氏迁此建村,名张阿。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氏由李谷堆迁入,因村周围低洼,积水成汪,故改称“张汪”。

政区沿革

张汪镇古为薛地,夏商周为薛国所辖。战国初,薛归齐;战国末,薛旧地皆为楚;秦属薛郡,汉属薛县,三国时入魏;晋、南北朝属徐州彭城郡,归滕县。康熙十二年(公元1672年),改用保甲法,滕县辖地用八卦统领72保,张汪为离八保。嘉庆十八年(1813年)年间,将八卦称改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张汪为悌六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张汪为第七区薛城乡。民国三十年(1942年)张汪仍属滕县第七区,改成张汪乡。1949年10月1日,人民政权建立后,划张汪乡改属临城县七区。1952年,临城县改称薛城县,张汪仍为七区。1956年3月,撤薛城县,张汪、欢城、柴胡店三区合并,称薛城区,归属滕县,区公社驻张汪。1958年夏撤区并乡,张汪辖区划分为张汪、李桥两个大乡。同年秋,由张汪、李桥两个乡合并为前进人民公社(驻张汪),1959年改为张汪人民公社。1965年改称张汪区,辖原张汪、邓寨、刘谷堆、辛集、郝庄、皇殿岗、杜村七处小公社。1968年辖八个管区,并恢复原张汪公社及各管区建制。1984年3月改社为乡,同年11月改乡为镇。

夏楼村

张汪镇政府驻地,位于城区南部19.6公里,104国道从村中通过,共有耕地面积906亩,人口493户,1245人,为张汪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村东有市级重点保护文物汉墓一座,村南有枣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夏楼村南遗址一处。

明初(1368—1398年),夏氏迁此建村,因建有楼房,名为夏家楼,今称夏楼。

苏河涯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西1公里,小苏河西侧,104国道西侧,共有耕地面积1234亩,人口330户,1256人。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王二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时王氏盖土楼一座,取村名为王楼村,1982年因重名,更为苏河涯村。

后许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偏西南2公里,小苏河与三八河之间,344省道南侧,共有耕地面积1020亩,人口307户,1045人。

许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世祖为济周卫寄居滕西石家口,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至六世祖富迁此建村,名许家楼,1949年因重名,更称为后许楼村。

陈堂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偏西南1.9公里,344省道南侧,共有耕地面积743亩,人口261户,840人。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陈氏由滕县城北门里迁此建村,名陈家堂,今称陈堂村。

李桥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共有耕地面积858亩,人口207户,659人。

明代前期(1368—1398年),李氏迁此建村,名李家庄,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本村李氏于河上建桥一座,俗称李桥,村名亦演变为李桥村。

刘堌堆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104国道西侧,共有耕地面积523亩,人口232户,953人。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刘氏由大刘庄迁此建村,因地处古薛国公侯之女坟墓堌堆附近,取名刘家堌堆,今称刘堌堆村。

白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北1.3公里,104国道东侧,共有耕地面积989亩,人口404户,1324人。

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年),白氏迁此定居,并建有楼房,取村名为白家楼,后张氏、王氏、李氏等相继迁入,村名未改,至今仍称白楼村。

前寨子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北偏西北204公里,104国道西侧,共有耕地面积1433亩,人口630户,1224人。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刘氏迁此建村,并于村周筑土为寨,以防盗患,故取村名寨子,后为区别村北之寨子村,本村更称前寨子村。

后寨子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北偏西北208公里,104国道西侧,共有耕地面积885亩,人口295户,955人,北与鲍沟镇南吴庄毗邻。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李氏迁此建村,并于村周筑土为寨,伐木插寨以防盗患,故取村名寨子,后为区别村南之寨子村,本村更称后寨子村。

小李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北2.2公里,104国道东侧,共有耕地面积465亩,人口149户,598人。

明代中期(1460—1552年),李氏迁此建村,并盖有楼房,名李楼村,1949年因重名,改称小李楼村。

北渠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北2.8公里,104国道东侧,北隔木石至西岗铁路专运线与鲍沟镇裴楼毗邻。共有耕地面积540亩,人口251户,914人。

明初(1368—1398年),渠氏由官桥迁此建村,名渠庄,1949年因重名,改称北渠庄村。

苏河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西南3.5公里,小苏河东岸,共有耕地面积629亩,人口161户,612人。

1966年岩马水库建成蓄水,库区冯卯、温庄、庙岭三村部分村民迁此建村,因濒小苏河之滨,取名苏河。

小于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4.3公里,共有耕地面积701亩,人口206户,723人。

此处原有村庄,名人习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于氏由柏山迁入定居,改名为于家庄,1958年因重名,更为小于村。

张汪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2.8公里,共有耕地面积2430亩,人口765户,2703人,104国道穿村而过。

金大定年间(1661—1189年),张氏迁此建村,名张阿村,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氏迁居张阿村,因村周围地势低洼,雨季积水成洼,改称张汪村。

苑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北偏西3.4公里,木石至西岗铁路专用线南侧;共有耕地面积719亩,人口216户,680人。

明末(1628—1644年),苑、任两姓迁此建村,因苑氏人口较多,共议村名为苑庄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刘氏由官桥苏疃迁入,村名仍沿用苑庄村。

冯堂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北3.7公里,木石至西岗铁路专用线南侧;共有耕地面积537亩,人口144户,435人。

明中期(1460—1552年),冯、龙诸姓迁五圣庙附近建村,名冯龙堂村;继有李、宋两姓迁入,更为冯李堂村,今称冯堂村。

北贾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偏西北4公里,共有耕地面积396亩,人口176户,644人。

元末(1333—1368年),贾氏迁此建村,名贾庄;后贾氏徙出,宗、李、彭、闵等氏迁入,仍沿用原名,1949年因重名,改称北贾庄村。

北彭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偏西北4.5公里处,共有耕地面积576亩,人口271户,756人。

清乾隆中期(1755—1775年),彭氏由冯堂迁此建村,名彭庄村;1958年因有重名,改称北彭庄村。

太和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木石至西岗铁路专用线南侧;共有耕地面积384亩,人口141户,470人。

此处明末(1628—1644年)已成村落,因村西南有巨石一块,人称太虎石,故村名为太虎石庄村;后村人大遭瘟疫,疑为太虎不详,改名为太和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钟氏由坦山后迁入,仍沿用太和庄之名。

北李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偏西北6公里,木石至西岗铁路专用线南侧;共有耕地面积474亩,人口320户,1061人。

清康熙初年(1662年),李氏为避水患由城西北李家庄迁此建村,名李家庄,简称李庄;1958年因重名,更为北李庄村。

大苏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北4.6公里,木石至西岗铁路专用线北侧;共有耕地面积947亩,人口478户,1722人。

清代中期(1733—1822年),苏轼后裔由滕西官庄迁此建村,名苏庄;1982年因重名,更称大苏庄。

辛集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北5.1公里,木石至西岗铁路专用线北侧;共有耕地面积1617亩,人口524户,2088人。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夏、孙二氏迁此建村,因村设集市,名夏孙集;后由夏孙谐音为辛,渐演为辛集村。

葛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北5.1公里,北邻鲍沟镇褚村;共有耕地面积912亩,人口642户,2087人。

元代(1260—1368年),龚氏迁此建村,名龚润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葛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改名葛家村,今称葛村。

颜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北邻鲍沟镇三清阁村;共有耕地1325亩,人口418户,1525人。

明万历十年(1582年),龚、宁二氏迁此建村,名龚宁村,后颜氏由曲阜城西颜家村迁入,清乾隆年间因治理郭河支流,村庄向西搬迁,在新村落成时经各姓代表商议,定名为颜家村,后改名颜村。

北宋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偏西北4.4公里,木石至西岗铁路专用线南侧;共有耕地面积529亩,人口223户,729人。

明末(1628—1644年),宋氏由沛县老庄迁此建村,名东宋庄村;1949年因重名,更为北宋庄村。

临薛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东南7.4公里,薛河西岸;共有耕地面积577亩,人口171户,577人。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氏由山西来此建村,名为李庄,1982年因重名,以村近薛河,更名临薛村。

南闫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东南7.2公里,东邻薛河;共有耕地面积627亩,人口177户,639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殷、赵、金等姓聚居于此,村名为王庄村;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闫氏由磨庄迁入,后为望族,改称闫楼村,1982年因重名,更为南闫楼村。

魏河圈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8公里,南与微山县后八里屯村为邻;共有耕地面积860亩,人口284户,825人。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卞、李、张三姓于此建村,因居小魏河及其故道之间,取村名为圈里,1982年因重名,更为魏河圈村。

下魏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8公里,村靠小魏河,南与微山县后八里屯村为邻;共有耕地面积510亩,人口175户,534人。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绳氏由南宿县来此定居,因居小魏河西岸,村名魏庄,一度称魏楼村,1982年因重名,更称下魏楼。

南胡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7.8公里,小魏河东岸;共有耕地面积499亩,人口163户,547人。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此处已有村落,因处圈里村北,取名后圈里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胡姓迁入,因族人繁增,故更名为胡庄村,1982年因重名,改称南胡庄村。

多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7.7公里,南与微山县后八里屯村为邻;共有耕地面积1749亩,人口374户,1195人。

清同治年间(1860­—1874年),村西有村,名刘家垃村,是夏镇郭家外庄子;多庄是八里屯富户马姓之庄园,数姓居此为佃,取名多庄;因刘家垃地洼人稀迁居多庄村,后夏镇郭家败落破产,迁至多庄村落户,遂改多庄为郭庄, 1982年复名多庄村。

邓寨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7.5公里,小魏河东岸;共有耕地面积832亩,人口193户,674人。

元末(1333—1368年),陶、杨、邓三姓来此建村,议名邓庄村;村民筑寨护村,遂改名为邓寨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李氏由张汪迁入重修固寨,防范战乱匪乱,居民筑寨护村,遂改村名为邓寨,1950年此处曾为临城县政府驻地。

东邵桥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东南6.6公里,西邻小魏河;共有耕地面积407亩,人口146户,527人。

唐显庆年间(公元656—661年),邵氏迁此建村,因处小魏河东岸,名东邵村;明隆庆年见,因薛河携泥沙淤运河,因河水泛浸,朝廷在此筑坝截流防洪,遂改村名东邵坝村;此后国泰民安,村设集市,村亦俗呼东邵集村;后为便利交通,于小魏河上架一石桥,村名演为东邵桥村。

柴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7公里;共有耕地面积812亩,人口260户,857人。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姜、吴二氏来此建村,名姜吴村;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柴氏迁入,因族人中有一武举兴家起楼,故改村名为柴楼村。

五所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东南6.6公里,薛河和小魏河之间;共有耕地面积4434亩,人口1052户,3384人。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殷、孔、马等五姓相继来此聚居成村,各姓均筑土楼以护家院,故取村名五所楼村,辖谢楼村、崔庄村。

谢楼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偏东南5.9公里。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谢、邓、卞姓迁此居住建村,名谢楼村,现隶属于五所楼村村委会。

崔庄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偏东南6.6公里。

明洪武二年(1369年),郝、崔、刁姓居此垦田建村,因崔氏族大势众,故取名崔庄村,现隶属于五所楼村村委会。

徐集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东南5.4公里,东隔小魏河与柴胡店镇接壤;共有耕地面积1018亩,人口285户,1028人。

元末(1333—1368年),宗氏由沛县迁此建村,名为宗庄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入,后因其茔地生有桲萝树,村名俗称桲萝林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徐氏由福建致仕归田于此,兴起集市,遂改称为徐集村。

辛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5.1公里,薛王河北岸;共有耕地面积344亩,人口105户,347人。

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此为邓寨富户李氏之庄园,程氏居此为佃,名新庄村,后演变为辛庄村。

渊子涯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6公里,小魏河西侧;共有耕地面积1345亩,人口450户,1417人。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孙、姜、李、高、刘、张六姓于此建村,议取村名六家村,后以村临薛河中游的深渊,改称渊子涯村。

南郝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偏西北3.2公里,共有耕地面积813亩,人口255户,721人。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此为鲍沟镇郝寨富户的佃户村,渐称南郝寨,后另一郝氏由后郝庄迁入,改名郝庄村,1982年因重名,更为南郝庄村。

南彭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4.2公里处,共有耕地面积320亩,人口90户,293人。

清乾隆中期(1755—1775年),彭氏由河南省迁此建村,名彭家庄村,后为区别于村北之彭家庄村,改称南彭庄村。

朱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共有耕地面积284亩,人口74户,267人。

清嘉庆二年(1797年)朱氏迁此建村,名朱家庄村,今称朱庄村。

杜坦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4.2 公里,344省道北侧;共有耕地面积875亩,人口281户,987人。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杜氏由冯堂迁此建村,名杜庄村,1982年因重名,更为杜坦。

承贤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偏西北2.8公里,共有耕地面积774亩,人口239户,637人。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孟氏由大刘庄迁此建村,名孟庄村。1982年因重名,更为承贤庄村。

俞河涯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偏北3.2公里,共有耕地面积680亩,人口205户,703人。

明初(1368—1398年),俞氏迁此建村,名俞家堂,后改称俞庄村,1982年因重名,更为俞河涯村,辖孙庄村。

孙庄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偏北3.1公里。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居青州益都县;长公兴祖来滕授任教谕,居东寺院村;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十三世祖永美迁此建村,名孙庄村,现隶属俞河涯村村委会。

小宗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4.8公里,共有耕地面积800亩,人口214户,755人。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宗氏由宗家村迁此建村,取名小宗村。

大宗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偏西北5.5公里,西与微山县田陈为邻;共有耕地面积1590亩,人口3418户(含田陈矿2583户),13142人(含田陈矿区人口9789人)。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宗氏由浙江义乌县来滕经商,于此定居成村,名宗家村,1958年因重名,更为大宗村。辖小丁庄村、杜道沟村。

小丁庄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偏西北5.4公里。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丁氏由界河丁庄村迁此,仍名丁庄村,后因与距微山县不远的丁庄村重名,改名小丁庄村,隶属于大宗村村委会。

杜道沟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偏西北5.6公里。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杜氏由杜家庄迁此建村,村后本为滕、沛县通道,因洪水冲流,毁道成沟,遂取村名为杜家沟村,后改为杜道沟村,隶属大宗村村委会。

北陶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偏西北4.1公里,共有耕地面积1042亩,人口247户,1147人。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陶氏迁此建村,名陶家庄村,1958年因重名,更为北陶庄村。

南宋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3.8公里,344省道穿村而过,西邻微山县境;共有耕地面积308亩,人口70户,196人。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宋氏迁此建村,名宋庄,1949年因重名,更为南宋庄村。

南贾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南5.2公里,西与微山县接壤;共有耕地面积928亩,人口303户,963人。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贾氏迁此建村,名贾庄村,因重名1949年更称为南贾庄村。

闫道沟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南6.2公里,薛王河北岸,西与微山县小官口村为邻;共有耕地面积480亩,人口175户,541人。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闫氏迁此建村,因滕县至夏镇的古道穿村而过,经雨冲刷,多有深沟,故取村名为闫道沟村。

邱仓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西南6.2公里,南隔薛王河与微山县大官口村相望;共有耕地面积281亩,人口97户,295人。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张汪李氏于此设立佃户村,因村中王姓居多,取名王楼村,后县城邱氏于此置田设仓,更为邱家仓,今称邱仓村。

前坝桥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南4.6公里,小苏河西侧;共有耕地面积806亩,人口180户,645人。

此处西有土坝,相传是古薛国君侯之陵墓。坝北有石桥,名坝陵桥,后人于桥南聚居成村,村以桥名,称坝陵桥村,嗣因重名,改称前坝桥村。

前许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南5.6公里,西与微山县接壤;共有耕地面积701亩,人口230户,813人。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许楼许氏于此设立庄园,佃户聚居成村,因处许楼之南,取名前许楼村。

后坝桥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张汪西南4公里,小苏河西侧;共有耕地面积2479亩,人口489户,1674人。

此处南有土坝,相传是古薛国君侯之陵墓。坝北有石桥,名坝陵桥,后人于桥南聚居成村,村以桥名,称坝陵桥村,嗣因重名,改称后坝桥村。

西周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西南3.2公里,小苏河、三八河之间;共有耕地面积2077亩,人口561户,1694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周氏迁此建村,名周楼村,继有孙、王、杨、赵诸姓迁入,仍用原名,1982年因重名,改为西周楼村。

杨仓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东南0.5公里,104国道东侧,共有耕地面积1130亩,人口430户,2836人(含镇机关人员)。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建村,因地处古薛国城西门里仓库旧址,名为东仓村、西仓村;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两仓合称西门里村,后因村内杨氏人口较多,1949年改为杨仓村。

城后张庄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东北1.2公里,小苏河南岸;共有耕地面积1134亩,人口389户,1334人。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近苏河两泉,取名双泉村,后泉涸,改称张庄,1949年因重名,又以地处古薛城遗址之后,更为城后张庄村。

大孙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东0.8公里,344省道南侧;共有耕地面积1234亩,人口480户,1522人。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孙氏自青州益都迁此建村,名孙楼,1982年因重名,更为大孙楼村。

沈仓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东偏东北1.7公里,共有耕地面积939亩,人口260户,856人。

明末(1628—1644年),王氏迁至古薛城遗址内侧北部建村,名为北门里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沈氏由夏镇迁入,因其族支较大,更名沈仓村。

陈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东偏东北2.5公里,共有耕地面积420亩,人口117户,351人。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陈氏由磨庄村迁此建村,取名陈庄村。

孟仓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东偏东北2.2公里,共有耕地面积1282亩,人口277户,897人。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韩氏迁此建村,名为韩仓,咸丰年间(1851—1861年),孟氏由夏镇迁入,更名孟仓村。

刘庄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东北2公里,明初刘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刘庄村,为自然村,隶属于沈仓村村委会。

东渠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东偏东北2.6公里,东隔京沪铁路与官桥镇狄坡为邻。共有耕地面积388亩,人口101户,283人。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渠氏由官桥迁此建村,名为渠庄,后因重名,更为东渠庄村。

尤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东2.5公里,344省道南侧;共有耕地面积1740亩,人口522户,1809人。

唐代中期(公元724年—830年),尤氏前此定居,时建护家楼一座,故取村名为尤家楼村,今称尤楼村。

皇殿岗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东2公里,344省道南侧,古薛国故城中心;共有耕地面积2114亩,人口474户,1445人。

此为薛城故址。夏商时,奚仲封于薛,周武王封任姓之后畛于薛,战国时,齐封婴于薛,隋代以后,均为滕县属地,城垣久经战火,毁于战乱,1951年—1955年曾划归薛城县,1957年曾为薛城区驻地。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孙二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古薛国宫室遗址岗子上建村,取名皇殿岗村,沿用至今。

小张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西南6.7公里,东靠京福公路,南于微山县李楼村为邻;共有耕地面积397亩,人口106户,356人。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张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张庄;后经发展,析立二村,本村称小张庄村。

杨界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7.5公里,104国道东侧,南界微山县;共有耕地面积468亩,人口141户,426人。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梁氏迁此建村,名梁庄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杨氏由夏镇迁入,后梁氏徙出,遂改村名为杨庄,1982年因重名,以近微山、薛城边界,更为杨界村。

南任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6.6公里,104国道东侧;共有耕地面积1021亩,人口272户,840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任姓来此建村,名任庄村,1982年因重名,更为南任庄村。

段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6公里,古薛河故道南侧;共有耕地面积803亩,人口221户,723人。

此处原有村庄名十里魏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段氏由山西省迁入,建起楼房,改称段楼村。

安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西南6公里,小苏河东岸,西南与微山县大官口为邻,共有耕地面积437户,411人。

清代中期(1733—1822年),此处为后坝陵桥富户之庄园,佃户聚居成村,村民安姓居多,取名安村。

杜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西南5.7公里,薛王河北岸,共有耕地面积761亩,人口241户,817人。

清中期(1733—1822年),杜氏迁此建村,名杜家村,今称杜村。

杏园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西南5.5公里,104国道西侧;共有耕地面积365亩,人口128户,410人。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此处原为坝陵桥富户之佃户村,由于陈姓较多,取名陈庄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张氏由沛县张庄迁入,因村周围多植杏树,更村名为杏园村。

大张庄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张汪南偏西南6.4公里,104国道西侧;共有耕地面积344亩,人口126户,385人。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张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张庄,后经发展,析分二村,本村为大张庄。

蒋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西南6.4公里,104国道东侧;共有耕地面积403亩,人口244户,464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蒋庄村。

王格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5.5公里,104国道东侧,薛王河北岸;共有耕地面积288亩,人口109户,362人。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王庄村,1982年因重名,更为王格庄村。

陈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西南4.5公里,西邻小苏河,东靠104国道;共有耕地面积1607亩,人口502户,1690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氏迁此建村,因建有楼房,取名陈楼村,辖年庄村。

年庄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共有耕地面积382亩,人口339人。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时有严姓居此,名严庄村,后因重名改为年庄村,隶属于陈楼村村委会。

南宗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西南6.8公里,南与微山县李楼村毗邻;共有耕地面积284亩,人口121户,371人。

明代中期(1460—1552年),此处为大宗村宗氏富户之庄园,佃户聚居成村,名为宗庄,1982年因重名,更名为南宗庄。

轩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西南6.8公里,西界微山县;共有耕地面积199亩,人口71户,196人。

清末(1909—1911年),此处为范庄富户之庄园,佃户聚居成村,村民轩辕姓较多,取名轩辕庄,今称轩庄村。

洛庄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东邻柴胡店镇高庄,共有耕地面积1109亩,人口354户,1057人。

清代中期(1733—1822年),叶氏由夏镇迁此定居,继有李、顾、王等八姓迁来,共建成村,传说此地曾落过凤凰,取名落凤村,后演为洛庄村。

v杨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2.2公里,104国道东侧,共有耕地面积320亩,人口112户,378人。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氏迁此建村,因建有楼房,取名杨楼村。

丁楼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西南2公里,104国道西侧,小苏河东岸,共有耕地面积1298亩,人口421户,1332人。

明代(1368—1644年),康、邹二氏迁此定居,相邻各建一村,今称康庄、邹庄,后经发展,两村连成一体,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丁氏由鲍沟镇磨庄迁入,并建炮楼护村,公议改称村名为丁楼村。

孔集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1.2公里,104国道纵贯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61亩,人口247户,840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朱、刘三氏来此建村,名三义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孔氏迁入,并于村中设立集市,村名改称孔集村。

南陶庄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共有耕地面积990亩,人口244户,781人。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陶氏迁此建村,名陶庄村,1949年因重名,改称南陶庄村。

十字河村

位于张汪镇政府驻地南偏东南8.2公里,西邻薛河;共有耕地面积300亩,人口70户,169人。1967年岩马水库建成蓄水,淹没部分耕地,处于库区的冯卯乡北赵庄村民迁此建村,名为新村,因村址近邻十字河(今薛河),遂取村名为十字河村。

滕州各镇村名的来历之(十七)——张汪镇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536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