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百年书信|赵一曼最后的家书,写给不知所踪的宁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康宁 摄影 邱志强

百年书信,山河故人;记录家国记忆,传承奋斗精神。历史,在书写中留存。那些字里行间的,不能忘却的影子,共同构成了“我们”。

百年书信|赵一曼最后的家书,写给不知所踪的宁儿

《赵一曼致宁儿》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目前因为坚决的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这封信,写于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在写下这封短短的信之后,赵一曼面对敌人的枪口,英雄就义,时年31岁。

这封家信,不知道寄往何处,或者,根本就没有寄出过。它一直留存在日伪机关的审讯档案里,直到1952年,才找到收信人。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1905年10月27日,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24年,19岁的赵一曼,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曾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冬,赵一曼奉命回国,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从事秘密工作。1928年4月,赵一曼与湖南人陈达邦结婚。婚后不久怀孕。11月,赵一曼回到上海。12月,被派到宜昌工作。在宜昌产下一子。取名“宁儿”。

1930年,赵一曼带孩子回到上海,因为斗争形势的需要,她将孩子寄养在陈达邦大哥陈岳云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调到东北,在沈阳工厂中领导工人斗争。谁知,这一去竟是与家人的永别。宁儿此时尚且不谙世事,而赵一曼跟孩子的合影,也成了母子两人难得的纪念。

在抗战形势极其艰难的东北,赵一曼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黄维新假称夫妻。后来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因为“赵一曼”的化名,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志总司令的妹妹。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被俘。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1936年6月30日,试图越狱未成的赵一曼,再次落入日军的手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再次遭遇酷刑。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1936年8月2日,临刑之前,当日军军官问道赵一曼还有什么遗言时,她把手中的纸卷递过去说:“把这些话传给我家乡的儿子!”随即慷慨就义。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宁儿,对着一切都不知晓。他也不可能知道,这位名满东三省的女英雄,就是他的母亲。1950年,赵一曼的故事被拍成电影轰动全国,赵一曼的丈夫和儿子也观看了电影。但是直到此时,他们也没有把荧幕上赵一曼,与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联系起来。

1952年秋天,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来到哈尔滨查阅日伪档案,为审讯日本战犯收集罪证。无意之中,他们发现了一份密档,详细记载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被害的经过。在这份报告中,有一张泛黄的照片,摄于赵一曼在日伪医院治疗期间。与抱孩子的照片一对比,一切都真相大白了,赵一曼就是二十年来,杳无音讯李坤泰。

宁儿知道后,放声大哭,赶往东北,在烈士纪念馆,他用笔记下了收录在日军档案里的母亲写给自己的遗书。抄完后,用钢笔在自己的手上刺了“赵一曼”三个字。

这封停驻在原点的绝笔信,从未寄出;但却在十几年的等候中,终于见到了它的主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念起了唯一的牵挂,她的孩子宁儿。短短不到两百字的家书,蕴含了对此生的坦荡与不甘,更有对未来的希望。而今,这份家书的一字一句,始终激励着后来者,勇敢向前。

主播/后期 严宁逸(实习)

摄像 刘雨丝 朱若彤(实习)

编辑 凌文秀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551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